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

2017-01-20 20:29聂长建
成才之路 2017年3期
关键词:创新人才思维

摘 要:拔尖创新人才在人才总量中只占少数,却创造了大多数科研成果和尖端科研成果,因此发现和培养拔尖人才就显得十分重要。要根据拔尖创新人才的特点决定其培养方式,拔尖创新人才的特点是:惊异、专注、敏捷。与之相对应,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方式是:特长发展、自由发展、卓越发展、机制发展。恰当的培养方式,能把潜在的拔尖创新人才变为现实的拔尖创新人才。

关键词:拔尖;创新;人才;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C961;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03-0001-02

拔尖创新人才,是指在科技领域具有巨大的创新潜力、超强的创新能力、坚定的创新精神和卓越的创新成果,成为研究领域出类拔萃、远远超过该领域一般同行研究高度的顶级人才。在义务教育普及、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的今天,一般意义上的人才并不缺少,缺少的是拔尖创新人才。拔尖创新人才犹如马中之千里马,有着自己的特点和相应的培养方式。

一、拔尖创新人才的特点

拔尖创新人才当是鹤立鸡群,有着自己的鲜明特色,但也有如下的共性:

1. 惊异

学术惊异的背后是什么?“小草划破手”这一现象能够引起常人的惊异吗?“苹果落地”能够引起常人的惊异吗?它们只引起鲁班和牛顿的惊异,并因此有了锯的发明和万有引力的发现,原因在于鲁班是天分很高的木匠,牛顿是天分很高的物理学家。学术惊异的背后,是研究者的天分,一个人只有具有很高的科研天分,才会对大部分人熟视无睹的材料产生惊异,“能发别人所未发,感别人所未感,悟别人所未悟,得别人所未得,对所掌握的材料有着别具一格的领悟和组合能力,如果作者对学术材料无动于衷或虽有感触却也与别人的见解并无二致,那么原创性学术作品不可能出自他手”。研究者何以惊异?就是因为他已经发现了新问题或解决问题的新办法,但是他所面对的学术材料与其他人并无二致,“新”就是来自研究者对材料的新颖的把握形式,研究者的天赋就体现在这里。知识由形式和内容所组成,知识的形式是人的先天形成的,知识的内容是人的后天勤奋学习所获得的,这二者对于知识来讲是缺一不可的。“知识等于天赋(知识的先天形式)与勤学(获得知识的内容)的乘积,一项为零,则乘积为零。”天才出于勤奋绝不等于勤奋就能出天才,勤奋只是天才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拔尖人才首先是禀赋出色者,他能够对常人熟视无睹的材料表现出异常的好奇心,赋予普通的材料以特殊的前所未有的最恰当的形式,这就是学术创新。

2. 专注

专注就是集中精力、全神贯注、专心致志于所研究的问题上。专注是一种策略,所谓“宁断一指勿伤十指”,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所以要集中而不能分散,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内,只要做好专一的事就可以了,贪多求全,必然是囫囵吞枣、食而不化、消化不良,什么也做不好。拔尖人才不是全才,而是在某一方面的佼佼者。人类的知识积累呈加速度发展,而任何研究必须建立在前人的基础之上,我们将前人在某一方面的研究文献阅读一遍就要花费毕生的精力,这就决定了像亚里士多德那样的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在当今几乎不可能诞生了。今人纵使有亚里士多德的智慧,但面临的前人成果远远大于亚里士多德,这就迫使我们的研究要专一化。专注是一种强力,就像钉子总是尖头一样,只要我们把精力集中于一件事情上,就会爆发出强大的力量;庖丁解牛,目无全牛,就是把精力高度集中于牛身上,以至于眼中没有完整的牛,只有牛的筋骨结构,牛刀在筋骨的缝隙处游刃有余而不碰上骨头,用了十九年而不卷刃;牛顿、马克思、康德等思想巨擘常常用几天的时间一心一意、不间断地思考一个问题,他们的专注度是非常惊人的,反之研究时如果一心二意、心猿意马是根本出不了成果的。专注是一种境界,研究者有了足够的学术天赋才会对常人熟视无睹的东西发出惊异的目光,从平凡中看出伟大,就如苹果落地这一司空见惯的现象里蕴含着伟大的万有引力;惊异的地方必然是引人注意的地方,专注油然而生,就此而言,专注是研究者的内在品质,专注的研究是能量不可抑制的释放而非勉为其难的机械操作,真正的专注必须建立在自然、主动、无功利目的的基础之上,这种境界是拔尖创新人才必须达到的。

3. 敏捷

拔尖人才有着超常的思维能力,能够迅速地接受和处理信息,速度之快和质量之高均非常人所能比。北京到广州两千余公里,步行需要二十天,坐火车需要二十小时,坐飞机只需要两个小时。在接受能力上,拔尖人才和普通人相比,就像飞机和步行的速度一样相差巨大。普通人一生也做不完的事,拔尖人才很可能在短时间就能做完。如赵元任会说33种方言,精通多门外语,在物理、逻辑、哲学、音乐等诸多方面颇有建树。马克思五十多岁学习俄语,只用六个月的时间就掌握了。莱布尼茨、辜鸿铭、钱钟书等都有过目不忘的记忆力。敏捷不仅仅意味着记忆力好,更意味着悟性高,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二、拔尖人才的培养

拔尖创新人才是培养出来的,而不是创造出来的。上面分析了拔尖人才的特点,要根据这些特点提高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针对性。

1. 特长发展

牛顿对苹果落地表示惊异,因为牛顿有物理学家的天赋。培养拔尖人才,就是把拔尖人才在某一领域的天赋特长发挥出来。孔子就非常注意因材施教,发挥学生的特长,他说:“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论语·先进》)孔子善于根据各人的特长培养出拔尖学生,所谓“三千门弟子,七十二贤人”,贤人已经是各领域的拔尖人才了。现在有些学生在填报高考志愿时,对自己的特长并不十分了解,再加上功利主义的影响,可能挑选自己并无兴趣的所谓热门专业。就像石头上长不出草,草才要选择土壤肥沃的地方生长,因此大学甚至允许重选专业,一个学生选了他不喜欢、不擅长的专业,是断然产生不出惊异,成不了拔尖人才的。一个人做己之所长,生机活现,事半而功倍;做己之所短,事倍而功半,吃力而不讨好。叫孔子钻科学,颜真卿研哲学,牛顿学书法,那就是缘木求鱼甚至南辕北辙,至少不能发挥他们自身的潜能,不能成为大家。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长、短处并及时、正确引导。

2. 自由发展

拔尖人才的“专注”性必须在自由的空间内才得以发挥。学术自由是具体的,包括研究的自由、教的自由和学的自由。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最基本条件就是学生要有学的自由,即学生可以自我设计人生目标、教育目的,自由地选择专业、课程,自由地选择教师、群体,充分满足自己的学术兴趣、志向等。而教的自由体现在课程开设、授课方式、学生评价上,教师可根据自己的学术专攻和最新的研究进展决定课程内容和教学模式。中国研究型大学课程设置最大的问题就是同质性太高,体现不出不同学校的优势和特色,体现不出不同授课教师的专长和个性。现在部分高校的科研管理不利于拔尖人才的自由发展,若教师的研究要围绕着课题和论文转,学生围绕教师的研究方向尤其是课题转,很可能就偏离自己的研究方向和特长爱好,不可能专注研究一个问题。还有一种情况是:一些高校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生存状况较差,这肯定也会分散他们的精力,甚至眼前是桌面上的科研问题,脑海里是生活上的生存问题,生存问题分散了科研的专注度,大大影响了科研质量。所以,要从考核、晋升、待遇等各方面保障拔尖人才的自由发展。

3. 卓越发展

卓越发展就是最大限度地发掘拔尖人才的潜力,使他们达到其可能达到的最卓越的成就。对“教育公平”的误解不利于拔尖学生的卓越发展,如不同的学生接受同样的课程、同样的教材、同样的教学目标,课程、教材和目标对百分之八十的平均智商的学生是适合的,是公平的,但对百分之二十的智商较高的学生尤其是百分之一左右的拔尖学生是不合适的和不公平的,这样的教学就把拔尖学生降到和普通学生一样的水准,潜力远远没有得到发挥,也达不到自身应该达到的卓越水平。拔尖人才的特点是敏捷,接受和处理信息又快又好,这就要求对拔尖学生课程要多、难度要大、目标要高、速度要快、质量要好,如此才能发挥他们的潜力,由潜在的拔尖人才变为现实的拔尖人才。如我们要求一个正常的人一小时跑六公里是适当的;如果我们要求汽车一小时跑六公里就不是适当的,不仅不能发挥汽车的作用,还可能造成汽车性能的损害,因为每小时六公里的时速不是汽车的卓越时速。拔尖人才如果像普通人一样培养,就会损害他们敏捷的性能,最终使他们变得平庸。我国潜在的拔尖人才并不少,但现实的拔尖人才少而又少,这就说明培养方式出了问题,不能使他们卓越发展。饭量大的千里马如果按照平常马的饭量进食,最后就会变得连平常马也不如。所以韩愈感叹:“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才,鸣之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因此,对拔尖学生则应该使用高难度教材,这样对他们才是公平的。可以说,未来中国的科技水平,不仅取决于占绝大多数的平常学生,更取决于占少数的拔尖学生。

4. 机制发展

尽管具有学术潜力的拔尖学生的相对数只占百分之一左右,但高校的学生基数大,拔尖学生的绝对数并不少,如果对他们适当培养,将来就会变成现实的拔尖人才。对待今日的拔尖学生,必须实行不同于普通学生的培养机制,才能使他们脱颖而出,成为未来的拔尖人才。(1)采用导师制。“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拔尖学生被发现和适当地培养才能成为拔尖人才,这就要求发现者本身也是佼佼者,才能够慧眼识人。罗素发现维特根斯坦,华罗庚发现陈景润,发现者和被发现者都是拔尖人才。对拔尖学生应该配备导师指导,且要求导师本身的科研能力强。拔尖学生本身就有很强的自学能力,需要科研型老师正确引导,纯粹的教学型老师无法培养出拔尖学生。我们要相信“取法乎上仅得乎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的道理,如果一个老师本人就写不出像样的论文,却幻想他指导学生写出一篇出彩的论文,那是不符合逻辑的。(2)学生自主。要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自由地阅读和思考,让学生决定自己的研究方向,让学生形成自己的写作风格。教师作用相当于苏格拉底所言的“助产婆”,将学生的内在创造力发掘出来,教师不可能代替学生。就像助产婆只是在关键时刻助产,平常并不干涉产妇,老师也要相信拔尖学生的科研能力,平常不要干预,关键时刻给予恰如其分的指导,但点到为止。(3)多重转变。即由灌输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向启发诱导式的教学方式转变;由“师讲生听”的单向度进路向师生交流互动的双向度进路转变;由传授知识的目标向培养思维能力的目标转变,着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求异思维、创新思维的能力和质疑的意识和能力。

三、结束语

钱学森说:“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就是说,缺乏拔尖人才并不源于智商问题,而是源于拔尖人才培养机制落后,不能充分展示拔尖人才的智慧,不能把潜在的拔尖人才变为现实的拔尖人才。这就表明,创造一个适合拔尖创新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是非常重要的。

参考文献:

[1]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M].北京:京华出版社,2002.

[2]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

[3]聂长建.“有生于无”和“生而知之”——学术原创的生成要素[J].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2007(03).

[4]聂长建.康德和孔子认识论之比较[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3).

[5]叶赋桂,罗燕.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思维[J].复旦教育论坛,2011(04).

[6]李斌.亲切的交谈——温家宝看望季羡林、钱学森侧记[N].人民日报,2005-07-31.

猜你喜欢
创新人才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人才云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