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城市设计视角的建筑遗产文化价值构成及评估

2017-01-16 09:02秦红岭
中国名城 2017年1期
关键词:城市设计文化价值

秦红岭

摘 要:当前建筑遗产保护领域对建筑遗产文化价值的认识及其评估,较少结合建筑遗产对城市历史空间形态的贡献及场所营造的作用加以评估,忽略从城市设计视角对建筑遗产文化价值的认识与评估。从城市设计层面拓展了建筑遗产文化价值的构成要素,将场所/文脉价值作为建筑遗产文化价值的重要构成要素,并在建筑遗产文化价值评估指标框架的建构中,引入“历史脉络”“地方依恋”“时间结构的多样性”等概念,强化了建筑遗产评估中的文化关联性,补充了城市设计视角的价值评估指标。

关键词:城市设计;建筑遗产;文化价值;价值评估展示

Abstract:Current cognition and evaluation on architectural heritage cultural value seldom combines its roles on urban historical spatial patterns and place making. It ignores the cognition and evalu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urban design of architectural heritage and cultural value. This article expands the elements of architectural cultural heritage value from the view of urban design by adding place/context value as an important element of architectural heritage cultural value. This article also introduces the concept of "historic contexts" and "place attachment" under the evaluation framework of architectural heritage cultural value, strengthens the cultural relevance of the architectural heritage assessment and adds the value evaluation indicator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urban design.

Key words:urban design ; architectural heritage ; cultural value ; value evaluation

中图分类号:C9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7)-01-11(6)

文化价值评估为建筑遗产的保护和开发决策提供基本依据,是建筑遗产保护工作的基础。当前我国建筑遗产界沿用的价值评估标准,主要是以遗产分级原则为基础的文物评估标准,重视对文物建筑本身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的评估,较少结合建筑遗产对城市风貌或历史空间形态的贡献程度加以评估,缺乏城市设计层面的价值标准。由此导致的一个负面效应是不能正确认识和评估大量普通历史建筑的文化价值,致使在快速城镇化进程中,普通历史建筑遗存量的急遽减少。本文在阐释城市建筑遗产文化价值的构成要素及其评估指标时,强调城市设计视角,即城市形态和空间场所的整体构思与营造视角,以期克服建筑遗产文化价值认识上的狭隘性,拓展学界相关研究的思路。

1 城市建筑遗产文化价值的构成要素

城市建筑遗产一般是指具有一定价值的有形的、不可移动的文化遗产,不仅包括历史建筑物及其建筑群,也包括历史街区、历史文化风貌区等集中体现特定文化或历史事件的城市建成环境。在城市建筑遗产的多重价值要素中,总体上可以将其区分为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两大类。其中,城市建筑遗产的文化价值可以从广义与狭义视角加以理解。广义上看,文化价值是一个极为综合的概念,包括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社会价值、精神价值等诸多价值要素,几乎等同于传统的遗产价值概念。狭义上看,文化价值是与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等价值要素并列的一种价值类型,主要指建筑遗产因其体现了民族文化、地域文化、宗教文化的多样性特征而具有的价值,以及建筑及建筑环境要素因被赋予了文化内涵而具有的价值。[1]本文分析和阐述的文化价值是从广义视角来理解的。

城市建筑遗产的文化价值相对于经济价值而言,不仅含义更为宽泛,也更难套用一些定性工具尤其是定量工具加以评估。戴维·思罗斯比(David Throsby)指出,通过将遗产的文化价值分解成各个构成要素以厘清文化价值概念的方法,既是文化价值评估的基础,也是突显其相对于经济价值重要性的有力支撑。[2]澳大利亚的《巴拉宪章》(the Burra Charter)在其操作指南中指出,对美学、历史、科学和社会价值的分类是理解文化意义概念的一个途径。[3]因此,对建筑遗产的文化价值进行评估,首先需要从分析建筑遗产文化价值的构成要素开始。表1列举了戴维·思罗斯比、兰德尔·梅森(Randall Mason)和《巴拉宪章》的基本观点。需要说明的是,《巴拉宪章》在对遗产价值的认知方面最具影响力的观点是强调文化意义(cultural significance)这一概念,并将文化意义界定为“对过去、现在或将来世代的人具有美学、历史、科学或社会价值”。这里的文化意义概念与广义的文化价值概念相近。兰德尔·梅森(Randall Mason)在盖蒂保护中心出版的《文化遗产的价值评估》研究报告中将文化遗产的价值分为两大类,即社会文化价值(sociocultural values)与经济价值,并对社会文化价值的构成要素进行了具体阐释。[4]此外,曾任英国国际古迹及遗址理事会前主席的贝纳德·费尔登(Bernard M. Feilden)在著作《历史建筑保护》(Conservation of Historic Buildings)中,将历史建筑的价值划分为三大类型,即情感价值、文化价值和使用价值。其中,他所指的文化价值也是一个广义概念,指文献上的、历史的、考古学的、文化人类学的、年代和稀少的、美学上的和象征性的、建筑艺术的、城市景观的、地景和生态学的、技术性和科学性的价值。[5]

以上有关文化价值的构成要素及其阐释针对的是所有文物古迹或文化遗产,没有充分反映城市建筑遗产文化价值的独特属性,忽略从城市设计视角对建筑遗产价值的认识。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建筑保护理论对建筑遗产内涵的扩展性认识,以及对建筑遗产资源整体性保护的重视,尤其是2005年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第15届大会通过的关于历史建筑、古遗址和历史地区周边环境保护的《西安宣言》,业已说明应当从空间维度将建筑遗产单体和周边环境、空间格局的整体规划与保护作为首要考虑的因素。同时,对建筑遗产尤其是普通历史建筑文化价值的认识,越来越重视其在整个建筑群中的构图作用,以及作为城市历史特征的一部分在城市传统风貌延续中的文脉价值。只有从历史城区建筑——空间构成的规模、比例、构图、色彩甚至整个轮廓意象和历史脉络中,才能深刻理解历史建筑的意义和价值。

与城市设计相关的建筑遗产价值,国内外一些学者提出过一些有价值的观点。俄罗斯建筑保护专家阿列克·伊万诺维奇·普鲁金建构的建筑遗产的价值及其评价系统,将建筑遗产的价值分为六种类型,分别是历史的价值、城市规划的价值、建筑美学的价值、艺术—情感的价值、科学修复的价值和功能的价值。其中,城市规划的价值实际上就是城市设计层面的价值构成,普鲁金认为:“城市规划的价值指的是与建筑体相联系的、建筑历史的规划系统,建筑所处的历史环境,其基础是组成它的范围,赋予其建筑古迹性质的城市规划特色,以及与此同时的建筑——形体空间系统元素的划分。”[6]在美国,建筑文化遗产价值评估特别重视“历史脉络”(historic contexts)的概念,将其视为遗产保护规划的第一项标准,强调对建筑遗产的保护不单是基于保护对象本身,而是聚焦于地区中的历史脉络,通过关联性和比较原则在整合背景信息的基础上评估建筑遗产价值。[7]历史脉络意义就是建筑遗产在城市设计方面价值的重要构成。宋刚、杨昌鸣在《近现代建筑遗产价值评估体系再研究》一文中提出,近现代建筑遗产不仅具有一般文化遗产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而且由于其独有的建筑功能、规模体量以及在城市空间中的独特位置,因而具有一般文化遗产所不具备的特殊的附属价值——环境价值,并将环境价值界定为“建筑遗产参与构成城市空间,组成城市景观,形成城市意象的能力”。[8]他们提出的环境价值就是城市设计意义上的遗产价值。

在历史建筑的文化价值评估中,有必要从城市设计层面拓展建筑遗产文化价值的构成要素,将场所/文脉价值作为建筑遗产文化价值的重要构成要素。基于此,本文将城市建筑遗产的文化价值具体分解为历史价值、艺术/审美价值、社会价值、情感/精神价值和场所/文脉价值五大类型,具体如表2所示。其中,场所/文脉价值指的是城市设计视角下建筑遗产所具有的构成城市历史空间形态、传统规划格局、场所特征和延续城市文脉的意义,本质上是一种具有整体效应的形态价值。例如,认识北京永定门、正阳门、万春亭、万宁桥以及鼓楼和钟楼的文化价值,若不联系北京旧城中轴线的规划格局来考察,就如同脱离一幅中国画的长卷来单独欣赏画中的某一楼阁,是很难正确认识其独特价值的。又如,基于历史遗产的角度评估广州西关骑楼建筑的文化价值,只有从城市设计层面评估其作为构成广州老城区传统风貌基底和场所特征的群体价值,才能合理确定其文化价值的大小(图1)。历史街区或旧城区的大量普通建筑遗产,往往与一些标志性建筑遗产形成一种和谐的“图底关系”,不仅能够彰显城市空间或场所的传统或地域特色,也有助于突显建筑遗产的审美意象与历史价值。

2 城市建筑遗产文化价值的评估指标

正如特里·史密斯(Terry Smith)所言:“不论是借助外生尺度还是内生尺度,文化价值都常常无法度量。”[9]建筑遗产的文化价值由于其具有多样化、复杂性、主观性并不断变动的特征,很难准确评估其价值大小。即便如此,不少学者仍借助社会科学中的许多评估工具,如深度描述法(Thick Description)、专家评估法(Expert Appraisal)、条件价值法(Contingent Valuation Method,CVM)、因子分析法(Factor Analysis)、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模糊综合评判法(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ethod)以及人类学-民族志方法(Anthropological-Ethnographic Methods)等定性和定量评估方法[10],对建筑遗产的文化价值评估进行了有益探索。

本文将重点放在作为评价对象综合评价基础的建筑遗产文化价值评估的指标框架设计,基于建筑遗产保护的真实性原则和整体性原则,在总结借鉴一些建筑遗产文化价值评估指标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补充城市设计视角的价值评估指标,在此基础上筛选出25个能够反映城市建筑遗产文化价值类型的评估指标,如表3所示。

上述指标体系的设计主要采取层次分析法的基础步骤,在评估建筑遗产文化价值这一总目标层之下,将文化价值的总目标分解为五个基本目标或层次(即评价综合层),进而又分解为多指标的若干层次(评价因子层),从而合理地将定性指标与定量的指标结合起来,较为全面地反映建筑遗产文化价值评估的各个方面。对上述五个层次的25项评估指标,本文主要阐释其中10项与城市设计相关的指标。

2.1 历史价值:反映历史脉络度

如前所述,“历史脉络”是美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的一个基础概念。本文将此概念引入城市建筑遗产文化价值评估之中,强调的是遗产评估中的文化关联,具体有两个层面的考察因素:一是总体评估建筑遗产与历史事件、民间信仰、神话传说、传统节庆、本土艺术等社会文化因素的关联性;二是将单体建筑遗产的价值放在某一遗产区域(Heritage Area),或基于文化主题纽带而形成的遗产线路(Heritage Routes)或遗产足迹(Heritage Trail)中加以评估。在建筑遗产保护实践中,有些建筑遗产若从单体建筑的角度看,由于其文化价值不大而得不到妥善保护,但若它作为主题性建筑遗产线路的构成节点,则可能得到有效保护并突显其文化价值。

2.2 情感/精神价值:地方依恋感

上个世纪80年代末西方学者提出地方依恋(place attachment)概念后,地方依恋及测量地方依恋度的量化方法逐渐成为环境心理学、人文地理、户外游憩等领域的重要研究主题。兰德尔·梅森将地方依恋的概念引入文化遗产价值构成之中,提出遗产的社会价值包括“地方依恋”,“地方依恋指的是一种社会凝聚力、社区认同,或者其他有社会群体归属关系的情感,这些情感来自类似于‘家的感觉的特定遗产及其环境特征。”[11]在城市建筑遗产文化价值评估指标建构中,引入地方依恋感这一评价因子,有利于从使用建筑遗产的原住民和社区视角评估遗产的情感价值,通过评价居住者与特定场所情感上的联结关系和结合程度评估遗产的文化价值。

2.3 社会价值:传统公共空间活力度

根据存在方式和表现形式,建筑遗产可分解为实体形态和空间形态。遗产的文化价值不仅体现于单体建筑实体形态本身,还体现于以公共空间为核心的历史环境之中。例如,在不少传统街区,一些建筑遗产或者其建筑立面提供了公共空间的围合墙面,或者围绕该建筑(如祠堂、戏台、会馆等)本身营造的环境成为公共空间,这些公共空间不仅是承载使用活动的物理性空间,还是一个融合了日常公共休闲功能和临时性集会、节庆、祭祀等社会文化功能的空间,蕴含丰富的精神文化要素。在城市建筑遗产价值评估指标建构中,引入传统公共空间活力度这一评价因子,有助于更好地从空间维度及活动涉入(activity involvement)层面评价建筑遗产的文化价值,判断传统建筑承载的社会活动与当代使用的关系,在城市建筑遗产保护工作中注重发挥建筑遗产的公共环境效益,反思忽视遗产活化和利用的“冻结式保护”“博物馆化保护”模式对建筑遗产文化价值的消解。

2.4 场所/文脉价值

场所/文脉价值作为城市建筑遗产价值评估的五个综合评价层之一,旨在从城市设计层面提出评估建筑遗产文化价值的具体指标。表3中,C19的“遗产与传统城市设计特色的关联性“、C20的“场所的独特性和时间结构的多样性”指标以及C21的“遗产与其周边环境和街巷建筑立面风貌协调性”,可以总体上反映城市建筑遗存为城市历史格局、文脉延续和场所精神所做出的贡献。其中C20所说的“时间结构的多样性”这一概念来自于刘易斯·芒福德(Lewis Mumford)。他认为,在城市环境中,通过建筑物、纪念碑以及街道,时间变得看得见和摸得着。若历史文化遗产能够得到保护,城市便具有丰富的时间结构特性,即以不同的历史时间层次把一个个世代的具体特征贯串起来。[12]本文借用“时间结构的多样性”(diversity of time-structures)这一概念,旨在评估历史场所因不同时代的建筑遗产并存而展现出来的具有时间层叠感的多样化特性。C 22至C25这四个评价因子则进一步从空间节点、空间序列、建筑色彩、空间构景等方面,更为具体地评估建筑遗产的城市设计价值。实际上,现代城市设计也越来越重视场所/文脉价值,正如马修·卡莫纳(Matthew Carmona)等学者所说:“当前许多城市设计方法与现有的场所感相呼应,强调与过去‘连续而不是强调与过去‘剥离。在一个快速变化的世界中,有关过去的视觉和有形的证据因其传递的场所感和连续性而受到尊重。”[13]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只是基于城市设计视角,对城市建筑遗产文化价值评估的指标框架进行了探索性研究,旨在使城市建筑遗产文化价值评估标准条理化、层次化。至于运用德尔菲法(Delphi Method)通过专家意见反馈或其他方法对指标加以验证和确定,以及指标权重的确定等问题,则需要进一步的后续研究。

3 结语

《西安宣言》指出,不同规模的建筑遗产,其重要性和独特性来自于人们所理解的其社会、精神、历史、艺术、审美、自然、科学或其他文化价值,也来自于它们与其材料的、视觉的、精神的以及其他文化背景和环境之间的重要联系。[14]辨识城市建筑遗产的文化价值构成,不能仅就遗产本身的物质实体形式论遗产价值,需要城市设计的视角,认识到建筑遗产对城市风貌和历史空间形态的贡献程度。若将单独的建筑遗产从其城市空间文脉中抽离出来评估其价值,将会有很大的局限性,尤其是对于大量如《威尼斯宪章》所说“随着时光流逝而获得文化意义的过去一些较为朴实的作品”而言,往往因其在城市文脉延续和场所感营造中的独特作用,而突显其不平凡的文化价值。正确认识和重视普通历史建筑的文化价值,并建立一套以尊重历史建筑为基础的规划框架和城市设计导则,保留和延续传统街区的空间格局、文化脉络和场所特征,建筑遗产的文化价值才不会削弱和消解,城市传统风貌也才能够得以延续并焕发出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 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中国国家委员会.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2015年修订)[S].北京:文物出版社,2015:7.

[2] 戴维·思罗斯比.经济学与文化[M].王志标,张峥嵘,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33.

[3] 巴拉宪章(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澳大利亚委员会关于保护具有文化意义地点的宪章)[A].郭立新,孙慧,译. 长江文化论丛[C].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6:236.

[4] Randall Mason. Assessing Values in Conservation Planning: Methodological Issues and Choices[R]. The Getty Conservation Institute. Assessing the Values of Cultural Heritage, 2002. https://www.getty.edu/.

[5] Bernard M. Feilden . Conservation of Historic Buildings[M]. Routledge,3 edition. 2003.p6.

[6]普鲁金.建筑与历史环境[M].韩林飞,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48.

[7] 黄明玉.历史脉络概念:美国文化遗产价值评估之方法学基础[J].中国文物科学研究,2014(4):41-45.

[8] 宋刚、杨昌鸣.近现代建筑遗产价值评估体系再研究[J].建筑学报,2013 (S2):199.

[9]戴维·思罗斯比.经济学与文化[M].王志标,张峥嵘,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30.

[10] 戴维·思罗斯比.经济学与文化[M].王志标,张峥嵘,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32;陶金、张莎玮. 国内文化遗产价值的定量和定价评估方法研究综述[J].南方建筑,2014(4):96-101; 韩冰、罗智星.建筑遗产价值评价方法研究[J].华中建筑,2010(6):116-118;Randall Mason. Assessing Values in Conservation Planning: Methodological Issues and Choices[R]. The Getty Conservation Institute. Assessing the Values of Cultural Heritage.2002;Setha M. Low. Anthropological-Ethnographic Methods for the Assessment of Cultural Values in Heritage Conservation [R].The Getty Conservation Institute. Assessing the Values of Cultural Heritage.2002.

[11] Randall Mason. Assessing Values in Conservation Planning: Methodological Issues and Choices[R]. The Getty Conservation Institute. Assessing the Values of Cultural Heritage,2002. p10. https://www.getty.edu/.

[12]刘易斯·芒福德.城市文化[M].宋俊岭,李翔宇,周鸣浩,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2.

[13]马修·卡莫纳、史蒂文·迪斯迪尔等.公共空间与城市空间——城市设计维度[M].马航,张昌娟,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5:278.

[14] 张松.城市文化遗产保护国际宪章与国内法规选编[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7:151.

责任编辑:王凌宇

猜你喜欢
城市设计文化价值
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关系探讨
高铁车站站前广场城市设计探讨
城市设计视角下的街道绿化规划设计研究
被人情绑架的乡村酒席——记忆乡村文化
中国传统义利观下的市场经济主体探讨
群众文化的社会功能和文化价值浅析
公共艺术与城市设计的协调与同步
中国古建筑的历史文化价值分析
承德外八庙的文化价值与保护策略探析
刍议尖扎藏族“则柔”的文化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