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源区文化性态及其保护策略探析

2017-01-20 01:27谭徐明
中国水利 2017年17期
关键词:源区玉树山川

谭徐明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100038,北京)

三江源区文化性态及其保护策略探析

谭徐明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100038,北京)

文化性态;生态保护;宗教;三江源

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位于青海西南部,地处青藏高原腹部,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甘肃省、西藏自治区、四川省毗邻,面积超过青海全省的1/3,平均海拔在3700 m左右。玉树境内巍峨的昆仑诸峰孕育了长江、黄河和澜沧江这3条大江大河,特殊的自然环境还孕育了玉树独特多元的区域文化——“水”与宗教融为一体的文化。“三江之源”的玉树以山川的自然之美和丰富的文化而独具魅力。

玉树地区是青藏高原水资源条件较好的地区之一,雪山环绕,有大范围的现代冰川,高原河流湖泊纵横。同时,玉树地处高海拔、高寒地区,生态环境极为脆弱,加之全球气候趋暖、雪线上升等自然因素与区域人口快速增长、牧区人民脱贫亟须经济支撑等多方压力相叠加,尽管保护三江源已在全社会形成共识,但是实施过程依然面临许多挑战。

近年,保护三江源的方略在生态保护的理论与技术层面、流域内水资源补偿机制、农牧业经济发展模式等多有探讨。但如果理论脱离了本土社会经济状况,只强调保护而没有适合本土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架构,就难以得到区域内广大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其他的保护也难以落实。本文基于区域文化特性分析,讨论三江源保护的文化策略,以期为玉树可持续发展提供战略思考视角。

一、三江源与中华文明密切的渊源

在中华文明形成期,氐羌部族文明是其中重要环节。先秦时期的氐羌与西周、巴蜀并立于西部,各有文明且相互影响。先秦史和文化史的诸多研究成果甚至提出氐羌与蜀可能同源,发生歧变在距今4000年前左右。

战国时期的地理著作 《尚书·禹贡》中记载,夏商周时三江源区为氐羌地,属雍州。同时期成书的《山海经》更多地留下了与中原夏商周同期氐羌的文化印迹。《山海经·海内西经》多处记载了氐羌的昆仑神与古蜀国的开明神(王)的关系。开明是古蜀国传说中的帝王,传十二世。开明王在《海内西经》中是昆仑山的守护神,称“昆仑南渊深三百仞。开明兽身大类虎而九首,皆人面,东向立昆仑上”。与昆仑山发生关系的还有后稷、大禹,他们最后都归于昆仑神灵一族。《山海经》出自各诸侯国主持山神祭祀的祠官,在《山海经·海内西经》记载的昆仑山包括了今昆仑山、冈底斯山、祁连山,其中记载的传说或神话印证了三江源氐羌与华夏部落的关系。

《穆天子传》和《列子·周穆王》记载了西周晚期周穆王驾车西巡与昆仑山西王母相会于天池的故事,后来演变为西王母的若干神话,反映了西周中原与氐羌的交流。据考证,西王母是氐羌部落女首领,或许与《隋书》记载的女国有血缘和文化继承关系。氐羌部落氏族时期与蜀和中原比其后时代有更多交流,原始宗教层面也有较多的共通性。

三江源区在两汉及三国时为西羌地,晋及魏晋南北朝先后为吐谷浑、鲜卑、党项所据,隋唐宋为吐蕃地,而氐羌的后裔党项人在宋代建立了西夏国,西夏有自己的文字,政治制度也高度汉化。7世纪至13世纪吐蕃据今西藏、四川和甘肃西北部,以及尼泊尔、不丹广大地区。吐蕃统治时期,本土的苯教(也译为“本教”)与佛教结合,演变为藏传佛教,现代民族学意义的藏族文化圈形成。15世纪以后藏传佛教逐渐分化出众多分支,以地域划分而成卫藏、康藏和朵藏,卫藏核心区是西藏,朵藏则是甘肃和青海部分地区,玉树与四川西北藏区属于康巴藏区。地理位置和文化传播造就了玉树藏传佛教各派交汇的文化枢纽地位。

元朝玉树为蒙古硕特部落占有,除了藏族囊谦部落外,其余藏族部落四散,土著人沦为蒙古奴隶。直到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清政府平定回疆后,在玉树举行千百户会盟仪式,玉树重新设置了地方政府,并开始征收玉树各族贡马银。玉树会盟成为与藏族各部及中央联络的纽带维系,对近现代玉树政治、文化有深刻的影响。如今玉树地区民众参与度最高的一年一度的赛马节就是玉树会盟留下的文化遗产。

二、山川崇拜的宗教及民俗文化共通与独特性

山川祭祀源于自然崇拜,殷商时期建立了自然崇拜的宗教阐释和江河祭祀的祀礼。战国时期建立了君子祭五岳、四渎,诸侯祭祀国内大山名川的祭祀等级和祭祀制度。西汉以来,山川祭祀逐渐纳入了国家礼制。3世纪以后佛教在本土化进程中将原始自然崇拜融入教义。唐朝开元年间制订郊祀制度,规范了郊祀和坛祀的主要程式,望燎、牺牲供奉、祈祷在国家礼制层面被规范和固定下来并世代延续。

三江源区的藏族从氏族部落过渡到政教合一的社会形态过程中,苯教、藏传佛教伴随始终,基于宗教和民俗形成三江源特有的水文化内涵。在宗教层面,山神、河神、湖神各种祭祀活动占有相当大比重。藏区山川崇拜既有各宗教派系的不同阐释和祭祀礼仪,也保留了中原延续数千年的祭祀核心部分,如煨桑。煨桑来源于殷商时期的望燎,是原始宗教人神相通的一种表达,即通过袅袅上升的烟雾将祈求风调雨顺的愿望传达给天神。直至清末,望燎始终是山川祭祀重要环节。

由宗教到民间,在藏族的自然崇拜中不同的区域衍生出特有的神灵体系,玉树地区的自然神大致由山神、水神、土地神、树神构成。山神主宰风雨雷电,事关狩猎、采集的丰歉,山神崇拜与水崇拜的目的一致。由宗教活动而演变成民间的习俗,如在藏区不能向河湖倾倒垃圾等;藏传佛教的山川神祭祀活动也成为民间节庆,由此而产生了独特的歌舞及其服饰。如今玉树每逢祭祀依然隆重欢愉,人们盛装举家参与其间,正是这样的文化形成了护“水”的社会风俗,这是雪域高原世代相承的环境保护的文化基因。

三、结论和建议

对五岳、四渎和黄帝、大禹等祭祀在我国古代延续了数千年,是宣示国家疆域统一和政治文明的特殊文化表达形式。我国近20年陆续恢复了传统的祭祀活动并赋予了新的文化内涵,如陕西黄陵县黄帝的国家公祭,浙江绍兴大禹的国家、省级、市级三级祭祀。

从文化史视角看,根植于藏族先祖氐羌对自然崇拜的山川祭祀与中华文明有密切的渊源。11世纪以后原始本土宗教与藏传佛教结合,生成“水”的宗教阐释、崇拜仪式、民俗节气和风俗文化,既一脉相承也有各自的文化特质。玉树藏族占总人口的90%以上,万物有灵的信仰观,形成了敬畏、珍惜大自然和保护江河水源的传统观念与区域文化,这是三江源地区保持良好的自然生态系统和优质水源的重要文化基础。

玉树是世界上少有的自然与历史文化景观并存的区域,不仅有雪域高原和江河源区自然地理奇观,更为难得的是保留了我国古代山川祭祀的文化表达形式和内涵,并衍生出藏传佛教水神信仰的学说及丰富多元的爱水护水民俗文化。

为此,建议在玉树三江源区现有山川河湖祭祀及其民俗文化基础上,在玉树举办国家山川公祭祀典,以丰富保护三江源的文化表达形式,让本土群众将爱水、护水的文化世代传承,让更多人参与其中,体验传统文化,激发关爱三江源的文化自觉。通过顶层设计,完善玉树既有的祭祀典仪,赋予祭祀更为深刻的生态文明文化内涵,使公祭成为三江源区的文化名片。

我国有近30%的国土面积仰仗三江之水的滋养,保护三江源不仅是玉树的责任,也是全流域乃至全社会的责任。近年玉树藏族自治州政府为三江源保护制订了拒绝高污染企业落脚玉树的长远规划,并开始实施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但在三江源保护上,仅靠生态工程是不够的,还需要提升水源地人民对保护江河、维护水源地自然与纯净的文化认知。对于玉树广大人民群众而言,三江源的保护不应以贫穷为代价,这就需要设置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增长点,实现局部地区经济发展与整体环境保护结合。山川公祭有望为玉树深层次的旅游搭建平台,开发趣味性科考、文化体验等高层次旅游经济,通过深层次的旅游开发优化区域经济结构,使三江源自然与文化保护的同时也得到应有的经济回报。

[1]周希武.玉树调查记[R].1915.

[2]玉树藏族自治州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玉树州志[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5.

C912.4+TV

B

1000-1123(2017)17-0025-02

2017-05-16

谭徐明,副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责任编辑 安天杭

猜你喜欢
源区玉树山川
受焦化影响的下风向城区臭氧污染特征及潜在源区分析
三江源地区1961-2019年降水量时空变化特征
安徽沿江地区早白垩世侵入岩成因及其找矿意义
冬小麦蒸散源区代表性分析
山川依旧 风味不改
我家门口的玉树
退耕还林还草 再造秀美山川
退耕还林还草 绿了山川 富了百姓
玉树留芳
万米高空:俯瞰山川河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