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古代医家对口疮的认识与治疗※

2017-01-15 21:19通讯作者季伟苹
中国民间疗法 2017年11期
关键词:生疮口舌虚火

陈 燕 通讯作者:季伟苹

(1.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 2012032.上海市中医文献馆)

浅谈古代医家对口疮的认识与治疗※

陈 燕1通讯作者:季伟苹2

(1.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 2012032.上海市中医文献馆)

口疮;病因病机;认识;治疗

口疮多发于唇、龈、舌、颊、上腭、咽喉等处,呈现黏膜溃烂、红肿疼痛的症状。若反复发作不愈者,又名复发性口疮,为口腔科常见病。中医学对口腔科疾病的记载最早见于殷商时期,甲骨文中出现有关口腔病“齿病”的记录[1]。口疮的病名最早出现在《黄帝内经》中。从战国后期起,对口疮类疾病的病因病机、发病特点、治则方药等方面均有论述。如隋·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中言:“腑脏热盛,热乘心脾,气冲于口与舌,故令口舌生疮也。”元·朱丹溪在《丹溪心法》中提及“口疮,服凉药不愈者,因中焦土虚,且不能食,相火冲上无制,用理中汤”。明·龚廷贤《寿世保元·口舌》有“口疮者,脾气凝滞,加之风热而然也”。

口疮的病因病机

口疮的易发部位为口、舌、齿、龈、唇、咽喉等,与脏腑、经络关系密切。脾开窍于口,其经脉络胃上行咽部,连舌本,散舌下。心开窍于舌,脉络脾,进入上齿。胃为水谷之海,其经脉入上齿,环绕口唇,脉络小肠支脉,沿喉到舌根两侧。肾为先天之本,其经脉循喉咙,夹舌本。肝主疏泄,循喉咙,环绕口唇。可见口腔部位的疾病与脾、胃、心、肝、肾关系甚为密切。

1.实证。中医学认为口疮主要与火邪有关。火为阳邪,其性炎上,易侵害人体上部,津伤火灼,而发口疮。《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少阳之复,大热将至,火气内发,上为口糜。”指出火热之邪与口疮息息相关。《圣济总录》亦云:“口疮者,心脾有热,气冲上焦,熏发口舌故作疮也。”《石室秘录》云:“口舌生疮,乃心火郁热而然。”《丹溪心法》提及:“口舌生疮,皆上焦热壅所致。”可见,实证口疮的发作多由脏腑积热化火而致,多与心、脾相关。

2.虚证。口疮的虚证主要为虚火及脏腑亏虚。虚火主要分为脾胃虚火及下焦虚火。《景岳全书》中云:“口疮连年不愈者,此虚火也。”提出口疮与虚火相关。《续名医类案》中云:“脾胃虚衰之火,被逼上炎,则为口疮。”《寿世保元》中云:“口疮如服凉药不已者,乃上焦虚热,中焦虚寒,下焦虚火,各经传变。”可见,临床辨证施治应注意虚火实火之分。《疡医大全》中云:“中气不足,脾胃虚衰,不能敛纳下焦阴火,被逼上炎,以致阳虚口疮。”《圣济总录》中云:“胃气弱,谷气少,虚阳上发而为口疮。”《口齿类要》中云:“口疮……食少便滑,面黄肢冷,火衰土虚也。”提出口疮与脾胃亏虚有关。《圣济总录》中亦提及:“元脏虚冷上攻,口疮。”母体本虚,小儿先天禀赋不足,脏腑气血阴阳亏虚,五脏病变,而致口疮;或素体阴虚,虚火上炎,口疮乃生。

3.饮食起居失宜。饮食失宜,损伤脾胃,脾胃虚弱,口疮迁延不愈;或久用寒凉之品,伤及脾肾,阴寒内盛,寒湿上渍而生;或饮食膏粱炙煿,损伤脾胃,火气妄动而发口疮。《外科正宗》中云:“膏粱厚味,醇酒炙煿,心火妄动而发口疮。”《医林绳墨》中云:“五味过伤于脾胃也。”“起居失宜,不能静养,以致心脾火动,口舌生疮。”劳神过度伤心脾,心脾失养,郁久化热,火热上炎而生口疮。

4.情志失调。七情可伤及内脏,思虑过度伤脾;大喜或惊恐伤心肾;郁怒太过伤肝;五志化火可生口疮。《医学津梁》中云:“七情烦躁,则心火炎盛而口疮生矣。”《张氏医通》中云:“因忧思损伤中气,虚火泛上无制。”

口疮的治疗

古代医家对于口疮的治疗主要分为内治法和外治法。内治法主要为中药煎服或为丸剂、散剂服用。外治法分为含、掺、敷、扫等。

1.内治法。《太平圣惠方》中,“卷第十八治热病口疮诸方”“卷第三十六治口疮久不瘥诸方”“卷第三十六治口舌生疮诸方”“卷第八十七治小儿口齿疳诸方”“卷第九十治小儿口疮诸方”等均有对口疮用药治疗的记载。如治疗小儿心有客热熏于上焦之口疮,用龙胆丸方:龙胆(一分去芦头)、川大黄(一分锉碎微炒)、人参(半两去芦头)、栀子仁(半两)、川朴硝(半两)、茵陈(一分)、郁李仁(半两汤浸去皮微炒),炼蜜为丸温水服。治疗小儿心热烦闷之口疮,用黄连散方:黄连[三两(分)去须]、大青(三分)、川升麻(三分)、桑根白皮(半两锉)、甘草(半两炒微赤锉),煎服等。北宋·赵喆《圣济总录》“卷第一百一十七门口糜、口疮”“卷第一百八十治小儿口疮”等记载,提出“大抵心胃壅热,则必熏蒸于上,不可概以敷药,当求其本而治之”。其中治小肠热胀,口糜生疮,用柴胡泽泻汤方:柴胡(去苗)、泽泻、陈橘皮(浸,去白,焙)、黄芩(去黑心)、枳实(麸炒)、旋覆花、升麻、芒硝(别研各三两)、生地黄(一升),煎服。治口糜生疮,久不瘥,及心脾中热,乍发乍退,用大青丸方:大青(去根)、甘草(炙锉)、枳壳(去瓤麸炒)、苦参(锉各三分)、黄连(去须)、生干地黄(焙)、升麻(各一两),煎服。

元·危亦林《世医得效方》提及运用秘传降气汤、甘露饮、洗心散、四顺清凉饮等治疗口疮,其中秘传降气汤治疗虚热之口疮,用生姜、苏叶煎服;洗心散与四顺清凉饮治疗心脾有热之口疮。

明·《普济方》“卷二百九十九”中记载了很多治疗口疮的方剂,其中提到“凡患口疮及齿。禁油面酒酱酸酢咸腻干枣。瘥后仍须慎之。若不久慎。寻即再发难瘥。蔷薇根角蒿为口疮之神药。人不知之”。蔷薇膏治疗多年不瘥,风热上攻之口疮。处方及煎法为:“蔷薇根、郁李根、水阳皮、牛蒡子(根并宜切各一斤)、苍耳(一升)、露蜂房(壁三)、生地黄(切)、升麻、当归(研切各一两)、地骨皮、白芷、石胆(研各半两)、熟铜粉(研)、麝香(研各一分),上先将前六味细切。水二斗。煎至五升。葛布绞去滓。次入地黄、升麻、当归、地骨皮、白芷再煎。煎至二升。绵滤去滓。慢火又煎成膏。乘热下后三味研药。搅令匀。瓷器盛。每含如弹丸大。吐津。”古代诸多医书中提及蔷薇根为治疗口疮的特效药物,如《备急千金要方》中云:“蔷薇根,口疮之神药,人不知之。故其口齿一门,用蔷薇根者盖六方焉。”

清·《灵验良方汇编》运用冰柏丸治口疮、舌疮。方用薄荷叶一两、黄柏一两、硼砂三钱、冰片二分,共为末,生蜜丸,弹子大。每服一丸,噙化。齐有堂的《齐氏医案》中言:“岐伯曰:口舌生疮,乃心火郁热。舌乃心苗,故先见症。”方用:川黄连三钱,石菖蒲一钱。水煎服,1剂即愈。认为此方奇在石菖蒲,可引入心经。

2.外治法。东晋·陈延之《小品方·卷第九》中言:“治口疮,小柏汤方。龙胆(三两)、黄连(二两)、小柏(四两),凡三物,以水四升,先煮龙胆、黄连,取二升;别渍小柏,令水淹潜,投汤中和,稍含之。”提出运用中药口含治疗口疮。

唐·孙思邈《孙真人海上方》中提及口疮的治疗,“口疮发作痛难言,香麝铜青一处研,干捻些儿频掺上,不逾时刻自安然”。

南宋·严用和《严氏济生方》记载运用朱粉散(枯白矾一两、干胭脂一钱半、轻粉半钱、麝香少许,上研匀,油调,扫口疮,或干贴)、粉红散(干胭脂一钱、枯矾一两,上研匀,每用一钱,生蜜调如稀糊,扫口疮咽喉内)、蛾黄散(黄柏去皮、寒水石烧,上各等分,为细末,干贴口疮上)、青金散(五倍子去土垢,四两,青黛四钱,上为细末,好油调,鸦羽扫口向咽喉)等运用于口疮的治疗。

元·危亦林《世医得效方》“卷第十七口齿兼咽喉科·口病”描述了很多口疮外治法,其中提及贴足方与吴茱萸散。贴足方以白矾为末,用汤化以濯足;吴茱萸散运用地龙(去土,炙)、吴茱萸(去浮者),各等分为末,米醋入生曲,调和后涂足心。以及独胜散、远志散、青黛散、杏粉膏、赴筵散、换金散、绿云膏等涂或敷于疮面上以治口疮。元·许国祯《御药院方》提及运用柳花散(玄胡索一两,黄柏去粗皮半两,黄连半两,青黛另研、二钱,密陀僧另研、三钱)、玉尘散(寒水石烧、三两,马牙硝枯、一钱,铅白霜半钱,南硼砂半两)敷贴于疮上,治疗口舌生疮。

明·董宿《奇效良方》中运用一稔散治疗小儿口疮:青黛、黄柏、诃子(炮)、密陀僧各等分,加入枯白矾(少许)、蒲黄(少许),上每用少许,贴口疮处。

清·王孟英《四科简效方》中记录用绿云膏置舌下治疗口疮:“黄柏(五钱)、青黛(二钱),同研细末,色如碧玉,名绿云膏,临卧以二三分置舌下,咽津无碍;迟明愈”;或运用吴茱萸研末,用醋调和,涂涌泉穴。

总结

中医口疮病属于西学中复发性阿弗他溃疡、疱疹性口炎、扁平苔藓、白塞病等多种疾病的范畴。西医学没有特效的治疗药物,部分疾病甚至无法根治。本文简述古代医家治疗口疮的经验,以期为临床诊疗提供借鉴与参考。

[1]干祖望.干氏耳鼻喉口腔科学[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上海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中医药科研基金(2014LP070A)

2016-12-31)

猜你喜欢
生疮口舌虚火
如何防治小羊嘴上生疮
凉茶降火要先辨“虚实”
诗词去“虚火”才能更健康
入冬这把“火”多是虚的
作业布置:不妨费点“口舌”
吃饭咬舌头或是体内有火
老农捡田
布置作业,不妨多费“口舌”
论辩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