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载光荣使命 永续交大辉煌

2017-01-28 13:10文/杨
陕西档案 2017年6期
关键词:西迁来宾讲解员

文/杨 凌

2006年,刚刚参加工作的我,来到西安交通大学档案馆,负责溯源馆和西迁历史纪念馆的讲解工作,成为了一名传播交大历史的讲解员。

溯源馆展出自交通大学1896年建校直至解放前所形成的珍贵档案、资料及实物,追溯交大“起点高、基础厚、要求严、重实践”的办学传统源头;西迁纪念馆则展现了上世纪五十年代交大人从繁华的上海来到古城西安,扎根黄土地,开拓奋进,为使交通大学成为屹立于祖国西部一颗璀璨明珠而艰苦创业的拼搏历程,西迁时期,交大的档案前辈用麻袋把这些珍贵详实的资料完整保存,搭乘着专列火车,档案从十里洋场的上海滩迁到了兴庆湖畔的十三朝古都,正是老一辈档案人精诚敬业,坚持信念,恪守事业,才有了如今详实丰富的史料记载。

2006年9月,就在我参加工作的一周后,一位年逾八旬的老人,带着墨镜,手里拄着拐杖,在儿子的搀扶下,颤颤巍巍走进了纪念馆,儿子悄悄地告诉我说:“老父亲是1956年随交通大学从上海迁来西安的,如今身患重症,眼睛也失明了,虽然行动不便,可他一直有一个夙愿就是想来西迁馆看看。”我心里嘀咕着:这眼睛失明了,可怎么参观啊?后来我明白了,老人是想在这里感受西迁的氛围,这位老人便是当年第一批迁校的老师高镇教授!我告诉老人:这张照片是工人师傅在荒地上建设校园的场景,那张照片是交大在西安第一次开学典礼的情况,老人安静地听着讲解,默默地摸着展板上的照片,仿佛又回到了那段告别大上海,举家西迁的岁月,仿佛又回到了那段满腔热血,建设大西北的岁月,虽然带着墨镜,可我还是看到了他脸上激动的泪花。参观结束,老人说一定要留下对母校的祝福,就这样,双目失明的高镇老师留下了在西迁馆的绝笔。那次参观过后,没多久,老人便过世了,他的儿子还专程来了电话,感谢我们完成了老人的心愿。

从那以后,我明白了,讲解员的岗位虽然平凡,但正是这份平凡赋予了我光荣的使命,一个向世人展示交大历史、宣传西迁精神的使命。我一次又一次地为来宾讲解西迁年代的光荣事迹,一次又一次地被前辈们的奉献精神所震撼。“兴庆湖畔共扛土,草棚礼堂聆贤声。”要有怎样的境界才能做到这般无私,要有怎样的精神才能做到如此大爱。

为了更好地服务参观来宾,我不断思考探索新的工作方法,为了适应讲解工作的应变性,准确详实地回答来宾所提问题,我阅读校史书籍,争取掌握更丰富的校史知识;为了更好地接待外宾,我努力练就流利的英文讲解;由于前来参观的宾客各异,我针对来宾的不同职业、背景及参观时间,制定相应讲解方案,做到“因人施讲”,为了更好地活跃参观现场,我转变工作模式,变统一化讲解为开放讨论模式,将每一次接待看作是与来宾分享经历、讨论历史的交流。

纪念馆自2006年建成以来,八方宾客络绎不绝,迄今已接待了海内外来宾10余万人次,其中不乏社会名流及政要。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刘云山参观时,要求学校总结和研究好西迁历史、传承和弘扬好“西迁精神”。国务委员刘延东同志来访时感慨交大西迁及建设大西北的艰辛,并指出要将这种精神传承并发扬光大。泰国公主诗琳通殿下参观完展馆之后流连忘返提笔写下:“英才荟萃!”

看到各界的高度评价,我渐渐发现,这看似简单的工作却能折射出不平凡的光彩。交大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一点一滴的旧貌与新颜都将通过我们声情并茂的语言传递给世人。那一刻,我的心中充满了无比的幸福和光荣!作为一名讲解员,我有责任把前辈们扶老携幼毅然登上西去列车的场景展现给世人;我有责任把他们仅用半年时间就使教学楼在荒地上拔地而起的壮举传达给后人,我更有责任让他们坚贞刚强的脊梁永远印在交大儿女的心间。

60年前的交大人胸怀国家大局,义无反顾响应祖国号召,在西部开创新事业。如今的交大人秉承西迁精神,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号召,建设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发起成立丝绸之路大学联盟,开始了第三个甲子的新征程。作为新时期的青年,让我们秉承西迁精神,爱岗敬业,在平凡的岗位上承载着光荣的使命,永续交大辉煌!

猜你喜欢
西迁来宾讲解员
博物馆当讲解员
怎样当好讲解员
女王
布达拉宫
仙风道骨
西安交通大学西迁博物馆雕塑作品《交大西迁知名教授》
西迁丰碑
我当小小讲解员
博物馆讲解员讲解的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