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肠络脉探析

2017-01-16 04:33郭红梅
中国医药指南 2017年17期
关键词:络脉经脉脏腑

赵 彧 房 斌 郭红梅

(青岛市中医医院,山东 青岛 266072)

结肠络脉探析

赵 彧 房 斌 郭红梅

(青岛市中医医院,山东 青岛 266072)

中医认为表络浅显,易察可见,司外可揣内。在肠镜检查中,可见络脉散于结肠各部位,其形态、散布、充盈、色泽等对诊断、治疗方面有较大意义。本文从邱幸凡提出的络脉的分布规律入手,以检索古代文献为依据,结合现代医家的经验,初步探讨结肠络脉,试从中医术语标准化角度探析结肠络脉的来源、分布、功能、诊察、病证特点和治疗特点及与十五络脉的关系。

结肠炎;脉络;探析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通道、是路径。经是经络系统中的主干,络是经脉别出的分支。在临床肠镜检查中,肠壁黏膜及血管纹理与患者的生理病理有密切联系,作为中医工作者,熟悉用中医的视角及理论去观察结肠络脉的变化,通过其形、色、动、散步推测病情,了解药效,指导饮食宜忌及起居等等,但因古籍对结肠络脉描述极少,现代研究暂无标准化分析,现抛砖引玉将笔者的体会介绍如下。

1 广义、狭义络脉的含义及分布

“络”,《说文解字》释“絮”,《广雅》中将释为“缠”,表达了络脉如网,网动不休的特点[1]。络脉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络脉包括经脉的别络、络脉、孙络等,是经脉之外的“络”,《灵枢•脉度》曰:“经脉为里,支而横出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界定了经和脉的关系,《医学真传》“夫经脉之外,更有络脉,络脉之外,更有孙络”也是这个意思;《类经》“深而进于经脉者为阴络,浅而浮于皮表者为阳络”将络分为阳络阴络,现代研究进一步发展,认为络脉是附属于经脉的立体网状系统[2];《灵枢》的“十五别络”,其分布有延经分布,表里相对性等特点[3]。《黄帝内经灵枢经集注》中也多次提到“五脏六腑之大络”的概念。认为脏腑络脉,包括五脏络、六腑络、奇恒之络。此外,五官九窍、四肢百骸也有所属的络脉,谓 “脏络”、“腑络”、“奇恒之络”、“官窍络”、“四肢百骸络”等[4]。经络是气血精微物质运行的通道,将血气渗灌全身,发挥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的作用。又能够沟通表里联络脏腑,与脏腑器官有着密切的联系,对诊察疾病、推测病机、辨证论治具有重要意义。

2 结肠络脉的来源

根据十五络脉的分布规律:十二经脉的别络均从本经四肢肘膝以下的络穴分出,走向其相表里的经脉,即阴经别络于阳经,阳经别络于阴经。“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胃),下行至脐联络大肠,再上行沿着胃的上口,穿过横膈膜,直属于肺脏……”这是结肠络脉的第一个起源。“阳明大肠经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循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终肺,下膈,属大肠 ”为结肠络脉第二条本经,“足太阴脾经起于足大趾内侧隐白穴,沿足内侧赤白肉际上行,经商丘上小腿内侧,沿胫骨后缘上行,至漏谷穴走出足厥阴肝经前,经膝股内侧前缘至冲门穴,进入腹部,属脾络胃,向上者过横膈,夹食管旁络大包,会中府连舌本,散于舌下。”可见脾经冲门入腹,联脾络胃,为结肠络脉的第三条经脉。《医门法律》谓:“有胃之大络,系胃下直贯隔盲,于上复有脾之大络,系脾外横贯胁腹。”这里的胃之大络,用解剖学考虑大网膜,但从中医角度提示了结肠络脉与胃的关系。另外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手太阳小肠经亦走腹,与结肠络脉的关系,尚进一步研究。任脉的别络从鸠尾分出以后散布于腹部,为结肠络脉的第四条经脉。

正是因为升、横、降、乙状结肠、直肠都有不同的经脉来源,所以各段络脉的主色、散布、病机所属也有差异。结肠络脉是否可以以“段”来寻找经脉所属、脏腑所属尚需研究。笔者临床观察,确能看到伤肾者,升结肠络脉粗大;脾虚者,乙状结肠络脉反不显;病肝,肝区纹理错杂。望同道一起观察,汇总经验。

3 结肠络脉的形态、病理及诊察方法:

结肠络脉分为阴络和阳络两大类,根据《素问•经络论》阳络远离经脉而布于体表,临床可观察到其色鲜红,如树枝状分枝,散步均匀,交叉如网。阴络靠近经脉而布于体内,非病不能察。

络脉的病理反应:络脉运行气血。《灵枢•经脉》描述了十五络脉的病候“凡此十五络者,实则必现,虚则必下。”提出了十五络病候之总则:络脉邪气实者,必外溢于孙络、皮肤,察之可见。若络脉本身的元气不足,或由于全身气血虚弱,其络脉必下陷于内,视而不见[5]。除了浅深,更多报道提示络脉可明确提示血瘀、湿热、阳虚等,但没有古文记载、没有确定标准,还望同道大家早定规尺,汇经验,法准则。

络脉的诊察方法:络脉诊察中医多见,耳后络脉、白睛络脉、舌下络脉、食指络脉多有研究,为结肠络脉的诊察提供了基础[5]。根据“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经有常色而络无常变也”的理论,结肠络脉,脉色青则痛且寒,赤者有热。正如:“胃中寒,手鱼之络多青;胃中有热,鱼际络赤,其鱼黑者,留久痹也”肠络亦有此特点,手纹粗糙不显者肠络可辩虚实,证寒热。《灵枢•百病始生》言:“卒然多食饮,则肠满,起居不节,用力过度则络脉伤。阳络伤则血外溢,血外溢则鲤血;阴络伤则血内溢,血内溢则后血。”临床可见阴络青紫色或端长或迂曲的络脉。前文提到伤肾者,升结肠络脉粗大;脾虚者,乙状结肠络脉反不显;病肝,肝区纹理错杂。

入络病机:久病入络非指肠络,而是指全身络脉。但其病机对络脉观察有重要提示。《临证指南医案•积聚》载:“初为气结在经,久则血伤入络……乃由经脉继及络脉……百日久恙,血络必伤”,提示络伤日久,可成症瘕积聚,即肿瘤疾病。周开[6]指出旧病经久不愈,内及脏腑肌肉,继而损伤络脉,使不能发挥其内灌脏腑,外濡腠理。提示肠络观察可延伸脏络观察。张英英[4]指出“五脏六腑之大络” 即绝道,即脏腑所出之血气,其精专者为营气,剽悍者为卫气,都经“别道”而出入,营为阴,深在里。直者为经如川,横者为络如渠。经深在营分,络浅在卫分。提示当以营卫角度思考阳络、阴络。邱幸凡和陈刚[7]指出多种经脏久病均可由气及血,血伤入络,提示结肠络脉为病,可为经传,亦可为气、血等所传。雷燕[8]总结络病的临床特征,指出:①络病多久病,病延经年,多属沉疴痼疾;②络脉细窄易滞,故络脉为病均有不同程度的气郁血阻或痰结等络瘀表现;③络病多病根深伏,病情顽缠,久发频发,正邪胶着,不易速愈;④络脉有深浅,络中有气血,络邪有久暂,故络脉病证多虚实互见,寒热并存,临床表现多样,病变复杂。

结肠络脉隐于肠内,既往难查,但作为身体的外在表达部位,无时无刻不在传达着身体内在脏腑的信息,现代医学拓展了视诊范围,而中医对络脉的研究又早有基础,故结肠络脉诊察应当是辩证的现成工具。灵枢曰司外揣内司内揣外;丹溪心法曰:有诸内者必行诸外;难经曰: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而知之谓之巧 何谓也? 然望而知之者,望见其五色,以知其病。不过,因为对体表诸络已有很好的认识和现成的经验,近年来对结肠络脉的研究一直没有规范的套路和足够的关注,希望能够集思广益,从标准化的角度规范、加深肠络的研究,这即是一个医学探索者的本能要求,也是中医发展对中医人的期盼。

[1] 张英英,刘清国,刘金艳,等.脏腑络脉探析[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37(4):224-226.

[2] 穆猎梅.络脉是附属于经脉的立体网状系统[J]湖北中医杂志, 1996,6(16):21-22.

[3] 邱幸凡,陈刚.络脉的分布规律探讨[J]中医药信息,2003,20(3):封3.

[4] 张英英,徐萌.试论“脏络”[J]中医杂志,2013,11(54):1801-1804.

[5] 穆腊梅. 络脉是附属于经脉的立体网状系统[J]湖北中医杂志, 1994,6(19):21-22.

[6] 周开,张磊.“久病及肾”“久病入络”理论浅析[J]河南中医, 2012,32(9):1116-1117.

[7] 邱幸凡,陈刚.久病入络理论探讨[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3, 9(9):648-649.

[8] 雷燕.络病理论探微[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8,2(12):18-23.

R574.62

A

1671-8194(2017)17-0204-02

猜你喜欢
络脉经脉脏腑
从出土经脉类文献看手三阳脉的循行与证候演变❋
舌下络脉诊法研究❋
看小儿络脉识宝宝病变
Summary on Professor QIAO Bao-zhang's Experience in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Treatment for Pancreatic Cancer
络脉望诊理论探析*
基于络风内动病机学说探讨稳定性冠心病与目睛络脉的相关性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研究进展
脏腑疏通术
化解尴尬需通“经脉”
谈“经脉”等词的英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