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生猪遗传改良计划种公猪站建设相关概述

2017-01-16 09:11本刊编辑
猪业科学 2017年10期
关键词:种猪场种猪公猪

本刊编辑/冯 娜

全国生猪遗传改良计划种公猪站建设相关概述

本刊编辑/冯 娜

养猪业是畜牧业的支柱产业,良种是生猪生产发展的基础。为推进生猪品种改良进程,提高生猪生产水平,促进生猪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农业部组织制定了《全国生猪遗传改良计划(2009-2020)》,以促进种猪遗传交流,加快推进生猪联合育种。根据生猪遗传改良计划,在全国遴选3-5家种公猪站进行试点,通过核心育种群公猪精液交换,实现核心育种场间遗传物质交流,推动种猪联合育种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

1 我国生猪遗传改良的现状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生猪遗传改良工作稳步推进,种猪质量明显改善,瘦肉型猪生产水平不断提高,养殖效益明显增加,养猪业得到持续稳定发展,为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满足城乡居民猪肉产品消费和增加农民收入做出了重要贡献。

1.1 积累了丰富的品种资源

我国是世界上地方猪种资源最多的国家,具备发展生猪生产得天独厚的优势,长期以来在丰富国内品种资源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一是有效保护地方品种。农业部先后两次公布了国家级畜禽品种资源保护名录,包涵了八眉猪等34个地方猪种;确立了第一批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基因库、保护区和保种场,包括宁乡猪、荣昌猪和藏猪3个保护区,以及太湖猪、民猪、黄淮海黑猪等35个猪遗传资源保种场。二是培育一批新品种、配套系。自1998年以来,苏太猪等15个新品种、配套系通过了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的审定。这些新品种、配套系普遍具有适应性强、生长速度快、饲料转化率高、肉质优良等特点。三是成功利用引进品种。先后从丹麦、美国、英国、瑞典、法国等国家引进了大白、长白、杜洛克、皮特兰等世界著名瘦肉型猪品种,以及PIC、斯格等猪配套系,为开展我国生猪遗传改良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2 生猪良种繁育体系初步建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先后建设了4 478个原种猪场、扩繁场,在武汉、广州、重庆建立了农业部种猪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承担全国种猪与种公猪精液质量等监测任务。成立全国猪育种协作组,积极推进种猪测定、选育与区域性猪联合育种工作。目前,以原种场、扩繁场、种公猪站、性能测定中心(站)、遗传评估中心和质量检测中心等为主体的良种猪繁育体系初步建立。2007年以来,国家在全国200个生猪主产县实施了生猪良种补贴项目,人工授精普及率明显提高,生猪品种改良工作稳步推进。

1.3 生猪生产水平逐年提高

随着良种普及率的提高以及饲养管理水平的不断改善,我国生猪生产水平逐年提高。一是生猪生产稳步发展。2008年,全国生猪存栏4.63亿头,出栏6.1亿头,猪肉产量4 620.5万吨。二是生产水平明显改善。生猪存栏率从1978年的53.5%提高到2008年的131.7%,胴体重从1980年的57.1 kg,提高到76.5 kg;育肥猪出栏周期从1978年的300 d左右缩短到180 d左右;生猪配合饲料转化率与“八五”时期相比提高了20%以上。

2 实施全国生猪遗传改良计划的必要性

针对我国猪遗传改良方面存在的问题,为推进我国猪育种工作健康规范开展,参考发达国家猪遗传改良的成功经验,制定和实施全国生猪遗传改良计划十分必要。

2.1 有利于保障我国种猪产业安全

实施生猪遗传改良计划,开展种猪自主选育与新品种配套系培育,可以逐步改变瘦肉型种猪长期依赖国外进口的格局,提高种猪自给率,确保生猪生产平稳发展所需的种源基础,保障13亿多人口的猪肉消费需求,也可以减少种猪进口带来的生猪疫病传播隐患。

2.2 有利于提高生产水平和效益

发达国家猪育种的实践表明,实施以加速重要经济性状遗传改进为目标的猪遗传改良计划是推动生猪改良最有效的手段。对生猪繁育体系的育种群进行有效改良,通过扩繁群将优秀的遗传品质迅速传递到商品猪生产中,必将使我国生猪生产水平在现有基础上有一个新的突破。

2.3 有利于增强我国养猪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随着生猪产业化、商品化进程的加快,养殖者对生长速度、瘦肉率、猪肉品质、饲料转化率等经济性状的关注度不断提高,对种猪质量、生产潜能的要求也越发突出,持续的遗传改良成为养猪业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2.4 有利于满足多元化种猪和猪肉市场需求

以我国独特的地方猪遗传资源为母本的杂交利用以及用地方猪种培育的猪新品种(配套系),对于满足特定市场对优质猪肉的需求,满足不同地区和不同消费群体的消费习惯,形成多样化、优质化和特色化的猪肉产品市场将起到重要作用。

3 国家级种公猪站的遴选标准

1)种公猪站生产公猪规模200头以上。2)种公猪站用于交流的种公猪来源应符合下列条件之一:2014年以来从国外具有种猪出口资质的种猪场引进的种公猪,符合《种猪及冷冻精液进口技术要求(试行)》,并在全国种猪遗传评估中心登记;经过农业部种猪测定中心或国家生猪核心育种场场内性能测定的种公猪,经全国种猪遗传评估中心评定,父系指数、母系指数大于125,场内测定的公猪排名应在本场本品种内前20%。3)具备开展遗传交流工作基础:2014年以来,每年交流的国家生猪核心育种场不少于5家,交流种公猪数量不少于20头,在交流核心场配种数量不少于300胎次。4)种公猪站建设:符合《种公猪站建设技术规范(NY/T 2077-2011)》要求;配备高效空气过滤设备(以0.3μm微粒为测试物,在规定条件下滤除效率高于99.97%);实验室达到生物安全二级。5)公猪健康要求:临床健康无病,猪瘟抗原阴性,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抗体阴性,猪伪狂犬病野毒抗体阴性。6)种公猪精液质量:符合《种猪常温精液(GB 23238-2009)》要求,建立涵盖精液生产、储存、配送、使用全过程的质量追溯体系。

4 我国生猪改良工作存在问题及改善措施

4.1 存在的问题

我国生猪遗传改良工作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对国外优良种猪依赖程度高,存在引进-退化-再引进 -再退化的现象。具体表现在:

1)育种基础工作薄弱。种猪场育种积极性不高,“重引进、轻选育”,育种基础设施设备落后,性能测定工作不规范、测定种猪数量少,品种登记没有有效开展,育种群间缺乏遗传联系。原种猪场、科研院校和技术推广部门相互协作的育种体系不完善,尚未形成系统规范的育种管理体制。

2)种猪市场不规范。“原种场—扩繁场—商品场”繁育结构层次不清晰,没有形成纯种选育、良种扩繁和商品猪生产三者有机结合的良种繁育体系。种猪质量参差不齐,多数种猪场销售的种猪没有性能测定与遗传评估信息,无证经营和超范围经营的问题依然存在。

3)地方猪种选育重视程度不够。由于对地方猪种普遍缺乏持续选育,选育方向不能适应市场消费需求,产业化生产格局尚未形成,加之缺乏长效的资金投入机制,导致地方猪种在种猪和商品猪市场缺乏竞争力,地方猪种数量不断减少,个别品种甚至处于濒危状态。

4.2 改善措施

1)国家核心育种场须按照改良计划的要求,履行好职责,确保测定数据和场间遗传联系真实性。确定专职育种技术员,具体负责种猪配种、性能测定等育种工作,及时提交育种数据。按要求定期向辖区内种猪性能测定中心送测种猪,抽样数量不少于当年该场测定总量的5%。

2)完善农业部种猪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加强部级种猪质检中心软、硬件设施建设,建立部级种猪质检中心和省级种猪性能测定中心相结合的种猪质量监督体系。充分发挥种猪质检中心的作用,加强对种猪场和种公猪站种猪质量的监督检测,推进种猪场和种公猪站的规范化生产。

3)积极争取中央和地方财政对《全国生猪遗传改良计划》的投入,充分发挥公共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建立猪育种行业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整合生猪育种科研和技术推广等项目,推进生猪遗传改良计划的实施。

4)公开发布“国家生猪核心育种场”名单,接受行业监督。国家核心育种场原则上在一定时期保持相对稳定,但必须严格按规定淘汰计划实施中不合格企业。国家支持生猪核心育种场建设,生猪产业政策适当向生猪核心育种场倾斜。指定对口专家作为生猪核心育种场实施改良计划的技术支撑,在育种方案制定实施、饲养管理、疫病防控、环境治理、国内外技术交流和培训等方面提供技术指导。

5 专家意见

华南农业大学张守全教授提到,“目前,国家已确认了两个核心育种场。对于种公猪站建设,我希望能够从国家的层面分成国家级的种公猪站、省级的种公猪站对其分别进行认定,挂牌,不仅仅是种猪遗传改良、核心育种群和场,要提升到整个养猪行业,将公猪站分级挂牌。有部分省份已经开始启动省级公猪站的认定,但现在缺少相关政策和要求认定标准,因为公猪站对品种改良、精液利用和疫病控制等等意义重大,故希望能够从农业部,畜牧总站角度认定国家级公猪站,每个省也进行认定。此外,由于现在公猪站数量多、质量差,公猪的数量、人员素质、设施设备、提供产品的质量不完善,且没有统一的要求和标准,只有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不能满足当前养猪行业对公猪精液交流的需要。公猪站认定时对人员设备及规模应参考饲料厂的认定做法,在认定的基础上,再从财政部及各省财政厅争取能有经费补助尤其是设施设备,公猪舍、实验室设备尽可能能纳入到农机补贴,将对公猪站发展和精液质量的提高和遗传改良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如今,良种补贴项目停止后,我们从每头母猪补贴40元钱费用要转变,来扶持公猪站和优质精液生产及人员素质培训。另外,国家级的种公猪站是以原种猪的精液交流为主,省级公猪站主要应该从提高商品猪的质量包括种猪质量的角度,规范精液的交流和品质保证,因此,希望通过国家级与省级种公猪站的认定,考核监督检查,已确保规范精液交流从源头上抓起。国家级从大型养猪企业进行的交流,而省级更多的是中小养殖企业,尤其是接下来生态家庭农场主要由这些公猪站来提供精液,对100~200头规模的养殖户会有很大帮助。现在多数公猪站包括大一些的猪场精液的密度、畸形率检测及精液保存工作都没做好,从业人员缺少培训上岗证,产品质量很难得到保证。”

“总之希望公猪站建设不能仅仅停留在生猪遗传改良这样的小范围,应从整个国家养猪行业提高种猪和商品猪质量和生产性能,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猪行业的国际竞争力来思考这个问题。”

猜你喜欢
种猪场种猪公猪
《中国种猪场引种指南》手册2022 版征集
2022年中国种猪信息网全年计划
《中国种猪场引种指南》手册2022 版征集
《全国优秀公猪站》手册2022 版征集
《中国种猪场引种指南》手册2022 版征集
《全国优秀公猪站》手册2022 版征集
陕西丹凤:大型现代化种猪场投产运营
部分地区种猪跌破2000元/头
天邦股份种猪事业部
《全国优秀公猪站》手册(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