髓内固定系统治疗下肢骨折的疗效分析

2017-01-21 20:53赵学平
中国社区医师 2017年15期
关键词:交锁髓内股骨

赵学平

563000贵州航天医院

髓内固定系统治疗下肢骨折的疗效分析

赵学平

563000贵州航天医院

目的:探讨髓内固定系统治疗下肢骨折的疗效。方法:收治下肢骨折患者102例,对患者实施髓内固定系统治疗。结果:患者出血量(86.32±20.32)mL,并发症发生率2.94%,平均愈合时间(21.32±1.08)周,功能恢复优良率93.13%。结论:对下肢骨折患者进行治疗过程中,髓内钉系统属于一种较为优良的支撑、复位、固定器材。

髓内固定系统;下肢骨折;临床疗效

下肢骨折在临床上较为常见,下肢骨折自身具有特殊的解剖特点,容易因为高能量损伤导致患者下肢骨折,属于全身长骨中骨折发生率最高的位置,并且下肢胫骨周围的软组织较少,血供情况不够理想,患者骨折发生后,会出现极为复杂的临床表现,对其进行治疗难度较大。本研究选取2013年6月-2016年6月收治的102例下肢骨折患者进行临床研究,分析髓内固定系统治疗下肢骨折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3年6月-2016年6月收治下肢骨折患者102例,男52例,女50例。年龄18~69岁,平均(36±6.32)岁。其中因为交通事故导致骨折26例,高空坠落而骨折23例,重物砸伤35例,跌伤18例。其中股骨粗隆28例,股骨干骨折15例,股骨髁上25例,胫骨干骨折34例。

治疗方法:对于开放性骨折患者(n=86)进行手术之前,需要对其进行急诊清创治疗,减轻软组织进一步肿胀,对患肢正面、侧面均拍摄X线片,初步测量骨折肢体长度以及骨髓腔直径[1]。与此同时,对患侧肢体长度进行测量。髓内组织患者硬膜外麻醉后,患者取侧卧位,患肢在上方,取得满意的骨折复位后,使用复位器进行临时固定,选准定点后,进行开口,将骨断端进行复位,复位成功后顺行扩髓,结合患者实际情况选择Gamma钉,或者选用交锁髓内钉,对主钉装置进行安装,然后将其放入到髓腔。这时,对螺旋加压手柄进行旋动,将穿出的内外侧骨皮质进行切割,然后将固定杆插入,此后将尾螺帽旋入其中,使用常规方式将切口进行关闭[2]。

疗效评定标准:对治疗后患者临床表现进行评价。①优:骨折愈合,关节活动恢复正常,同时能够对抗力量,患者步态正常,没有痛感,没有成角畸形,缩短5 mm以内,旋转5°以内。②良:对抗力量稍微受到限制,步态正常,偶尔有疼痛感觉,成角畸形在5°以下,缩短5~10 mm,旋转5°~10°,没有出现感染。同时伴有轻度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③中:骨折愈合,关节活动超过正常50%,患者对抗力量受到明显限制,步态稍微跛行,患者伴有中度疼痛,骨成角畸形10°~20°,无感染,偶尔伴有中度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④差:骨折愈合延迟或者骨不连,关节活动在正常的50%以下,难以对抗力量,出现明显的跛行步态,疼痛十分明显,骨成角畸形20°,缩短20 mm以上,旋转也在20°以上,可能出现并发感染,患者出现重度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

统计学方法: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8.2进行统计分析,百分率用率(%)表示。

结 果

对下肢骨折患者实施髓内固定系统治疗,患者出血量(86.32±20.32)mL,并发症发生率2.94%,平均愈合时间(21.32±1.08)周,功能恢复优良率93.13%。

讨 论

下肢骨折在临床创伤骨折中较为常见,是一种长管状骨折类型,大多是因为高能量损伤导致。通常情况下,使用髓外钉板固定系统,对下肢骨膜损伤较大。髓内固定系统能够有助于骨折断端承受相对均匀的压力,提高抗折弯、抗旋转能力,避免剪、扭等有害应力造成的损伤,大大克服了偏心固定的应力遮挡效应。下肢骨折后良好的复位和有效固定,有助于及早进行肢体功能的锻炼,尽早恢复关节功能。

髓内固定适用于骨干横断及小斜行骨折,对于其他类型的骨折,尤其粉碎性骨折及骨缺损等,髓内固定易引发断端对位不吻合,引发侧方成角、重叠和旋转移位等失稳现象。这种情况下,会导致髓内钉穿入或者远端锁钉的安置受到影响。对此,需要将粉碎骨折块进行整理和复位,通过植骨方式修复缺损,以利于髓内钉的安装[3]。

选择恰当的髓内钉插入点,以防止骨折位移现象的出现,降低折断应力,避免断钉或断棒现象[4,5],有助于骨折的稳定和愈合。选择梨状窝偏厚内点作为髓内钉的插入点,能够使髓内钉和骨骼紧密相贴,降低残留空间,同时还克服肌肉牵拉以及不稳定骨折出现位移。对于外上内下斜型骨折线,应首先将肌肉牵拉,嵌合骨折块,然后选择梨状窝或者偏前的位置插入髓内钉。胫骨交锁髓内钉插入点,选择在胫骨结节上的外侧斜向切口以显露髌髓。骨折逆行交锁髓内钉插入点,可以绕髌骨前外侧切口,进入关节空腔内。股骨远折端外展复位受限,特别是梨状窝,若髓内钉插入点选择有误,将引起粗隆部位无法充分扩髓,在过度肥胖者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在髓内钉安置适度后,进行复位、保留髓内钉。外展复位成功后,在预留的近端位置钻孔至骨头颈部,然后安置近端锁钉[6]。

本研究显示,对下肢骨折患者实施髓内固定系统治疗后,患者功能恢复优良率93.13%(95例)。因此,对下肢骨折患者进行治疗过程中,需要认真分析骨折类型和力学特点,掌握整个操作流程,能够有利于对手术过程的顺利进行以及实现骨折的有效固定。

[1]胡俊江.交锁髓内钉与微创内固定系统板治疗老年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分析[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6,12(3):373-374.

[2]马志锋.附加侧方钢板手术治疗下肢骨折行髓内钉内固定术后骨不连疗效观察[J].海南医学,2016,13(5):728-730.

[3]李志勇.股骨粗隆间骨折髓外固定系统与髓内固定系统治疗效果的对比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5,14(9):148-149.

[4]蒙向铖.髓外固定与髓内固定系统应用于临床分组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对比分析与评价[J].中外医疗,2015,18(2):74-75.

[5]张耀.微创钢板与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成人股骨干骨折的疗效分析[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5,13(8):797-800.

[6]叶永平.股骨近端螺旋刀片抗旋髓内钉内固定和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患者转子间骨折的疗效分析[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2012,12(2):3254-3258.

Effect of intramedullary fixation system in the treatment of lower limb fracture

Zhao Xueping
Guizhou Aerospace Hospital 563000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intramedullary fixation system in the treatment of lower limb fracture.Methods:102 patients with lower limb fracture were selected.They were treated with intramedullary fixation system.Results:The amount of bleeding was(86.32±20.32)mL,and the complication rate was 2.94%;the average healing time was(21.32±1.08)weeks;the excellent and good rate of functional recovery was 93.13%.Conclusion:In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lower limb fractures,intramedullary nail system is a relatively good support,reduction,fixation equipment.

Intramedullary fixation system;Lower limb fracture;Clinical efficacy

10.3969/j.issn.1007-614x.2017.15.43

猜你喜欢
交锁髓内股骨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对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并发症的影响
股骨近端纤维结构不良的研究进展
Multiloc髓内钉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
高原地区交锁髓内钉配合高压氧治疗闭合性胫骨干骨折48例
股骨粗隆间骨折采用PFNA和倒置股骨髁LISS钛板治疗的临床观察
怀孕中期胎儿孤立型股骨短的临床意义
交锁髓内钉联合钢板在胫骨近端斜形骨折治疗中的应用
有限扩髓静态交锁髓内钉治疗胫骨开放性骨折
DHS与ALP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比较研究
髓内钉治疗肱骨近端骨折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