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毛泽东科技赶超战略

2017-01-27 19:43张远向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革命战略科技

张远向,刘 巍

(中国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0083)

试论毛泽东科技赶超战略

张远向,刘 巍

(中国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0083)

新中国成立之时,正值世界新科技革命蓬勃兴起,我国发展科学技术是大势所趋、形势所迫。毛泽东通过观察国际形势,结合我国具体国情,提出了科技赶超战略。毛泽东的科技赶超战略主要包含如下方面的内容:制定科技发展规划、开展技术革命、发展尖端科技、大力进行科技创新。在毛泽东科技赶超战略的引领下,我国的科技事业取得全球瞩目的成果,也为今天建设科技强国提供了启示价值。

毛泽东;科技赶超战略;科技强国

新中国成立之初的科技基础十分薄弱,再加上发达国家在科技方面的突飞猛进,现实情况对毛泽东打击很大。同时使他敏锐地意识到我国加快发展科技的紧迫性,唯有奋力追赶世界科技先进水平,才能改变我国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为此,毛泽东根据我国实际国情,结合世界科技发展趋势,提出加快科技发展的口号,形成了他的科技赶超战略。

一、毛泽东提出科技赶超战略的时代背景

面对中国积贫积弱的现实状况,毛泽东不仅有清醒的认识,还深入分析了中国落后的根源。他总结中国近代以来屡被欺凌、屡战屡败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除了封建社会制度腐败和政府无能外,很重要的就是我国以小农经济为主以及科学技术的落后。毛泽东认识到科学技术在实现我国由弱到强转变中的重要地位,因此高度关注科技的发展,并且分别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科技重要性进行过专门论述。

毛泽东的科技赶超战略根源于他对科技重要性的认识,与此同时,还有着深刻的国内国际背景,可以用大势所趋、形势所迫来表述。20世纪中期前后,世界第三次科技革命浪潮以不可阻挡的趋势在全球范围内蓬勃发展,任何国家包括中国在内都要不可避免地参与其中。毛泽东敏锐地察觉到这次科技革命的特点和未来走向,同时看到各国纷纷加大力气发展本国科技,认识到我国加入世界新科技革命潮流的必然性,只有参与新科技革命的竞争,我国才能在世界民族之林立于不败之地。我国加快发展科技成为世界科技革命的必然趋势。

毛泽东以世界性的眼光,看到新科技革命的发展态势,认识到各国大力发展科技是大势所趋。同时,我国发展科技也面临着国内外复杂形势的挑战。从国内来看,我国科技基础十分薄弱,科研能力十分有限,科研人员十分欠缺,科技设备十分缺乏。我国之前是一个小农经济占主体地位的国家,不重视发展工业和科技,导致我国的科技水平大大落后于其他国家。相关数据显示,新中国在刚成立的时期,“科研机构包括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在内只有40个左右,研究人员只有650余人。”[1]P278并且大部分科研机构还处于混乱状态,科学研究的基础设施和经费是少之又少,高科技的设备更是无从谈起。新中国的建设需要经济的发展,而经济发展需要科技实力做支撑,中国的科技现实迫切需要改变。

从国外来看,巨大的国际压力迫使中国实行科技赶超战略。首先,以美国为主的帝国主义阵营对刚刚成立的社会主义新中国虎视眈眈,通过各种途径对新中国的发展进行限制。特别是在1952年,美国发动朝鲜战争,将战火直接点燃在中国边境,严重威胁新中国的政权安全和民族独立。其次,美苏两国展开了激烈的科技竞赛,竞相进行高科技研发,美国爆炸世界上第一颗原子弹之后四年,苏联也试爆成功了原子弹,核武器成为两国威胁其他国家的王牌武器,无核国家的安全受到极大冲击。最后,中苏关系的不断恶化使中国科技赶超发展的决心更大。1956年苏共20大之后,中苏在某些问题的认识上开始出现分歧,苏联单方面撕毁合作条约,撤走在华专家,致使我国的科技研发陷入极大困境,毛泽东对此提出独立自主地搞科学技术,不但要用我国自己的力量实现科技的大发展,还要紧追国际领先水平,实现我国科技的赶超发展。

二、毛泽东科技赶超战略的主要思想

新中国的建立不仅使亿万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还迎来了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重要时刻。毛泽东对此谈道:“我国具有很多优越条件,我们应当更有信心用不太长的时间,赶上和超过科学技术先进国家的水平。简单地说,我们必须用几十年时间,赶上和超过西方资产阶级用几百年时间才能达到的水平。”[2]P272毛泽东提出我国要加快科技发展步伐,形成了全面的科技赶超战略。

(一)制定科技发展规划是毛泽东科技赶超战略的方向

规划是对未来一段时期内事物的发展进程、发展结果的计划和规定,它可以促使人们为实现规划所制定的目标而不懈努力。实现我国科技事业的加速发展,摆脱落后贫穷的面貌,制定我国科技发展中长期规划就成为我国科技赶超战略的方向所在。

毛泽东在出席1956年1月的最高国务会议上谈道:“我国人民应该有一个远大的计划,要在几十年内,努力改变我国在经济上和科学文化上的落后状况,迅速达到世界上的先进水平。”[3]P2为此,我国专门成立了科学技术规划委员会,负责我国未来科技发展规划制定工作。1956年12月,出台《1956―1967年科技发展远景规划》,成为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科技发展规划,揭开了我国科技快速发展的序幕。1963年,我国在提前完成第一个科技发展规划所制定的各项主要目标任务后,为进一步加速追赶世界先进科技水平,我国又接着制定了第二个科技规划,也就是《1963―1972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

由于我国整体科技水平较低,实现科技的大跨步发展,尤其是赶超世界领先水平,采取一哄而上的战略是不现实的,也是没有必要的,要选择重点领域、重点项目实现科技的赶超发展。《1956―1967年科技发展远景规划》制定的战略任务,主要是根据当时世界科技发展的前瞻方向,以及我国迫切需要、且能够实现的现实情况,按照“重点发展,迎头赶上”的指导方针,有所选择地确定无线电、喷气技术、原子能等12个项目作为我国科技的重点发展方向,集中优势资源,在整体提高科技水平的情况下,实现重点项目的提前赶超。这次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我国不但提前五年完成,还在重点领域实现了突破,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体现了先期规划的意义所在。

(二)开展技术革命是毛泽东科技赶超战略的关键

新中国成立之时,正值世界新科技革命浪潮蓬勃兴起,发达国家的科技实力遥遥领先于我国,毛泽东对此提出了向科学进军,广泛开展技术革命的口号,这是实现我国科技赶超的关键。最早提出技术革命是在1953年,毛泽东在批阅《关于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和宣传提纲》时指出:“在技术上起一个革命”。[4]P316到1956年召开的中央知识分子问题会议上,毛泽东阐述了我国技术革命的含义,在会议结束的那天说:“现在我们革什么命,革技术的命,革没有文化、愚昧无知的命,所以叫技术革命、文化革命。”[5]P357

技术革命是社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但不只是唯一的方面,它需要与社会革命相结合,两者共同推动社会进步。“我们现在不但正在进行关于社会制度方面的由私有制到公有制的革命,而且正在进行技术方面的由手工业生产到大规模现代化机器生产的革命,而这两种革命是结合在一起的。”[4]P432社会革命是改变社会制度,使我国成为社会主义国家,为我国经济和科学发展提供政治保障;技术革命是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提高工业现代化水平,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两者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有机结合,共同推动新中国综合实力得到不断增强。

毛泽东提出我国进行技术革命后,要不断思考如何开展技术革命,怎样为技术革命提供有效保障。首先,把党的工作重心集中在技术革命上。新中国成立,特别是完成三大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以后,我国的主要任务转变为发展国民经济,实现工业化,中国共产党必须肩负起应有的使命,领导好技术革命,努力建设社会主义。其次,科技人员是技术革命的主体,要重视并大量培养知识分子,为技术革命做好智力支撑。毛泽东对此有充分的认识,指出:“中国要培养大批知识分子,要有计划地在科学技术上赶超世界水平,先接近,后超过,把中国建设得更好。”[5]P357最后,技术革命要走群众路线,不能单纯依靠仅有的科技人员,要广泛发动人民群众加入到科技生产实践中,同时让科技研发的成果更多更好地惠及普通群众,使人民群众感受到现代科技的优越性,增加对技术革命的认同感。

为了避免人们认识上的误区,更好地开展技术革命,毛泽东还对技术革命和技术革新做了区分。毛泽东在一次批示中指出:“对每一具体技术改革说来,称为技术革新就可以了,不必再说技术革命。技术革命指历史上重大技术改革,例如用蒸汽机代替手工,后来又发明电力,现在又发明原子能之类。”[6]P49一项具体技术的改进是技术革新,而技术上带有根本性、全局性和革命性变化的是技术革命。毛泽东对这一问题的正确分析,帮助人们在思想上对技术革命有了完整的认识,有助于全国集中精力搞好技术革命,实现科技的大跨越、大赶超。

(三)发展尖端科技是毛泽东科技赶超战略的重点

“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7]P375那么尖端科学技术就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核心力量。大力发展尖端科技,对于增强国防实力、提高科技整体水平、发展国民经济具有重要作用。特别是在新科技革命刚刚兴起,各国纷纷加入到尖端高科技领域竞争的时候,我国一开始就提倡发展尖端科技,这是毛泽东科技赶超战略的重点。

毛泽东提出优先发展尖端科技,是综合观察国际形势,对未来战争形式认真研判的结果。对于建国后的我国走向,毛泽东这样说道:“我们进入了这样一个时期……钻社会主义工业化,钻社会主义改造,钻现代化的国防,并且开始要钻原子能这样的历史的新时期。”[4]P395中国在历史上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是世界文明的重要贡献者,但自从1840年以来,中国开始遭受列强的侵略,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是落后就要挨打的必然结果。为了历史悲剧的不再重演,使中国走向富强之路,必须紧跟世界发展的脚步,加大尖端科技研发力度。早在1956年,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就提到我国未来要有原子弹,1958年,毛泽东又说:“搞一点原子弹、氢弹、洲际导弹”[8]P387。到1960年,毛泽东说:“要下决心,搞尖端技术。”[9]P100正是在毛泽东的重视和指示下,我国的尖端科技事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两弹一星”等一系列尖端科技成果在我国纷纷问世。

尖端科技作为我国科技赶超发展的重中之重,如何发展尖端科技也是毛泽东长期关注的问题。购买外国先进尖端科技设备,新中国的财力无法承担;长期依赖外国尖端科技输入,我国的国家安全得不到有效保障。毛泽东对此提出独立自主地发展尖端科技,要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不能把希望寄托在其他国家的帮助上。正是毛泽东的真知灼见和准确决策,我国在较短时间里取得了“两弹一星”的辉煌成就,有力地捍卫了国家主权,提升了国际地位。

(四)大力进行科技创新是毛泽东科技赶超战略的核心

科技创新是科技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是我国科技赶超战略的核心。我国科技事业如果只跟着其他国家的脚步,没有自己的突出之处,那么就只能重复别人已经走过的路,导致中国在世界科技发展舞台上永远不会有自己品牌的科技产品。

建国初,我国从苏联购进大量科技设备和科技成果,是当时国情的必然选择。毛泽东认为这对刚刚成立的新中国是十分必要的,有利于维护新生的人民政权。毛泽东也认识到引进外国技术同样存在很大问题,一个国家只靠引进外国科学技术“缺乏创造性,缺乏独立自主的能力。这当然不应当是长久之计。”[10]P305为此,毛泽东针对我国科技发展问题,提出“我们不能走世界各国技术发展的老路,跟在别人后面一步一步地爬行。”[11]P849只有创新科技发展规律,打破循序渐进的科技发展模式,真正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科研成果,才能使我国的科技发展得更快,走得更远。

坚持科技创新,不排斥学习国外的发达科技成果,而是要把这些成果充分吸收到我国科技发展实践中,用来为我国科技发展服务,创造出中国自己的新东西。由于科技创新涉及面广、发展跨度大,在进行科技创新的过程中,必须考虑现实情况,特别是在我国这种科技起步晚、基础差的条件下,必须全面考虑我国科技发展的可承受能力,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大力进行科技创新。

三、毛泽东科技赶超战略的当代启示

毛泽东的科技赶超战略,既立足于中国实际国情,又面向世界科技发展前沿;既有效地解决了国内经济发展问题,又有力地维护了国家安全;既继承了马克思恩格斯科技思想,又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技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在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毛泽东的科技赶超战略思想仍然具有极大价值,对我国建设科技强国有许多启示意义。

第一,高度重视科学技术,大力发展高科技。在当代社会,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随着经济全球化日益深入的发展,科技在提高生产力水平、增强综合国力、提升国际竞争力方面的作用更加突出,开始逐渐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我国必须高度重视科技的重要作用,将科技发展摆在战略核心位置。邓小平同志说过:“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12]P279在我国科技赶超过程中,高科技实现了跨越性的发展,有效地维护了我国国家主权,极大地提升了我国的国际影响力。我国要想在未来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就必须大力发展高科技。在“十三五”时期,我国一定要紧紧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开发信息化的高科技产品,让互联网惠及高科技产品,让高科技丰富互联网产业。

第二,制定并执行科技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制定中长期远景规划是各国发展科技的手段之一,也是我国科技实现赶超发展的重要经验。新中国成立后制定的两个科技规划,指导我国科技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同时也影响着以后的科技进展。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又制定了多个科技发展规划,今天正在发挥作用的是《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在制定科技发展规划中,要坚持全面性和重点性相统一的原则,既要立足于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和人民日常生活,做到发展全面规划、成果全面共享,又要针对我国科技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和牵涉我国未来长远发展的薄弱环节,做到重点项目、重点规划、重点落实。完善的规划是成功的一半,而成功的另一半就需要认真落实。严格执行既定的规划,要做到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既要坚持规划的大政方针、原则方向,又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灵活处理规定与现实的差异。

第三,科技发展要以我为主,积极创新。科学知识是没有国界的,我国发展科技要积极学习发达国家的科技成果,但仅是单纯依赖国外科技供给,长期下去会使我国发展受制于人。毛泽东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思想同样适用于科技发展。要想摆脱其他国家的种种限制,就要立足于我国国情,充分调动各方面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展拥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科学技术,特别是核心科技,打造先进科技的中国品牌。同时积极开展科技创新活动,一方面对引进的科技成果进行消化、吸收、再创新;另一方面面向世界发展前沿方向,大胆探索、积极攻关,创造出人类急需、影响深远的科技成果。

第四,尊重客观规律,避免急于求成。各国对科技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纷纷加快科技发展脚步。为了实现科技的快速发展,不顾客观实际,片面追求发展速度和数量,将会导致严重的后果。在大跃进时期,受不良风气的影响,为了尽快赶超英美等国,我国科技发展也曾出现过目标定得过高、虚报科技成果、大肆虚假宣传等现象,使得我国的科技发展事业受到极大损害。不过毛泽东认识到这种问题,及时调整了政策措施,避免了科技的不正常发展。今天在我国建设科技强国的过程中,更要正确认识科技发展的客观规律,制定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科技战略,不要急于求成,在我国各方面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实现科技的大发展、大跨越。

毛泽东的科技赶超战略揭开了新中国科技加速发展的序幕,使我国的科技事业能够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奠定了雄厚基础。在我国综合实力稳步提升的今天,毛泽东的科技赶超战略仍有重大价值,要深入领会其内在精神实质,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努力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科技强国。

[1]曾敏.毛泽东科技思想研究[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1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

[3]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4]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5]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8.

[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3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

[8]建国以来毛泽东军事文稿(中卷)[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10.

[9]建国以来毛泽东军事文稿(下卷)[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10.

[10]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11]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12]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责任编辑:魏登云)

A Study on Mao Ze-dong's Catch-up Initiativ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ZHANG Yuan-xiang,LIU Wei
(School of Marxism Studies,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Beijing 100083,China)

In 1949,the new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the world was in full swing and it was inevitable and urgent for China to develop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t that time.After observing the international situation and analyzing China’s actualities,Mao Ze-dong propounded catch-up initiativ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which fell into the following four aspects:setting up plan for develop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carrying out technological revolution,developing cutting-edge technology and advocating the innov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Because of this initiative,great achievements were made in China’s science and technology,which can be of certain significance to today’s initiative of strengthening China through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o Zedong;catch-up initiativ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trengthening China through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841

A

1009-3583(2017)-0020-05

2016-11-12

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马克思恩格斯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协同演化思想及其在当代中国的发展”(14JD710023);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课题“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2016RW008)

张远向,男,山东泰安人,中国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毛泽东科技思想、马克思主义理论。刘 巍,女,黑龙江哈尔滨人,中国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研究方向:毛泽东科技思想、马克思主义理论。

猜你喜欢
革命战略科技
精诚合作、战略共赢,“跑”赢2022!
走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三大步
实施农村“党建护航”战略的创新实践思考
中国的出行革命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粉红革命
科技在线
掀起秋冬潮流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