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锦晖与他的学堂乐歌

2017-01-28 05:07
北方音乐 2017年8期
关键词:乐歌歌舞剧学堂

陈 祎

(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北京 100000)

黎锦晖与他的学堂乐歌

陈 祎

(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北京 100000)

黎锦晖,我国著名的音乐家,中国流行音乐奠基人,中国儿童歌舞剧的开创者,代表歌曲传唱于中国各地,经受了历史的考验经久不衰。他在音乐方面的贡献有目共睹,尤其是在儿童歌舞剧与电影演艺事业的辉煌,他对近现代儿童乐歌的兴旺与发展也做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深刻的影响了学堂乐歌的发展与后续儿童音乐与进步。

黎锦晖;学堂乐歌;民国音乐;毛毛雨

黎锦晖,中国近现代著名作曲家,中国流行歌曲的开创者,中国儿童歌舞剧的开创者,第一个将中国歌曲输送到国外的作曲家,第一个创办了歌舞专科学校的音乐教育家,并且一个人独力培养出了民国四大美人。他一生毁誉参半,在去世之前一直背受着“黄色歌曲家”的骂名,一直到九十年代方才平反。当人们聚焦于他光辉灿烂的歌舞剧与流行歌曲事业之时,他创作之初对学堂乐歌的贡献也不可磨灭,这虽然不是他一生中最杰出的成就,但对民族化学堂乐歌,与原创学堂乐歌的影响是深远的。

一、黎锦晖与学堂乐歌的渊源

黎锦晖,1891年出生于湖南湘潭的一个村庄,同辈八个男孩中排行老二、家族早年为官,是当地知名的书香门第,他的父亲与当时文艺界名流诸如齐白石、王仲言等都有往来,并且建立了著名的罗山诗社。黎锦晖自幼受到了极好的文化教育与熏陶,先在家中私塾接受了传统文化的教育,后考入了附近的一所新式学堂“昭潭高等小学堂”就读。

幼年时期他就对音乐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湖南湘潭当地民间音乐资源十分丰富,再加上家庭给予黎锦晖学习音乐的自由,他从一开始就浸淫在各种民间艺术形式之中,从莲花落到花鼓戏,再到民间歌谣竹枝词,为他以后的音乐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新式学堂学习时,他广泛接触了当时尚属新潮的乐歌课,初步学习了西方音乐理论知识,自学了各种乐器的演奏。

毕业后先是依从父亲实业救国的理想考入长沙铁道学院,但因为对音乐的热爱,仅念了一年就转学到了国立长沙高师就读。这所学校学风开放,音乐气息浓郁,各种文化活动十分丰富,黎锦晖在这里参加了“春柳社”,并与田汉,欧阳予倩等人成为好友。就读期间因为战乱频仍,江浙籍音乐教员纷纷返乡,黎锦晖被聘任为单级师范传习所的兼职乐歌教员,这段经历是他踏上音乐之路的第一站,但好景不长,因为他在《长沙日报》上的文章触怒了当时的军阀,他不得已远走北京,担任《大中华民国日报》的编辑兼主笔。在北京的这段时间为他以后的音乐事业打开了一扇大门,在这里他得以结识了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先生,但随着中华民国政府短暂的建立又衰朽,黎锦晖再次回到长沙,一边在报馆上班,一边同时兼任明德、修业、周南和广育四所小学的乐歌课老师。

这时的乐歌课大多由江浙籍的老师担任,他们都用江浙方言传授乐歌,长沙学生很难听懂,黎锦晖转而采用本地方言执教,有效培养起学生的兴趣。当时原创的中国歌曲几乎没有,大部分都是日本欧美的歌曲填词而作,黎锦晖一方面用传统曲目配上新词,另一方面进行自己的创作,这是中国近代音乐史上第一次歌曲原创化与民族化的创举。但时局变动,黎锦晖再一次因为针砭时事而被军政府盯上,不得已再次北上。

这次在北京他先后在中央女校,孔德学校任教,并受蔡元培先生邀请参与了“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也就是北京大学附设音乐传习所的前身,担任了中乐部通乐类潇湘乐组组长,在此期间他广泛吸收民间音乐的精华,与京剧大师言菊朋交往甚笃,常流连于天桥等地观赏民间音乐艺术,这也体现到了他的创作之中,这一时期他更重视对传统音乐的改造与应用,在研究会上演奏了诸多民间丝竹音乐。并且在主编的《平民周报》上推广改进俗乐,推行“平民音乐”的理念,但当时会内很多人鄙夷传统音乐,认为其难登大雅。黎锦晖就创办了“明月音乐会”推行自己的理念,并在这一年正式开始创作,写出了很多脍炙人口的歌谣,主要以儿童歌舞曲为主。随后应中华书局之邀,黎锦晖于1921年离开北京,赴上海开始了流行音乐的征程。

由于中晚期的创作更偏向于歌舞剧和流行歌曲,早期黎锦晖的创作虽然羽翼未丰,但是更加继承了学堂乐歌的风格,以儿童为主,以学校演唱的歌曲为主,所以下面将主要就黎锦晖在1909年到1921年的早期乐歌创作为主要着眼点进行分析。

二、学堂乐歌与黎锦晖的创作

学堂乐歌作为近代中国音乐启蒙的先锋,是由李叔同,曾志忞,沈心工等几位老一辈艺术家于20世纪初期,随着晚清1904年以《奏定学堂章程》同意开设新式学堂,并于1912年同意开设乐歌课而发展起来的,其主要曲调是借用日本欧美等国家已有的音乐,加上原创的中文歌词的填词歌。这种艺术形式因为广泛传播了反帝反封建的新思想,并且朗朗上口易于学习歌唱,在晚清民国时期风行大江南北,从学堂作品一直唱到了社会,为民国的建立与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也将国外的音乐思想,教育以及乐器传输到了中国,为中国近现代音乐开辟了道路。

学堂乐歌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传播发展,一直到1920年左右我国出现了专业的音乐教育之后逐渐消失,但影响一直存在。如何界定学堂乐歌一直是非常棘手的问题,因为学堂乐歌作为一种社会运动和教育事业的产物,从开始发展就一直在借鉴日本和西方的先进经验,在我国没有明确的规章制度或者发展脉络值得参考,并且在1920年左右各地纷纷开设专门的音乐教育机构之后,这种风靡一时的体裁随之烟消云散。

如果以时间来划线,历史是没有明确的转折点的。如果以创作来划线,那么知名的学堂乐歌创作者大部分是按曲填词,以这个重要的标志来划分学堂乐歌就更显得偏颇了。只有以创作的出发点,落脚点与歌曲意义来划分才有一定的依据,即以儿童为创作的出发点,以教育为创作的落脚点,积极向上,鼓励人,影响人为歌曲的意义来划分最为合理。1920年之后专业音乐的浪潮涌起,大部分作曲家都以专业的视角看待音乐,大部分作曲家或者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作曲家,对交响曲,合唱,器乐作品等创作倾注了大部分心力,或者是以市场为导向,开始创作市场喜闻乐见的流行歌曲。所以依托学堂的歌曲虽然仍然在民众中有广泛的基础,还是渐渐淡出了创作者们创作的中心。

对黎锦晖进行分期就如同对学堂乐歌进行分期一样,当他开始创作儿童歌舞剧和写作流行歌曲之时,他所面对的已经是大都会上海,他的创作虽然是为了儿童与社会,但是已经不依托于学堂,而是以舞台演出为主了。所以将目光聚焦在1921年之前,即黎锦晖没有到中华书局就任之前是有一定依据的。

黎锦晖在1909年初次进入长沙单级师范传习所进行乐歌课的教学,到在1921年之前成立明月音乐会的这一段时间之中,一直辗转在长沙北京两地,担任了多所学校的乐歌课教员,创作了大量的音乐作品,这些作品都是为了学校的教育,融合了当时的先进思想而创作出来的,被称为学堂乐歌应当是名副其实的。

历数黎锦晖这十多年的音乐创作,大致可以分成两个时期,有几首乐歌代表着他不同时段的创作风格,也能代表他学堂乐歌的整体风格特征。

第一个时期是在长沙两次乐歌课老师的时期,也是音乐创作的开始,在这一时期他先是将用本土方言替代了江浙方言,又出于对外来音乐的反感,用传统民族乐曲替代了日本欧美的曲调,填上有中国特色的唱词。

这一时期有代表性并引起了争议的作品是他用民间妓院中传唱的《四季相思》填词改编成为了《四季读书乐》,这首歌引起了教育界的愤慨,但黎锦晖认为歌曲原本无错,填词后反而有教育意义,因为意见不合,他愤然辞职。他还将歌曲分为了:修身、爱国、益智、畅怀四大类,并且编纂成了教材供高低年级使用。同时他第一次进行了正式的音乐创作,即为明德学校的校歌谱曲。

在早期学堂乐歌的探索中,黎锦晖表现出对本土音乐的深切热爱,并且对依靠外来音乐填词的学堂乐歌表现出了不满,这种强烈的民族意识也促使他走上了原创音乐的道路。

第二个时期是之后再次去往北京,在北京担任孔德学校、中央女校教员并参与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直到成立了明月音乐会这一时期。在这一时期他的音乐素养不断提升,进入了大学的平台,眼界得到了拓展。在与大哥黎锦熙共同推广国语运动,树立了以音乐推广国语的理念。

这一时期他创作了《老虎叫门》、《三个小宝贝》并且写出了日后家喻户晓的《麻雀与小孩》的雏形,其中《老虎叫门》也就是现在为人熟知的《小兔子乖乖》,这一时期他的创作极其贴近儿童生活,歌词简单平易,朗朗上口,曲调明快,唱几遍就可以记住,这些特点都是对学堂乐歌的继承,也是未来他发展儿童歌舞剧的基础。在创作过程中融入了大量传统音乐元素,在《麻雀与小孩》中使用了民间小调和传统曲牌,使乐曲更加贴近生活。同时他还编写了《民间音乐新编》和《民音采风录》,前者是对民间器乐曲的编纂,后者是对民间歌曲的汇集。

在第二个时期,黎锦晖已经挣脱了旧曲填词的藩篱,以完全的创作为主,依托传统音乐,创作出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学堂乐歌,在这一时期,他的学堂乐歌与儿童歌曲实际上已经是密不可分的,只是还没有将最后儿童歌舞剧的表演形式完全的孕育出来。

三、小结

对黎锦晖的学堂乐歌进行分析,实际上是非常困难的,因为他为中国贡献出了儿童歌舞剧这一伟大的艺术形式,这种艺术形式脱胎于学堂乐歌,都是以儿童为出发点,以教育儿童为落脚点,以感染激励人为核心意义。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儿童歌舞剧就是全新形式的学堂乐歌,只是他将学堂扩展到了整个社会,将乐歌串联在了一起,形成了一部绘声绘色的歌舞剧。

就狭义的学堂乐歌来讲,从1909年到1921年的作品都应该属于传统意义上的学堂乐歌,他的学堂乐歌与其他人最大的不同就是,他有鲜明的民族主义意识,这也是他一直坚持的平民音乐理念,他从一开始就用本土平民音乐进行填词,而不是像其他人借用西方曲调,这是音乐史上非常重要的一点,在当时西化大潮如此席卷社会之时,黎锦晖坚持用中国音调,让孩子唱中国歌曲的精神可歌可泣。他从民间音乐中汲取养料,勇于创作,为学生提供原创的音乐作品,也为他之后源源不断的高质量作品打下了基础,做出了预示。

民族与原创,是黎锦晖学堂乐歌两个最突出的标志,也是中国音乐最需要铭记的两点,坚守住民族的音乐,创作出民族的音乐,民族的就是平民的,是真正能让中国人接受的音乐,只有这样中国音乐才能真正的发扬光大,中国音乐才能真正的复兴。黎锦晖在上个世纪这个时候为中国音乐贡献了杰出的原创音乐,在新世纪更应该继承黎锦晖的音乐精神,做出中国的好音乐。

J60

A

陈祎(1994—),男,汉族,河北保定人,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音乐学专业研究生,中国音乐史方向。

猜你喜欢
乐歌歌舞剧学堂
寄秋声
龙榆生与钱仁康:新体乐歌的创作实践研究初探
陕西,我的家乡
愈纯粹愈醉人——天津歌舞剧院新版《爱之甘醇》初品记
学堂乐歌对中小学音乐教育之影响
论学堂乐歌对中国近现代音乐教育的重要作用
我为内心的需要而写作——谈民族歌舞剧《伴嫁歌》
森林学堂
宝宝国学堂
宝宝国学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