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癌止痛贴治疗肝癌疼痛60例临床观察

2017-01-15 15:23王新亭陈欣菊
中国医药指南 2017年30期
关键词:癌性缓释片吗啡

王新亭 陈欣菊*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河南 郑州 450000)

消癌止痛贴治疗肝癌疼痛60例临床观察

王新亭 陈欣菊*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河南 郑州 450000)

目的观察消癌止痛贴治疗肝癌疼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肝癌疼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吗啡缓释片口服治疗,治疗组给予吗啡缓释片口服的同时给予消癌止痛贴贴敷肝区最痛处,14 d为1个疗程。观察两组患者VAS评分、吗啡缓释片用量、止痛起效时间、疼痛缓解持续时间、爆发痛次数。结果两组均可有效控制疼痛,治疗后治疗组的VAS评分较对照组下降明显(P<0.05),治疗组在吗啡缓释片的用量(P<0.05)、爆发痛次数方面较对照组少(P<0.05),治疗组的止痛起效时间较对照组快(P<0.05),缓解持续时间较对照组长(P<0.05)。结论中药敷贴法能够有效缓解肝癌癌痛,且起效时间快、缓解持续时间长,同时可以减少吗啡的用量、减少爆发痛的次数,不良反应少,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消癌止痛贴;原发性肝癌;癌性疼痛;临床观察

据《2012全球癌症统计》资料显示,中国每年原发性肝癌(以下简称肝癌)的新发病例及死亡之例数均占全球肝癌发病及死亡病例的50%。全球范围内男性肝癌发病率占第5位,肝癌病死率在男性中居第2位[1]。原发性肝癌由于起病隐匿且多有肝硬化基础,临床诊断时80%肝癌患者已失去手术切除机会,肝癌恶性程度较高,易转移、复发,手术切除的患者中约50%会出现复发或远处转移[2]。癌痛是肝癌常见的并发症,癌痛极大的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中晚期肝癌患者80%~90%可以出现肝区、腹部疼痛的症状,如何缓解的疼痛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生命是中晚期肝癌患者治疗的重要措施之一。根据WHO制定的三阶梯疼痛治疗原则:口服给药、按时给药、个体化给药,大部分患者疼痛能得到改善,但因药物的耐药性、成瘾性、消化道反应等不良反应,使临床应用受限[3]。中药敷贴法(自制消癌止痛贴)作为传统中医疗法,以其止痛效果好、安全性高、不良反应少等优势,在肝癌癌痛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观察此法的疗效,我们搜集了2015年7月至2016年7月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脾胃肝胆科住院患者60例,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60例患者均来自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脾胃肝胆科住院部,均为肝癌中晚期伴有中重度疼痛患者。采用随机对照法将60例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其中治疗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34~70岁,中度疼痛21例,重度疼痛9例;对照组男19例,女11例,年龄33~70岁,中度疼痛23例,重度疼痛7例。患者一般资料如,年龄、性别、疼痛程度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①参照2011年版《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的原发性肝癌的诊断标准,经病理学或影像学诊断为原发性肝癌者;②参照2011年版《癌症疼痛诊疗规范》,符合癌性疼痛躯体痛的患者;③参照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评定,疼痛强度属于中、重度疼痛者。

1.3 纳入标准:①符合上述诊断者;②中医属于瘀血停滞型者;③年龄在18~75岁间的患者;④预计生存期在3个月以上者;⑤无严重心、肝、肺、肾功能障碍者;⑥无智力及精神障碍,能够正确判断自身疼痛程度者;⑦知情同意且获得知情同意书者。

1.4 排除标准:①治疗开始前1个月内实施放射治疗或其他肿瘤局部治疗者;②皮肤过敏性疾病患者。

1.5 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均给予基础支持治疗。

对照组:①对于未使用止痛药患者,先给予吗啡缓释片(萌蒂制药有限公司)10 mg,Q12h口服治疗肝癌疼痛,在治疗过程中出现VAS评分>3分的疼痛,进行滴定标准为[4]:疼痛强度7~10时滴定剂量增加的幅度为50%~100%,疼痛强度4~6时滴定剂量增加的幅度为25%~50%,疼痛强度2~3时滴定剂量增加的幅度为≤25%。②已经使用阿片类止痛药患者,将患者止痛药物换算成吗啡缓释片,继续给予原剂量口服治疗肝癌疼痛,并根据患者的疼痛程度调节吗啡的滴定剂量。阿片类止痛药之间的换算关系:4.2 mg芬太尼透皮贴剂(72 h)=30 mg(24 h)羟考酮=20 mg(24 h)肠外吗啡/60 mg(24 h)口服吗啡[5]。

治疗组:①对于未使用止痛药患者,治疗方法同对照组;②已经使用阿片类止痛药患者,将患者止痛药物换算成吗啡缓释片,继续给予原剂量20%口服,同时给予消癌止痛贴贴敷肝区,并根据患者的疼痛程度调节吗啡的滴定剂量。在上述治疗过程中备用短效吗啡治疗爆发痛,治疗周期为14 d。③消癌止痛贴组方:乳香20 g、没药20 g、马钱子20 g、山奈10 g、元胡30 g、麝香0.1 g等。

制作方法:上述药物由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药制剂室制作成30 mm×50 mm膏状贴剂。具体治法:上述药物选用地道药材。药物的制备方法:采用洁净药材,将药物烘干(除麝香),粉碎,过120目筛,制成药粉备用。上述药物由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药制剂室制作成30 mm×50 mm膏状贴剂。操作:用75%酒精清洁癌痛体表部位,将中药贴敷于体表疼痛部位12h后,去掉敷贴,温水清洁皮肤,每日1次治疗。

1.6 疗效指标及观察方法:①VAS评分:治疗前和治疗后两组VAS评分进行对比;②吗啡缓释片用量:分别比较治疗前和治疗全程两组吗啡缓释片用量;③止痛起效时间:从给药开始至疼痛开始缓解的时间;④缓解持续时间:从疼痛开始缓解至疼痛再次加重,要求给药的时间;⑤爆发痛次数:分别比较两组治疗前与治疗全程爆发痛次数。

1.7 统计学分析:通过SPSS19.0统计分析软件对数据处理。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P<0.05表示有统计学差异。

2 结 果

2.1 治疗组和对照组的VAS评分。治疗组(30例):治疗前(6.3±1.06),治疗后(2.13±1.07); 对照组(30例):治疗前(6.1±1.27),治疗后(3.2±1.1)。治疗前两组VAS评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治疗后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VAS评分较对照组低。

2.2 吗啡用量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治疗前吗啡用量分别为:(100.83±10.51),(97.10±11.88);治疗全程吗啡用量分别为:(1325±138.18),(1623.33±136.92)符合正态且方差齐,P>0.05,无统计学意义,有可比性。全程吗啡用量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的吗啡用量较对照组少。

2.3 止痛起效时间:治疗组止痛起效时间(2.1±0.33)h;对照组(2.97±0.32)h。两组起效时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 缓解持续时间:治疗组缓解持续时间(10.93±0.95)h,对照组(9.75±0.72)h。两组缓解持续时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

2.5 爆发痛次数:治疗组全程爆发痛次数(5.03±1.25)次,对照组(8.67±1.58)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古代并无“癌痛”这一病名,历代中医文献中虽未见系统和专门论述癌痛的著作,但类似癌痛的论述却十分丰富。癌痛在古代中医文献中常出现于ā、瘕、积、聚、乳、石、岩等及其所致的气血衰败诸病证候中[6]。《诸病源候论》说:“肝积,脉弦而细,两胁下痛,邪走心下,身无膏泽。”类似肝癌疼痛的论述。癌性疼痛的病机可概括为“不通则痛”和“不荣则痛”,痰浊、瘀血、气滞导致气血运行不畅,正气虚亏、脏腑功能紊乱、阴阳气血失调,各种致病因素乘虚而入,痰瘀互结,邪盛导致癌毒内生[7]。癌毒侵袭机体,可直接侵犯脏腑经络,阻滞不通,导致癌痛发作,《血证论》:“瘀血在经络脏腑之间,则周身作痛,以其堵气之往来,故滞碍而痛”。

中医给药途径多、应用灵活,在治疗癌性疼痛方面颇有优势。常见的中医疗法包括中药汤剂、中成药、针灸、穴位埋线、中药贴敷法等[8]。本研究所用为我科多年治疗肝癌癌痛的经验方,方中乳香活血行气止痛,没药活血止痛、消肿止痛,元胡活血行气止痛,麝香活血通络、消肿止痛,山奈行气止痛,诸药合用共奏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之效。中医贴敷治疗是通过施药于外(皮肤、孔窍、俞穴)而力达于内的一种治疗方法。用外敷理气活血及止痛等药物即可起到止痛祛瘀散结等作用,从而达到消散肿块的目的[9]。外治癌性疼痛的机制是施药于外,使药物先在局部即痛处组织内形成较高的浓度,将毒邪拉而出之或攻而散之,使局部气血得于疏通,迅速缓解疼痛症状。此法缓解癌性疼痛安全有效、止痛迅速、操作简便、经济实用,能显著的减轻患者痛苦,提高其生活质量,且无依赖性、成瘾性和戒断性[10]。

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法研究,结果提示中药敷贴法治疗癌性疼痛躯体痛瘀血停滞型,治疗后治疗组的VAS评分较对照组低,治疗组的爆发痛次数、吗啡的用量较对照组少,起效时间较对照组快,缓解持续时间较对照组长。说明中药敷贴法可有效缓解癌性疼痛,减少爆发痛次数、减少吗啡用量,从而能够减少其不良反应。

[1] 陈建国.中国肝癌发病趋势和一级预防[J].临床肝胆病杂志,2012,28(4):256-259.

[2] 肖跃红.原发性肝癌的中医病机及防治探讨[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3,19(6):648.

[3] 陶海云,屈中玉.规范化癌痛治疗的疗效及对癌症患者及家属生活质量影响[J].实用癌症杂志,2011,30(1):7-9.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癌症疼痛诊疗规范(2011年版)[J].中华危重症医学杂志,2012,5(1):31-36.

[5] 李之曦,侯梅,曾晓梅.阿片转换在吗啡不耐受的癌痛患者的临床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12,39(17):4616-4619.

[6] 方晓芬,周维顺.中医辨证治疗癌痛经验[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4,10(26):1002-1003.

[7] 王振强,黄如敬.中医药治疗癌痛新进展[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7,15(1):148-151.

[8] 张天博,张培彤.癌痛中医外治法研究进展[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32(2):430-432.

[9] 陈东伟,王文萍.外治法治疗癌性疼痛简况[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5,29(4):171,172.

[10] 王涵.中药外敷治疗原发性肝癌概况[J].福建中医药,2016,47(2):70-72.

R735.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194(2017)30-0193-02

以痛为腧针刺联合中药敷贴法治疗癌性疼痛临床研究(课题编号2014ZY02010)

*通讯作者

猜你喜欢
癌性缓释片吗啡
氢吗啡酮对肝癌患者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后的镇痛效果
梦神之花,堕落之果
——吗啡
足量应用美托洛尔缓释片治疗冠心病的效果评价
富马酸喹硫平片联合丙戊酸镁缓释片治疗双相障碍抑郁发作的疗效观察
基于古今医案云平台探讨中药外敷治疗癌性腹水的用药规律研究
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治疗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及对患者心功能的影响
盐酸氢吗啡酮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褪黑素和吗啡联合使用能提高吗啡镇痛效果
《中国肿瘤临床》文章推荐:癌性爆发痛专家共识(2019年版)
补气养血通脉饮辅助治疗中重度癌性疼痛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