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偿期肝硬化的中医治疗及应用效果评定

2017-01-15 15:23
中国医药指南 2017年30期
关键词:代偿乙型肝炎肝硬化

李 梅

(大连市第六人民医院,辽宁 大连 116038)

代偿期肝硬化的中医治疗及应用效果评定

李 梅

(大连市第六人民医院,辽宁 大连 116038)

目的分析代偿期肝硬化的中医治疗及应用效果。方法研究对象选取本院2013年9月至2015年8月收治的63例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全部患者均为乙型肝炎后肝硬化,采用随机数法对患者进行分组,参照组30例患者使用维生素C、贺普丁等西药治疗;研究组33例患者则使用中医治疗。对两组患者的疗效、肝功能指标进行对比。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参照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研究组治疗后的ALT、AST、TBIL水平改善均优于参照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两组均未见严重不良反应。结论代偿期肝硬化的中医治疗效果好,显著改善肝功能指标、且安全性高,值得应用。

代偿期肝硬化;中医治疗;肝功能指标;临床疗效

肝炎肝硬化的主要临床表现为肝细胞纤维化与坏死,是一种发病率较高的进行性、慢性病变,随着病情的进展将进一步危害患者的生命健康[1]。肝炎肝硬化中早期没有明显症状的成为代偿期肝硬化,临床中多使用拉夫米定等抗病毒药物进行治疗,能够获得一定的疗效。随着中医学研究的深入,近年来逐渐有研究发现中医治疗代偿期肝硬化能够获得良好的效果、同时不产生不良反应。本文针对这一结论进行分析和研究,探讨其可能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研究对象选取本院2013年9月至2015年8月收治的63例代偿期肝硬化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肝脏肿大、牙龈出血、消瘦、恶心呕吐、面色晦暗等,满足《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中的相关标准[2],全部患者均为乙型肝炎后肝硬化,采用随机数法对患者分为参照组30例和研究组33例。参照组30例中中有男性患者18例、女12例;年龄最小的为32岁、最大为79岁,平均为(51.5±6.3)岁。33例研究组中有男性患者19例、女14例;年龄最小的为31岁、最大为78岁,平均为(52.1±6.9)岁。对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发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参照组患者使用维生素C、维生素E以及贺普丁进行治疗,使用2.5 g维生素C静脉注射、每天1次;口服维生素E 100 mg,每天3次;口服贺普丁片1片,每天1次。研究组患者采取中医手段治疗,予以中药汤剂口服,使用栀子、木通、泽泻、黄芩、柴胡、车前子、龟板、甘草、生地、牡蛎、当归等,加入清水中煎汁400 mL,分为2次口服,每天1剂。

1.3 评价指标:①临床疗效:判定值=治疗前的得分-治疗后得分。显效:判定值在2/3以上;有效:判定值为1/3~2/3;无效:判定值在1/3以下的情况被判断为治疗无效[3]。②肝功能指标:对研究组和参照组治疗前后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血清总胆红素(TBIL)水平进行研究。③不良反应发生率:对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情况进行对比。

1.4 数据处理:相关数据均录入SPSS15.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临床有效率使用百分比表示,比较采用卡方检验;各项肝功能指标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比较通过t值对比,P<0.05代表研究组和参照组结果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研究组和参照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对比:研究组33例患者中评价为治疗显效的有21例(63.64%)、治疗有效的11例(33.33%)、治疗无效仅有1例(3.03%),总的治疗有效率为96.98%;参照组30例中显效患者有15例(50.0%)、治疗有效的患者8例(26.67%)、另外有7例患者通过治疗无效(23.33%),总的有效率为76.67%。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低于参照组,对比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研究组和参照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肝功能指标对比:研究组33例患者中治疗前后的ALT指标分别为(298.45±35.53)U/L和(58.93±5.62)U/L、治疗前后的AST分别为(106.45±16.73)U/L和(41.16±3.79)U/L、TBIL指标分别为(32.05±12.64)mmol/L和(14.75±2.84)mmol/L;参照组30例患者治疗前后的ALT指标分别为(298.05±34.74)U/L和(97.64±6.21)U/L、治疗前后的AST分别为(105.98±16.31)U/L和(82.74±4.52)U/L、TBIL指标分别为(32.86±13.28)mmol/L和(23.09±3.08)mmol/L。两组患者治疗前的各项指标差异小,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均得到较大的改善,其中研究组的结果优于参照组,对比组间差异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研究组和参照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两组患者在治疗中均为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研究组出现1例头晕和1例便秘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06%;参照组中出现3例恶心呕吐和1例头痛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33%。对比两组的差异较小,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肝硬化在临床中的发病率较高,常用的治疗方法为使用抗病毒药物干预,目的在于延缓纤维化的进程、降低肝脏组织的坏死率[4-5]。根据肝硬化的不同阶段治疗方法也有着较大的差异,代偿期与失代偿期的临床治疗手段也各不相同。拉夫米定在临床中的使用率较高,但是临床效果也有限,长期用药还有可能出现病毒耐药突变,不利于预后的改善[6]。因此,探讨其他有效的治疗方案非常关键。

本文对代偿期肝硬化患者予以中医治疗方案干预,通过针刺治疗起到疏肝理气、活血化瘀的作用,此外针刺能够改善全身的血流从而改善肝脏整体状况;中药汤剂的目的杂在于清热、解毒、软坚散结[7]。结果发现,研究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达到96.98%、而参照组仅为76.67%,对比差异显著;此外,研究组患者的AST、ALT与TBIL指标改善结果也更为明显,对比参照组的差异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在治疗期间无严重不良反应,提示中医治疗方案应用与代偿期肝硬化患者中具有较高的可行性与安全性,产生很高的应用价值,有进一步推广的价值。

[1] 贾红宇,卢微,郑临,等.拉米夫定单药及其初始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的疗效比较[J].中华肝脏病杂志,2011,19(2):84-87.

[2] 郑明华,施可庆,张春红,等.参麦注射液对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凝血系统的影响[J].实用医学杂志,2012,28(23):3993-3995.

[3] 杜秀萍,孙莲娜,薛建华,等.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代偿期肝硬化失眠36例临床研究[J].江苏中医药,2012,44(5):29-30.

[4] 周振华,李曼,黄凌鹰,等.消胀方联合拉米夫定治疗84例乙型肝炎肝硬化代偿期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31(9):1220-1223.

[5] 刘光伟,王春芳,赵文霞,等.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代偿期丙肝后肝硬化疗效观察[J].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2011,25(6):477-479.

[6] 王玉海,李芹,林恢,等.基础治疗加肝病治疗仪治疗乙型肝炎肝纤维化及代偿期肝硬化[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12,22(4):220-221.

[7] 张桂华,苏红宝,赵健,等.鳖甲软肝胶囊联合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片治疗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临床观察[J].西部中医药,2013,26(2):1-4.

R657.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194(2017)30-0197-02

猜你喜欢
代偿乙型肝炎肝硬化
抗病毒治疗促进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再代偿研究进展
首次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获得再代偿的影响因素分析
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是关键
中西医结合疗法对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的疗效分析
奥曲肽联合奥美拉唑治疗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效果观察
乙型肝炎病毒与肝细胞癌微血管侵犯的相关性
奥美拉唑联合奥曲肽治疗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的应用研究
全面化心理行为干预在妊娠合并乙型肝炎患者围生期中的应用观察
二至丸对慢性乙型肝炎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失代偿期肝硬化并发真菌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