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对策研究

2017-01-19 00:33赵丹月
中国总会计师 2016年11期
关键词:内部控制高校问题

赵丹月

摘要:随着国家大力提倡教育改革与科技创新,高校作为此领域的重要组织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但十八大以来,在各级巡视组的检查中高校却频频暴出重大问题。针对此现象,笔者从内部控制的角度分析高校目前所面临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完善内部控制体系的方法。

关键词:高校 内部控制 问题 对策

一、高校内部控制概述

随着我国高等院校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高校的自主办学水平逐渐提高,高校办学模式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经费来源也日趋多样化,这些新的变化给高校带来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坚实的资金支撑,但同时也不断地增加了高校所承担的财务风险。十八大以来,中央巡视组已先后进驻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等知名高校进行巡视。《中国纪检监察报》显示,2014年教育部巡视5所直属高校和3个直属单位后发现突出问题130个,提出整改意见建议40条,7名处级以上干部被免职,从巡视中暴露出招生、基建、科研经费使用成为高校腐败重灾区。种种触目惊心的新闻报道和巡视结果显示出高校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财务风险,而这正是内部控制缺失的一种集中表现。

内部控制,是指高校为了正常进行日常教学活动和实现对外经营目标,规避风险,保证高校审计人员提供的信息资料正确可靠,确保贯彻执行规章制度,为保证日常教学活动和对外投资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以及效果性而在高校内部所采取的自我约束、自我调整和评价控制的一系列方法和措施的总称。

二、我国高校内部控制的现状

(一)高校内控环境急需提高

高校内部环境包括很多因素,如组织构架、人力政策、权责分配、校园文化等,从历史沿袭上来看,它起步较晚,在近些年风险控制失败之后,人们才逐渐意识到高校内部控制的重要性。高校的内部控制不同于企业,体现在高校的体制和企业有所不同,高校目前所实行的普遍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责任制,而校董会并没有起到真正的监督作用。目前高校的内部控制环境还主要依赖于学校内部的行政管理和学术自治,即过多的依靠人的自觉性,内部控制意识较为薄弱,在这种情况下极易产生漏洞,滋生各类贪腐问题,导致国有优质资产的流失。同时高校的内控环境建设不甚理想,作为并不是以实现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非盈利组织,高校内控动力不足,对于风险的管理和内部控制环境的营造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二)内外部信息沟通不畅

随着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张,高校的管理层级、部门数量、人员配置都在逐渐增长,逐渐形成了较为传统且略显臃肿的金字塔式组织架构,在信息化程度不高的情况下,导致了上下级之间缺少有效的沟通渠道。金字塔底层人员应接不暇地执行上级制定的各类政策,却甚少了解到相应政策产生的背景、原因及其所真正希望达到的目的,而金字塔顶层人员在制定政策后,不能够及时有效的了解到该政策执行中所遇到的问题及需要及时调整的细节,导致某些政策在执行中出现有违初衷的情况,甚至是在问题最后集中爆发时才发现某些政策并没有起到预期的效果。此外,高校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组织,目前大部分高校人员参与的交流也仅仅局限于各类高校之间,较少与外界接触,在整个时代大步前进的局面下,很容易造成与社会发展的脱节。

(三)自主管理意识不强

目前我国高校在发展过程中习惯性的依赖各行政主管部门,自主管理意识不强,且由于目前实行的岗位轮换制,高校负责人往往在同一所高校的任期较短,而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往往在短期内体现不出明显的效益,导致负责人建立内控体系的内在动力不足。加之目前公立高校缺乏行之有效的经济责任制,多数高校负责人意识不到风险的严重性,片面的认为国家或政府会为高校的重大风险买单,这就造成了部分高校负责人为扩大办学规模、提升管理业绩等目的,在任期中盲目举债,最终造成无法挽回的局面。此外,科研项目的课题负责人在经费使用过程中缺少相应的内部控制,经费使用混乱,使科研经费沦为近年来高校贪腐问题的重灾区。

三、我国高校内部控制体系的完善

(一)着力建设内控环境,完善内控生态

良好的内控环境是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和完善的前提,在组织层面,要梳理各个岗位的风险责任,明确各岗位应该关注的内控关键节点;另一方面,内部控制强调的是整体的参与,而不是某些部门、某些个人的单独行动。为了保证内部控制的有效执行,高校的首要任务是加强内部控制的宣传工作,可以通过讲座、专题讨论、案例分享等方式,提高全校师生员工的风险警惕意识和对内部控制建设重要性的认识,使其能够积极配合相关部门的内控工作,并积极参与其中。

(二)加强内外部沟通

针对高校内部,为了缓解金字塔式组织架构所带来的信息沟通不畅问题,一方面可压缩管理层级,使管理层级更加的向扁平化发展,针对某些重要事件可成立专项小组,逐步探索矩阵式组织架构的可行性;另一方面应建立有效的信息沟通平台,对于较为突出的问题可以辅助建立校务沟通制度,例如,可以围绕相关主题,责成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接受师生员工关于学校各项事务的咨询,直接听取师生员工的意见建议,从而加强校园管理层与基层教职工、学生之间的联系,逐步形成信息沟通平台工作的制度化、日常化。

针对高校外部,应打破现有沟通交流模式,加强与校外机构的沟通。在内部控制方面,无论是国企、私企、外企以及上市公司都承担着比高校更加严峻的竞争压力,其在内部控制方面都有着各自的可取之处,高校可以通过汲取各家之长来完善自身的内控体系,从而为高校的长远发展保驾护航。

(三)完善监督及考核机制

目前,很多高校在重大决策过程中缺少有效的内部控制,造成了无法逆转的恶果。在原有的考核基础上,可以根据《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规定,增加内部控制体系建立及完善指标,要求各高校建立内部控制评估小组,由校长直接领导,成员为各职能部门负责人,对师生利益相关的重大决策负责,并做好重大政策、融资项目、改革方案等事项的风险评估,确保高校持续健康发展。针对科研经费的内部控制,可以类比企业的相关内控方法,对科研项目立项前、使用过程中及结题完毕后分别做出控制要求并进行评估打分,并对项目中的重大决策给予课题负责人专业辅导和帮助。

参考文献:

[1]单英贤.关于高校内控制度与风险管理融合的研究——基于美术院校的视角[J].中国总会计师,2016(4).

[2]李婷.浅议我国高校内部控制中的内控环境问题[J].财经界(学术版),2016(4).

[3]果建竹.高校科研经费内控系统现状及改进[J].经济师,2016(7).

[4]朱明琪.论高校财务内控体系的完善[J].中国总会计师,2016(9).

(作者单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猜你喜欢
内部控制高校问题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