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安全管理对老年精神病患者的临床应用效果分析

2017-01-15 15:23迟岩霞
中国医药指南 2017年30期
关键词:精神病住院护理人员

迟岩霞

(辽宁省丹东市第三医院精神一科,辽宁 丹东 118000)

护理安全管理对老年精神病患者的临床应用效果分析

迟岩霞

(辽宁省丹东市第三医院精神一科,辽宁 丹东 118000)

目的探析对老年精神病患者施行护理安全管理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14年4月至2016年4月丹东市第三医院收治的140例老年精神病患者进行分组研究,按照1∶1的比例分成两组,即对照组与观察组,各组70例。对照组患者施行传统护理管理,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管理基础上施行护理安全管理,对两组患者的护理管理效果进行评比。结果在生命质量、月发病频率、住院时间方面,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观察组伤害他人、自我伤害、滑到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结论对老年精神病患者施行护理安全管理的临床效果优于传统护理管理,能够明显提高患者生命质量,减少发病次数,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是一种适合临床全面应用与普及的护理管理方式。

老年精神病;护理安全管理;应用效果

老年精神病患者经常合并有其他疾病,在精神病治疗过程中,还要对合并疾病予以治疗[1]。所以,在治疗期间,患者安全隐患非常大,对护理工作的要求比较高,护理工作难度也比较大,成为了精神科护理的重大难题。因此,为了提高老年精神病患者的生存质量,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需要给予护理安全管理,以此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本文通过对我院收治的140例老年精神病患者的研究,探讨护理安全管理的应用效果,现整理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对2014年4月至2016年4月丹东市第三医院收治的140例老年精神病患者进行分组研究,按照1∶1的比例分成两组,即对照组与观察组,各组70例。对照组中,女32例,男38例;年龄60~79岁,平均(68.2±2.0)岁;病程8~25 d,平均(17.5±1.3)d。观察组中,女30例,男40例;年龄60~82岁,平均(68.5±2.2)岁;病程8~22 d,平均(17.0±1.4)d。通过对患者上述资料的统计分析可知,两组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可进行比较。

1.2 方法:对照组患者施行传统护理管理,主要包括日常饮食指导、生命指标监测及定期查房等。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管理基础上施行护理安全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①提高护理人员的责任心,主动和患者进行沟通,注意态度温和、说话轻柔,如果发现患者存在行为举止异常情况,必须马上告知医师,进而及时采取有效措施[2];②充分了解患者的性格特点,对不同性格、病情、病因的患者施行不同的安全管理,并且对患者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预测,进而全面做好预防工作;③在安排值班表的时候,应以年轻的护理人员为主,在夜间同样不可忽视,护理人员应最大限度的保持清醒,进而在出现突发事件的时候,可以给予及时处理[3];④严禁在病房中放置铅笔、金属锐器、管制品等,以此避免患者伤害他人或者自伤,确保地面存在一定的摩擦力,从而避免患者滑到;⑤在病区设立安全管理系统,安排经验丰富的人员进行管理,并且培养护理人员的管理能力与责任意识,加强对病区患者的看护,严格控制患者饮食、活动等,促使患者生命质量得以提升。

1.3 观察指标:对两组患者的生命质量、月发病频率、住院时间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进行观察与记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评估患者生命质量,主要包括活动能力、社会能力、心理状态的调查,每项评分为5分,总分为15分,评分越高,生命质量越高[4]。

1.4 统计分析:将两组患者观察数据导入统计学软件SPSS 22.0中进行分析,用(x-±s)、百分比的形式予以表示,并给予 、χ2检验,如果P<0.05,代表两组对比差异明显。

2 结 果

2.1 对两组患者的护理管理效果进行对比:观察组患者生命质量总体评分(13.2±0.8)分,月发病频率(3.0±1.0)次,住院时间(48.5±1.5)d,同对照组患者的(9.6±0.9)分、(8.4±1.1)次、(57.4±1.6)d进行比较,差异明显(P<0.05)。

2.2 对两组患者的不良事件发生率进行对比:观察组患者伤害他人、自我伤害、滑到的发生率分别为0.0%(0/70)、1.4%(1/70)、1.4%(1/70),与对照组患者的5.7%(4/70)、10.0%(7/70)、17.1%(12/70)进行比较,差异明显(P<0.05)。

3 讨 论

近些年来,老年精神病患者人数越来越多,主要和老年人大脑逐渐萎缩从而导致情绪激动、偏执等相关。此外,随着老年人年龄的不断增长,身体技能的不断下降,一些疾病也随之而来,在众多因素的影响下,导致老年人出现心理问题,进而诱发精神病,出现情绪消极、意识障碍、失眠、思维混乱、易烦躁等症状,不仅危害了老年人的身心健康,还会对家庭及社会产生一定的困扰。

在老年精神病患者临床护理中,护理安全管理是非常重要的构成环节,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在临床实践中,必须不断提高护理人员的管理能力与责任意识,进而使护理人员可以有效应对突发事件;同时和患者构建良好的护患关系,增加和患者的沟通,让患者敞开心扉,进而稳定患者情绪,促使患者逐渐恢复。

本文研究结果为:观察组患者生命质量、月发病频率、住院时间、不良事件发生率均优于对照组患者,比较差异(P<0.05)。与相关文献报道[5]非常接近,由此说明,护理安全管理对老年精神病患者康复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可明显提高患者生命质量,减少发病次数,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值得临床全面应用与普及。

[1] 陈爱军.应用循证护理对精神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健康教育探讨[J].当代医学,2016,19(1):102-103.

[2] 李婵,王可.精神科老年病房的护理安全管理及风险防范[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5,3(21):133-134.

[3] 朱清香.护理风险管理在老年人精神病住院患者中的应用[J].医学信息,2014,27(36):45-45.

[4] 薛德云.护理风险管理在住院精神病患者管理中的应用[J].医药前沿,2016,6(6):334-335.

[5] 胡春碧,杨波.护理安全管理在老年精神病患者中的应用[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4,11(15):2163-2165.

R473.7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194(2017)30-0263-02

猜你喜欢
精神病住院护理人员
妈妈住院了
完形填空专练(五)
昆明市2012~2020年HIV/AIDS住院患者的疾病谱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导致的代谢紊乱
骨科住院患者双侧腋下体温比较
精神病
护理管理者如何保护和调节护士的身心健康
护理人员奖500被批“寒酸”
重症监护病房护士的压力源分析及应对方式
都有精神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