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法治力量改善营商环境

2017-01-27 13:31
法制博览 2017年36期
关键词:市场秩序营商法治

张 倩

中共铁岭市委党校政法教研部,辽宁 铁岭 112000

运用法治力量改善营商环境

张 倩

中共铁岭市委党校政法教研部,辽宁 铁岭 112000

经济的发展需要依靠营商环境,完善法治化营商环境,需要先进的治理理念、科学的制度设计,也需要法律的强制力保障。激励企业创新,鼓励民营资本的加入,是经济焕发活力的基础,司法机关作为裁判者,要对市场主体一视同仁,保护其合法权益,营造良好的市场秩序,运用法律手段限制行政权力滥用、违法违规干预市场。

营商环境;法治经济;市场交易;市场秩序

创造优质的营商环境是发展经济的前提条件,在依法治国的大环境下,运用法律手段建设法治化营商环境,是政府工作的重要主题。近日,最高人民法院印发《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为改善营商环境提供司法保障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为改善投资和市场环境,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加快建设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提供更加有力的司法服务和保障,从市场主体、市场准入标准、市场交易、破产制度、社会信用体系五个环节提出了22项意见。①结合《意见》,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运用法律手段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

一、运用法律手段激发经济活力

激发经济活力,要求进入市场的主体多,市场的交易类型多。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我们必须运用法治的力量平等保护市场主体的权益,保障市场交易依法进行。《意见》明确规定,要全面贯彻平等保护不同所有制主体、不同地区市场主体、不同行业利益主体的工作要求,坚持各类市场主体法律地位平等、权利保护平等和发展机会平等的原则。营造平等的市场环境,才能吸引中小企业、外商投资的加入。在司法实践中,一直存在对待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双重标准的现象,尤其是对待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之间的诉讼中,对国有企业的保护倾向极为明显,严重损害了民营企业的利益和地方营商环境的形象。在处理纠纷上,司法机关应多听取民营企业的意见,多了解其难处,在法律范围内使其损失最小化。在办案过程中如发现以非法手段破坏民营企业、外资企业生产经营的犯罪,或发现有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利用其职权或职务之便损害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合法权益的犯罪案件,司法机关应坚决惩治,贯彻《意见》中要求平等保护不同所有制主体、不同地区市场主体的原则,也为国家的“一带一路”倡议营造良好的口碑。

在市场交易方面,《意见》不仅对传统的产权、合同加强了司法保护,也对新兴的金融类案件、知识产权案件提出了要求。如今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占有如同财产的占有,无论在维护创新者利益方面,还是促进知识对经济的推动作用方面,都需要对知识产权加以保护。另外,创新金融类型服务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主动对接国家创新发展战略、产业政策和金融政策,完善同支持创新发展相适应的开发性金融业务模式和产品谱系。②同时用法律引导和规范各类金融行为,慎重审查各类金融创新的交易模式,防止利用新型的金融交易方式行使违法犯罪行为。比如近几年火热的P2P贷款模式,尽管刺激了经济的发展,却也存在诸多法律空白与漏洞,不法之徒利用漏洞让很多投资者蒙受了巨大的损失,也对社会经济环境造成了不良影响。法律在刺激经济活力的同时,也要严惩违法的市场主体,为创新者的产权提供法律保障,维持经济的健康发展。

二、运用法律手段建立市场秩序

随着社会的发展,市场交易变得更加多元化,完善各类市场交易规则,建立规范的市场秩序,是打造良好营商环境的制度基础。地方保护主义和垄断是破坏市场秩序的原因之一,二者不仅影响了生产要素的流通,也妨碍了市场统一秩序的建立。例如国有企业对公共服务、公共资源的垄断,使得民间资本无法进入,而垄断企业不仅获取巨大利益,还并未向消费者提供优质服务,这些都不利于公平竞争营商环境的形成。我国现有的反垄断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在国内尤其是在中小城市的商事案件中适用的极少,并且在此类案件的审理中,法院受到当地行政部门的影响,很难做出公正的裁断。这种具有垄断及地方保护主义性质的企业由于违规成本较低,其非法活动的收益大大超过了它的成本和风险,相反守法成本却大大提高,久而久之,守法主体也不守法了。③在这种不公平的秩序中,只有使用法律手段来规范行政机关的行政许可、行政审批行为,加强监督并畅通各种投诉渠道,对各地区和部门的垄断及封锁予以打击,才能促进市场有序竞争,促进市场公平秩序的建立。

《意见》中要求司法机关应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为优化营商环境提供信用保障。在司法实践中,当事人往往空拿一纸胜诉判决,却无法从败诉方处获得经济赔偿或补偿。“执行难”这一问题只能通过司法机关来解决,加强执行工作,严格依据刑法及司法解释的规定,对于有经济能力的被执行人、协助执行义务人,可通过司法拘留、追究其拒不执行人民法院判决、裁定罪的刑事责任等措施,增强执行的威慑力,保障胜诉当事人合法权益的实现。除此之外,充分运用大数据时代信息化手段,加大对失信被执行人的信用惩戒力度,使其“一处失信,处处受限”,禁止失信人的高消费行为,随时查看其财务状况,迫使其履行判决或裁定,遵守市场秩序。

三、运用法律手段规范政府行为

在影响一个地方营商环境的因素中,政府行为永远排在首位。我国南方沿海一带的营商环境一直比较好,东北地区的营商环境需要改善。政府的服务、让利、公信力都是民营企业考察当地营商环境的指标。政府是市场的监管者,法律则是政府的监管者,划定政府职能边界,惩戒政府违法违规干预市场。

在招商引资上,政府往往为了吸引投资出台诸多优惠政策,但这些政策的合法性却没有得到审查,一旦涉及到优惠政策违反了法律,就会被撤销,使投资者蒙受巨大损失。笔者调研的东北某城市,为吸引投资,违反国家土地政策,将农村集体所有的耕地卖给投资人,并签订合同允许土地改变使用用途并可出租、出售、转让,还对投资人许下贷款贴息的承诺。两年后,此政策被国土资源部叫停,因合同违反法律规定被认定无效,要求收回土地。而此时投资人已在土地上投入大量的资金建造厂房等附着物,土地被收回导致其投入的精力与财力全部作废,贷款贴息政策也随着合同的无效而被叫停,投资人不但血本无归还欠下巨额债务。投资者的损失在当地很难通过司法程序得到赔偿,只能四处上访,使该城市的政府信誉受到广泛质疑。在政策出台前,应由专业人员对政策的合法性进行审查,防止领导拍着脑门做决定,贻害无穷。政府的承诺必须兑现,否则会影响政府的公信力,即使情况如上述所举的例子,合同被认定无效后政府也应积极赔偿投资者的损失。司法机关也应引导投资者通过法律途径获得赔偿,对政府的违法行为作出处罚,督促政府遵守承诺的让利政策。政府利用其职能干预市场也破坏了当地的营商环境,在给企业审批时,指定某家公司给企业提供该项服务,而服务费用明显高出市场价,是明显的“潜规则”。理顺政府部门职能分工,结合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积极稳妥实施大部门制,进一步明确各部门之间的职责分工,优化政府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根据不同层级政府的事权和职能,优化行政权力纵向配置。④《意见》中针对这类现象要求进一步规范行政机关的行政许可和审批行为,并通过建立完善与行政区划适当分离的司法管辖制度等方式,打破部门垄断和地方保护,推动形成权责明确、公平公正、透明高效、法治保障的市场监管格局。

法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基石,是资本尤其是民营资本和境外资本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重要保障。振兴实体经济,落实好“一带一路”倡议,必须首先要建设和完善法治化的市场营商环境。良好的营商环境,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也能够促进依法治国的实现。优化我们的营商环境离不开法治,运用法治的力量全面深化商务经济领域改革,在法律的框架内建立市场秩序、规范政府行为,不断激发经济活力,促进我国经济健康发展。

[注释]

①关于为改善营商环境提供司法保障的若干意见[EB/OL].最高人民法院网,2017-8-16.

②胡怀邦.向法治建设要核心竞争力[N].人民日报,2016-1-6.

③高宏伟.市场秩序换乱的原因及治理对策[J].经济问题,2003(11).

④马太建.打造法治化营商环境[J].唯实,2016.6.

F724

A

2095-4379-(2017)36-0093-02

张倩,兰州大学,法律硕士,中共铁岭市委党校政法教研部,讲师。

猜你喜欢
市场秩序营商法治
成都市金牛区:高质量清理整顿人力资源市场秩序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关于规范奶源市场秩序促进奶业健康发展的建议
云南持续净化旅游市场秩序推进行业复工复产
优化营商环境的法治保障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打造营商环境邀您共同参与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治理下的法治与法治下的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