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适合中国国情的人权发展道路
——《当代中国人权保障》评介

2017-01-26 13:05赵杰艺
中国出版 2017年4期
关键词:保障体系人权

□文│赵杰艺

中国是个拥有近14亿人口、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人权状况的保障和发展受到全世界的关注,中国是否建成完善的人权法律保障体系?中国公民的基本权利能否得到保障?中国人民的人权意识是否有了进一步的提升?在诸多问题面前,传递我国新时期在推进人权事业方面的主张和做法成为当务之急。被列入“认识中国·了解中国”书系,由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副院长、南开大学人权研究中心(国家人权教育与培训基地)副主任常健教授主编的《当代中国人权保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年12月出版)一书,结合中国特殊的文化传统、历史经历、经济和社会发展阶段以及现行的政治体制实际,介绍了当代中国人权保障的基本框架以及中国在人权保障方面做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就。

《当代中国人权保障》收集了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2014年65年间,中国人民和中国政府为促进中国人权事业所付出的艰辛努力和取得的显著成果,为读者描绘了一幅当代中国人权保障的全景式画卷。作者把“概念化和抽象”的人权和人民切身利益相关的事物结合起来,根据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原则,把书本内容细分为六个不同的方向和层面逐一论述。以当代中国人权保障的基本战略为开篇,从中国人权法律保障体系、中国人权的司法保障、中国人权保障的政策和措施,深入到中国人权研究、教育、培训及知识的普及,最后以国际社会普遍关切的中国人权交流与国际合作为收篇。全书重点突出,点面结合,试图构建当代中国人权保障的基本轮廓。

虽然人权具有普遍性的价值理念,但当代中国需要什么样的人权?怎样更有效保障中国这个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人民的人权?中国人民最有发言权。该书紧紧围绕这两个人民最关心的问题,结合中国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类型和不同发展阶段的实际,将生存权和发展权作为当前中国人权保障优先实现的目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精简的篇幅,在广泛调查研究和权威资料搜集的基础上,通过图、文和数据表达相结合的方式,把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逐步建立完备的法律、司法、国家政策和措施等一整套的人权保障体系取得的成就一一展示给读者,有效传递中国对人权保障的主张和做法。

在坚持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人权发展道路的思想指引下,本书把研究对象集中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当代中国,直面人权保障问题并采取切实有效行动。针对国内外反映较为强烈的防范刑讯逼供、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合法权益等方面的关切,本书列举了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和公安部出台的9部涉及刑讯逼供的司法解释和部门规章和12个量刑指导意见等,用有效的行动和取得人民满意的社会效果展示了我国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决心,回应了少数国家在人权问题上对中国人权状况的攻击和歪曲。

本书是一本全面介绍当代中国人权保障的优秀读本,在书本的字里行间都能感受到编者对当代中国“人权的普遍性价值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道路自信。期望本著作能增进中国读者对当代中国人权保障的理解和认同,进而帮助海外读者对中国人权保障取得成绩及实际效果的了解和认可,也为广大发展中国家人权保障提供可供参考的经验借鉴。

猜你喜欢
保障体系人权
人权不应成为西方话语霸权工具
数字时代的人权何以重要:论作为价值系统的数字人权
残疾人体育权——一项国际人权
我国生态安全保障体系的研究
我国发表《2018年美国的人权纪录》《2018年美国侵犯人权事记》
勇立改革开放潮头 创新粮食保障体系
信号系统安全软件质量保障体系研究
ETC关键设备准入标准及运行保障体系构建
关于构建战区联合作战后勤聚合保障体系的思考
微软向人权高专办提供500万美元 利用新科技帮助实施推动人权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