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塑料包装的安全性

2017-01-18 09:50王丽虹王洪海淄博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食品安全导刊 2016年36期
关键词:食品包装包装材料油墨

□ 王丽虹 张 苗 许 健 王洪海 淄博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食品塑料包装的安全性

□ 王丽虹 张 苗 许 健 王洪海 淄博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食品塑料包装安全性现状

食品包装被称为特殊的食品添加剂,它是现代食品工业的最后一道工序,在一定程度上,食品包装已成为食品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对健康消费的日益重视,食品包装材料已受到全社会的普遍重视,食品用塑料容器、软塑包装材料导致的食品安全问题逐渐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包装的主要功能是保护、美化商品,使之便于保存、储运和使用。目前,用于包装食品的材料大多是塑料制品,在一定的介质环境和温度条件下,塑料中的聚合物单体和部分添加剂会溶出,并极少量地转移到被包装的食品和药物中,从而造成人体健康隐患。因此,做好食品包装的安全卫生工作是当务之急。

2006年6月,我国对食品用包装产品实行QS强制认证。国家质检总局在杭州召开的食品用塑料包装、容器和工具检验工作研讨会上明确了我国将对食品用包装产品实行QS市场准入制度。此项QS认证是对食品包装制品企业实行的第一个市场准入强制认证制度,基本等同于生产许可证或质量安全许可证。目前针对食品包装,由中标认证中心实施的CSC认证是由专业机构向食品企业提供的自愿性认证,而由中国质量认证中心实施的CQC认证则从2006年开始变成强制性认证,QS标志成为食品包装安全的代名词。

2006年年初,国家质检总局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一次对食品用包装、容器工具等制品生产企业的普查,根据这次普查结果统计数字表明,全国约有700 0余家食品用包装容器工具等制品生产企业,其中塑料制品企业3 700余家,占总数的5 4%;纸制品企业1 418家,占总数的20%;其余各类企业约占总数的26%。而占半壁江山的塑料制品企业中,1 0人以下的小企业有1100多家,占企业总数的近1/3。

2006年8月,在中国包装联合会塑料包装委员会召开的食品塑料包装材料卫生安全座谈会上,参会代表一致认为,我国食品塑料材料包装的安全形势非常严峻,市场上很多食品包装材料难以符合国家对食品安全、卫生和环保方面的要求。苯类溶剂的毒性较大,一旦渗入皮肤或血液会随血液危及人的血球造血机能,损害人的神经系统,导致白血病发生,美国Fd A将其列为可致癌化学品。因此,美国、西欧和日本等发达国家明文规定,在食品包装印刷中禁止使用苯类溶剂。而我国食品包装薄膜、制袋生产中,油墨和粘合剂的溶剂普遍使用苯类溶剂。

目前存在的问题

由于包装而导致的食品安全性问题的原因有多方面,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包装材料本身不合格;第二,添加剂的使用违反标准要求;第三,印刷油墨中苯类溶剂及重金属残留问题。

包装材料

国家标准规定,包装材料的卫生级别分为工业级、食品级、药品级三个级别,用于食品包装的包材应达到相应的卫生级别。但一些企业为降低成本,用工业级的材料生产食品包装袋,甚至把国家根本不允许使用的废旧塑料作为原料生产食品包装袋。

有关PVC保鲜膜的争论曾引起我国民众的极大关注,在国外可用于微波炉的保鲜膜绝大部分是L Ld PE,而我国未对可微波加热和不能微波加热的保鲜膜进行区分。还有如PVd C涂布膜,由于PVd C(聚偏二氯乙烯)废弃包装物不能通过熔融造粒再生利用,而且不易分解,不会为自然界分解而回归自然;在焚烧时又会产生氯化氢、二恶英类的有毒有害物质。虽然通过人们的努力,尾气吸收式焚烧炉可有效地处理其焚烧时产生的氯化氢,但至今尚未找到有效治理强致癌物质二恶英的方法。

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指出:不是聚氯乙烯(PVC)本身,而是残存于PVC中的VCM在经口摄取后有致癌的可能,因而禁止PVC制品作为食品包装材料。至于不存在VCM的软质PVC制品则不在此例。1 973年5月,日本禁止以PVC制作的瓶作为酒类的容器,并规定PVC容器中的内容物VCM的检出量为<0.05m g/k g。

酞酸醋类是由酞酸和各种醇合成的醋,根据醇的种类而形成多种异构体,其毒性从无到致畸性。因而各国根据每个化合物的急性、慢性毒性资料判断哪些可作食品包装材料用。如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规定二乙基(d AP)、二丁基(d BP)、丁基酞酚(BPB G)、丁基联苯酚(B B ZP)等酞酸醋可用作直接接触食品的包装材料成分。荷兰、法国等的规定与美国的相同。在日本,食品包装用的塑料薄膜内没有加入酞酸醋类增塑剂。但由于目前在工业上d BP和d oP的生产量很大,用于很多方面,因而不能完全避免极微量的混入。

添加剂

为改良塑料食品包装材料,人们在制作包装材料中常常会使用大量的添加剂,如增塑剂、稳定剂、润滑剂、抗静电剂和着色剂等。在所有改善塑料食品包装材料性能的添加剂中,增塑剂的安全性备受关注。丁基硬脂酸酯、乙酰基三丁基柠檬酸酯、烷基癸二酸酯和已二酸酯等几种常用增塑剂的毒性较低,而邻苯二甲酸酯则被限制使用,这是因为毒理实验表明它具有潜在的致癌作用。近来还有报道称邻苯二甲酸酯还可能减弱人的生育能力。

以劣质环保餐盒为例,最好使用食品级纯原料聚丙烯进行生产,但许多厂家为了降低成本,在产品中添加的滑石粉、碳酸钙等竟超过5 0%,有的可达8 0%,导致餐具中的醋酸蒸发残渣和正己烷蒸发残渣严重超标,甚至超过国家标准上百倍(国家标准为30m g/L)。食品温度较高或微波炉加热时,有害物质会溶解在食物中,长期摄入会导致消化不良、肝系统病变等,甚至患胆结石等疾病,对身体健康造成重大危害。如果餐具里含有工业石蜡,甚至可能致癌。这种劣质塑料制品废弃后既不能降解也无回收价值,环保和食品卫生均不过关。

印刷油墨

食品包装印刷污染已成为食品二次污染主要原因之一。一直以来被公认为是致癌物质的苯类,目前主要用于复合包装材料粘合剂和塑料印刷油墨的溶剂。由于在印刷过程中苯类溶剂挥发不完全,可能造成苯类物质在包装材料中残留。在食品包装过程中,苯类物质渗透到食品中,从而污染食品。苯的残留量如果超标对人体危害极大,同时,苯具有蓄积性,人一旦吸入很难排出,日积月累会引发癌症等。食品包装膜对油墨的要求除具有一般的和基材结合力、耐磨性外,还要耐杀菌和水煮处理要求和耐冻性、耐热性等以保证在运输、存储过程中不会发生油墨脱落、凝结等现象。

意大利有关部门在抽样检测后发现雀巢婴儿牛奶中存在微量感光化学物质——异丙基硫杂葸酮。这种物质本来存在于婴儿牛奶包装盒的印刷油墨中,可能是微量的油墨渗透到婴儿牛奶中。国内也曾出现过印刷油墨污染食品的事件,2005年甘肃某食品厂发现生产的薯片有股很浓的怪味,厂方立即把已批发到市场的600多箱产品全部收回。经兰州大学化学实验室的检测,认为怪味来自食品包装袋印刷油墨里的苯,其含量约是国家允许量的3倍。

需采取的措施

建立完善的食品安全体系全面提升食品安全性。

我国制定的《绿色食品包装通用准则》于2006年发布。按照《准则》规定,以后食品包装表面不得涂蜡、上油;纸箱上的标志必须用水溶性油墨印刷,印刷食品包装必须用无苯油墨、外包装应有明示材料使用说明及重复使用、回收利用说明等。为规范市场,促进环保包装的发展,在2004年12月9日发布的《食品安全监管信息发布暂行管理办法》的基础上,中国标准认证中心在国家有关部门的支持下,正式开展食品包装材料“中国安全环保认证”,对金属制品、陶瓷制品、纸制品、塑料制品、橡胶制品、复合材料制品和玻璃钢制品的质量做出详细的规定,使食品包装安全管理得到进一步的规范。2006年,国家出台食品包装行业的强制性认证标准,进一步引导并规范食品和食品包装行业的健康发展。国家《食品包装产品认证管理办法》也在2008年8月出台,要求所有的食品包装材料必须通过国家认证才能投放市场。

加强食品包装材料及原材料的监督管理工作

有关政府部门应科学立法、执法公正,为防止劣质非法生产的塑料类食品包装流人社会,监督管理工作必须重心前移、堵住源头,加强食品包装材料及原材料的监督管理,如采用生产许可证方式限制质量控制不达标的企业生产此类关系人体健康的重要产品,保证食品质量安全;与国际相关机构加强沟通,引入国际先进工艺提升全行业的产品质量;逐步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加强产品质量的监管力度。

改进现有技术

QS认证的关键是要解决油墨的残留溶剂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其他方面解决得再好,也是无效。即使是用醇溶性油墨,同样也有残留的乙酯,所以也谈不上真正的环保。要么用醇性油墨,要么用水性油墨。据业内人士称,我国所谓的无苯化油墨,绝对没有任何溶剂的油墨是没有的苯。水性油墨实际上分为水性油墨和水溶性油墨,水溶性油墨是加入一定的醇,也就是说还是含有一些溶剂的,所谓水溶性是指加入水后可以溶解,但并不是完全溶解。另外,在我国大多数的包装企业缺少相关的检测设备,如气相色谱(GC),这是保证食品安全的最基本的设备。在该方面我国还需一个强制性的政策保障。

充分利用社会媒体

发挥媒体的宣传作用,使消费者学会识别,自觉抵制有毒有害塑料袋,并掌握正确的使用方法:①用有“食品用”标识塑料袋盛装食品,坚决抵制用有色塑料袋盛装食品;②不要长时间用塑料袋装高温食品;③微波加热食品,最好用微波炉专用袋和专用容器;④冰箱里的冷藏、冷冻食品应使用保鲜膜,而不要用普通的塑料袋代替。

猜你喜欢
食品包装包装材料油墨
新东方油墨有限公司
食品包装设计优秀作品选登
新东方油墨有限公司
食品包装设计优秀作品选登
可降解包装材料,让“白色污染”成为绿色包装
油墨基本情况概述
食品包装发展趋势
天然生物包装材料将环保坚持到底
柔印Uv 油墨市场展望
当归饮片包装材料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