走进作者,多元解读阅读文本

2017-01-14 16:09吴小龙
中学课程资源 2016年12期
关键词:阅读文本多元解读高中语文

吴小龙

摘 要:为了紧跟新课改的步伐,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也在寻求更具创新意识,更注重学生情感体验的教学方法,而多元解读的教学思想为语文阅读教学带来了一片生机。教师应指导学生从作者意识、文本意识、读者意识方面增强情感体验;从文本标题、内容主旨方面找准解读文本的切入口,带领学生运用多样化的视角来阅读和分析文本,实现与作者和文本之间更深层次的对话,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关键词:高中语文 多元解读 阅读文本

多元解读的内涵在于读者能够从文本生成的背景、作者的个人经历以及文本的现实意义等方面,对文本进行多角度、深层次的探索,要求读者能够追求创新、寻找不同角度,充分挖掘文本的内在价值,体会人物性格的多样性,感悟作者复杂的思想情感。随着新课标的改革,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改变了以往的阅读答案“标准化、统一化”的教学方式,越来越关注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关注学生的内在情感,激发了学生的阅读热情,指导学生多角度、有创意地解读文本。

一、树立多角度意识,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

1.作者意识是基础

指导学生多角度解读文本,树立作者意识是基础,因为作者的创作灵感离不开他们的生活经历和时代背景,学生要通过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生平经历以及写作目的,真正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揣摩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例如,鲁迅先生的作品大多都是反映当时社会的,从字里行间能读出他对时代弊病的抨击,对国民怒其不争的愤慨。事实上,如不了解当时的世情,我们是看不懂鲁迅先生的文章的。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解读文本时,就有必要向学生介绍一下作者的生平经历和价值观念,以引导学生更深层次地分析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树立作者意识,为文本解读奠定基石。其实,这就像观赏一件艺术品一样,在不同时代、不同经历下,不同人物的风格也是不一样的,故树立作者意识是基础。

2.文本意识是关键

树立文本意识,即要求读者在解读文本时,要紧贴文本内容,有的放矢。我们要鼓励读者从更广泛、更创新的角度去解读文本,提倡读者要有自己的想法,反对依照教条僵化的解读标准,但前提是不能脱离文本,不能天马行空或断章取义,读者必须从文本内容出发,结合作者的创作目的、创作背景和生活经历来联系上下文,否则一切解读都只是空想。

例如,在教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一文时,其中有一段内容“然而既然有了血痕了,当然不觉要扩大。至少,也当浸渍了亲族,师友,爱人的心,纵使时光流逝,洗成绯红,也会在微漠的悲哀中永存微笑的和蔼的旧影。”陶潜说过:“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倘能如此,这也就够了。在课堂上,我问学生:“文中‘倘能如此指的是什么?”有的学生回答:“是指作者引用的陶潜的这句诗,认为这句话是指青山埋忠骨,表达了作者对刘和珍的惋惜与敬佩。”于是,我带领学生再次分析了这首诗:“‘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讲的是亲人逝去,自己还在悲伤,而其他人早已忘却唱起歌来;‘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是指人死了又有什么好说的呢;最后不都是将身躯托付山陵了。同学们,请仔细思考作者对刘和珍的情感,‘倘能如此真的是要表达这样的意思吗?”我引导学生扩大思考范围、细读课文、联系上下文再思考,学生分析道:“鲁迅先生的‘倘能如此是指刘和珍虽然牺牲了,但她那英勇光辉的形象和高尚的品格在亲人朋友心中是永不会磨灭的。因此,作者说‘倘能如此,也就够了,是从侧面烘托了刘和珍生得伟大、死得光荣。”

多元解读文本不只在于宽度,更在于深度、准度。读者不能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泛泛而读,而忽视精读,这样会曲解多元解读的本质。读者必须紧贴文本,结合上下文,对文本进行由表及里的探索,从而真正把握文本内涵。

3.读者意识是要点

读者意识是指解读文本时,我们不仅要从文本出发,体会作者的情感,也要尊重读者的个人意志,从读者的主观体验出发,思考文本的现实意义。例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表达了他对人生的思考,读者在理解作品时,也可以对王羲之的思考提出质疑,寻找心灵的共鸣。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来表达自己的不同看法,实现与作者的对话。

树立读者意识能使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局限于文本中作者的思想感情、思维定式,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人生经验来提出自己的个性想法与见解。

二、找准解读切口,训练学生的深层解读能力

多元解读文本最重要的就是要找准解读的切口,从不同角度阐发出不同层次的文本含义。其中,文本标题是学生最容易忽视的角度,内容主旨是最重要的解读切口,以下就这两点展开教学探索。

1.文本标题

俗话说“题好文一半”。尤其在解读文本时,文本标题的解读就是一个关键点,标题的作用一般有以下几种:(1)作为文章的线索,贯穿全文;(2)点明主旨,突出文章主题;(3)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进而引发读者思考;(4)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5)概括文章大体情节;(6)双关。因此,在解读文本时,我们首先要思考作者的标题,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设置这样的标题?他的目的是什么?

例如,在教鲁迅先生的《祝福》一文时,我提示学生结合文章内容思考文章标题的妙处,即作者为什么以“祝福”为题?首先,我请学生回答文章标题的设置有哪些作用?然后,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学生主要有以下解读:(1)“祝福”是贯穿文章的主线,细读文章后我们不难发现,祥林嫂命途中几次悲惨的遭遇,都是在鲁镇“祝福”的大环境下发生的,就连最后祥林嫂的死亡也是在鲁镇繁忙的“祝福”中落下帷幕的。(2)“祝福”也许包含着作者对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贫苦劳动妇女的同情,以及对贫困大众走向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但很少有学生提到“对比”这一作用,于是我引导学生从祥林嫂和鲁四老爷准备的祭品上找线索,早寡的祥林嫂身处社会最底层,在遭遇丧子之痛后,变得精神恍惚,努力筹钱捐门槛,相比之下,在她帮佣的鲁四老爷家里,祭祀品是那么的奢侈。我顺势阐发文意:“在那个年代,富人骄奢淫逸,穷人地位卑微、没有尊严,哪里有福可言,祝福又是为谁而祝?作者以‘祝福为题是为了进行一种强烈的对比,是一种深刻的讽刺。”

引导学生结合文章内容,从文本标题出发,对文本进行了细致而深刻的解读,达到了多元解读的要求。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多元解读一定要紧扣标题,挖掘作者所设标题的目的以及标题的内在价值。

2.内容主旨

如果说标题是文章的眼睛,那么内容主旨就是文章的灵魂。作者的思想感情尽在文字中抒发、阐释,读者要想走进作者,就必须批文入情,从作者、自己以及现实意义等多种角度去挖掘文本的深刻内涵,以真诚的态度与纯真的情感与作品中的人物“交流”,在特定历史背景和人物经历下,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例如,在阅读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一文时,文中父亲爬过月台帮作者买橘子的那一席背影,感动了多少人;“蹒跚、探身、攀着、向上缩脚、身子微倾”这一系列动作又让多少人看得流泪,文章中描写了几次父亲的背影和流泪,学生都能从中感受到作者是在赞扬父爱如山,但朱自清先生想表达的真的只有这些吗?我指导学生进一步咀嚼文本内容,提示学生联系故事背景。其实文章前后都写到了家道中落、家中光景惨淡,再加上祖母去世、父亲老境颓唐、晚景凄凉的样子,而当父亲送“我”去车站,提醒“我”路上小心,嘱托茶房好好照顾“我”时,“我”却在暗笑父亲的迂,事后想起,才觉得自己那时自作聪明,这里无不道出作者对父亲的自责与愧疚。事实上,作者通过父亲对“我”的“好”以及“我”的几次流泪,间接地表达了对长时间误解父亲的愧疚与悔恨。结合写作背景,挖掘作者的真实意图,使学生对文本有更深层的理解。

体悟文本内容主旨时,不能停留于表面,要多角度、深层次地挖掘、探索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仔细阅读文本,用心感受作者的所思、所想以及文本中的未尽之意。

总之,在指导学生多元解读文本时,首先,要培养学生树立文本、读者以及作者意识,引导学生与文本和作者进行对话交流,用心去感受与聆听,进而得到心灵的洗涤和情感的震撼。其次,要找准解读的切口,紧贴文本内容,解读文本,既要有创新,又要有深度。

参考文献:

[1]钱孝红.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行多元解读的探索[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5(24).

[2]于静.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多元解读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12.

[3]杨景萍.探析如何分析人物形象[J].课外语文,2014(3).

猜你喜欢
阅读文本多元解读高中语文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浅析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实用性和创新性
浅谈中学语文多元解读
多元解读文本 张扬学生个性
巧用教材阅读文本,提高学生英语写作能力
浅析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性策略
高中英语阅读文本中融入思维导图的研究
阅读文本的选编和读后活动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