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理论武装常态化机制研究

2017-01-14 18:47曹彦兵
决策与信息 2016年12期

曹彦兵

[摘 要] 理论武装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开展理论武装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新的历史时期,党的理论武装面临客观和主观两方面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归结到一点,就是要形成党的理论武装常态化机制。根据调研结论,这种机制包括:务实管用的理论武装组织领导机制(领导干部示范传导机制、刚性的学习制度约束机制);高效的理论传导机制(部门联动机制、理论阵地平台建设机制、专兼职理论队伍形成机制、学习培训机制,学习培训机制包括畅通教育培训主渠道、理论武装课程形成机制、受训对象选择机制、理论教育方法和载体研究机制、培训机构考评机制);务实的理论运用转化机制(理论武装转化为工作能力的考评机制、群众利益和现实诉求维护机制)。

[关键词] 理论武装; 常态化机制; 组织领导机制; 理论传导机制; 理论运用转化机制

[中图分类号] D2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8129(2016)12-0054-12

“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1] 12理论武装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教育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活动。马克思曾指出理论武装对于当时德国的巨大作用:“思想的闪电一旦彻底击中这块素朴的人民园地,德国人就会解放成为人。”[2] 214列宁认为,“没有革命的理论便不会有革命的运动”[3] 241。江泽民指出:“没有先进理论武装的共产党员,不可能发挥先锋战士的作用。”[4] 366-367胡锦涛认为:“理论水平决定领导水平。”[5] 387习近平总书记也高度重视理论武装工作。改革开放以来,党的理论武装工作有计划地逐步展开和不断深入,在当代中国发挥着目标导向、政治灵魂、思想引领、精神动力、智力支持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当前加强党的理论武装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为了进一步推进党的理论武装工作,我们开展了一系列调研,结果发现:91.8%的人对当前党的理论武装工作的总体评价很好;85.2%的人认为身边党组织对干部群众理论武装工作非常重视,有制度、有推动、有督促;85.6%的人认为当前党的理论武装工作的方式较为合理,很有针对性和实效性。以上认可的取得,得益于改革开放以来理论武装工作积累下来的成功经验,得益于全面从严治党带来的新氛围,得益于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党的理论武装工作的重视。当然,当前理论武装工作并非不存在问题,综合调研数据,我们认为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一)客观上,社会环境的深刻变化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造成了较大影响

1.社会转型期多元化思潮导致人们思想迷茫。关于影响理论武装工作效果的原因,调研数据反映,社会转型期多元化思潮的相互激荡给社会带来较大负面影响(占比31.8%)。当今中国社会,思想多元,先进文化、有益文化与落后文化、腐朽文化并存,正确思想与错误思想、主流意识形态与非主流意识形态相互交织,在这种思想多元化的时代,人们的思想容易陷入迷茫。而理论跟进研究相对滞后,对于诸如资产阶级自由化、封建迷信(包括邪教影响)等错误观念的剖析、批判有待进一步深化,客观上没有发挥迅速遏制人们思想迷茫的最大功效。

2.利益格局深刻调整下理论吸引力衰减。调研数据显示,认为“改革中利益受损群体对理论怀疑”的占29%。马克思曾这样说:“没有共同的利益,也就不会有统一的目的,更谈不上统一的行动。”[6] 490革命时期乃至计划经济时代的理论武装,是在具体利益基本一致的基础上进行的。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利益关系的不断重组,共同的具体利益逐步被差异性甚至对立性的具体利益所取代。一个新理论、新政策的出台,难免会激起千层涟漪,拥护者有之,旁观者有之,反对者亦有之。新时期以来,在改革和建设进程中,社会贫富差距不断拉大、劳动与收入严重脱节、理想与现实反差加剧等社会现象相继涌现,直接影响了群众对改革措施的评判,损害了人民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认同。

3.开放环境下敌对势力的影响。调研数据显示,认为敌对势力采用“西化”“分化”等别有用心手段影响理论工作的观点占28.2%。在西方主导的全球化进程中,西方敌对势力一直以经济合作为切入点,以文化传播为手段,利用西方话语霸权,利用计算机网络、广播电视以及通讯等高科技优势,鼓吹“普世价值”“宪政民主”,借助历史虚无主义和新自由主义等极具欺骗性和蛊惑性的思想,不遗余力地对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进行渗透或破坏。加之网络空间过度开放的信息分享和个性化、风格化、自由化的网络文化,这些都造成日常生活中的去中心化和反权威主义。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社会思潮快速传播,误导了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增加了以马克思主义信仰为核心的主流意识形态大众化、生活化的难度。客观上,从资本主义国家引入的先进科技推动了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生产关系也有了巨大变化,但是我们要时刻警惕敌对势力利用西方思潮对我国的侵蚀和毒害。

(二)主观上,理论武装常态化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

1.组织领导不力问题。问题之一:物质主义冲淡精神追求(受访者中32.1%的人这样认为)。还有21.3%的人认为党风问题带来意识形态怀疑,14.5%的人认为各自忙于利益、政治气氛不浓,17.5%的人认为领导带头学习不够。2006年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引用著名中国问题专家劳伦斯的话深刻指出:“中国已从意识形态主宰一切、不存在任何物质主义的状态转变为物质主义至上、不讲任何思想意识和价值观的状态。”[7]市场经济中的物化和消费意识形态消解着以马克思主义信仰为核心的主流意识形态。少数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动摇、宗旨意识淡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现象严重,消极腐败现象易发多发,容易使群众形成“宣传教育一套、实际做另一套”的看法,这无疑会削弱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问题之二:事务主义助长理论冷漠(18.9%的人这样认为)。还有11.6%的人认为苍白说教,组织领导不力、责任不清。实际上,社会上也确实有相当部分人认为工作繁杂,没时间安排学习。理论学习摆不上位置,很多时候用行政方式取代,甚至做虚功,糊弄上级。毛泽东同志曾指出:“企图用行政命令的方式,用强制的方法解决思想问题、是非问题,不但没有效力,而且是有害的。”[8] 209

问题之三:形式主义催生理论倦怠(36.8%的人这样认为)。部分领导同志不重视提高干部的思想理论素质,理论学习时紧时松、时冷时热,即使学习,也是求多不求精、求新不求深、求学不求用,而且不分学习层次,在同一水平上不断反复,使一些人产生了逆反心理。面对范围广泛的党员、干部、群众,要统筹兼顾,不能僵化死板,否则不仅不能达到预想的学习效果,而且还会助长学习上的形式主义。

2.理论传导机制问题。调研数据显示,认为“上下一般粗,理论通俗化不够”的人占36.9%,认为“意识形态研究不能完全适应形势要求”的占18.5%,认为“理论创新速度加快引起理论传导失序”的占12%,认为“宣传教育平台建设不到位”的占23.8%。

问题之一:理论地方化、通俗化、针对性研究不足。“正确的理论必须结合具体情况并根据现存条件加以阐明和发挥”[9] 35,理论本身不会主动地去说服人,需要广大理论工作者结合实践,加强理论地方化、通俗化研究,针对不同的对象选择不同的方式,才能增强其实效性。

问题之二:部门联动机制欠缺(42.2%的人这样认为)。还有23.8%的人认为宣传教育平台建设不到位。组织、宣传、纪检、党校、地方党组织等理论武装部门存在各自为政、合作联动不足的现象。

问题之三:经常性学习制度欠缺刚性。15.4%的人认为对平时教育缺乏督促,所在单位党组织教育缺失,经常性教育不够,学习缺乏系统性、持久性。重业务、轻学习,重布置、轻检查,一锅煮、两张皮,运动式、一阵风,以工代学等现象较为普遍。“三会一课”、中心组学习、民主生活会、批评与自我批评等制度性活动往往浮于表面,做多做少、干好干坏都一个样,走过场的成分重,形式大于内容。

问题之四:培训机构办学体制机制不完善。24.9%的人认为教育培训主渠道不够畅通,施教方的教育观念、教育方法、教育手段、管理水平等不够先进,教育形式比较单一,吸引力、感染力有待加强。

问题之五:理论教育成效考核运用不到位。讲讲听听就完了,缺乏检查学习成效的手段。党校要有一套先进的检查办法,各级党委和组织部门也要拿出考核检验的最好方式。要注重考察学员的学习情况、思想状况、遵守校规校纪情况等等。同时,考察情况要作为干部任用的重要依据。

3.理论与实践脱节问题。20.4%的人认为理论学习与实践需求脱节,理论学习与现实工作两张皮。16.2%的人认为不敢直面现实矛盾,遇到问题或一筹莫展,或拿不定主意,或畏首畏尾,或分不清是非。还有的不善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等。

二、探索建立党的理论武装常态化机制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3次集中教育,都将长效机制建设作为重要举措,注重用制度的形式把经验成果巩固下来、坚持下去。邓小平曾指出:“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10] 333针对存在的问题,搞好顶层设计,建立党的理论武装常态化机制,使理论武装工作经常化、制度化、长效化,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一)建立健全务实管用的理论武装组织领导机制

1.建立领导干部示范传导机制。64.3%的人认为需要完善有效的组织领导机制,强化各级党委责任制,把理论武装工作纳入党的中心工作去认识、去谋划、去部署;59.2%的人认为需要领导带头;44%的人认为需要恢复和发扬党的批评与自我批评传统,探索建立领导干部一年一度开展党性分析的制度,把自己的学习状况和自己所领导的党组织的学习状况每年向上级党组织和本单位群众作一次报告。延安时期理论武装之所以能够成功,关键就在于在整个运动期间始终抓住高级干部的学习与思想教育,自上而下广泛发动,领导干部带头学习研究,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搞清思想,矫正认识,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形成以上率下的学习传导机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不但要有强大的真理力量,而且要有强大的人格力量。”领导干部的学风有示范效应、放大效应。领导干部怎么做,大家都在看。领导干部加强自身理论学习,仔细研读、认真领悟和准确把握党的理论所蕴含和所要传达的发展策略,并把这些思想具体应用于实践和管理的各个层面,自上而下,不留死角,多方面联系群众、联系基层,就能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如果领导个人只是理论上的半瓶子醋,就不利于良好学风的形成。

2.建立刚性的学习制度约束机制。59.8%的人认为需要完善学习型政党建设,56.1%的人认为需要完善长期教育与反复教育、集中教育与日常教育、重点教育与普遍教育、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相结合的长效机制;38.7%的人认为需要建立完善系统的学习制度,也有11.7%的人认为需要直接灌输。

坚持经常性教育与适当的集中教育相结合,是我们党加强理论武装的重要经验。首先,理论教育受历史或现实的客观条件制约,还受唯心主义、旧唯物主义以及各种错误思想的影响,这决定了理论教育既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是一个反复的过程。教育者本身理论素质的形成和提高就是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这个过程本身就决定了理论教育过程的长期性。其次,作为理论教育对象的工人阶级及广大群众来说,这个队伍是在不断发展壮大的,需要理论武装及时跟进。再次,就理论教育的内容和方法而言,也必须随着客观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学习理论的积极性不高,究其原因,主要是与有制度不落实,有计划不考核,干部评先创优晋职晋级挂钩不紧,学习既无压力、也无动力等原因相关。鉴于这种情况,必须推动建立理论武装激励约束机制,推进理论学习制度化、常态化,增强干部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把学习教育与加强党员干部的管理监督相结合,既注重提高党员干部的思想理论素质,又注重其行为规范的管理。日常教育方面,需要完善“三会一课”和“党员活动日”等党员活动制度,细化基层支部活动的工作标准和操作流程。上级党组织要加强监督巡视和指导,最大限度减少走形式、走过场等现象。

45.6%的人认为需要把培训考核与干部选拔任用结合起来。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把干部教育培训作为培养干部、发现干部、考察识别干部的重要渠道,把干部教育培训情况作为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促进培训与使用的有机结合。”应该把理论武装工作开展情况纳入年度考核,提高权重,明确导向,并作为考核任用相关领域干部的重要依据。认真落实领导干部述职要“述学”,民主评议要“评学”,考核干部要“考学”等措施,按照时间、人员、方法、内容等要素对学习情况进行细化,逐一加以定性和量化,力争把无形的学习变为有形的评价,强化干部理论学习情况在干部考察中的份量,真正使理论学习考核结果与评先树优挂钩、与年度考核挂钩、与干部选拔任用挂钩。对于那些不认真接受教育或原本不胜任工作且通过教育而未有提高的干部,应调整或降职使用,这本身也是对这些干部的一种警示教育。

建立人财物保障机制。调研数据显示,“建议保障组织领导经费落实”的人占64.2%;“保障理论工作队伍建设经费落实”的占66.3%;“保障基层理论工作者待遇落实”的占63.4%;“保障教育培训机构经费落实”的占57.1%;“凝聚各方力量,推进理论武装工作资源整合”的占59.8%;“促进理论教育资源向基层倾斜”的占63.8%。要建议上级领导参照村级主聘干部职业化管理模式,层层财政倾斜,健全基层党建工作保障机制,解决基层特别是山区村党建经费匮乏的问题。

(二)建立健全高效的理论传导机制

1.打通壁垒,形成部门联动机制。62.1%的人认为需要完善部门分工合作的联动机制。党的理论武装是一项辐射全民的“系统工程”,非任何单一群体所能够独立完成。必须破除理论武装工作只是组织部门、党校和党务干部的事这种错误观念,打通部门壁垒,在党中央的统一领导下,以各级党组织为基础,各级宣传部门负责实施,理论界、党校等培训机构、教育界、新闻传媒界、文化界等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参与、齐抓共管。理论研究、理论宣传、理论教育要形成合力,相互促进,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教育格局,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教育辐射网。

2.不缺位新阵地,打造平台建设机制。50.9%的人认为需要占领新媒体阵地。坚持传统方式与现代方法相结合,不忽视旧阵地,不缺位新阵地。既要重视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培训院校、高等院校等正规机构的教育和培训,充分发挥课堂、报刊、电视台、出版物等阵地优势,还要充分发挥新媒体在理论武装方面的重要作用。20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一直在发展非商业性质的传播形式;80年代以后,中国大众媒介的市场化改革逐步推进,大众媒体的双重属性身份越来越突出,既有追求社会效益的意识形态属性,又有追求经济效益的一般产业属性。必须保持行政、法律、技术等多方面的规制,一方面坚持国家对意识形态的领导,另一方面遵循市场规则,发挥市场对大众媒体的制约作用,同时强化媒体的社会责任和传媒工作者的职业操守,引导民众文化需求、提升民众媒介素养,坚持在重大政治原则和大是大非问题上净化“噪音”“杂音”,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因此,必须加强大众媒体阵地建设,比如互联网、网络广播与电视,以及数字杂志与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电视和微信、微博等等,积极开发红色网站、微博党课、手机党课等新兴课堂,建立全方位、立体式的理论武装体系,增强理论武装吸引力、鲜活力。另外,文艺宣传作为理论宣传的重要载体要高度重视。延安时期,以延安文艺座谈会为标志,在戏剧、诗歌、音乐、美术、小说和电影等各方面掀起了大众化的实践活动,有效地推动了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普及宣传。我们要继承和发扬延安传统。

3.建立专兼职理论队伍形成机制。52.9%的人认为需要完善理论工作者队伍发展机制;56.4%的人认为需要推动理论通俗化、大众化;38%的人认为需要在批判错误思潮中学习正确理论。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工作就要跟进一步。这种跟进,既需要理论研究、理论教育的跟进,也要求理论宣传的及时跟进,必须形成一支理论骨干队伍。

要建设一支高效的理论研究队伍。从马克思主义“三化”的功用来看,中国化是和中国民族文化结合,时代化是和中国现代化进程结合,大众化是和人民群众的实践结合,这些结合都需要理论研究队伍做出努力。同时,还要通过深入研究“普世价值”“宪政民主”以及历史虚无主义和新自由主义等错误思潮,开展理论批判,树立正确意识;研究贫富差距、社会腐败、民生缺失等现实问题,增强马克思主义的当代解释力,提高主流意识形态的社会影响力。加强理论地方化、基层化、通俗化研究,在学习教育中加强典型宣传,总结出一批先进典型和工作案例,营造良好环境,为基层党建工作开展提供借鉴。

要建设一支成熟的理论教育队伍。建立和健全学习指导员制度,根据不同群体文化程度、思想水平、接受能力等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区别对待,使灌输教育真正做到有的放矢。加强基层宣讲员队伍建设,建议上级领导从满足基层党员干部学习需求出发,有针对性地印制一些符合基层特色的“口袋书”“小册子”,开展分层分类施教,确保学习教育落到实处。

加强理论宣传,是促进理论学习的重要手段。理论武装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和方向性,光靠自我教育、自我修养,难以保证效果。必须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专业性强、思维活跃并能够与群众进行良好沟通和互动的理论宣传和舆论传播队伍。这支队伍要能把握捕捉时机,在党内错误倾向抬头,党面临各种社会思潮冲击和挑战的时候,在党的组织规模、党员成分和人员素质发生较大变化的时候,在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取得巨大成就的时候,促成民众正确理论思维的形成。

4.完善学习培训机制。一是畅通教育培训主渠道。39.6%的人认为需要畅通理论教育培训主渠道。党校、干部学院是党政领导干部培训的主渠道,必须充分发挥其理论武装的主阵地、党性锻炼的大熔炉、党委决策的大参谋等功能。市县两级党校承担了90%以上基层党员干部教育培训任务,是教育培训基层党员干部的主力军。“到2020年,建立健全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相适应,与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要求相符合,与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相衔接,更加开放、更具活力、更有实效的中国特色干部教育培训体系”,包括更加完善的办学体制、更加高效的运行机制、更有针对性和吸引力的培训模式、更加科学的师资选聘培养和评价机制、更加规范的宏观管理体制等等。

二是建立理论武装课程形成机制。38.7%的人认为需要优化理论武装课程,构建合理的学科体系、教材体系,使课程设置更系统、科学、接地气。新机制要从以下课程类型下功夫:第一类,基础性课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和基本原理。列宁在阐述马克思主义时,把马克思的学说划分为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并且强调,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完整的世界观”。毛泽东说:“什么是理论?就是有系统的知识。马列主义的理论,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的有系统的知识。”所以总的来说,理论武装就是用马克思主义的系统知识来武装。要针对现实问题,根据十八大以来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的倡议,加强学员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学习研究。要开出基本书目,引导学员回到原典学习马克思主义,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在思想认识上划清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的界限,划清社会主义与民主社会主义的界限,划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与资本主义民主的界限。要理解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不要浅尝辄止,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发展马克思主义。第二类,重点性课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成果。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习,培养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明确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和奋斗目标,从而把它们内化为每个党员干部的理想目标,并且把这个理想目标和做好本职工作相结合,与党员干部的个人价值目标实现相结合,使党员干部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践行者,把理想信念建立在对科学理论的理性认同上。第三类,现实性课程:政策与策略、党规党纪。政策与策略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断创新发展的现实体现,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具体表现形式。党规党纪是党的行为规范,党的基本知识是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基础。要求党员干部学习、掌握党和国家的政策、法令、决定等(可以采取阅读文件、组织政策讨论和政策解读等方式)。第四类,拓展性课程:中国近现代史、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要积极采取开展专题讲座、播放影视宣传片和开设红色旅游景点、博物馆、纪念馆等人民大众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形式创新党史教育的方式方法,增强党史教育的辐射力和影响力。还必须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养良好品格和高尚情操。第五类,针对性课程:为中心工作服务。调研数据显示,39.5%的人认为需要根据要解决的突出矛盾选择学习内容;41.2%的人认为需要注意因人施教、分类施教。必须做好需求调研,满足学员的多样化个性需求,突出理论学习要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思想,使教学内容更具针对性、科学性和实用性。其具体内容包括科学发展能力培养(体制改革、经济增长、城镇化战略、民主法治、生态文明、行政管理、网络管理、危机管理和公共关系等内容),还包括各种知识教育(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和哲学、历史、科技、法律、军事、国际等方面的新知识新技能)。

三是建立科学的受训对象选择机制。37.6%的人认为需要建立科学的受训对象选择机制,严格调训调学,防止顶包代学,重复调训,防止该学的不肯学、不让学,不该学的强制学、老上学。组织部门要掌握干部调训的全局,进行调学顶层设计,而不是单纯下指标、派任务完事。调研中有人认为当前调训学习时间太短,最好集中全日制学习3-6个月,系统学习党的理论。这从一个侧面显示调训不科学,学习不成系统、碎片化,不利于理论体系的形成,当然效果不佳。

四是建立理论教育方法和载体研究机制。调研数据显示,40%的人认为需要不断创新教育培训方式方法;33.1%的人认为需要不断拓展教育资源,增强理论学习的创新性和吸引力。要深入研究现代技术的情景式、沉浸式、实验式、模拟式等教学方法,将讲授式、案例式、研讨式、互动式等教学方式植入理论教育中,创新教、学、研结合的立体教学模式。毛泽东同志在1929年红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的决议中提出“十条教授法”,即一、启发式(废止注入式);二、由近及远;三、由浅入深;四、说话通俗化(新名词要释俗);五、说话要明白;六、说话要有趣味;七、以姿势助说话;八、后次复习前次的概念;九、要提纲挈领;十、干部班要用讨论式。这对于我们今天的党校教学仍然适用。大致说来,必须把握以下原则:第一,寓教于知识之中。理论教育和各类人文知识、科学知识的讲授有机结合,避免单调、抽象、空洞的说教。例如,把中国近现代史作为拓展性内容纳入理论教育的内容体系,通过挖掘和展现近现代史教育资源,还原和创设历史情境,使人民群众贴近真实历史,感受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卓越成就及马克思主义的非凡力量,感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必要性,从而促使群众在潜移默化中自觉接受和认同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成果。第二,寓教于感染之中。坚持情感认同与理性认知相结合,通过人格力量、环境氛围等方式使人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影响和熏陶。比如发挥典型示范功效,使真理力量通过人格魅力展现出来,或用反面案例警醒。拓展社会教育课堂,大力开发红色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反腐倡廉基地等党性教育资源,建立健全不同类型的实践教学基地,实施现场教学。或者借用文学、艺术等多种渠道施教,增强生动性和感染力。第三,寓教于生活之中。毛泽东指出:“我们说的马克思主义,是要在群众生活群众斗争中实际发生作用的活的马克思主义,不是口头的马克思主义。”[11] 858必须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实现理论、政策与人民群众的情感交流。必须实现教育路径的生活化,善于采用通俗易懂的大众语言阐释博大精深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善于根据我国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提炼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论,使理论教育更加贴近群众的现实需求。把理论教育与经济工作、社会管理、教学等各项具体工作相结合,促使理论教育广泛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五是建立健全培训考评机制。调研显示,27.2%的人认为需要建立健全培训考评机制。比如采用科技手段实现网上同步考试,这并不难操作。组织部门、培训单位要严格检验参训干部的培训效果,并将考评情况计入干部学习档案,作为日后选用提拨的依据。

(三)建立健全务实的理论运用转化机制

调研显示,60.6%的人遇到困难时经常主动寻求党的最新理论指导(33.1%的人自己解决不了才去寻求帮助,6%的人按经验不按理论,这说明忽视理论仍然大有人在);56.7%的人认为理论学习与实际工作应该两不误、两促进;42.9%的人认为需要在解放思想中武装思想;41.4%的人认为需要完善理论转化运用机制。目前存在理论武装与实践运用存在“两张皮”现象,理论研究、宣传、教育与群众需求、实践需要脱节,运用理论研究成果指导实际工作不够。

1.建立理论武装转化为工作能力的考评机制。“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1] 11,先进理论只有走出书斋、面向实践、联系实际并得到实践主体即广大人民群众的广泛认同、理解和掌握,才能发挥其应有的理论指导的作用。否则,“仅凭空洞的说教,哪怕是很高明的权威的说教,都不能使人产生这种信念”[12] 277。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今天,我们要把理论充分运用到“四个全面”实践中去,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着力在统一思想、凝聚力量、指导实践、推动发展上见成效。各级部门和各级单位要善于对症施治,紧密结合本单位和本群体的实际情况把理论武装相关内容落实到细处。要适时从人民群众是否心服口服、宣教受益面是否广泛、社会风气是否好转、社会和谐程度是否提升、主流意识形态影响力是否持久深远等不同层面针对教育效果做出系统、全面、综合的价值评判,检验理论武装的现实成效,这需要建立一套长效机制。

2.建立群众利益和现实诉求维护机制。调研显示,52%的人认为需要完善困难群众帮扶机制。“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是,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2] 207,理论要想说服人,就必须“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为重点”,否则,理论本身就会失去其彻底性。“马克思主义是好东西,但如果马克思主义不能带来人民生活的改善,谁还相信马克思主义?”[13] 668科学的理论体系只有广泛适应社会各阶级、各阶层和各团体的根本利益和现实诉求,使不同群体都能从中寻找到自身的利益象征和合法根据,才能真正被广大人民群众所认可、接受和掌握,才能成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物质力量。马克思主义也是这样,只有理论结合实际,才能发挥马克思主义的伟大作用。我们党加强理论武装的历史,就是一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奋斗史、一心一意为人民谋利益的发展史。所以,2000年开始的党内集中学习教育活动鲜明提出了“让干部受教育、使农民得实惠”的目标要求;2005年开始的先进性教育活动,在整改阶段进行了群众满意度测评;2008年集中学习科学发展观也把人民群众得实惠作为总要求;十八大以来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打开大门、依靠群众,直接让群众来监督和评判。因此,我们必须在满足群众正当利益要求中加强理论武装,建立和完善群众利益保障及多渠道利益表达机制,建立和完善联系群众的信息网络平台沟通机制,建立和完善群众评价监督机制,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和保障理论武装工作的持续进行。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3]列 宁.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4]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黄力之.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国家意识形态的现实性问题[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6,(5).

[8]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9]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10]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1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 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13]冷 溶,汪作玲.邓小平年谱(一九七五-一九九七)(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责任编辑:李利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