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特色小镇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创新

2017-01-16 09:00张鸿雁
中国名城 2017年1期
关键词:特色小镇城市化可持续发展

摘 要: 中国特色小镇的快速发展不仅形成了一股热潮,甚至可以用风起云涌的字样来描述。亦如以往新型城镇化、服务外包和智慧城市等一样,几乎是全国各行各业都在参与。如何面对特色小镇建设在全国范围如火如荼的展开?结合以往的经验,我们应该注意哪些问题?从小镇建设的基础理论的研究为入手,提出了中国特色小镇建设创新的理论依据和其发展建设应该规避的问题。

关键词:特色小镇;城市化;可持续发展

Abstract: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haracteristic towns has not only become an upsurge, but even can be described with the words “surging forward vigorously”. Just the same as new urbanization, service outsourcing and smart city, almost all walks of the country have participated i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haracteristic towns. How do we deal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characteristic towns on a national scale? Combining with the experience in the past, what should we be aware of? Starting with the basic theory of construction of towns, the article put forward theoretical foundation of the innovation of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characteristic towns and problems we should avoid during its construction.

Key words:characteristic town ; urbanization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C9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7)-01-04(7)

城市化是人类社会进化一种结果和形式。在人类历史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国家和地区因历史文化、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类型的城市化模式。特色小镇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一种区域性空间与要素集聚的发展模式,其成长和发展过程是需要社会与经济发展前提的,这个前提不仅包括区位条件、产业基础、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区域性产业集聚方式,还包括社区生活环境、日常生活方式、创业与创新土壤及人才机制、政策导向及地方的历史文化基因等要素。从目前情况看,已经出现了形形色色、多种多样的特色小镇,可谓明目繁多。如,高端产业类有“云技术”“PE”、智慧等科技金融类小镇; 传统产业类如温泉、禅休、养生等文化旅游类小镇等,也有其他如“黄瓜”“窝瓜”“木雕”地方特产类的文化经济小镇……还有以企业命名的特色小镇。可谓如雨后春笋,大有“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样态。如此大规模的发展建设,不得不令人担忧。特别是有些小镇只是刚起步且已显颓势。何以如此?其主要原因是:一是盲目模仿;二是定位偏差;三是政绩行为;四是规划失误;五是既不知理论之意涵,更不知小镇建设之意义。更值得关注的是,大量房地产企业对特色小镇建设跃跃欲试!应该如何面对这样的特色小镇建设现实呢?

1 特色小镇发展的理论探源及世界经验——“反边地中心”

不同科学科技发展水平的民族和国家会选择不同的城市化模式与发展道路。传统农业社会的城乡对立,因整个国家和社会以农业立国,城市人口一般在10%左右。从中世纪以来,工业化肇起,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城乡分野和城市化水平成为社会现代化尺度。城市化过程有一个比较明显的规律就是“S型曲线”。[1]法国学者布罗代尔通过研究历史得出结论:“城市的跌宕起伏显现着世界的命运。”[2]美国学者塞缪尔·亨廷顿也曾说过:“在很大程度上,城市的发展是衡量现代化的尺度。城市成为新型经济活动、新兴阶级、新式文化和教育的场所,这一切使城市和锁在传统桎梏里的乡村有本质的区别。”[3]事实上,无论是以大城市发展为主体的国家,还是以中小城镇为发展方式的国家,小城镇和特色小城镇一直与之存在发展着。如美国的水码头(Waterford)小镇,其历史可以追溯到1753年华盛顿在此的一些活动。以美国为例,小镇生活方式和小镇文化成为美国日常生活的主体。美国“travel&leisure网站曾邀请读者海选最喜爱的美国小镇,然后在55类744个小镇中投票,候选者所属类别包括农贸市场、博物馆、冒险旅行和家庭旅馆等。最终桂冠被科罗拉多州阿斯彭小镇摘得。阿斯彭以其诱人的乡村风情、啤酒和维多利亚时代的街道而获得高分”。[4]从这段记述中,可见美国特色小镇已经成为社会发展方式的一种表达,仅一个投票活动就已经把小镇分解到55个类别,显见小镇特色“被分类化”对生活和生产有着特殊的创造性意义。从学理上讲,“分类的作用是使我们掌握能与那些本身不能提供分类标准的观察联系起来的标准。但是这样一来,分类就不能按照所有个体的全部特征进行,而必须根据从中仔细选择出来的少数特征进行。在这样的情况下,分类就不仅使我们能把已有的全部知识初步条理化,而且还有助于我们形成新的知识。它将给观察者以指导,使其在观察事物时省去许多步骤。”[5]分类表达为一种特色,特色本身的另类表达就是“分离”“突出”“显性”“差异”和“创新”。特色本身就是蕴含着某种创新!

在美国,很多类型化的特色小镇,一方面喻示着一种居住方式,另一方面也显现着一种工作方式,同时也隐喻着一种消费方式,更告诉了我们的是小镇的日常生活、交通方式、交往方式及社会关系结构,进而也清楚地表达了特色小镇作为一种空间要素的再生产与集聚方式。并且,在历史与文化、家庭与个体的文化传承中,形成了典型的、独有的“小镇生活方式”“小镇生活价值观”和小镇经济体系。如佛罗里达州斯普鲁斯溪航空小镇,镇上有居民5000人,1500座住宅,700个飞机库存。“而在全美国,像Spruce Creek这样航空小镇目前大概有几百个。”[6]由此可以管中窥豹,见其一斑了。西方发达国家特色小镇多种多样,其中以高端产业为主体的小镇也是特色鲜明。如沃韦(Vevey)为雀巢总部所在地,人口不到2万人。梅尔斯堡(Meersburg)小镇只有5500人。全新的特色小镇类型,还包括底特律城市中的以社区为表现的“技术小镇”等。美国很多世界500强企业总部就设在小镇上,甚至本身就创造了一个特色小镇。如IBM总部在阿蒙克市的“一个小村庄上”,2000年人口普查有3,461人。沃尔玛总部所在地本顿维 (Bentonville),人口19,730。很显然,特色小镇的形成是与社会整体的经济发展水平呈正相关的,是一种社会现代化和后现代社会为背景的一种社会发展方式,也是城市生活方式和“城市文明普及率”的一种结晶。大家熟悉的达沃斯,只有一万多人口,小木屋式家庭旅馆为其特色之一。一年一度的“世界经济论坛”创造了一个小镇的特色产业链。这个小镇的特色博物馆独树一帜,有基尔西纳美术馆(Kirchner Museum)、偶和玩具博物馆(Spielzeugmuseum)、冬季体育运动博物馆(Wintersport-Museum)及有地方记忆的乡土博物馆(Heimatmuseum Davos),还有一个小型的博彩中心(Casino Davos)。 达沃斯论坛及以瑞士滑雪胜地的价值赢得世界的关注。当然中国在这方面也有成功的经验,博鳌在2001年之前只是一个海滨小镇。2002年4月12日博鳌亚洲论坛首届年会在此举行,从此,“博鳌”成为“亚洲论坛”的代名词,随着博鳌会议经济的发展,带动了房地产、餐饮业、交通业、商贸业、休闲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博鳌经济的腾飞发展。

事实上,发达国家早在1920年代以来,特色小镇就已经发挥了产业集聚、高新技术集聚和高端人才集聚的功能。而我们应该理解的是:在不同地区应该选择不同的特色小镇建设发展方式。中国人口众多,需要走大城市和中小城市及小城镇多元并举的发展道路。但是,特别应该注意的是:在中国不是所有的地区都适合特色小镇的发展模式,而应该因地置宜,走分类指导,多元化、多类型、多层次发展的道路。

近代工业化以来,“工业中心主义”曾是所有国家经历的袪魅和发展阶段。在中国改革开放的经济发展中也没有摆脱这一窠臼,工业化长期主导着中国的城镇化建设,因此衍生出城镇资源枯竭、产业同质、土地浪费、人口膨胀、交通拥挤、空气雾霾和就业不充分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如何精准地治理和破解当前存在的社会问题,突破城镇化建设“只见数字不见质量”的旧制,寻求中国城镇化和城市现代化的健康发展,一直是各界努力的方向。事实上,特色小镇的建设在全球城市化的发展中,相关理论不仅很成熟,而且很早就形成一整套建设方案,其功能与意义已经远远超出了传统行政意义上“镇”和“区”的概念,如在美国硅谷和芝加哥,在英、法、德等国家的一些城市,其相关经验是:特色小城镇更像是一个新的地域生产力结构创新空间,在有限的空间内优化生产力布局,破解高端要素聚集不充分的结构性局限,探索创业创新生态进化规律,具有“产城融合”“区域发展均好性”“福民富民”“产业结构优化”、传承历史和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以及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深刻意义和价值。但是,从本质上说,特色小镇的成长是需要特定的空间和文化土壤的。

随着全球城市化的展开和信息网络经济的高速发展,资本和劳动力形成了全球性流动的增值效应,网络和智能技术为全球产业分工和竞争提供了新的竞争场域,使得各种经济要素可以不依赖传统区位空间而形成全球意义上的“特色文化中心”,这也是特色文化城市和特色小镇广泛崛起的现实理论基础和土壤。有关资料显示,全球城市面积占地球面积的比例不到1%,人口却占了世界总人口的50%以上。这个“城市时代”的核心意义是全球全景式的“世界城市图景”,包括小镇作为城市的一种类型。有资料统计,全世界大约有50万个左右不同类型的小镇,发达国家的有特色的小镇占60%左右,而中国尚不足20%。从这一点看,特色小镇的建设在发达国家不仅有成功的历史经验,而且在发展上仍然处在不断的创新当中,并成为现代化和后现代社会建构的生长基地和创新平台。创造“特色小镇”在本质上是创造可持续“文化动力因”,而不以城市规模、人口数量和综合竞争力排名为主要标准,这既表现了一个区域发展的现代化结构优化的价值,也表现为城市化普及的现代性价值。同时,也说明在全球城市化的前提下,以特色小镇的方式参与全球分工是一种发展的新路径。其理论溯源可以这样理解:

1、是特色小镇与“田园城市理论”。早在1898年霍华德提出的“花园城市理论”就已经明确的说明了类似特色小镇的结构与空间模式。[7]“田园城市”(Garden cities)也称为花园城市、田园都市,是埃比尼泽·霍华德爵士于1898年在《明日的田园城市》书中提出的。 第二年即1899年“花园城市协会”成立,于1903年和1920年分别建立了两个试验性质的花园城市:列曲沃斯花园城市和威尔温花园城市。两个城市虽然没有完全体现霍华德最初的设计思想,但是直到今天两个城市都仍然是健康和持续发展的社区。霍华德描述的田园城市:规模不宜过大,能够为人们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就已足够,由一委员会受托掌管;小镇城区占地4.05平方公里,居住32000人,其中30000人在城市,2000人在乡间[8]。这种规划理念虽然具有典型的理想主义色彩,但是,这一“理想类型”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所接受。总结“花园城市”的特征是:一是小规模小尺度小城镇;二是自给自足的城市功能和慢节奏生活;三是可持续的生态环境、田园式组团布局、便捷的交通网络、公平的社会服务、城乡一体化发展。

芒福德曾经这样评价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20世纪我们见到了人类社会的两大成就:一是人类得以离开地面展翅翱翔于天空;一是当人们返回地面以后得以居住在最为美好的地方(田园城市)”。

2、特色小镇与“城市区域核心理论”。特色小镇往往构成有个体理想追求的生活与工作一体化生活圈,不仅有10分钟生活圈,还有独立的创业空间和一整套的生活价值的表达系统,如就业、创业和娱乐等。这一内涵是在一定的“城市区域核”范围内创造完整的就业与生活体系。1977年美国社会学家万斯提出城市“区域核理论”。其主要内涵是(1)远离城市形成独立“核”。人口向郊区迁移,远郊出现城市核,城市与郊区的相互作用强度降低。(2)郊外城市核出现,郊区加强了城市“自我维系能力”,并最终脱离对城市中心商业区依赖,重现城市功能。(3)一个空间发展较为良性的城市,都有多个分离的“城市区域核”。(4)区域核形成以就业为核心的生活方式:创业、就业、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娱乐一体化。万斯说:“大部分城市的居民越来越不会使用整城市辖区,除非有特殊需要;相反,他们在一个足够相对有效地发挥自己作用的城市空间内生活和工作。[9]

3、特色小镇与“技术小区——技术中心”理论。在城市群结构内部的各城市之间,伴随地域经济要素的市场化整合,必然形成城市间的互动对流,因而就会产生新的“增长点”和经济要素“结点”,进而转化为新的城市区位空间。这种现象在学理上有很多特殊的名称,如城市“外层城镇”“外围城镇”“微型城镇”“技术小区”等。有学者说:“这些都是联系松散、很大程度上自立自足的郊区王国,那里成千成万的居民的活动围绕着新的就业、零售及服务中心。” 美国学者卡尔·艾博特的研究说明:“从丹佛的‘技术中心到奥兰治县的‘就业中心,再到奥兰东北部围绕沃尔纳特克里克的‘反边地中心(contra Costopolis),都是这样新的中心。”[10]如果我们仔细观察硅谷的发展空间,可以看到不同要素集聚构成的特色小城节点。

另外,文化历史、建筑风格、特色产品、风土人情等都可以为特色小镇成长的“文化动力因”。如有很多地方,以建筑风格所形成的特有空间形式来表现的特色小镇的经济与文化价值。布宁认为:“新风格(在西方叫功能主义,而在苏联叫构成主义)的产生原因和发展阶段直到现在还是研究不够的。但早在20年代末它在许多欧洲国家就成了建筑思维的支配体系。同积累新建筑物一起,功能风格概念甚至在早已形成的大城市环境中开始感觉到了,而在二三十年代建成的小城镇里新风格已普遍地流行了。”[11]事实上,特色小镇建设是适合人类可持续发展的一种选择,并能够在较合理的空间内,体现后现代主义的人文志向。特色小镇的发展也符合“循环社会型城市”的发展理念,“循环社会型城市”是以人为核心的整体社会进化的过程,既是人类在经历农业革命、工业革命和知识经济革命后,对地球与人的关系的一种新的认识,也是社会良性化运行的一种新模式。[12]

其核心就是:(表1)

2 浙江版的特色小镇的特点与建构思路

2.1 浙江版特色小镇的概念与范畴

根据浙江的经济结构、地域产业关系,浙江版的特色小镇在相关部门引导下,阐释和创造了较为完成的发展模式和定义:“相对独立于市区,具有明确产业定位、文化内涵、旅游和一定社区功能的发展空间平台”。在区域空间特色上,以浙江原有的“块状经济”为建设基础,以现有产业集聚区为主体,形成了非传统行政建制城镇为主体的综合创新空间。聚焦信息经济、环保、健康、旅游、时尚、金融、高端装备制造等支撑未来发展的七大产业,兼顾历史经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同时,坚持产业、文化、旅游的“三位一体”;坚持生产、生活、生态的“三生融合”。打造以“单打冠军”为特征的,具有唯一性、地方性和集约性表现形式的一种发展模式。

特色小镇的基本规划与建设方面有较为具体要求。遵循历史上已经形成的“块状经济”发展规律,以创新发展为动力。多靠近中心城市或有快速便捷交通的地方,强化人文区位优势,在空间结构上强调“精而美”;规划面积一般不超过3平方公里,核心建设区面积在1平方公里左右,具有综合型的社区属性;除了特色产业的某种区域唯一性和高度集聚性外,还要求所有特色小镇都要建设成至少3A级以上的景区。通过旅游景区标准的要求,使特色小镇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这也是所有高端产业集聚发展的前提要素之一,确保产业发展的生态、绿色和可持续。更值得提出的是,虽然要求特色小镇以3A级景区标准,以此确保高端人才的生活配套。但对旅游人次和收入等数据没有任何考核要求。在投资方面,特色小镇原则上3年内要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0亿元左右(不包含住宅和商业综合体项目)。确保产业核心和项目载体的建设的发展,并避免“房产开发进乡镇”。浙江版特色小镇在“特色”上的创新有很多举措。而且在空间的上的要求是,要创造人性尺度、要“三生融合”、要围绕高端人群和创业者的需求建设“十分钟步行工作生活圈”。同时,特色小镇建设要严格地与政府任期相匹配,其制度型规范效果较为明显。

2.2 浙江版特色小镇的经济与社会价值再认识

“特色”是从社会发展方式创新的意义上来认识的。特色小镇的建设不仅具有现实的经济社会转型意义,更深远的意义在于创造个性发展的同时为一定区域社会的整体现代化创造了“均好性”发展的机制。

综合分析特色小镇的建设我们可以总结如下:一是创造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方式,即以创新驱动作为推动经济转型动力的一种发展模式。二是建构了经济主体区域均质性发展的动力机制,使区域经济的不同空间形成多样化、均好化的经济增长点。三是创造了新的高端产业集聚模式。促进了以云技术、智慧产业、新型金融产业和地方性产业为主体的浙江特色“块状经济群”的深化发展,为浙江整体经济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创造了多样化的平台和高地。四是建立了现代产业、传统产业与生活社区相融合的“社会精准治理”[13]的新秩序空间,在发展新型产业的同时使传统产业形成了新价值,而且能够成为现代社区生活的一部分。五是创造了区域性社会相对充分的就业机制,为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创造了前提和基础。六是形成了福民富民自我生长机制,在高端产业集聚、特色传统产业集聚和生活质量和环境提升的同时,通过空间再生产形成了内在的区域性社会发展的内有动力。七是强化并提升了生态和环境建设标准,每个小镇通过3A级旅游景区建设的最低要求,形成“幸福产业链模式”。八是创造了新型社会空间整合再发展模式,产业集聚与社区生活、社区建设相结合,既形成了全新的“地点精神”和市民文明文化,也使“社会治理”成为发展的结构性部分和过程。九是建构了有品质的现代“特色城镇生活方式”,每一个小镇都有故事,形成新型城镇化系统下的“化镇为市”,“化传统农民为现代农民的有机发展过程”。十是在传统“网络+”的基础上进行再创新,即从“网络+”到“特色小镇+”进而呈现区域社会整体进入现代化管理的发展运营模式之中。

总之,在具体的经济社会发展实践中,浙江特色小镇在新常态的经济转型中,提供了一个新的发展样本。

2.3 比较研究视角:特色小镇建设应该注意的问题

全国在形成向浙江学习特色小镇建设经验的热潮,很多省市提出了相关特色小镇建设的政策和要求,但是,不得不说,有些地方特色小镇建设在一开始就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偏差:

一是多只停留在一般政策要求和号召上,缺乏具体引导与管理,缺乏独特符合本地需要的指标体系,有些地方的特色小镇标准只是单纯模仿,既缺乏具体性、地方性、操作性和唯一性,也缺乏与地方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思路与方法。个别地方的小镇规划建设更多地表现为地方原有要素的“拉郎配”“拼凑要素”的现象,缺乏建设性的创新思考。

二是产业定位的先进性、唯一性和集约性较弱。抑或可以说,有些地方学浙江的特色小镇建设刚起步就“慢了半拍”,或有邯郸学步之嫌。浙江特色小镇的建设更多强调高新技术、特色产业经济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的结合创新,如“云技术”“金融产业”“智慧产业”“特色小镇+网络+传统产业”等新型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跨界发展和综合发展。从现有的一些规划资料分析,一些省市的特色小镇建设多是原有要素的堆集,即使有些高新技术产业概念,也存在产业集聚度低、特色城镇能级低、社区整合度低、产值预期不理想和空间范围表达上过于宽泛等问题。[14]

三是单纯模仿,缺乏地方特色。要创造有地方文化底蕴、有地方文化文脉传统的特色小镇,这是特色小镇建设必须强调的一个重要原则和前提,只有这样,才能走出一条符合本地实际的特色小镇建设之路。如江苏经济社会发展的特色之一是乡镇的繁荣,公共经济基础厚实;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特色之一是“块状经济”的集聚优势明显,具有某种浙江传统特色的“块状经济”成为特色小镇建设的重要基础和前提。浙江特色小镇的建设既有经济类型传统,也有空间结构型传统,还有地方文化传统,更有现实的创新思考。因此,必须根据地方条件,打造某种有地方经济文化特色的“新型块状经济”的结构化空间,才能够有效推进新高端经济要素的再集合,在特定的新空间进行空间再生产和整合创新,是特色小镇建设的创新的新思维,否则一窝蜂地追赶,可能会背离初衷。

3 特色小镇建应有之顶层设计与行动逻辑

一是要建构清晰的特色小镇建设理论体系,懂得特色小镇作为一种现代地域生产力要素的理论价值与现实发展的应用价值,特别是要理解特色小镇在中国城市社会来临的当代,作为一种新兴地域经济结构节点,在寻求传统价值与现代价值结合中推进特色小镇的创新。浙江特色小镇在落实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求创新,并产生积极的社会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和生态价值。实际操作中,建立符合省情市情的一整套考核指标,为小镇发展提出“规定动作”“规定时间”以及基础上的创新空间。寻求差异性定位,把握价值与优势的唯一性要素整合创新。寻求差异定位的过程就是发掘自身独特价值和优势的过程,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步骤。基金小镇、智慧小镇、梦想小镇、云栖小镇、巧克力小镇……每个都是某种唯一性的“单打冠军”。或注重于互联网,或注重地方文化,或强调人才群体……产业差异化定位十分明显。以浙江南湖基金小镇为例,将自身定位为“中国首个基金小镇”,力争发展成为长三角地区汇集高端元素的金融创新示范区,从而抢占了中国第一基金小镇的位置,实现了价值再造和优势重塑的目的。

二是以创造充分就业为目的建构特色小镇的新生活方式,而不是画一个空间,给个名称就是特色小镇了,必须以全新的社会发展创新的视角,来建构工作与生活结合的“创业创新生活综合体”——特色小镇。充分就业是一个社会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浙江一些成功的特色小镇的建设在这方面提供了一个新的发展模式,“产城一体”在特色小镇建设上获得了充分表达。空间构成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核心要素组成部分,特色小镇在创造产业高效集聚发展的同时,创造了较为良好的可充分就业和创业空间。以梦栖小镇为例,通过“一街一山一河”的设计产业布局,形成了设计产业集聚区、设计创客创意区、设计人才生活区等三大功能集聚区,是典型的空间再生产的结果。此类充分就业空间不求大而全,只求精而细,充分提高内部空间的环境品质,按照3A级或5A级景区的标准来打造内部空间,以此营造就业、创业和创新的人性化、艺术化和品质化生产生活空间。放大产业组合集聚的“溢出效应”,建构特色小镇的产业发展的核心化、集约化模式,这是支撑特色小镇繁荣的关键所在。要在有限的空间中进行优势产业和明星企业的集聚,至少形成1个或多个占据区域产业价值链顶端的产业。如杭州云栖小镇的云计算机产业,形成了产值高达30亿元的产业规模,同时集聚了一批诸如阿里云、富士康和英特尔等行业明星企业。其中由阿里云发起成立的由45家成员构成的中国首个云计算机产业联盟,构成了特色小镇的核心产业价值生态。小镇构建了“创新牧场-产业黑土-科技蓝天”的创新生态圈。这种产业生态价值链的塑造使得云栖小镇形成覆盖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金融和移动互联网等“产业网链”,产业集聚的“溢出效应”明显。

三是创新品牌,培育小镇的内生机制和高端“品牌文化群落”。从本质上看,品牌是一种精神、品质、社会属性和价值的核心象征,具有很强的“溢价”效应。因此,品牌的体系化发展构成了浙江特色小镇建设的重要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产业品牌、文化品牌、服务品牌、旅游品牌、生态品牌和节庆品牌等。如由阿里云、富士康等一批国内外明星企业的集聚,逐渐确立了全国首个云计算机产业生态小镇的整体品牌,既可能确立产业领域的领先地位,又形成培育和增强自身附加价值的长远意义。有了集约型、集群型的企业品牌价值,就可以通过高端品牌的知名度来快速提升自身的影响力,形成内生的自主发展动力。例如梦栖小镇从产业定位、资金支持、项目引进、权威机构支持、行业协会支持、奖项颁布等六大方面打造了享誉国内外的知名工业设计小镇,特别是引入诸如意大利金圆规奖、福布斯中国设计力量榜单和中国设计原创奖,并成为奖项永久颁布地。这些举措让梦栖小镇快速抢占了国内甚至国际工业设计创新集聚的高点。特色组合:从“优势碎片化”到优势再造重组。

四是创造“小镇如家”的心理归宿感,打造完全型社区生活体系。浙江特色小镇建设的成功是一个多要素整合创新的结果,很多专家学者都有相关的总结。之所以特色小镇能够经受实践检验而获得成功,相关学者总结的“特色突出论”是可以直接参考的:首先是“突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载体特色”。为了便于创业创新要素的集聚,在平台构筑、文化培育、社区建设等方面推进多要素的组合;对小镇孵化器、居住小区、休闲空间等规划设计,小镇主人全程参与。其次是“突出互联网思维+与行动计划落实”。通过大数据应用等来科学确定小镇最优规划方案,并能实现智能化、动态化调整。其三是“突出牵头企业或商会协会主导地位”。提出“政府应尽量谦虚些”的经营管理理念,充分发挥专业化知识与经验的作用,从严谨的科学高度,前瞻性谋划特色小镇建设方案,让特色小镇能够既具有可预期的投资规模与时序,又可以看到预期的结果和成果。同时,必须预见到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为小镇发展规划出预留空间。其四是“突出生态环境建设与宜居环境营造”。其核心意义是为了解决高端创业人群对空间与文化环境的需求,创造良好工作、生活、休闲、学习和日常消费环境,形成安居乐业的生活体系。最后是“突出社区自治与自我服务魅力”。通过社区治理活动的充分参与、社区文化的共同培育,增强创业者和居住者对特色小镇的文化认同,进而形成“社区如家”的特色小镇社区意识和心理归宿感。

五是福民富民,“三生一体”,宜居宜游宜业宜商。浙江特色小镇建设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在为社会创造财富的同时,为地方建立了福民富民的内在经济文化基因。如“钱塘智造小镇+东方电商小镇”模式,形成了“区域统筹,产城联动”的发展体系,立足江干科技园区基础,重点推进工业4.0的智能制造产业,形成智造小镇;同时,围绕东方电子商务园、四季青服装交易中心、九堡客运中心形成电商产业小镇。两个空间互为里表,完善生活配套、提升环境品质,形成高品质的社区,在生态内田园型的居住区内形成“生态休闲创客村落区”,充分表现了就地城镇化的发展样态。

另外,创造特色小镇建设制度型保障体系。浙江的小镇建设要与“任职同期”这一管理体系要求,不仅强化了管理者从“保姆式服务”到“教练式服务”观念的转变,更是在服务能级提升的同时,也创造了发展稳健、目标清晰、预期明确的特色小镇发展方式。所谓的教练式服务就是要十分精通行业情况,有能力告诉企业该如何经营,在有限的空间内集聚产业资源,形成相对成熟完整的“产业生态圈”。浙江南湖小镇的一个值得借鉴的做法是通过精深和专业化服务,构建了“金融生态圈”,其工作人员对金融行业十分了解,让入驻金融企业可以享受到更为专业化的服务。作为新兴产业培育壮大的新平台,浙江特色小镇在规划建设和管理上更加突出互联网思维,通过有机集聚各方智慧,通过大数据应用等来科学确定小镇最优管理方案,并能实现智能化、动态化管理。同时,注重产业互联网的建设及其带来的系列新产业门类与业态培育、新商业或制造运营模式创新、新经济“蓝海”和“长尾产品蓝海”的开辟等,作为特色小镇发展重中之重。由于强化的“与任职同期的责任制”,浙江特色小镇建设呈现快速、健康、有序、有效的发展局面。

参考文献:

[1]沈建国.世界城市化的基本规律.城市发展研究[J],2000(1):6-11.

[2] 布罗代尔.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第一卷)[M].顾良,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2:569.

[3] 塞缪尔·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王冠华,刘为,译.北京:三联书店,1989:66.

[4]环球网:美式小城生活 品味全美最受欢迎20座小镇http://go.huanqiu.com/northamerican/2014-02/4828780.html.

[5]涂尔干、狄玉明.社会学方法的准则[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97.

[6]几乎家家有飞机的美国小镇.http://blog.sina.com.cn/s/blog_5d8d68c10102efnz.html.美国最著名的航空小镇Spruce Creek是美国规模最大的、最典型的航空小镇(airpark).虽然一般的airpark多为住宅型,但为了区分工业型的airpark,又将Spruce Creek这样的航空小镇称为住宅型航空小镇(Residential Airpark).《美国佛罗里达州一小镇每家均有私人飞机》http://news.youth.cn/gj/201405/t20140509_5164888_7.htm.

[7]埃比尼泽.霍华德.明日的田园城市[M].金经元,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8]李迅.关于中国城市发展模式的若干思考[J].城市,2008(11):82-85.

[9]詹姆斯.E.万斯.延伸的城市——西方文明中的城市形态学[M].凌霓,潘荣,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426,466,467.

[10]卡尔·艾博特.大城市边疆——当代美国西部城市[M].王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148.

[11]A·B·布宁,T·萨瓦连斯卡亚.城市建设艺术史[M].黄海华,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118.

[12]张鸿雁等.循环型城市社会发展模式——城市可持续创新战略[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

[13]张鸿雁.“社会精准治理”模式的理论与实践创新论[J]、探索与争鸣[M].2016,1.

责任编辑:高永青

猜你喜欢
特色小镇城市化可持续发展
发展“特色小镇”,核心在哪
与特色小镇文化共建:高职院校文化建设新途径
中小家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
全球资源治理中的中国角色与愿景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
失衡的城市化:现状与出路
“城市化”诸概念辨析
轨道交通推动城市化工作
雕塑的城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