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救人员实施院外心肺复苏的效果观察

2017-01-15 15:23
中国医药指南 2017年30期
关键词:心电心肺成功率

秦 平

(沈阳急救中心皇姑分中心,辽宁 沈阳 110032)

急救人员实施院外心肺复苏的效果观察

秦 平

(沈阳急救中心皇姑分中心,辽宁 沈阳 110032)

目的探究急救人员实施院外心肺复苏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本院于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救治的68例院外心脏停搏患者临床资料,根据美国心脏学会及国际复苏联盟联合发布的心脏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进行急救工作,观察急救结果。结果本次研究的68例患者中,共35例复苏成功,复苏成功率为51.47%。结论及时给予心脏停搏患者胸外按压、心电除颤、气管插管及给予高级生命支持等,能显著提高患者心肺复苏成功率。

院外急救;心脏停搏;心肺复苏

心脏停搏指由各种原因导致的,未能预见状况及时间的心脏突发停止搏动现象,导致人体中的有效心泵功能及有效循环过程突然中止,引起全身组织、细胞缺血、缺氧,以及出现代谢阻碍等[1]。患者心肺骤停后若不进行及时抢救复苏,4~6 min后患者脑及其他重要器官则会发生不可逆性损坏[2],所以,心脏停搏后需在现场立即进行心肺复苏,为患者的进一步抢救赢得宝贵时间。本次研究通过分析我院救治的68例院外心脏停搏患者临床资料,探究急救人员实施院外心肺复苏的应用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68例于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我院救治的院外心脏停搏患者,所有患者均表现为心跳、呼吸停止,出现意识障碍,脸色苍白或呈青紫色等。其中男51例,女17例,2例(2.94%)年龄在21~50岁,58例(85.29%)年龄在51~70岁,8例(11.76%)年龄超过70岁。其中以51~70岁心脏停搏患者数量最多。病因:29例(42.65%)心脑血管病,13例(19.12%)重症创伤,8例(11.76%)心源性猝死,7例(10.29%)急性中毒,11例(16.18%)其他。

1.2 院外心肺复苏方法:根据美国心脏学会及国际复苏联盟联合发布的心脏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进行急救工作,即识别心脏停搏,启动应急反应方案;实施心肺复苏,强调胸外按压;快速除颤;高级生命支持;心脏停药后治疗。取患者仰卧位,使患者双手伸直,借助上臂及身体力量,于胸骨下1/3处,将一手掌放置上方,另一只从掌背交叉紧握,顺脊柱方向按压,使胸廓复位,舒张心脏,按压时间与放松时间相当,放松时为防位置移动,掌根不能离开按压部位,但不能太紧,影响血液回流,按压时,每分钟超过100次,按压深度不低于5 cm。清除患者气道内异物,进行人工呼吸。抢救人员深呼吸后用嘴封实患者的嘴,同时捏住患者两侧鼻翼,向患者肺内吹气2次,吹气量超过700 mL,持续吹气时间超过2 s,每8 min 1次,吹气时患者胸部出现起伏即可,吹气时若患者无胸部起伏或发现阻力增加,则因观察是否气道内有异物阻塞。

1.3 疗效判断标准:观察记录患者复苏成功率。复苏成功判断标准:能够触摸到患者大动脉搏动,收缩压在40~60 mm Hg;进一步指标:患者能够自主呼吸,血压开始恢复正常,面颊、口唇由灰转红;瞳孔由大变小,并存在光反射,收缩压超过60 mm Hg。

2 结 果

本次研究的68例患者中,共35例复苏成功,复苏成功率为51.47%。

3 讨 论

心肺复苏施救的时间越早,成功率越高,患者心脏骤停4 min内为最佳抢救时间,4 min后脑细胞即发生不可逆性病理改变,即使之后复苏成功,也会严重影响预后效果。心肺复苏过程中重点在于给予患者基本的生命支持,胸外按压为最基本的、重要的环节。突发意识丧失,晕倒后呼喊无反应且大动脉搏动消失,救治人员需立即给予胸外按压,使心脏被动供血,带动血液循环,从而改善全身血流量,维持重要器官血流灌注,胸外按压联合人工呼吸进行心肺复苏效果更佳[3]。胸外按压过程中保证按压有效,需每2 min更换1次抢救人员,以免因体力不支而影响按压水平,但注意变换抢救人员过程中不能中断胸部按压。心肺复苏过程中使用除颤仪是另一避免生物死亡的关键部分,有研究显示[4],警务人员作为第一目击者立即给予患者胸外按压、除颤,能显著提高患者存活率。若无目击者,在除颤器准备过程中,急救人员需给予患者高质量心肺复苏措施,进行多次心电除颤后立即进行胸外按压,电击无果后可持续电击,并逐渐加强电击能量。心搏复苏后,为避免患者再次发生停搏、心室纤颤等现象,抢救人员需留在现场,密切观察患者体征变化。在患者心脏输出量减少之前需进行心脏按压,维持血液循环,避免再次停搏[5]。给予患者纯氧或正压吸氧,改善患者脑组织、心肌缺氧状况,纠正呼吸性酸中毒。动脉血氧饱和度应保持在94%~98%,若患者伴有高碳酸性呼吸衰竭,则需维持动脉血氧饱和度在88%~92%[6]。给予急救措施后,患者恢复节律性心搏,需立即进行脑复苏,尽量缩短降温时间。心脏复苏关键在于恢复中枢神经系统皮质功能,所以,脑复苏在心肺复苏过程中同样重要。降低体温能有效预防脑水肿,给予冰帽降温,维持头部温度在32 ℃左右,保持轻微低温具有神经保护作用,改善脑部缺氧、缺血,加速自主循环恢复,需缓慢进行复温过程,避免体温波动,每小时复温0.5 ℃最佳。同时,抢救过程中需给予患者肾上腺皮质激素,从而保护脑屏障及毛细血管完整性,降低颅内压,减少脑水肿的发生,提高抢救成功率。心肺复苏过程中,进行静脉给药后推注20 mL生理盐水,促进末梢血管充盈,使药物进入中心循环过程。及早进行心电监护,利用心电监护随时了解患者心电情况,掌握患者病情,指导给予患者使用正确的抢救药物。虽然心电除颤是心肺复苏的重要步骤,但心电—机械分离及心室停顿患者在电击除颤过程中可促进副交感神经介质的释放,降低心脏恢复的可能,降低心肺复苏的成功率。

抢救是否及时是保证抢救成功率及提高预后的关键,患者心脏停搏后的4~6 min即会发生不可逆性脑损害,所以,需尽可能的缩短第一目击者呼救到进行心脏复苏的时间。加强院外急救团队间的合作,院外急救现场,需给予患者不间断的胸外按压、进行心电除颤、建立人工气道、给予气管插管、开放静脉通路以及给予肾上腺素等复苏药物治疗等一些列抢救措施,完成高质量的心肺复苏救治过程,给予高级生命支持。医院需加强急救人员急救理论知识、急救技术以及良好心理素质的培训工作,有效整合院外急救团队人力资源,加强团队间的默契配合,分工合作,快速、有效的完成施救过程,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同时提高全民急救意识,发放急救手册,举行心肺复苏知识讲座,普及心肺复苏救治基础知识。重点加强消防、学校及游乐场所的急救培训工作,缩短急救反应时间。

[1] 张振新,林长春,张晓凡,等.急救人员对院外心肺复苏效果的影响[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11,6(9):743-745.

[2] 徐之斌,陈亚想.影响院前急救心肺复苏效果相关因素分析[J].吉林医学,2012,33(2):256-257.

[3] 李艳,朱庆生,赵宏卫,等.110例60岁以下院外心肺复苏疗效分析[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12,7(7):619-621.

[4] 范彦军,杨梅,魏宁,等.观察心肺复苏按压指导仪在院前急救中的应用效果[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5,3(8):130-131.

[5] 田建广,陆峰,郭永钦.院外心脏骤停心肺复苏成功病例回顾性分析[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12,7(1):45-48.

[6] 宋清泉,周晓宏,程缙,等.在院前急救中规范心肺复苏术对猝死患者的抢救观察[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2,20(10):1624-1625.

R5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194(2017)30-0052-02

猜你喜欢
心电心肺成功率
成功率100%,一颗玻璃珠入水,瓶子终于坐不住了!
心肺康复“试金石”——心肺运动试验
成功率超70%!一张冬棚赚40万~50万元,罗氏沼虾今年将有多火?
中医急诊医学对心肺复苏术的贡献
心电向量图诊断高血压病左心室异常的临床应用
如何提高试管婴儿成功率
《心肺血管病杂志》
心电医联体建设需求分析及意义
基于非接触式电极的心电监测系统
卡片式智能心电采集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