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建筑师的大拙之美读《大拙至美梁思成最美的文字建筑》

2017-01-19 21:52陈思函
中华建设 2017年6期
关键词:梁先生牌坊梁思成

陈思函

一个建筑师的大拙之美读《大拙至美梁思成最美的文字建筑》

陈思函

提到梁思成,可能大多数人想到的是徐志摩、林徽因与梁思成之间的情感纠葛,又或者是作为梁启超儿子所天生自带的光环。然而,抛却这些,作为梁思成的他却是一名将一生都奉献给了中国古文物保护的建筑家。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可谓大拙。拥有大智慧大觉悟的往往也不外露,表面上看起来是拙笨的、愚呆的。如同中国古代建筑,笨拙的表象下也藏着实用跟大智慧。养成大拙方为巧,学到愚时才是贤。梁思成的文集,并不广为人知。而且由于十年浩劫的原因,被毁了不少。多亏了他的夫人——林洙老师的苦心编辑整理。林徽因大家都很熟,可是,在林徽因去世之后,陪伴梁思成度过十年浩劫,以及在此之后的桑榆晚景的,是林洙老师。我总觉得,从个人感情生活的角度来说,梁思成是幸福的:能有两位愿意为他受苦的女才子陪伴,足矣。

其中的一篇是《北京的城墙应该留着吗》。令人哭笑不得:这个还需要问吗?看看现在满马路的仿古建筑!梁思成与林徽因的老北京已经随着古城墙一并拆掉了,古城墙拆掉不久,林徽因就去世了,梁思成在越来越凶险的政治斗争中艰难地生存。我有时候觉得,或许林徽因是更幸福的,她出生得是时候:沿海地区开明的书香门第,赶上了上个世纪第一批出国潮;她的去世,在抗战之后,十年浩劫之前,看到了和平,也免于遭受侮辱。城墙拆了,爱妻去了,梁公热情歌颂过的,从天安门到景山的一系列牌坊,也拆了。随着梁公的文字,去假想那些牌坊,雕梁画栋,镶嵌琉璃,檐角挂着铃铛,屋顶立着狮子、龙,和其它含义很吉利的兽类。高高低低相映成趣,远看浑然一体;近处端详,每一个细节都是唯一的。屋顶的两段翘起,角度很优雅;梁与柱之间细腻的结合,使得每一块牌匾,都适合仰望。这是一系列“渐强”,就像贝多芬的“欢乐颂”,从大提琴与中提琴声部低吟,到整个乐团的“极强”,到合唱团的加入,欢乐到了极致。不同的是,音乐在进行,而这一系列牌坊,拆掉了。景山孤零零的。这些矗立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的建筑,终究像它所承载的记忆一样,随风飘散了。它们也许会成为某本书上的插图,也许会成为教科书上的一段文字,但再也不会是实实在在可触摸到的东西了。

梁思成与林徽因的故居,他们一起出发去考察古建筑的地方,金岳霖与他们开怀畅谈的地方,钱钟书家的猫跑来和他们家的猫打架的地方,也被拆掉了。终究,梁先生最后的魂归之处也步上了昔日他曾为之痛哭流涕仍改变不了被拆命运的后尘。余下的悠悠岁月,梁先生也许再也找不到自己的家了。我感到彻底的寒冷。

更加寒冷的是,梁公对于当时建筑界提出了严峻的批评,例如,缺乏民族自信心,忽视了对于古籍的整理,只会复制别国的风格,结果对于自己的和国外的传统和技术都严重不了解,造出来的房子,“不中不西,不土不洋”……现在,这个弊端恐怕比当时更严重。他规划的北京城,被无情否决,首都成为“首堵”。正如文中“临走真是不放心,生怕一别即永诀”一章一样,梁先生终于还是与他所热爱的古建筑永诀了。

但我们无法忘记他了,眼见着身边的古建筑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而一栋栋倒下,但却再也没有一个人会为了它们各方奔走,痛哭流涕,余下的只是大多数人的无奈和叹息。被誉为“现代随笔新三家”之一的谢泳2001年曾写过一篇《梁思成百年祭》,结尾处写到:“错批一人,多生几亿,这是说马寅初的;错批一人,少了名城,这是说梁思成的。”我想,这也算是对梁先生的最佳褒奖和致敬了吧。

猜你喜欢
梁先生牌坊梁思成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穿铁马甲的梁思成
小兔的“胡萝卜车”
梁漱溟演讲收费
丰碑与牌坊祥云县王家庄
彭真:我支持他们的婚姻
彭真:我支持他们的婚姻
林徽因与梁思成:感情与才情相得益彰
女子离婚后发现前夫隐瞒股权
“立体史书”古牌坊 历史风尘的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