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瓜与中国传统岁时节日民俗的融合及其动因

2017-01-28 20:41刘启振王思明
民俗研究 2017年5期
关键词:西瓜

刘启振 王思明

西瓜与中国传统岁时节日民俗的融合及其动因

刘启振 王思明

西瓜源自域外,其传播、推广和普及不仅为中国带来了优质果蔬,而且丰富了原有的传统岁时节日民俗文化生活。中国的元旦(春节)、上元节、端午节、荐新、立秋、七夕节、中元节、中秋节等传统岁时节日民俗中都不同程度地吸纳和融合了西瓜元素。究其原因,西瓜至少在生物特性、成熟时间和生态特性等三个方面契合了传统岁时节日民俗的宗旨和诉求。作为传统岁时节日民俗文化的重要元素,西瓜是一笔非常重要的农业文化遗产,应当注意挖掘其文化价值和社会意义,使之得以有效保护、传承和发展。

西瓜;岁时节日;民俗;西瓜文化;西瓜灯

西瓜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经济作物,一般认为其原产地在非洲。西瓜经由陆上丝绸之路传入古代西域地区,确切引种时间待考。契丹人征讨西域回纥(回鹘)时偶然得到西瓜种子,至迟在五代时期已经掌握了相对成熟的栽培技术,并在辽国核心统治区域内形成规模种植。北宋靖康之变后,金人入主中原,西瓜又辗转引至黄河中下游和江南地区,元代以后逐渐向全国各地扩展。历经千余年的培育驯化,现在南北诸省区市均有栽培,别具特色的地方品种繁多,同时还形成了具有明显本土特征的西瓜民俗文化。学界对于西瓜民俗文化关注较少,研究也相对薄弱,具体情况笔者已有拙作专门进行过综述探讨,*刘启振、王思明:《西瓜在中国的引种栽培史研究综述》,《农业考古》2016年第6期。于此不再赘述。西瓜民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岁时节日民俗又是西瓜民俗文化的关键一维,非常有必要对其进行系统探讨。萧放、董德英整理了近年中国岁时节日的研究成果,提出今后的岁时节日研究首先就要注重岁时文献的整理研究,因为文献的知识基础是开展相关探研工作的必要条件。*萧放、董德英:《中国近十年岁时节日研究综述》,《民俗研究》2014年第2期。因此,笔者在蒐罗众籍的基础上,试图耙梳中国传统社会时期的西瓜岁时节日民俗文化,以求教于方家。

一、中国传统岁时节日民俗中的西瓜元素

岁时节日风俗被认为是各类民俗活动中最积极、最活跃的一类民俗。*叶涛:《岁时节日风俗综述》,《民俗研究》1986年第1期。中国的传统岁时节日,基本上都是与古代农业文明相伴而生。传统岁时节日具有极大的普及性、群众性,甚至全民性等诸多特点,历史悠久,流传广泛。然而,中国幅员辽阔,民系繁杂,“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各地很多岁时节日的具体内容和形式又有所差异,往往体现出地方性的特点。西瓜传入中国腹地,成功实现了本土化或在地化。正是在这个历史过程中,西瓜逐步同中国传统岁时节日风俗实现了融合,成为许多传统岁时节日民俗活动中的重要角色或元素。

(一)元旦(春节,含上元节)

春节又叫“年节”,古称“元旦”、“元日”。自西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开始,夏历(农历)正月初一便被固定为“岁首”,此俗一直延续至今,已有两千余载。春节是中华民族最为隆重的传统节日,可谓普天同庆。中国多数地区此时正逢冬春之交,天气相当寒冷,作为夏秋时令果蔬的西瓜通常难以出现在这个时候。然而,凡事总有特殊。位于东南沿海大陆架上的台湾地区有着独特的水土气候特点,冬天温暖,夏季炎热,为各类水果提供了适宜的生长环境。台地一般于农历八月深秋时节方才开始种植西瓜,腊月隆冬之际恰好成熟。台湾西瓜尤为著名,早在清朝康熙年间就成为进献皇宫的贡品。这里的人们有在春节食用西瓜的习俗,如郁永河《裨海纪游》记载:“西瓜盛于冬月,台人元旦多啖之”。*(清)郁永河《裨海纪游》卷上,《台湾文献史料丛刊(第七辑)》,台湾大通书局,1987年,第12页。此外,西瓜还被用来作为春节的祭品,乾隆《重修台湾县志》所载进士王必昌《台湾赋》曰:“番檨熟于盛夏,西瓜献于元日”。*(清)乾隆《重修台湾县志》卷一三《艺文志·赋》,《台湾文献史料丛刊(第二辑)》,台湾大通书局,1984年,第479页。云南有些地方的西瓜成熟较早,春初就已经采摘,人们在正月十五上元(元宵)灯节时则进行吃西瓜比赛,并且以瓜皮雕刻为灯。清代乾隆年间,元谋县“西瓜春初即熟,上元灯节竞馔西瓜,且镂其皮为灯,货其子于四方。”*(清)乾隆《华竹新编》卷二《疆里志·物产》,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刻本,第5页。其近邻武定直隶州亦有此俗。*(清)道光《云南通志稿》卷七〇《食货志六之四·物产四》,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刻本,第50-51页;(清)光绪《云南通志》卷七〇《食货志六之四·物产四》,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刻本,第50-51页。据清代《节序同风录》所载,在很多地方正月十六又有嗑食西瓜子的习俗:“炒西瓜子,装衣袖随路取嚼,曰嗑牙儿。”*《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编纂委员会:《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一六五》,齐鲁书社,1996年,第817页。清代浙江钱塘人范祖述曾作《年终竹枝词二十四首》,其中的一首写道:“新正十六返娘家,轿带箱笼人带娃。打点来朝收祖像,今朝还要吃西瓜。”*(清)范祖述:《杭俗遗风》,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年影印本,第26-27页。可见,彼时杭州一带有正月十六食用西瓜的风俗。

(二)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夏季最为重要的传统节日——端午节。时值仲夏,炎暑将至,疫病易生,为了驱疫除魅,民间逐渐形成了内容丰富多彩的习俗活动,如吃粽子,赛龙舟,挂艾叶、菖蒲、蒿草,薰苍术、白芷,饮雄黄酒,贴钟馗画像,等等。而在台湾地区,西瓜也是端午节的一个重要角色,通常与粽子一起作为礼品相互馈赠。清初台湾史地风俗杂记《台海使槎录》记载:“五月五日,……彼此以西瓜、肉粽相馈遗。”*(清)黄叔璥:《台海使槎录》,台湾大通书局,1984年,第41页。乾隆《重修台湾府志》亦载:“五月五日,……彼此以西瓜、肉粽相馈遗。”*(清)乾隆《重修台湾府志》卷一三《风俗(一)·岁时》,《台湾文献史料丛刊(第二辑)》,台湾大通书局,1984年,第403页。乾隆《重修凤山县志》、*(清)乾隆《重修凤山县志》卷三《风土志·(附)岁时》,《台湾文献史料丛刊(第一辑)》,台湾大通书局,1984年,第47-48页。乾隆《重修台湾县志》*(清)乾隆《重修台湾县志》卷一二《风土志·风俗》,《台湾文献史料丛刊(第二辑)》,台湾大通书局,1984年,第398页。也都有相同表述内容。除了作为礼品之用,西瓜还被当作祭祀神祇和祖先的贡品。《安平县杂记》曰:“五月五日,为端午节。……彼此以西瓜、肉粽、焿粽、凤梨、白糖、香珠相馈赠。……例于午间备牲醴、大面、肉粽、糖粽、西瓜、凤梨、番檨、白糖、桃李以祀神及祖先。”*《安平县杂记·节令》,《台湾文献史料丛刊(第二辑)》,台湾大通书局,1984年,第4页。咸丰《噶玛兰厅志》又云:“端午日……祀神以西瓜、桃果之品。”*(清)咸丰《噶玛兰厅志》卷五《风俗上·民风》,清咸丰二年(1852年)刻本,第7页。实际上,不只清代的台湾有是俗,元代大都宫廷之内也在过端午节的时候进献西瓜。元季熊梦祥《析津志》为最早记述今北京地区风土人情的一部专门志书,其中讲到端午节时言道:“五月天都庆端午……节前三日……光禄寺(进)酒、凉糕、密枣糕、粇米粽、金桃、御黄子、藕、甜瓜、西瓜,并同各大衙,并依上年故事。”*(元)熊梦祥:《析津志辑佚》,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218-219页。

(三)夏日荐新

西瓜还是中国古代汉族祭祀礼仪——“荐新”中的重要供品。荐新礼是一种以初熟的谷物或时令果品来祭献天地神明和祖先的祭仪。《析津志·岁纪》篇记载了元朝宫廷荐新的活动:“五月……太庙荐新:果:桃、李、御黄子、甜瓜、西瓜、藕、林檎、李子。”*(元)熊梦祥:《析津志辑佚》,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219页。明代立国之初就制定了完备的荐新制度:“洪武元年定太庙月朔荐新仪物。”每月的荐新物品均有不同,西瓜用于农历六月:“六月,西瓜、甜瓜、莲子、冬瓜。”*(清)张廷玉等:《明史》,中华书局,1974年,第1324页。南京奉先殿荐新时,“六月:莲百六十枚,甜瓜三十枚,西瓜三十枚,冬瓜十八枚。”*(清)谈迁:《枣林杂俎》,中华书局,2006年,第19页。清沿明制,“其月朔荐新,……六月杜梨、西瓜、葡萄、苹果”。*(清)赵尔巽等:《清史稿》,中华书局,1977年,第2567页。康雍年间,西瓜也用于六月的荐新之礼,“今每月荐新,……六月西瓜”。*(清)萧奭:《永宪录》,中华书局,1959年,第96页。不只宫廷贵族重视荐新之礼,民间也很流行。元代《析津志·风俗》载:“六月进肴蔬果。京都六月内,月日不等,进桃、李、瓜、莲,俱用红油漆木架。蔬菜、茄、匏瓠、青瓜、西瓜、甜瓜、葡萄、核桃等,凡果菜新熟者,次第而进。”*(元)熊梦祥:《析津志辑佚》,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204页。清索宁安《满洲四礼集》介绍了满洲人祭天祭神、婚礼、慎终丧葬、家祠祭祀等礼俗,其中《四时荐鲜杂仪》篇记载:“六月荐:西瓜、香瓜。每龛各二盘,每盘西瓜各一个,香瓜各四个。”*(清)索宁安:《满洲四礼集·四时荐鲜杂仪》,清嘉庆六年(1602年)省非堂刻本,第7页。再以江南为例,“崔寔《四民月令》:‘初伏,则荐麦瓜于祖祢。’吴俗,则以立秋日荐瓜。而昆(山)、新(阳)、常(熟)、昭(文)志皆云:‘立秋日,按时食西瓜。’”*(清)顾禄:《清嘉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119页。由此也可以看出,西瓜出现在荐新仪式上的时间不同,反映了南、北方西瓜种植制度存在着不小的区别。

(四)立秋

吃立秋西瓜为汉族民间相当流行的岁时风俗,人们认为这样可以蠲除暑气和避免痢疾等疫病。每年夏历立秋这天,农家要向亲友邻舍相互馈赠西瓜,亦有食瓜饮酒者。清人顾禄《清嘉录·立秋西瓜》记载,在清代的江南吴地,“立秋前一月,街坊已担卖西瓜,至是居人始荐于祖祢,并以之相馈贶,俗称‘立秋西瓜’。或食瓜饮烧酒,以迎新爽。有等乡人,小艇载瓜,往来于河港叫卖者,俗呼‘叫浜瓜’。”*(清)顾禄:《清嘉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118页。传说立秋日吃西瓜、喝烧酒,可以避免患疟疾。实际上,中国很多地方的民间都有立秋吃西瓜的习俗,称为“啃秋”或“咬秋”。这一风俗源于古代“秋报”祭祀之礼。北京的习俗是立秋当天早晨吃甜瓜,晚上吃西瓜;江苏各地立秋时刻吃西瓜咬秋,认为可以防治生秋痱子。天津等地也流行咬秋,但咬秋咬的是西瓜,并且讲究在立秋的那一时刻吃西瓜或香瓜。清朝张焘《津门杂记·岁时风俗》记载:“立秋之时食瓜,曰‘咬秋’,可免腹泻。”*(清)张焘:《津门杂记》,文海出版社,1970年影印版,第89页。在上海郊区农村,咬秋这个习俗变成了向亲友邻舍馈赠西瓜。平素吃的都是自家所种之瓜,这天必须吃亲友送来的瓜,除调换口味外,主要是通过互相品尝,发现良种,交流改进种植技术。

(五)七夕节

农历七月初七为“七夕节”,又称重七、巧节、巧日、巧夕等。清代《节序同风录》记载:七月初七这天,“雕西瓜为透漏花样,谓之‘花瓜’。夜供中庭,至晚有蛛丝络其上为得巧。”*《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编纂委员会:《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一六五》,齐鲁书社,1996年,第843页。清人吴珩(字我鸥)《西瓜灯》一诗中咏道:“一壶泻尽三升液,卍字雕成七夕花。”*(民国)徐珂:《清稗类钞》,中华书局,1986年,第6040页。“卍”一般认为是汉地佛教的重要符号,可见清代中后期花瓜已经渗入了佛教的元素。其实,七夕雕镂花瓜的习俗由来已久,至迟在北宋时期就相当流行。宋代《东京梦华录》载:“七月七夕……又以瓜雕刻成花样,谓之‘花瓜’。……至初六日、七日晩,贵家多结彩楼于庭,谓之‘乞巧楼’。铺陈磨喝乐、花瓜、酒炙、笔砚、针线,或儿童裁诗,女郎呈巧,焚香列拜,谓之‘乞巧’。妇女望月穿针,或以小蜘蛛安合子内,次日看之,若网圆正,谓之‘得巧’。”*(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国商业出版社,1982年,第54页。需要指出的是,此处的花瓜未必是用西瓜雕刻而成,很可能是甜瓜之类,因为目前还没有确凿证据表明北宋汴梁地区已经存在西瓜。据刘宗迪研究,宋代的七夕风俗较之前代大为改观,出现了众多前所未见的节物,这种变化应是源于西域文化在中土的传播和接受,从而认为中古以降西域文化深深影响了中国传统节日风俗。*刘宗迪:《摩睺罗与宋代七夕风俗的西域渊源》,《民俗研究》2012年第1期。联系到后世雕镂七夕花瓜专取经由西域传入中华的西瓜作为原材料,可知此言确矣。此外,七夕节还有雕镂西瓜灯的习俗,明代江苏昆山人顾潜《七夕儿辈镂西瓜为灯奉娱老祖戏作》诗曰:“一种灯毬别样工,团团苍玉透玲珑。东陵莫谓成闲散,犹有丹心在此中。刳瓞焚膏照夜阑,光生尊俎溢清寒。太平儿女呈纤巧,添得高堂一饷欢。”*《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编纂委员会:《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四八》,齐鲁书社,1997年,第502页。儿孙辈们通过制作进献玲珑精巧的西瓜灯向长辈表达孝顺之心,家人共享天伦之乐,切合七夕祈盼团圆聚首的主题。

(六)中元节

农历七月十五为中元节,是祭祀先人的传统文化节日。中元节风俗深受道、佛两教影响,燃放河灯是其中颇为重要的一项活动,传统说法认为这是为鬼魂引路,河灯熄灭即标志着鬼魂通过了奈何桥。河灯一般先利用彩色纸张做成荷花状,然后与小木板固定在一起,也叫“水旱灯”。西瓜传入中土并得到规模种植之后,人们发现挖空的西瓜壳可以漂浮在水面上,西瓜灯也就逐渐取代了原先的纸木河灯。于是,雕镂、燃放西瓜灯成为明清时期一项非常普遍的民间习俗。在这一天燃放西瓜灯,流行于东南、华南、西南、华北等地区,甚至在西北的青海、甘肃等一些地方,也有放西瓜灯的风俗,汉族和少数民族都是如此。人们在镂空的西瓜上,插上点燃的蜡烛,放入河中漂流,以漂得最远者为胜。清代康熙时期的宗室文昭《西瓜灯》一诗言道:“雕琢工夫半日能,天然形状可为灯。青丝笼贮团圞月,碧玉球剜皎洁冰。细出花纹殊烁烁,冷含火焰自棱棱。中元也复随儿戏,试问元宵有未曾?”*(清)文昭:《紫幢轩诗集·槐次吟》,清雍正刻本,第1页。康乾年间,汉军正红旗人朱伦瀚作《七月十五日应制赋西瓜灯二首》:“碧落生新爽,嘉时敞御筵。三秋秋始届,七月月初圆。瓜刻星灯灿,莲装宝炬然。四方歌湛露,率土乐尧天。”“佳节镂瓜巧,绵绵颂圣人。蚌珠呈广座,星火照通津。露浥莲宫静,风回桂殿新。秋成民业遂,随序乐皇仁。”*(清)朱伦瀚:《闲青堂诗集》卷三《乙未至甲辰诗一百一十首》,清乾隆刻本,第6页。清代《节序同风录》言:“(七月)十五俗曰鬼节,曰中天节。……拣圆美大西瓜,雕镂花鸟或诗句,燃烛,玲珑悬之祠门,谓之‘花瓜灯’。”*《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编纂委员会:《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一六五》,齐鲁书社,1996年,第845页。可见,西瓜灯也可以悬挂在祠堂门口,已经不再局限于放在水中了,但是两者用意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引导鬼魂。

赛神是古代神祇崇拜的一种形式,由来已久,其具体活动方式有很多类型,赛大猪、赛大鹅都是常见的内容,各家各户将宰杀之后的畜禽集中摆放设祭,请天地神明评判孰大孰小,场面相当隆重。广东瓜乡百姓将赛神活动进行了改造和创新,悉心挑选出自家所产最最优质的西瓜作为祭祀用品和评比对象,谓之“西瓜会”。清光绪《广州府志》对此有载:“西瓜产山南堡者尤多,每岁七月中旬,村人赛神作‘西瓜会’”。*(清)光绪《广州府志》卷一六《舆地略八·物产》,清光绪五年(1879年)刻本,第15页。孩童们也在这天进行“赛红”游戏,一般是在西瓜切开之前辨其红白是否应验以为胜负,但有时也会制定特俗的比赛规则,《节序同风录》有云:“(七月十五)小儿剖西瓜赌赛,以子与瓤色样奇异者为胜。”*《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编纂委员会:《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一六五》,齐鲁书社,1996年,第845页。

(七)中秋节

西瓜几乎是所有秋季节日活动中必不可少的道具。农历八月十五中秋时节,古人在满月之夜拜月、赏月、玩月,在桌上摆放月饼、水果等祭祀月亮,西瓜是供品中必不可少的角色。亲人聚在一起,食用西瓜、月饼,悠哉游哉,乐不自胜。明代正德《建昌府志》曰:“中秋:登楼翫月,多用西瓜、团饼,亦取月圆之义”。*(明)正德《建昌府志》卷三《四时土俗大略》,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刻本,第4页。西瓜瓤色主要分为红、黄、白三种,以黄瓤西瓜与月色相近,中秋赏月时如果能吃到黄瓤瓜,便被认为是大吉之兆,清代《节序同风录》就记载了这一颇有趣味的风俗:“西瓜中截,令如圆月。若得黄瓤映月色,主吉,以金匙传啖,不令碎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编纂委员会:《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一六五》,齐鲁书社,1996年,第848页。人们还将西瓜与月饼等一起作为礼物馈赠亲友,取其团圆甜蜜之意。明代冯应京《月令广义》云:“北方中秋馈遗月饼、西瓜之属,名‘看月会’。”*(明)冯应京:《月令广义》第一五卷,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陈邦泰刊本,第15页。此外,西瓜还是中秋祭月的重要供品。明隆庆《赵州志》言:“中秋夜饮酒赏月,以西瓜供。”*(明)隆庆《赵州志》卷九《杂考·风俗》,明隆庆元年(1567年)刻本,第2页。明代张学颜等编纂的《万历会计录·顺天府岁征课钞》记载:崇文门宣课分司征收商税,其中就包括“中秋节西瓜贰千肆百陆个”*《续修四库全书》编纂委员会:《续修四库全书·八三三·史部·政书类》,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164页。的税银。清代宝坻人李光庭所撰《乡言解颐》提及,“童谣云:八月十五月儿圆,西瓜月饼供神前。”*(清)李光庭:《乡言解颐》,中华书局,1982年,第2页。清乾隆直隶《永清县志》有载:“八月十五为中秋节,陈设牲醴瓜果以祭月,以月饼、西瓜相馈遗,饮赏月,俗名团圆。”*(清)乾隆《永清县志》卷一一《礼书第三》,清嘉庆十八年(1813年)刻本,据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刻版增刻,第10页;(清)光绪《续永清县志》卷一三《风土志·俗礼》,清光绪元年(1875年)刻本,第9页。北京地区的百姓还将祭祀的西瓜雕刻成莲花瓣形状,别具一格。明末居京文人刘侗、于奕正所著《帝京景物略·城东内外》曰:“八月十五祭月,其祭果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之,如莲花。”*(明)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69页。《帝京岁时纪胜》是清代北京大兴人潘荣陛编撰的京师岁时风土杂记,其中亦载:“中秋:十五日祭月,香灯品供之外,则团圆月饼也。雕西瓜为莲瓣,摘萝卜叶作娑罗。”*(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北京出版社,1961年,第26页。晚清八旗文人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莲瓣西瓜》又言及:“凡中秋供月,西瓜必参差切之,如莲花瓣形。”*(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北京出版社,1961年,第74页。之所以如此,应是受到佛教文化的影响所致。据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撰修的《锦州府志·风俗》《锦县志·风俗》《广宁县志·风俗》和《宁远州志·风俗》等方志文献的记载,在清代东北地区的中秋那天,月饼、西瓜也被共同用来招待家人,“八月……望日,月饼、西瓜相饷,便家(按:殷实富足之家)张筵赏月,即贫者亦勉营食物,合家饮啖。”*(清)金毓绂:《辽海丛书》,辽沈书社,1985年,第815、2373、2403、2424页。

此外,西瓜也经常出现在明清小说等文学作品所描写的中秋节日活动中。《红楼梦》被视为中国传统社会的百科全书,曹雪芹以游龙之笔将清朝初年的中秋佳节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演绎刻画。其第七十五回讲到,中秋前一天,贾珍、尤氏一早起来,“就有人回西瓜月饼都全了,只待分派送人。……尤氏只得一一分派遣人送去。”*(清)曹雪芹、高鹗:《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第二版,第1049页。(按:贾珍家正在服丧期间,依规矩过节不可在正日,只能选在节前或者节后,故而八月十四送礼品。)中秋晚上赏月之时,贾母也谈及贾珍送来的月饼和西瓜。清代满洲镶红旗人文康所著小说《儿女英雄传》第三十四回写道:“到了(八月)十五晚上,……待月上时,安太太便高高兴兴领着两个媳妇圆了月,把西瓜、月饼等类分赏大家”。*(清)文康:《儿女英雄传》,中华书局,2005年,第439页。可见,西瓜是清代中秋节的一个重要角色,汉族、满族的中秋习俗已经趋近一致。

除了使用西瓜、月饼作为馈赠佳品之外,中国很多地方还有在中秋节月圆之夜“摸秋”求子的习俗,以湖南、贵州的部分汉族地区最为兴盛。清乾隆《湖南通志·风俗》记载:“中秋率以西瓜、月饼相馈遗,家各设酒赏月。城中妇女祈嗣者或至园圃探瓜为验,谓之‘摸秋’。”*(清)乾隆《湖南通志》卷四九《风俗》,《中国地方志集成·省志集·湖南》,凤凰出版社,2010年影印本,第2册,第83页。嘉庆《长沙县志》也有同样的记述,只是增加了新的内容:“中秋率以西瓜、月饼相馈遗,家各设酒赏月。妇女祈嗣者或至园圃探瓜为验。好事者以南瓜、花红、鼓乐于更初送至人家,谓之‘摸秋’,亦谓之‘送瓜’。”*(清)嘉庆《长沙县志》卷一四《风土》,清嘉庆十五年(1810年)刻本,第7页。

综上所述,西瓜在元旦(春节)、端午、荐新、立秋、七夕、中元、中秋等重要传统岁时节日里都扮演了非常活跃甚至不可或缺的角色。其实,西瓜的表现舞台还不仅仅局限于上述时间节点。例如,江南地区的汉族百姓将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四定为“观莲节”,这天是“荷诞”,即荷花的生日。此节是水乡居民举家赏荷观莲的盛大民俗节日,“画船箫鼓”,“观荷纳凉”。为了祛暑助兴,人们把西瓜置于溪旁的冰窨之中,简直甘凉无比,沁人肺腑。清人沈朝初《忆江南》词云:“苏州好,廿四赏荷花。黄石彩桥停画鹢,水晶冰窨劈西瓜。痛饮对流霞。”*(清)顾禄:《清嘉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113-114页。显然,西瓜在这里只是充任配角,起着锦上添花的作用。总之,无论是主角、配角抑或点缀,作为域外物种的西瓜成功地实现了与众多中国传统岁时节日民俗的融合和对接。

二、西瓜融入中国传统岁时节日民俗的动因考察

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整套富有鲜明中国特色的传统岁时节日体系。岁时节日作为民众年度时间生活中的重要节点,在中国传统社会生活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是人们精神信仰、伦理关系、娱乐休闲、审美情趣与物质消费等的集中展现,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王加华:《传统节日的时间节点性与坐标性重建——基于社会时间视角的考察》,《文化遗产》2016年第1期。西瓜传入中国之后,在其逐步实现本土化进程中得以顺利融入传统岁时节日民俗活动,与它的诸多属性完美契合历代中国先民在精神信仰、伦理关系、娱乐休闲、审美情趣以及物质消费等方面的要求关系密切。笔者将这些动因归纳概括为生物特性、成熟时间和生态特性等三个方面。

(一)生物特性

西瓜系葫芦科西瓜属西瓜种一年生蔓生植物。果实有圆球、卵、椭圆球、圆筒等形状;果面平滑或具棱沟,表皮呈绿白、绿、深绿、墨绿、黑色,间有细网纹或条带;果肉有乳白、淡黄、深黄、淡红、大红等色;肉质分紧肉和沙瓤,含有多种果糖、蔗糖、葡萄糖和维生素等营养物质。鲜明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使得西瓜能够容易获得从居庙堂之高到处江湖之远的不同地区和阶层民众的广泛青睐。另外,较之甜瓜(香瓜)、冬瓜、黄瓜、丝瓜、菜瓜、南瓜、苦瓜等其他常见果蓏,西瓜更显体量适中,形制圆满,再加上集合表皮青翠,瓤色鲜艳,内中多籽,汁液甘美等诸多优点于一身,观之赏心悦目,食之沁人心脾,寓意深刻丰富,是团圆、幸福、吉祥和美好的极佳象征物,故而深深得到广大中国民众的普遍喜爱和称许。历代文人骚客对西瓜美誉纷纷,赞叹不已。明代王世懋《学圃杂疏·瓜蔬》说:“西瓜……瓜中第一美味”。*(明)王世懋:《学圃杂疏》,商务印书馆,1937年,第13页。晚明散文家张岱认为:“西瓜生于六月,享尽天福”。*(明)张岱:《陶庵梦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65页。

中国传统社会贵人伦、重亲情,很多岁时节日礼俗都体现着浓厚的伦理观念和人情味道。中国人讲求孝道,岁节祭祀祖先神明几乎是所有传统节日的重要主题内容。采摘收割的新穗、鲜果、新酒,通过庙祭、墓祭、洒扫焚香、望空禀祝等形式,用来祭奠祖祢。西瓜以其出众的品质迎合了后辈人向先人表达追念和孝思的情愫,自然会出现在神龛之前、供案之上。春节、端午、七夕、中秋等象征团圆美满的节日更加喜欢营造天伦之乐的欢庆氛围,亲朋好友之间互相馈遗节物时品,其乐融融。西瓜常被称为“团圆瓜”,又有“喜瓜”之谐音,是典型的礼品水果,消暑解渴,大方可爱,平时就被用作馈赠佳品,如清代中期学者诸锦“尝典试福建,巡抚馈正副考官西瓜各五十枚”,*(民国)徐珂:《清稗类钞》,中华书局,1986年,第6528页。更不消说在重要节令期间了。例如,中秋节又被称为“团圆节”,许多习俗都是以象征团圆为其文化内涵的。月亮、西瓜、月饼等皆为圆形,象征着团圆、和谐和美满,符合人们对于和合圆满的美好心理追求。所以,古人都喜欢将西瓜作为中秋礼物相互馈赠。

中华民族勤俭聪慧,对不常拿来食用的西瓜皮也不忍轻易丢弃,而是进行雕琢加工,最为典型的工艺品非西瓜灯莫属。清代李斗《扬州画舫录》记载,在乾隆年间的扬州城里,“土人……亦间取西瓜皮镂刻人物花卉虫鱼之戏,谓之西瓜灯。”*(清)李斗:《扬州画舫录》,中华书局,1960年,第265页。这一习俗在民国时期也颇为流行:“维阳(扬)人有一种小工艺,善于镂瓜为灯,人物山水,花草禽鱼,样样精致,霄间燃烛其中,绿沉沉地很够味”。*(民国)《夏令食谱·西瓜的种种》,《益世报(天津)》,1933年7月7日。晚清小说《泪珠缘》主要叙述杭州宦门之后秦宝珠及其亲友的情缘故事,其中有关于镂刻西瓜灯的描写。第十八回:宝珠、婉香、软玉、蕊珠等人一起坐着挖西瓜壳做灯,“婉香镂的是细回文卐字,夹着四个图儿,镂出‘月圆人寿’四个双钩篆字,觉得精致得很,便满口赞好。再看宝珠镂的,是鸳鸯戏荷的散花。软玉是四块合景书画的。蕊珠是绣球纹夹着两个狮子的。”*(民国)陈蝶仙:《泪珠缘(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年影印本,第19页。精巧雅致、玲珑可爱的西瓜灯不仅受到广大市井百姓的厚爱,还获得了无数文人墨客的欣赏。古代有相当多以“西瓜灯”为题的诗文作品。清代毛曙《西瓜灯》:“远摘青门外,高悬小院东。未能守浑朴,遂尔堕玲珑。爝火传微焰,凉怀易热中。更阑余烬尽,抛掷任儿童。”*(清)毛曙:《野客斋诗集》卷四《西瓜灯》,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敦厚堂刻本,第42页。乐钧《西瓜灯》:“清泉浮岀水苍玉,云浆倒泻空洞腹。南油一盏发幽光,水阁帘疏月波绿。燕国曾燃绿桂膏,唐家自宝金莲烛。影红烟碧总须臾,惟见流萤点秋竹。”*(清)乐钧:《青芝山馆诗集》卷一六《西瓜灯》,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刻后印本,第15页。孙原湘《西瓜灯》:“雕青刻翠莹如精,仙手玲珑妙削成。剜出丹心偏照耀,透来重膜尚聪明。薄于形迹方知巧,暖在中间始是情。直认匏瓜星朗彻,通宵抵得月华清。”*《续修四库全书》编纂委员会:《续修四库全书·一四八八·集部·别集类》,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7页。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容易看出,西瓜灯在古代社会拥有非常广泛的“群众基础”,已然成为夏秋日常生活的颇受欢迎的玩物。因此,西瓜灯在众多岁时节日中频频亮相也就不足为奇了。雕镂、燃放西瓜灯的习俗在很多地方直到现在仍然延续着。浙江平湖市位于杭嘉湖平原和杭州湾北岸,素有“西瓜之乡”的美称,这里的西瓜灯早已名闻遐迩。每年八月底九月初举办的瓜灯节富有浓厚的地方文化色彩,其间举行的灯赛、灯展,融雕刻、绘画、书法艺术于一炉。平湖的刻瓜艺人代代相传,几代同堂共刻瓜灯的家庭屡见不鲜。

诚然,传统节日习俗的缘起同各种原始信仰关系密切。礼敬天地、祈求年丰、驱除灾祸、回避邪祟是节俗活动的最直接和初始的目的。隋唐之后,节俗主旨开始从敬神驱鬼转变为人神共享的娱乐欢庆,传统岁时节日逐渐成为人们精神、社交、娱乐和经济等多种功能的聚合体。殊为巧合的是,西瓜在中国的传播和推广几乎与这一民俗演进过程同步,诸多优异的生物特性使得它迅速而全面地融入古人的生产、生活和岁时节日民俗之中,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

(二)成熟时间

古代中国以农为本,农业生产是最主要的生产部门,人们根据农业生产活动的需要安排生活时间。农业生产和家庭生活相互适应,技术(农活)程序与生活程序密切相关。其中,技术(农活)程序是指农作物从耕作到收获、加工的一系列环节;生活程序则是指从年头到年尾按照一定顺序排列的各种家务活动。传统农业社会基本上处于一个自给自足的相对封闭的系统之中,较少受到外界的强烈干扰,农活和生活的程序一般需要适应自然生态节律。*王建革:《近代华北的农业特点与生活周期》,《中国农史》2003年第3期。西瓜是一种域外传入作物,五代以后才逐渐进入汉族社会,但是它的传播速度和范围却相当了得,很快就成为各地极为常见的农作物和农产品,在某些地区甚至成为主要作物。西瓜的普及和发展使得农业生产活动和农民生活节奏受其影响成为可能。

一般来说,西瓜在某地的种植情况比较平稳,其播种时间、栽培规模以及成熟时间等都相对固定。同样的,岁时节日是古代农耕社会的一种生活节奏,也是一种长期形成的自我调节机制,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实际上,稳定性是中国传统农业生产的一个重要特点,某个区域在一个较长时段内的作物品种、作物布局、种植技术等总是保持一种大致稳定,这种稳定性又使得该地区的农事节律及在此基础上的社会时间生活也大都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即在每年的同一时间段内往往进行基本相同的事务。*王加华:《传统江南棉稻区乡村民众之年度时间生活——以上海县为例》,《民俗研究》2015年第1期。传统岁时节日的约定俗成,加之各地西瓜种植状况的稳定,尤其是成熟收获时间的相对固定,共同为西瓜和中国传统岁时节日习俗的整合提供了必需的前提条件。

西瓜通常在农历六、七月间成熟采摘。然而,中华幅员辽阔,从南到北有热带、亚热带、暖温带、温带、寒温带等几种不同的气候带,每种气候带又包括多种地形。因此,各地也就形成了复杂多样的气候。千百年来的自然选择和人工栽培培育了众多适应当地土壤、气候条件的西瓜品种,使得西瓜收获时间出现很大差异。一般说来,北方西瓜品种生育期稍长,成熟入市较迟;南方品种则由于光照不佳而导致生育期缩短,采摘时间较早。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陕西《米脂县志》云:“西瓜:县产有红瓤、黄瓤两种。三伏内结者曰伏瓜,味佳;入秋后结者曰秋瓜,味淡。”*(清)光绪《米脂县志》卷九《物产志一·果属》,《中国地方志集成·陕西府县志辑42》,凤凰出版社,2007年,第444页。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米脂县志》也有类似记述。*(民国)《米脂县志》卷七《物产志·植物·瓜属》,《中国地方志集成·陕西府县志辑43》,凤凰出版社,2007年,第3页。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内蒙古《归绥识略》说:“西瓜……此间入市极迟,暑月中绝不可得,中秋前后始食之,巾絺绤者将衣毳裘矣。十月蒙古部落贸迁者回城辄呵冻大嚼。”*(清)张曾:《归绥识略》,《绥远通志稿(第十二册)》,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447页。东北三省时间更晚,西瓜直到中秋才开始成熟。清宣统元年(1909年)吉林《长白汇征录》载:“长白节候不齐,(西瓜)熟时已及秋中”*(清)宣统《长白汇征录》卷五《物产·植物类》,《中国方志丛书·东北地方第十九号》,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4年,第196页。。而南方西瓜都是暑天成熟,最多拖到初秋就藤枯瓜熟。台湾西瓜多在深秋时节播种,一般于农历十月甚至更晚的隆冬之时成熟。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台湾《凤山县志》曰:“西瓜:内郡熟于六、七月;凤山则种于深秋,熟于隆冬。贡大庭,以三月万寿前至京,名曰万寿果。其余以渐次熟焉。”*(清)康熙《凤山县志》卷七《风土志·物产》,《台湾文献史料丛刊(第二辑30)》,台湾大通书局,1984年,第97页。清代中期学者赵翼提及:“今西瓜已遍天下,而台湾则并种于秋,至十月采取,贡入京,以备腊月庙祭之用。”*(清)赵翼:《陔余丛考》,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686-687页。一言以蔽之,中国各地的西瓜成熟时间具有明显的异步性,这就使得西瓜能够在多个季节的岁时节日中出现。每逢西瓜收获的季节,人们都要举行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丰收庆祝活动。当地民众因时、因地制宜,不失时机地将西瓜元素融入各个节令民俗之中。

(三)生态特性

西瓜能在各地积极参与和融合到各种传统岁时节日民俗之中,其在中国本土的大范围传播、推广并形成稳定的种植规模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必要条件。西瓜传入中国后,发展非常迅速。明代的《本草纲目》和《群芳谱》等著作都记载西瓜已是南北处处有之。究其原因,自然与西瓜所具有的优良而广泛的适应能力等生态特性分不开。西瓜拥有既深且广的发达根系,相较其他蔬菜和瓜类作物更善于利用土壤中的水分。在土壤条件方面,西瓜的适应性较广,要求并不严格,在砂土、海涂滩地、丘陵红壤、水田粘土等各种土质中均可进行栽培。西瓜甚至可以充当新垦荒地的先锋作物。西瓜还有较强的土壤酸碱度适应性,其适应范围为pH5-8。其根系的耐盐性也比较高。西瓜枝繁叶茂,单产较高。中国地域广阔,大部分地区都适宜西瓜的种植。

根据各地历代方志物产部分的统计资料可知,明代西瓜分布最集中的地区是河北、河南、山东、安徽、苏南、浙江和福建等地区。山西主要分布在汾河流域,陕西主要分布在渭河流域。其他如湖南、广西、云南分布也较多,海南岛也有了西瓜。到了清朝,西瓜生产非常兴盛,范围几乎遍及全国,除了黑龙江和西藏两地外,其余各省区都已种植西瓜。其中,黄河流域的山东、河南,汾河流域的山西,渭河流域的陕西,珠江流域的广东等等都是当时西瓜的重要产区。江苏主要分布在苏南的太湖和上海地区,浙江基本是在浙北杭嘉湖平原和浙东沿海地区,四川集中于成都平原,新疆主要散布在天山南麓。至于皖、鄂、闽、台、赣、湘、桂、黔、云等各省区内的分布则比较均匀。中华民国时期,分布情况和清朝大致相近,只是东北三省的发展明显超过清朝,不仅分布十分广泛,而且向北推进到黑龙江省全境。

此外,以西瓜品种维度视之,各地方志物产所载可谓琳琅满目,蔚为大观。就果实大小而言,大者有十余斤至三四十斤者,如沙白瓜、喇嘛瓜等;小者有如饭碗大小仅一二斤重的,如马铃瓜、滨瓜等。就果实形状而言,有圆形、椭圆形、两端微锐的橄榄瓜,长如枕头的枕瓜;就瓜皮的厚薄而言,有其“皮薄不盈纸”的练市瓜,皮色从白色到绿色、深绿色;瓜瓤有白、黄、红等色;瓜籽有极小如米的米子瓜。结实的特色品种有适宜于挂棚生的雪瓜、绷瓜以及棚上瓜等。在各西瓜品种之中,以三白瓜分布最广,山东、河北、陕西、江苏、浙江、辽宁各省都有种植。其次,枕瓜的分布也比较普遍,在江苏、福建、浙江、辽宁等省都有出产。马铃瓜是江苏和浙江的著名良种,被广泛栽培。橄榄瓜是苏南名品,北瓜在江苏、浙江、湖南、湖北都有分布,喇嘛瓜主要分布于河北、山东、山西等省。特别重要的是在口感方面,不少西瓜品种都注明“味甘美”“味尤胜”“味佳”“味甘多浆”“极甘”“松脆甘美”等以形容之。从出产地来看,山东、河北、河南、江苏(含上海)、山西、浙江、陕西、江西等都是西瓜的著名产区。

西瓜能在中国得以快速而广泛的传播,首先当然是由于它具有很高的食用价值。西瓜本身品质优异,富含水分而味道甘甜,色形又极佳,为解暑上品,有“天生白虎汤”之美称。然而,对于广大农民百姓来讲更为重要的是,种植西瓜能够相对省工又能获取厚利。成书于清朝乾隆十五年(1750年)的金友理《太湖备考》记载:“西瓜:出东、武二山。武山种于田,其产尤多。按,种瓜之利厚于种稻,瓜熟,一利也;摘瓜而即种菜,二利也。半年之中两获厚利,故武山之佃田者多种瓜。及至业主索租,无米以应,往往逋欠。利归于佃而损及业主,其事尚微;独奈何以有限之田又以种瓜夺之,使谷益少而民食益寡也?宜加惩禁,以敦本计。”*(清)金友理:《太湖备考》,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302页。金氏站在地主统治阶级的立场上批评佃户改稻种瓜的行为,却也从侧面反映出西瓜给农民带来了可观的家庭收入,较种植水稻为优。北京瓜乡大兴庞各庄、礼贤一带至今还流行“要发家,芝麻、瓜”的农谚。出于生计考虑,农民安排农业生产普遍具有趋利性,更加乐于种植能够带来经济收益的作物,这当然无可厚非。作为一种广泛栽培的作物,西瓜所具有的显著经济价值使得它更加容易得到瓜农们的钟爱。

总之,西瓜能够成功融入中国传统岁时节日民俗之中并得到广泛传承和有效发展,从而成为中华农业文明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最起码有三个方面的动因在共同起作用。首先,生物特性因素,西瓜团圆甜蜜,寓意美好,满足古人的审美情趣和娱乐休闲等方面的需求;其次,西瓜的成熟时间因地而异,与众多既有传统岁时节日重合;再次,西瓜的生态特性适合中国风土条件,优势明显,在境内广泛传播,普遍形成种植规模。其中,优异的生物特性是根本基础,恰当的成熟时间是必要前提,卓越的生态特性是关键条件,三者浑然一体,缺一不可。

三、结 语

中国长期以来都是西瓜生产和消费的大国。西瓜不仅仅是满足广大城乡居民生活需求的重要时令水果(蔬菜),更是带动亿万农民群众就业增收的高效园艺作物。悠久的中华农耕文明积淀了厚重的西瓜文化。其中,西瓜传统岁时节日民俗文化是至关重要的一个方面。近年来,中国农村社会正经历着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农民市民化等革命性的变迁与挑战。包括传统岁时节日民俗文化在内的众多农业文化遗产都面临着严峻的现实形势。西瓜传统岁时节日民俗文化是中国十分宝贵的一笔农业文化遗产、民族文化遗产,非常有必要对其历史文化价值和现实社会意义进行充分挖掘、研究,进而开展持久有效地保护、继承和发展。

我们认为,通过开展研究和保护西瓜传统岁时节日民俗文化工作,至少会在三个方面对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大有裨益。第一,增添节日活动乐趣,提升群众生活品质。洋节容易受到追捧,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它们的娱乐消遣性较强,较少受到约束和限制。反观现在的传统节日,则稍显严肃单调。重新将以西瓜为代表的植物(作物)元素融进岁时节日的庆祝活动中,并以此为抓手,全面复兴传统岁时节日文化,让人们认识到其实中国的传统节庆原本也是丰富多彩、活泼热闹的。这样,过节的乐趣增加了,大家自然也就会更加喜欢传统节日,从而显著增强现代人的归属感和幸福感。第二,传播地方特色西瓜文化,继承优秀节日民俗传统。中国的西瓜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特质,文化多样性异常丰富。发掘整理各地的传统岁时节日民俗文化,然后加以优化宣传,必然能够显著提升当地居民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意识。当然,宣扬传统西瓜民俗文化不是知识传播的终点,积极汲取传统西瓜文化精华成为现代中国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才是根本目的。第三,拉动节庆消费内需,繁荣西瓜产业经济。洋节的盛行与商家的推波助澜不无关系,传统节日的商业化运作却尚未受到应有的重视。营造传统节日氛围,创新庆祝表现形式和手段,刺激西瓜节庆消费,可以进一步促进西瓜产业的发展。在地方经济发展中打出文化牌,“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大力发展西瓜文化旅游,充分利用历史文化资源优势,规划设计推出一批专题研学旅游线路,引导游客在西瓜节庆文化旅游中感知中华传统文化,同时还能带动当地消费,提高瓜农收入水平。

总之,传统岁时节日民俗特色鲜明,既有文化底蕴,又有人情味道,是中华民族世代传承的文化基因。西瓜岁时节日民俗文化是其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不容忽视甚至忘却。振兴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应当充分重视对节令民俗中物品文化,尤其是植物和动物文化的发掘和研究工作。

[责任编辑 李 浩]

刘启振,南京农业大学中华农业文明研究院博士研究生(江苏南京210095);王思明,南京农业大学中华农业文明研究院教授(江苏南京210095)。

本文系2016年度江苏省普通高校学术学位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西瓜引种中国及其本土化进程”(项目编号:KYZZ16_0361)的阶段性成果,并获2016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丝绸之路与中外农业交流研究”(项目编号:16AZS005)资助。

猜你喜欢
西瓜
如何挑出甜西瓜
大西瓜
吃西瓜
西瓜成长记
我爱西瓜
长刺的“西瓜”
大小西瓜
西瓜灯
当夏天遇上西瓜
巧切西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