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设计美学的“四美”特征浅析

2017-01-28 11:38吉嘉芳邱意之西南科技大学文学与艺术学院四川绵阳621010
名作欣赏 2017年27期
关键词:功能主义工业革命机器

⊙吉嘉芳 邱意之[西南科技大学文学与艺术学院, 四川 绵阳 621010]

现代设计美学的“四美”特征浅析

⊙吉嘉芳 邱意之[西南科技大学文学与艺术学院, 四川 绵阳 621010]

工业革命时期,随着生产方式的改变以及新技术、新材料的出现,先进的设计师不断改进对“人造物”美观的看法,现代美学思想观念由此逐渐发展成熟。本文从实用的功能之美、几何抽象的造型之美、人机和谐的技术之美和服务大众的人道之美四个方面深入论述了现代设计美学的“四美”特征。

现代设计 设计美学 四美

工业革命时期,随着大批量、机械化生产方式的改变,新技术、新材料的出现和更新,先进的设计师们对越来越多机械生产的“人造物”的审美观念和看法也在发生改变,现代美学思想观念在现代设计中逐渐发展成熟,并通过设计师的设计作品体现出来,呈现出“四美”融合的特征,即实用的功能美、几何抽象的造型美、人机和谐的技术美以及服务大众的人道之美的有机结合。

一、突出实用的功能美

现代设计美学的核心便是突出实用的功能主义美学思想,这是工业革命和机器时代大生产的产物。功能主义美学思想决定产品造型以使用功能为目的,产品形式以实用为特点,是为了更好地符合大机器生产背景下人们的使用需求。早在英国工艺美术运动中的约翰·拉斯金就主张艺术设计要符合实用目的,注重社会功能。美国著名的建筑设计师路易斯·亨利·沙利文针对设计的形式和功能问题,明确提出“形式追随功能”的设计原则,对现代设计和新的美学观念的产生有着重大的影响。1907年的德国工业同盟宣传设计师也把产品的实用功能、质量、产品设计的标准化等要素放在首位,强调产品外观简洁抽象。彼得·贝伦斯成为这一主张的主要实践者,他强调功能主义设计,主张运用新技术、新材料进行标准化、机械化生产,产品设计要外观简洁,结构功能良好,反对烦琐装饰。德国通用公司(AEG)厂房、系列产品、视觉形象设计等方面都很好地体现了他这一观点,在现代主义设计中意义重大。

包豪斯设计学院的成立标志着功能主义美学在设计中的确立和成熟,在校长格罗皮乌斯的指导下,包豪斯主张把学校教育与社会生产实践结合起来,把手工艺与机器生产结合起来,提倡在掌握手工艺的同时,了解现代工业的特点,奠定了现代主义风格的工业产品的造型功能,确立了现代设计的功能主义美学观。

二、几何抽象的造型美

工业革命的不断推进使欧洲设计师们逐渐接受新材料和新技术,以创造符合工业时代生产方式的产品,形式与功能成为焦点。同时,在民主思想影响下,追求朴实无华的造型也成为这一时期的关注热点,设计师们开始对机器时代的美学精神进行不断的积极探索。

瑞士著名建筑师勒·柯布西耶,对功能主义和简洁的几何造型设计思想的发展有着重大影响,他发展了早期功能主义的现代设计思想。他提倡几何造型建筑理念,把建筑定义为“居住的机器”,极为理性地对待功能主义。他认为矩形是建筑最理想的造型,施沃布住宅和萨伏伊别墅是他几何美学思想的具体体现。柯布西耶的建筑学将古典和现代设计联系起来,建立起美学价值和现代技术之间的关系。

包豪斯的第二任校长汉斯·迈耶再次强调:“建造不是一个美学过程。未来住宅的基本形式,不仅是一种‘居住的机器’,而且,还是一种服务于精神与物质需求的生物仪器……建造仅仅是一个组合的过程——社会、技术、经济和心理学的组合。”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俄国的构成主义以及荷兰“风格派”的艺术设计理念等,都给包豪斯的第三任校长米斯·凡·德·罗带来新的思想,他提出重要的设计观点“少即多”,进一步将现代建筑的设计方向推向更简洁的方式,之后这种风格受到大多数设计师的喜爱和追求,并由此发展为极简主义风格美学。他设计的巴塞罗那世界博览会的德国馆和范斯沃斯住宅,从理论和形式上确立了功能主义、理性主义和几何形式的设计原则。

三、人机和谐的技术美

英国工业革命带来的机械化生产方式,使人们对粗制滥造的机械产品和折中主义导致的设计风格混乱产生严重反感,即使是当时的工艺美术运动对工业化生产方式的拒绝也没有实际解决当时的问题。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越来越多的艺术设计师们开始反思人与机器生产的矛盾,主张技术与艺术密切结合。因此,人机和谐和对技术的理性应用成为现代设计早期面临的主要问题,由此理性的功能主义美学形式成为工业产品的美学评价标准。

工业化早期,德国现代设计师亨利·凡·德·威尔德便认识到“机器美学”,他认为“美一旦指挥了机器的铁臂,这些铁臂有力地飞舞就会创造美”,甚至预言:“显然,机器终将挽回它们导致的一切不幸,并弥补它们助长的一切暴行……它们不分青红皂白地生产美和丑。但它们一旦被美所掌握,就会用强有力的铁臂来生产美。”“机器美学”这一概念,是荷兰风格派代表人物杜斯伯格在1921年《风格的意志》这一讲座中提出的。“最广义地讲,文化意味着自然的独立性,如果这么说是正确的,那么就不用怀疑,机器正式站在我们文化的风格意志的最前沿……因此,我们时代的精神和实际需要就是在实际性的感官中实现的,机器的诸多新可能性已经创造了一种属于我们时代的审美表达,我曾经称之为‘机器美学’。”

勒·柯布西耶是真正将机器美学的特征体现在建筑设计中的人。他提出最重要的观点:“住宅是居住的机器。”工业革命后设计师彼得·贝伦斯首先研究探讨了机器美学在产品设计上的应用,他为德国通用电气公司设计的电器产品,成为早期机器美学产品设计的经典范例。简洁理性的功能主义设计美学成为主流思想。米斯·凡·德·罗为技术美学在建筑上的运用做出重要贡献,他和菲利普·约翰逊一起设计的西格拉姆大厦表达了他对技术美学在建筑上的新探索和技术化的理性态度。技术美学的概念还包括材料和结构的美。工业革命的发展导致新材料、新技术的发展,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人们由原先的排斥逐渐转变为接受,比如塑料在产品设计中的大量应用。技术的发展也导致结构的不断变化,如20世纪50年代美国工业设计中出现的“流线型”设计,形成一种新的美学设计风格,至今仍然影响着设计的造型。

四、服务大众的人道美

现代主义设计初期,从英国工艺美术运动开始,拉斯金就主张艺术设计要符合实用目的,注重社会功能;主张艺术设计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而不是为少数人服务。莫里斯延续拉斯金的思想,主张艺术设计面向大众,面向广大劳动人民,具有较强的民主主义思想和社会主义思想倾向。他希望有朝一日,“现在坐在沉沉暗夜中的成千上万的人,将会被艺术的光芒照亮,这种艺术出自于人民之手,为人民而创造,作者和用者都其乐融融”。工艺美术运动试图用高品质实用艺术产品来对抗当时品质低劣的工业化产品,引导人们消费那些品质优良、具有美感的产品。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机器美学”思想产生。格罗皮乌斯起初创立包豪斯的目的就在于改变设计只为少数人服务的情况,将手工艺与工业技术相结合。包豪斯的第二任校长汉斯·迈耶明确提出设计应该为广大人民服务,体现其激进的社会主义理想和强烈的社会功能主义思想。这些现代设计的艺术家们的思想闪烁着民主的光辉,体现其设计的人道之美。

说到人性化的设计美,不得不提到“人体工程学”这一功能主义设计美学的重大成果。最早考虑到人机工程学的是美国工业设计师沃尔特·提格。他与波音公司合作设计波音707大型喷气式客机,为美国书籍推销公司和赫尔德重型机械公司所设计的产品简洁合理,安全方便,最早考虑到人机工程学在设计中的应用。人体工程学理论的最终提出者和完善者是美国工业设计师亨利·德莱福斯,他认为:“当产品在使用过程中令人感到更安全、更加舒适,让人更渴望去购买,使人们工作起来更加有效率,或者就是十分愉悦,这时,设计师成功了。”为人的设计,体现出现代设计人道之美的追求,也是现代设计美学思想中最有价值的一部分。

艺术批评家克里夫·贝尔提出:“任何标榜建立在客观事物基础上的审美体现都是非常荒谬的,因此也不值一提。”人类审美水平的提高和对美的追求意识,随着技术的持续发展、观念的逐步变化和审美趋向的变换不断发展变化,在每个阶段有着不同的表现。处于不同阶级、不同社会背景下的艺术设计师们,对美的认识与看法不同,导致其设计思想和产品的差异,逐渐构成现代设计美学的审美体现。现代设计就是将艺术设计师个人的美学观念与实践产品的结合,使设计美学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综上所述,工业革命时期,随着机器化大生产的不断发展以及众多设计先驱的积极探索和努力,现代设计美学观念逐渐成熟、完善并通过设计作品一一呈现出来。设计作品在满足使用者使用功能的基础上,还表现为造型美、技术美以及人道美的三维一体有机结合的特征,这一设计美学特征不仅流行当期并延续、影响至今。

[1]康永平,刘宇.设计美学与现代设计的关系及影响[J].美术大观,2010(3):126.

[2]万书元.当代西方建筑美学[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326.

[3]王受之.世界现代建筑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179.

[4]吴广文,刘华春.浅谈设计美学对现代设计的影响[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59.

[5]王敏,裴先明.柯布西耶现代建筑设计中的人机学[J].安全与环境工程,2005(12):53.

[6]邢庆华.论设计美感的文化符号意义[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10(1):13.

编 辑:

魏思思 E-mail:sisi123_0@163.com

作 者:

吉嘉芳,西南科技大学文学与艺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本科生;邱意之,西南科技大学文学与艺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设计艺术学。

猜你喜欢
功能主义工业革命机器
机器狗
机器狗
煤、铁、蒸汽与工业革命
Development of Skopos Theory
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历史教学初探——以《面向未来的工业革命》一课为例
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历史教学初探——以《面向未来的工业革命》一课为例
Relationship Between Text Type and Translation Strategy: with Reference to the Reader and Translator
比较的视野:反思功能主义传播观的三个预设
跟新工业革命赛跑
神奇的独眼机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