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江州“以电代柴”生态建设项目综合效益评价

2017-01-16 12:45宋志伟朱丽艳
中南林业调查规划 2017年4期
关键词:怒江州效益农户

宋志伟, 朱丽艳, 陈 为

(国家林业局昆明勘察设计院, 昆明 650216)

当前,生态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瓶颈,成为人类生存发展的最大威胁。同时,产能过剩问题日益凸显,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开发利用已成为经济可持续发展急需解决的问题,实施“以电代柴”生态建设项目是解决农民燃料和农村能源问题的有效途径,是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是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基于此背景,怒江州提出实施“以电代柴”生态项目。怒江州是典型的高山峡谷地区,地形地貌复杂、海拔高差极大、立体气候明显,当地群众经济收入很低,能源利用结构单一,“砍柴为薪、火塘文化”根深蒂固,实施“以电代柴”比较切合怒江州实际,并对社会、经济和生态建设都将产生积极和重要影响。所以,客观评价项目综合效益,找出制约因素,提出科学建议是项目顺利实施的关键。目前,一些学者和专家就“以电代柴”项目效益和相关问题先后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如曹可[1]、宋志伟等[2]从管理机制、影响因素等方面对项目实施模式进行系统分析,李铭芳[3]、宋志伟等[4]对项目实施效益和农户承受电价进行深入探究。本文基于怒江州“以电代柴”生态建设项目农户问卷调查数据,从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3方面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并针对制约项目实施的影响因素提出对策建议,以期促进项目有效实施。

1 基础数据来源

本文的数据资料来源于项目组在2016年5月对云南省怒江州4县(市)进行的点上调研。按照典型性、代表性、均匀性和随机性原则进行抽取样本农户,在抽取样本农户时,特别考虑项目综合效益的多种影响因素,如生活水平、经济状况、就业意愿、薪柴消耗等因素。共抽取180户农户进行问卷调查和入户访谈,涉及12个乡镇、14个村委会和16个村组。在问卷调查中,主要对农户在2015年度的家庭基本情况、经济收入情况、电费支出情况和电价承受能力等问题进行了调查和记录。共获取180份农户调查问卷,其中有效问卷180份,问卷有效率100%。另外,重点收集怒江州4县(市)的社会经济、森林资源、农村扶贫、能源结构、电量需求、现行电价等统计数据。

2 综合效益评价

2.1 社会效益评价

2.1.1 对农村社会就业影响

怒江州“以电代柴”生态项目实施后,每户农户将年均节省60个工日,全州14.303 3万户农户可从薪柴砍伐中释放858万个工日[5],将使大量的劳动力从繁重的薪柴砍伐中解放出来,投入到多元产业发展中,将大大提高农村就业水平,增加农村群众劳务收入。问卷调查结果表明,释放的劳动力中有56.8%的农户外出务工,有28.4%的农户从事养殖业,有16.8%的农户从事种植业。同时,农村劳动力的多元化转移,将优化区域人力资源的有效配置,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有效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大大加快农户脱贫致富的步伐。

2.1.2 对农户生活质量影响

怒江州社会经济统计数据表明,2015年全州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 791元,贫困发生率达33.1%,而且农户居住环境差、生活水平低。怒江州“以电代柴”生态项目实施后,将促使农村群众实现从“刀耕火种、砍柴为薪”的原始生活方式,向“电器化”的文明生活方式转变,将有效改善农村“脏、乱、差”面貌,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带动农村居住环境的转变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为农村群众创造更多的业余活动,进一步融合各民族群众之间的感情,维护民族团结和边境稳定,同时,提高农村群众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宜居乡村建设,使农村群众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2.1.3 对边境生态安全影响

怒江州与缅甸接壤,国境线长449.5 km,特殊的地理地貌导致国境线、林区界线、自然保护区界线互相重叠,林区安全事关边境国防安全。怒江州“以电代柴”生态项目实施后,边境区域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工程和自然保护区建设成果将得到有效巩固,同时促怒江进构建边境生态安全屏障体系,构建完善的森林保护体系和森林培育体系,大力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绿色生态林业发展战略,切实提升森林生态服务功能,着力推进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加快和促进怒江国家边境生态安全屏障试验示范区建设,有效维护国家边境生态安全。

2.2 经济效益评价

2.2.1 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

怒江州“以电代柴”生态项目实施后,由于农户用电需求量比项目实施前平均增加2倍多,电力企业的电量销售额同样也将比项目实施前增加2倍多。经测算,项目实施5年(2016—2020年)期间,电力企业电量销售净增收入近28500万元,平均每年净增收入近5700万元,即项目带来的国民收入增量。根据怒江州社会经济统计数据,2015年怒江州GDP总产值为113.45亿元,以此为基数测算,项目平均每年带动怒江州GDP增长至少0.5%。同时,GDP的增长也将增加地方财政收入,带动地方社会经济快速发展[5]。

2.2.2 对农户经济收入影响

怒江州“以电代柴”生态项目实施后,按农户承受电价0.20元/kW·h测算,农户户均年电费支出仅300元左右,而项目实施前农户年均薪柴成本或劳务成本1500元左右(根据问卷调查得知农户年均薪柴消耗3.24 m3,薪柴市场价格500元/m3),这样一来,农户户均年节省成本1200元左右[5]。而且,项目还将大力促进农户由传统的种养殖业向旅游业等生态产业转变,有效拓宽农村增收致富渠道,走生态扶贫绿色可持续发展之路,开发基于区域特色资源的生态产品,发展生态产业模式,推动产业转型和民生改善,增加农村居民的经济收入,大大增加各民族群众的“获得感”。

2.2.3 对农村扶贫脱贫影响

根据云南省发展改革委印发的《怒江州脱贫攻坚全面小康行动计划(2016—2020年)》,明确提出“要发展‘以电代柴’,降低农村居民用电价格,对贫困户购置电炊进行补助,实施农村能源替代”。怒江州决定从省级财政安排的10亿元脱贫攻坚全面小康行动计划专项资金中,拿出9000万元用于实施“以电代柴”项目,按每户2000元的标准,对建档立卡的4.5万户贫困农户购置代柴电器进行资金补助。这样一来,大大减轻了贫困农户的经济负担,相当于每户增加了2000元的经济收入。生活能源利用方式的转变将带动农户思想观念的转变,带动农户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把“生态保护+产业发展”作为生态扶贫的新模式和新方向,提高农户自我发展能力,加快农户脱贫步伐。

2.2.4 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影响

实施 “以电代柴”生态项目,将推动怒江电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近年来,怒江州依托丰富的水资源实施大规模中小水电开发,电力产能过剩已经显现,出现了“窝电”现象,随着澜沧江、怒江干流水电开发的有序推进,电力供需矛盾将日益突出。通过实施 “以电代柴”生态项目,以电力体制供给侧改革为突破点,实施创新驱动、绿色发展,全面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能够促进过剩产能有效化解,促进产业优化重组,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加快经济转型发展、升级发展,依此助推怒江州社会经济快速发展。

2.3 生态效益评价

通过分析问卷调查数据,农户年均消耗薪柴3.24 m3,“以电代柴”生态项目实施后,实现全州农村群众不砍柴,每年可减少薪柴消耗46.3万m3。据了解,农户所集薪柴多为长势差的中幼龄树木,参照《怒江州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报告》(2012年)中幼林单位面积蓄积76.8 m3/hm2进行估算,“以电代柴”生态项目每年可有效保护森林面积约6000 hm2。项目的实施必将有效改善生态环境,发挥巨大生态效益,如涵养水源、保育土壤、固碳释氧等。由于减少的薪柴消耗量不是完整林分而是折算得来,这里采用影子价格法来估算项目的生态效益。

2.3.1 涵养水源效益

涵养水源指森林对降水的截留、吸收和贮存以及将地表水转为地表径流或地下水的作用,其主要功能表现在增加可利用水资源、净化水质和调节径流方面。涵养水源效益参照《怒江州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报告》(2012年)中的中幼林涵养水源价值3.5万元/hm2进行估算。那么,项目每年减少消耗森林面积约6 000 hm2,经估算,涵养水源价值约为2.1亿元/a。

2.3.2 保育土壤效益

保育土壤指森林中活地被物和凋落物层层截留降水,降低水滴对表土的冲击和地表径流的侵蚀作用,同时具有减少土壤肥力损失以及改善土壤结构的功能。保育土壤效益参照《怒江州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报告》(2012年)中的中幼林保育土壤价值3.0万元/hm2进行估算。那么,项目每年减少消耗森林面积约6000 hm2,经估算,保育土壤价值约为1.8亿元/a。

2.3.3 固碳释氧效益

固碳释氧指森林通过生物量碳库、土壤有机碳库、枯落物碳库和动物碳库固定碳素,并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氧气的功能,也反映改善气候和净化空气的能力。固碳释氧效益参照《怒江州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报告》(2012年)中的中幼林固碳释氧价值0.7万元/ hm2进行估算。那么,项目每年减少消耗森林面积约6000 hm2,经估算,固碳释氧价值约为0.4亿元/a。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通过系统分析项目综合效益得知,实施“以电代柴”生态项目具有显著的生态效益和明显的社会经济效益。从生态效益看,将加快改善和修复生态环境,促进怒江州全面践行生态文明建设;从社会效益看,将促进农村社会就业、提高农户生活质量、维护农村社会稳定;从经济效益看,将促进电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而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增加农户经济收入,加快农村扶贫脱贫。然而,由于怒江州社会经济发展落后,全州各民族群众处于整体贫困状态,是云南省最落后、最贫困的民族自治州,更是云南省脱贫攻坚的“上甘岭”,由于历史沿袭原因和自然条件限制,各民族群众长期延续着“砍柴为薪”,甚至“刀耕火种”的生产生活方式,一定程度上还存在制约“以电代柴”生态项目实施的影响因素,如农户经济承受能力薄弱、项目组织管理难度较大、农户从事产业结构单一、项目外部效益补偿能力不足,一定时期内将影响着“以电代柴”生态项目的有效实施和效益发挥。

3.2 建议

3.2.1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为保障本项目的顺利实施和长期健康运营,省级部门及怒江州政府需要出台和落实相关税费优惠、财政支持、创新模式等方面的相关政策,优化融资和项目运营环境。同时,地方政府也要用好用活中央和省级政府关于发展“以电代柴”和脱贫攻坚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等方针政策,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级政府出台“财政贴息”“延长贷款还款期”“水电电气化发展基金”和“代燃料电器扶贫基金”等政策措施,从政策层面强化对“以电代柴”项目的扶持力度。

3.2.2 加强项目组织管理

项目涉及相关利益主体多,需要政府统一组织并协调各级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密切配合、齐抓共管、加强部门沟通与合作,注重政策引导,将“以电代柴”与农村能源结构调整、生态保护、推进循环经济、扶贫攻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内容融合在一起,形成合力,扎实推进项目实施。项目运营管理可以采取以行政村为单位,组建以代柴农户代表为主体、村委会参与协作的“以电代柴”用户协会的形式,对项目建设、项目运营,代柴电量、电价以及森林资源保护进行监督;并为代柴农户提供用电培训、代柴电器维修等服务;通过用户协会的运作,增强政府、供电企业和发电企业、代柴农户之间的凝聚力,保障“以电代柴”项目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能够最大化发挥。

3.2.3 积极发展多元产业

项目能否持续实施下去,从根本上取决于农户对电价的承受能力。作为项目实施主体的农户来说,脱贫致富、提高家庭收入、发展多元产业才是项目实施期满后不再“返柴”,并取得期望效益的根本保障。通过开展以创业、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技能培训,因地制宜发展以生态旅游、林下经济、特色种植、特色养殖等为主的产业,使农村居民的收入来源得以拓宽、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在实现脱贫致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同时,也能从根本上保证“以电代柴”项目的持续健康运营。

3.2.4 加大生态补偿力度

怒江州拥有极为丰富的自然和生态资源,但却是云南省最落后、最贫困的民族自治州。项目的外部效益显著,需要通过建立全面的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制定科学的生态效益补偿标准,提高生态效益补偿市场化程度,探索多元化的补偿形式,通过建立区域间、流域上下游、不同社会群体间的生态横向转移补偿等方式,来建立和完善生态效益补偿机制,使生态保护者得到补偿与激励,使承担的生态保护责任与享有的权利相对称,实现经济与环境之间、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同时拓宽融资渠道,也能进一步完善多元化融资体系,为项目长期有效实施提供资金保障。

[1] 曹可.小水电代燃料实施与推广研究——基于贵州普安试点区调研[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 2007:22-39.

[2] 宋志伟,朱丽艳,陈为.怒江州“以电代柴”生态建设项目实施模式探析[J].林业调查规划, 2017,42(3):68-72.

[3] 李铭芳.福建省小水电代燃料保护生态工程建设研究[J].福建能源开发与节约,2003(1):44-46.

[4] 宋志伟,朱丽艳,陈为.怒江州“以电代柴”生态建设项目农户承受电价分析[J].中南林业调查规划, 2017,36(2):22-25.

[5] 国家林业局昆明勘察设计院.怒江州创建整州“以电代柴”示范区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R],2017.

猜你喜欢
怒江州效益农户
草粉发酵 喂羊效益高
莲鱼混养 效益提高一倍
农户存粮,不必大惊小怪
可食用香水玫瑰成农户致富新选择
让更多小农户对接电商大市场
怒江州通过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省级初验
反思与展望: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传染病防控研究——以云南省怒江州为例
怒江州民族文化产业发展思路探析
冬棚养虾效益显著,看技术达人如何手到“钱”来
果园有了“鹅帮工” 一举多得效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