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稳定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因素

2017-01-17 00:21刘逾前李海波张晓慧王志辉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7年22期
关键词:不稳定性脂质颈动脉

刘逾前 李海波 张晓慧 康 哲 王志辉

(吉林省前卫医院老年病科,吉林 长春 130012)

不稳定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因素

刘逾前 李海波 张晓慧 康 哲 王志辉

(吉林省前卫医院老年病科,吉林 长春 130012)

目的探讨引起不稳定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因素。方法根据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检查结果选取有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性斑块的患者50例为观察组;选择同期确诊有颈动脉粥样硬化稳定斑块患者50例为对照组。收集两组一般临床资料,分析两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尿酸(UA)水平。结果两组体重指数(BMI)、吸烟史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gt;0.05);两组HbA1cgt;7%者、LDL-Cgt;3.10 mmol/L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lt;0.05);两组患者中UAgt;428 μmol/L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gt;0.05)。结论不稳定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HbA1c及LDL-C值升高有明显相关性,但与BMI、吸烟及UA值无明显相关性。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糖化血红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彩色多普勒超声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引起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之一。目前认为,受累动脉血管内通常伴有类脂质沉着、纤维组织增生及钙沉着,其发病机制主要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引起管腔狭窄,部分患者可伴有动脉中层的病理性改变,最终引发患者血流动力学改变,如不稳定斑块脱落还可在受累血管内形成栓子阻塞脑血管供血,即使脱落的斑块未引起脑血管的严重狭窄,也可引起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缺血性脑卒中症状〔1,2〕。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常发于老年男性或绝经后的女性,脑力劳动者较为多见,其已成为老年患者的临床常见病及致死因素之一。探索形成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的相关因素在临床预防及治疗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2015年10月至2017年4月入住吉林省前卫医院并诊断为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性斑块患者50例为观察组,男27例,女23例,将同期收治的颈动脉粥样硬化稳定性斑块患者50例对照组,男29例,女21例。入组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均使用吉林省前卫医院彩超室荷兰飞利浦iE-33彩色超声仪由高年资超声医生测定,以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1.2 mm确定为斑块形成。判断标准: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表面光滑,超声回声表现为强回声或中等强度均质型回声判断为稳定斑块归入对照组,符合以下标准之一者为不稳定斑块并归入观察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超声回声表现为低回声或不规则低回声暗区;斑块的表面不光滑,像沙丘样向管腔内隆起;一侧斑块较厚,与对侧IMT厚度之比gt;2;斑块内有血流信号(提示斑块溃疡或斑块内出血)。如患者同时存在以上两种斑块则判断为不稳定斑块归入观察组。两组年龄均55~79岁,两组基本信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gt;0.05)。

1.2排除标准 (1)年龄≥80岁;(2)伴有心、肝、肾等脏器严重疾病的患者;(3)同时合并有恶性肿瘤、急性感染、血液系统疾病的患者;(4)3个月内有外科手术或外伤史的患者。

1.3检测方法 入组患者均详细记录体重指数(BMI)、吸烟史,测定糖化血红蛋白(HbA1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血尿酸(UA)值。(1)HbA1c、LDL-C及UA测定时嘱患者早晨空腹状态下采集肘静脉血5 ml,由BECKMAN COULTER AU5811生化分析仪进行测定,测定操作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2)烟龄≥10年或每日吸烟量≥10支者定义为有吸烟史。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χ2检验。

2 结 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BMIgt;24 kg/m2者(23 vs 20例)、有吸烟史者(38 vs 32例)、UAgt;428 μmol/L者(30 vs 26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gt;0.05)。HbA1cgt;7%者(38 vs 23例)、LDL-Cgt;3.10 mmol/L者(39 vs 24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lt;0.05)。

3 讨 论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进行性疾病,其显著特征包括脂质、纤维素在大动脉壁的大量累积。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变早期表现主要是病灶内膜大量泡沫细胞的聚集,而泡沫细胞主要由平滑肌细胞和巨噬细胞受刺激而产生,因为泡沫细胞内含有大量脂质成分,因此随着病情的进一步发展,平滑肌细胞可出现增生并分泌大量细胞外基质,这些外基质分泌物可在斑块表面形成厚薄不一的纤维帽,从而导致泡沫细胞内的脂质成分被不断深埋,继而发展成为斑块的核心部分。随着斑块体积的不断增大,可诱发多种继发病变,如钙化、斑块破裂、斑块内出血、斑块表面形成溃疡、平滑肌萎缩伴随弹性下降。因此可以认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是机体内多种因素共同调控的结果。

“稳定斑块”和“不稳定斑块”的概念最早在1988年被提出〔3〕,其中不稳定斑块主要是因形成斑块的纤维帽不稳定从而致使斑块有发生破裂倾向,使患者易出现脑卒中或发生血栓。从组织病理学角度看,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由脂质核心、炎性细胞浸润的纤维帽、新生血管组成,其中判断斑块是否稳定的关键主要是脂质核心中脂质成分的多少。有学者指出,脂质核心主要由游离的胆固醇、胆固醇结晶和胆固醇酯组成,不稳定性斑块的核心部分占整个斑块体积的40%以上,其脂质分布多呈“偏心型”且其纤维帽比较薄,一般厚度≤65 μm,同时其纤维帽的细胞外基质和平滑肌细胞的含量均较少。在不稳定斑块中,由于斑块破裂引起的血栓形成占整体血栓比例的75%,由于斑块表面糜烂、溃疡、斑块内出血、钙化结节等因素引起血栓形成占25%〔4,5〕。

彩色双功能超声可以将二维实时彩色多普勒的血流图像迭加在实时灰阶B超图像上,可以在同一个层面上同时观察静态的解剖结构及动态的血流,同时可以在同一层面上进行血流取样及频谱分析。颈动脉颅外段走向表浅,因此进行超声检查可清晰的显示超声图像,具有方便快捷的特点,通过分析其成像结果不但可以直观了解血管走向、管径大小、管壁厚度等基本血液流变学信息及有无斑块形成、斑块大小等斑块信息,还能实时检测多项血流参数,为全面分析血流动力学指标和计算出狭窄程度打下坚实的基础。

颈动脉斑块在超声图像上依据其回声可以分为以下6种类型,(1)软斑(包括扁平性斑块):超声图像表现为低回声或者低水平的均质型回声特征;(2)纤维性斑块:一般为中等强度的均质型回声(等回声);(3)钙化性斑块:超声影像可显示在斑块内部有明显的回声增强现象(强回声);(4)混合性斑块(包括溃疡性斑块):超声影像显示斑块内部回声呈现明显的点片状分布,回声信号不均匀,强中低回声均混杂其中;(5)斑块内出血:超声影像显示斑块周边呈现等回声,而在斑块中央则为无回声或者低回声;(6)血管闭塞:超声影像中可见血流信号中断并且血液返流。

动脉粥样硬化常见的危险因素有年龄、吸烟、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但不稳定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本研究结果提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可能与吸烟史、UA升高有一定相关性,但以上两个因素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关系不大。本研究结果未发现BMI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及稳定性有明显相关性,考虑与研究例数较少等因素有关。

不稳定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引起血栓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临床上积极预防、治疗不稳定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本研究显示,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性斑块与HbA1c、LDL-C升高关系密切,所以通过积极控制血糖、血脂,使HbA1c、LDL-C保持在正常范围内,对防止不稳定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可能具有重要意义。对已形成的不稳定性斑块早期除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外可同时加用他汀类药物控制其进一步进展,积极控制血糖也可能会起到减慢颈动脉粥样硬化发展的作用。同时,建立健康生活方式,合理膳食、适量运动、保持良好心态,对控制病情发展也会有积极作用。

1Mofidi R,Crotty TB,McCarthy P,etal.Association between Plaque instability,angiogenesis and symptomatic carotidocc lusive disease〔J〕.Br J Surg,2001;88(7):945-50.

2贾伟华,田桂玲.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2004;12(2):145-8.

3郭爱桃.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成成分与斑块破裂的关系〔J〕.中国动脉硬化杂志,1999;7(4):357-9.

4韦立新.不稳定斑块破裂的形态学及发生机制的病理学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生理病理科学与临床分册,2003;23(5):441-3.

5Ballotta E,Dagiau G,Renon L.Carotid plaque grossmorphology and clinical presentation:aprospective study of 457 carotid artery specimens〔J〕.J Surg Res,2000;89(1):78-84.

〔2017-10-15修回〕

(编辑 滕欣航)

R543.5

A

1005-9202(2017)22-5597-02;

10.3969/j.issn.1005-9202.2017.22.049

李海波(1965-),男,硕士,主任医师,主要从事老年病科研究。

刘逾前(1971-),女,硕士,主任医师,主要从事老年病科研究。

猜你喜欢
不稳定性脂质颈动脉
MTHFR C677T基因多态性与颈动脉狭窄及其侧支循环形成的关系
脂质过氧化在慢性肾脏病、急性肾损伤、肾细胞癌中的作用
基于深度学习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分识别
棕榈酸诱发的肝细胞脂质沉积和炎症机制中AMPKα2的作用研究
超声评价颈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支架贴壁不良的价值
肽基脯氨酰同分异构酶(Pin1)对子宫颈癌细胞脂质代谢的作用
延胡索乙素纳米结构脂质载体的制备及其药动学行为
4类人别轻易按摩颈椎
桃红四物汤治疗心绞痛(不稳定性)疗效观察
继电保护不稳定性形成原因及处理方法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