瞻彼嘉定,绿竹猗猗
——走进上海市马陆育才联合中学的“竹”文化

2017-01-27 12:10
非遗传承研究 2017年2期
关键词:马陆竹刻育才

叶 子

中国古代将松、竹、梅合称“岁寒三友”,又将梅、兰、竹、菊合称“四君子”,竹均列其中,它以挺拔不屈、澹泊虚心的谦谦君子形象深入人心。从竹衍生出来的艺术形式有很多,竹刻就是其中之一。作为传统的民间雕刻技术,它以竹为材料,在上面雕刻文字、人物和动植物形象。2006年,竹刻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竹刻之乡上海嘉定,这个传统技艺已渗透进校园,上海市嘉定区马陆育才联合中学以其出色的竹刻校本课程成为第三批上海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习暨“非遗进校园”传习基地。

竹之丛生,名曰乐群

走进马陆育才联合中学的校园,便会感受到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这氛围的来源就是学校近年来大力倡导的“竹文化”。嘉定的地理条件使学校自然而然将竹刻作为校园特色,从普及知识到建立竹刻教室,学校在十几年的发展历程中一步步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发展。

作为学校的竹刻老师,王新老师亲自编撰校本教材,教授学生竹刻知识与技法。六七年级竹刻教学的重点是普及基本技术,八九年级则为组建社团。同时,学校还聘请竹刻专家蒋玉铭、苏玉蓉夫妇为校外辅导员。就这样,竹刻在马陆育才联合中学落地生根,渐渐长成一棵参天大树。

在打造特色的过程中,学校希望能找到一个切入口来建立独一无二的校园文化。“根据竹子丛生的特性,培养学生‘乐群’的品质,即我们现在的‘合作’。学校从竹子的‘形、意、神’方面入手,培养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逐步形成学校‘多元融合、合作进取’的精神文化。”校长李毓说。

学校以“承民族文化,育芬芳桃李”为主题,让全体师生共同参与,着力在竹环境、竹音乐、竹雕刻、竹诗文、竹精神五个方面打造“竹文化”特色,推进学校的内涵建设。营造竹环境:种植竹子、建造竹亭,以橱窗宣传、文化走廊、年级宣传栏和温馨教室建设为载体,使竹子与建筑相得益彰,让学生感受自然的澄净。激荡竹音乐:每天在校园中播放江南丝竹之乐,组建学生竹板社团,以充满江南气息的竹乐之声,营造清新、悠远的意境。推广竹雕刻:不断丰富校本教材,选择更多优秀师生作品丰富竹艺馆,以充满民族特色的竹雕刻,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传承民族文化的意识和技能。吟诵竹诗文:开展了收集、吟诵和品赏竹诗文的系列活动,营造“诵读诗文、观赏书画、提升素养”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亲近民族文化的愿望。弘扬竹精神:结合校风、学风建设,以竹文化的深沉和厚重,培养学生谦虚勤奋、文明坚毅、朴实无华的精神。

雕刻磨砂,了解竹刻

学校从各个方面来打造“竹文化”,主要抓手是课程。马陆育才联合中学的学生在入校时都要参与竹刻课程,每班每周一节课。进入八年级,精英们会在“青竹社”里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在课上,王老师最注重的是安全。竹刻需要用刻刀,对年龄尚浅的孩子来说有不小的隐患,王老师说:“仅仅强调安全意识还不够,需要从孩子的学习特点出发,所以我采取‘模拟练习’的方法。”他发明的“模拟练习法”就是在真正动刀之前,用笔来代替刻刀,用纸来代替竹片,每学习一种刀法就用一节课时间进行模拟练习,第二节课复习,在保证模拟练习正确、准确、熟练的基础上,逐渐过渡到实践操作。八(6)班学生王鑫表示:“王老师让我们先练习再动刀,从我学习竹刻到现在,从来没有出现过割到手的情况。”在教学上,王老师没有停留在讲解层面,而是通过实物投影示范和事先录制视频的方法,将竹刻教学视频反复播放给学生观看,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有针对性的参考和学习。

学生初进马陆育才联合中学,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到竹艺馆参观,在一片惊叹声里,竹刻或许从那时就走进了学生的心田。许多学生对竹刻有着深刻的感情,竹刻改变了他们,给予他们勇气与自信,即使离开了学校,也仍将竹刻作为自己的一种兴趣爱好。有一位纪同学给王老师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是从安徽来沪的外省市户籍学生,学习到八年级后回了家乡,在马陆育才联合中学学习的三年中,他参加了“青竹社”。王老师回忆道:“平时上课我就发现他对竹刻有兴趣,参加了社团之后,原来不太理想的学习等各方面都有了积极的转变,因为有自信了。”纪同学的一件竹刻作品曾获得区级少年宫展示比赛二等奖。如今,这位学生已经踏上工作岗位,但他还是经常联系王老师,要一些竹刻材料,俨然把竹刻当成自己的业余追求。王老师接到他的电话后,就会把材料放在校门口,让他的亲戚取了寄给他,王老师开玩笑地说让他把嘉定竹刻在老家安徽也发扬光大。

文化记忆,培养品质

“竹文化”使校园呈现出清新质朴的形象,在李毓校长眼中,推广“竹文化”能对学生产生正面影响:“首先,我们学校的学生都会一门技艺,就是竹刻,也许将来只有个别学生会成为这个传统工艺的传承人,但是拥有这样一门技艺能带给他许多谈资,同时对以后的生活产生积极影响。其次是拥有良好品质,学生能从竹子身上学到坚毅挺拔、乐观向上、合作团结的精神。”

王老师也发现,通过学习竹刻,学生变得更加耐心与细心。完成一件竹刻作品需要四节课时间,若雕刻对象较复杂,则花费时间更长,这非常考验学生的耐心。到最后调整修改阶段时,需要把局部的细节充分表现出来,这就是在培养学生的细心。“青竹社”成员贡丽霞说,学习竹刻后,她在学习上变得更加专心了。更重要的是,从文化角度来看,中国人喜欢竹,谈起竹,脑海中就会浮现出一幅瘦玉萧萧、露冷风清的秋夜静景;竹也可以做成很多物品,有着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很多书法家也喜欢画竹,清代的郑板桥尤其精于墨竹画,竹子虚心有节、中通外直的特性与君子之质相通,值得学生去了解。通过学习竹刻,学生自然对竹相关的知识有了广泛又深入的了解,由竹而人,学生的品格在竹文化的氛围中受着浸润。

融合科技,打造“创刻”

王老师认为,竹刻在现代的传承过程中遇到了冲击。由于生活方式的改变与信息技术的发展,传统手工艺在渐渐没落,当代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传统文化之间存在一种代沟,导致学生无法与竹刻产生共鸣。为了解决这个难题,王老师在内容形式上做了一些改变:“我会让学生刻一些卡通内容,或者改变器形,让他们刻挂件,关键在于一定要让学生喜欢,在形式上做改变,在技法上做传承。”

学校也在寻求突破。校里的竹艺馆已建立多年,里面陈列着各届学生的优秀竹刻作品,古人的诗词歌赋,言笑晏晏的人物神态都在幽淡的竹香中展现在观众眼前。然而在现代化背景下,馆中物品的呈现方式就变得陈旧了,像一个固守过去回忆不肯松手的老人,难免显出疲态。因此,抓住创建“创新实验室”的契机,改造竹艺馆,融合信息技术,将学生作品扫描进信息库中,促进老师教学以及学生的过程体验和评价体系的构建,为竹刻数据库建设打下基础。

未来的五年规划中,学校将开展“创刻工坊”研究,除竹刻外,加入纸刻、木刻,使学校跳出一尘不变的课程框架,拓展艺术项目领域,在单纯的“一刀一刻”的基础上强调“创造”的重要性。这个设想正在稳步进行中,纸刻已有3年的开展经验,并且在一定区域内进行了展示,而木刻正处在起步阶段。

在过去传统文化没有得到太多目光的岁月里,马陆育才联合中学在校园中默默种下一片“幼竹”,而在如今传统文化再次得以复兴的时候,这片“幼竹”已长成凤尾森森的竹林,绿竹猗猗,四季青翠,傲雪凌霜。

猜你喜欢
马陆竹刻育才
一只想说话的虫子
我和小鸟
以德求得,因材育才
路边的马陆
上海:马陆葡萄奏响现代农业发展强音
非物质文化遗产
——嘉定竹刻
奇猛蚁和毛马陆
浅析现当代嘉定竹刻的发展与传承
洪建华竹刻艺术作品
当代竹刻 百花齐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