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西黄土丘陵区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畛河模式”

2017-01-20 03:17程焕玲马志林
中国水利 2017年12期
关键词:流域生态建设

程焕玲,马志林

(1.河南省水土保持监督监测总站,450008,郑州;2.河南省水利科学研究院,450003,郑州)

豫西黄土丘陵区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畛河模式”

程焕玲1,马志林2

(1.河南省水土保持监督监测总站,450008,郑州;2.河南省水利科学研究院,450003,郑州)

清洁小流域;建设模式;经验与做法;豫西黄土丘陵区

一、畛河小流域概况

1.基本概况

畛河发源于黄土高原东部、豫西黄土丘陵地区渑池县仁村乡水鱼山下,流经渑池县洪阳镇柳庄村至洛阳市新安县汇入伊洛河,河道全长24 km,属黄河三级支流,流域面积42.19 km2,原有水土流失面积 33.23 km2,涉及柳庄、杨河、红花窝3个行政村,总人口3 080人;流域内有耕地5 000亩(1 亩=1/15hm2,下同)、荒山荒坡 12000亩、林地8 000亩,植被主要为天然次生林和人工林;流域地貌属北方土石山区,呈西北东南走向,北高南低,海拔高程375~852.7 m。流域山谷多为V字形,沟壑多为陡峭直壁,常出现泻溜、坍塌,沟壑密度为 3 km/km2,主沟道内有长流水。多年平均年降水量599 mm,年蒸发量1 700 mm。

畛河小流域在渑池县境内河流长7.3km,流域内柳庄村辖9个自然村、10个村民小组,421户1568人,因常年水患频发,水土流失严重,是山洪灾害重点防御村,也是省级贫困村。

2.建设概况

2012年,随着生态文明清洁小流域创建工作的展开,结合当地实际,围绕小流域治理工程,制定了“一带、两翼、六区”的总体建设规划。“一带”指畛河,“两翼”指建设柳庄美丽乡村和发展特色农业,“六区”指生态修复区、经果林种植区、无公害蔬菜种植区、生态休闲观光区、河道治理工程区和梯田综合治理区。

生态文明清洁小流域治理工程实施以来,畛河小流域累计投入资金8 126万元,新增基本农田2 500亩、果园3 500余亩;增产活立木40.6万m3,增产经济果品0.45万t;建成拦河塘坝12处、谷坊7道、提灌站5个、蓄水池5个、日光温室大棚12个、无公害蔬菜大棚45个、现代农业示范园1处,治理河道6 km。流域内坡耕地全部得到治理,土壤侵蚀强度达到轻度以下,林草覆盖面积占宜林地面积的96%,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9.91 km2,新增保水能力15.26万m3,保土5.2万t,水土流失治理程度总体达到90%以上;公厕、垃圾箱、垃圾运输车辆全面配置,生态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3%,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95%,沟道内长流水增加,小流域出口水质达到Ⅲ类以上标准。农业经济结构由过去单一的农业生产向生态旅游、休闲观光、绿色产业多元化发展的现代化农业方向迈进。畛河已初步建成标准化、规模化、基础设施完善的生态清洁型小流域,成功打造出独具特色的生态休闲地、清洁水源地和林果种植三大基地,基本形成了综合防护体系,流域生态、水质、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农业产业结构日趋合理,特色产业得到全面发展,村容村貌村民文明素质明显提高。2016年1月,畛河小流域被河南省水利厅确定为省级水土保持生态文明清洁小流域建设工程;同年6月,柳庄村被授予“全国生态文化村”。

二、畛河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新模式

畛河小流域将流域内水土资源利用、旅游产业开发、人居环境改善等因素统筹考虑,合力打造生态清洁型、生态节能型、生态观光旅游型小流域,初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黄土丘陵区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新模式。

1.以建设坡面水系工程为中心的丘陵山地综合治理建设模式

按照“山、水、田、林、路、村统一规划、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的思路,在山顶戴帽植树造林,在山腰修建坡面水系工程植树种果,在山底修筑水平梯田发展特色农业。

2.以发展生态旅游为中心的生态农业开发建设模式

依托柳庄农业高效示范园区,充分打好生态旅游牌,结合面源污染治理,努力提升景观品味,走出了一条以生态治理促进旅游经济发展的建设新模式。

3.以营造水保经济林为中心的生态经济型建设模式

依托独特的山地资源,结合综合治理工程,建设特色经济林基地,为当地农民增收和流域的运行管理提供资金保障。

4.以新农村建设为中心的村庄靓化建设模式

以小流域为单元,结合美丽乡村建设,科学优化实施新农村建设中的污水处理、垃圾清理、农厕改造等内容,在清洁小流域内建起环境优美、人居舒适的新农村。

三、主要经验与做法

1.坚持把清洁水源作为清洁小流域建设的出发点

在坡耕地治理后,流域内的蓄水保土能力全面提高;通过封育治理、疏林补植、设置谷坊、修建拦水坝等措施提高对水土资源的保护;在河道内种植芦苇、水莲等水生植物进一步净化水质;在道路旁及生活污水集流处修建浆砌石排水沟,促使泥沙及污水顺流,将生活杂排水引入生活污水处理池,实现达标排放;对村庄公厕、民厕与沼气池进行统一规划建设,加强沼气利用效率,提高农村能源利用率,减少农村生活污染物的排放;结合有利地形建设蓄水池,为村民安装自来水,改善村民饮水条件;成立村级环境卫生管理组织,建立“户收集、村运输、镇处理”的生活垃圾管理长效机制,着力改善村庄环境质量。

2.坚持把生态治理作为清洁小流域建设的着力点

按照“一带、两翼、六区”的综合规划,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和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为着力点,加强“山、水、田、园、路”的综合治理,主要包括对流域内坡度大于25°的荒坡实施封禁面积3 000亩,将5~15°的坡耕地改造为水平梯田,实施经果林3 500亩,发展节水灌溉工程1 000亩。

在支沟上游建设石砌谷坊7道,实施道路硬化和村庄绿化美化,对6 km河道进行治理,形成了3.5 km水面。在生态修复区全面实施封禁管护,禁止任何破坏水土资源的人为活动,制订封禁管护制度,组建专门的管护队伍。综合治理工程的实施为全面建设清洁小流域奠定了基础。

3.坚持把统筹结合作为清洁小流域建设的切入点

畛河生态清洁小流域工程的实施得益于河南柳庄有限责任公司和柳庄农业高效园区等民间社会资本的投入,同时也是全县各相关部门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取得的成效,能够通过小流域综合治理实现统筹发展,从根本上抓住了“四个结合”。

(1)清洁小流域建设与各部门协作相结合

水利部门投资1 575万元建设拦河塘坝2个、提水工程2处、小泵站2处、农村安全饮水工程2处及河道治理工程;交通部门投资500万元对流域内的道路进行全面扩建和绿化;农业部门投资720万元,建设日光温室12个、无公害蔬菜大棚45个,发展农业产业示范园800亩及冷库等;国土部门投资530万元,建设拦河塘坝2座及石坎梯田400亩;林业部门投资100万元建设300亩杜仲高效示范园区。

(2)清洁小流域建设与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

近年,畛河小流域共争取1 100万元美丽乡村专项建设资金和财政部门500万元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资金,洪阳镇政府积极筹措、全力配合,实施了村庄道路硬化、水源净化、街道亮化、村庄绿化、环境美化“五化”工程,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和污水治理,村容村貌得到了有效整治,面貌焕然一新,流域内道路纵横,生产生活条件和人居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

(3)清洁小流域建设与产业发展相结合

充分利用当地水土资源,做到治山治水与治穷致富相结合,治理荒山荒坡5 000余亩;大力培育以核桃、石榴为主的经济林果产业,栽植薄皮核桃、突尼斯软籽石榴、北欧大樱桃、日本甜柿、药用杜仲等经济林3 500亩。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并针对水土流失、林果蔬菜种植等方面与相关科研机构进行合作,开展水土流失、节水灌溉、林果蔬菜新品种、配方施肥、病虫害防治等专题研究,实施科技成果转化工程,水土保持实用技术得到普遍推广应用,全力打造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积极引导农民走上现代农业之路。

(4)清洁小流域建设与生态乡村游相结合

依托小流域自然资源优势,将群众脱贫项目规划、易地搬迁与生态乡村旅游品牌相结合,按照“山、水、田、林、路、村”进行综合治理,共栽植白皮松、女贞、紫薇、桂花、石楠等绿化树种5万余株,种植各种草皮3 000余m2,林草覆盖率达到97%。建设污水处理池3个,配置小型垃圾箱420个、大型垃圾箱12个、垃圾清运车3辆;建设各类景观点30余处、各种特色采摘园6处、小游园5个,观光园铺石砖地面2万余m2。进一步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村人畜粪便、农作物秸秆、生活垃圾和污水的综合治理和转化利用;抓好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堵疏结合,减少了田园污染;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靓化小流域的生态景观,吸引了大批游客观光旅游。

4.多渠道、多形式开展生态清洁小流域宣传

利用LED水保宣传栏、设立咨询台发放宣传小册子、制作墙报、编印內刊等多种形式,广泛深入地宣传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的意义,增强公众对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的理解和认可,普及生态清洁小流域科技知识。这为动员组织群众积极参与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工作奠定了坚实的社会舆论基础。

X171.4+TV

B

1000-1123(2017)12-0016-02

2017-02-17

程焕玲,高级工程师。

河南省科技攻关计划项目(172102110116)。

责任编辑 张瑜洪

猜你喜欢
流域生态建设
压油沟小流域
“生态养生”娱晚年
沙颍河流域管理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青山湖生态清洁小流域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