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教学中艺术思维能力的培养路径探析

2017-01-30 01:06
黄河之声 2017年12期
关键词:钢琴演奏钢琴情感

杨 静

(肇庆学院音乐学院,广东 肇庆 526061)

钢琴教学中艺术思维能力的培养路径探析

杨 静

(肇庆学院音乐学院,广东 肇庆 526061)

人们从钢琴欣赏中获得的情感性的体验,绝不仅仅是技巧所能带来的,艺术思维在钢琴演奏中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艺术思维是孕育于人脑中的一种思维模式,是具有一定艺术思想内容和艺术思考方法,同时也是一种催化剂,将作品进行升华,实现对作品的再现与二度创作,所以在钢琴教学中培养钢琴演奏的艺术思维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艺术思维;钢琴演奏;能力培养

艺术思维是指在艺术创作活动中,通过想象与联想,灵感与直觉,理智与情感,意识与无意识,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经过复杂的辩证关系构成的思维方式,他们彼此渗透,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艺术思维。本文所说的艺术思维,主要注重于演奏者在钢琴演奏中的思考,通过想象来感知作品的“形态”;体验作品的“情态”;领悟作品的“意态”,从而塑造出新的艺术形象来反映作品的内涵。

一、钢琴教学中艺术思维的哲学思考

海德格尔曾说过:“就艺术本质来看,艺术是神力和宝藏,在这里,现实之物将它始终隐藏着的闪光的每一次都崭新地馈赠于人,以便他在这光亮中能更纯地看到、更清晰地听到属于他的本质的东西。”①这便是艺术思维的重要意义所在。艺术之所以称之为艺术,它在于对事物创造性的实现,而并非只是对事物的内在本质和规律进行呈现。②实现对现实事物与现实生活的“超越”。艺术思维是对现象和本质两方面进行双重加工,加工的重点在感性形式上,遵循的是个性的情感逻辑。艺术思维特有的双重加工,感性形式和理性内容均发生变化,从而形成新的审美形象的统一,这样,艺术就有了新的获得和新的意味。钢琴演奏就是演奏者对所演奏的作品二度创作过程,也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实现了作品演奏内涵的不断发展,实现了感性形式和理性内容的辩证统一。

二、钢琴演奏中艺术思维的显现

(一)开发想象,培养强大的创造力

高尔基说:“艺术靠想象而生存”。音乐是声音的艺术,音乐无法传达“视觉性”与“语义性”的内容,它是用音响来塑造形象。人们根据声音的表象,音乐的感知,借助艺术想象力,来完成内心听觉的重塑。在钢琴演奏中,想象是贯穿于演奏过程的重要思维要素,而创造性的想象更是让钢琴演奏美妙和生动的必要因素。在音乐作品的表现中,我们常常会有这样的感觉,有些演奏者演奏时感情丰富,容易引起听众的共鸣,而有些演奏者却把同样的作品演奏得枯燥无味,使听众得不到听觉上的满足及精神的享受。这种体验的不同,其实是演奏者表达音乐情感的程度有所差异。何谓音乐情感?其实是人们对音乐的感觉和体验,通过艺术思维的过程所唤发出的想象力及创造力。如何才能够带给听众想象与联想,这不仅需要演奏者通过手指的技巧、肢体的动作将作品中的韵律表现出来,更需要演奏者熟悉作品的创作背景,对作品所表达的感情有深刻的认知及情感的共鸣,然后通过自己的艺术思维,营造出作曲家的意境,从而向听众表达作品所要表达的真实情感。比如莫扎特钢琴奏鸣曲K309第二乐章,这个乐章是莫扎特要以“稍慢的行板”把音乐家坎纳比希先生的女儿罗莎小姐用音乐描绘出来,所以这个乐章应充满感情。莫扎特在写给父亲的家书中,提到“此曲的行板不可弹奏太快,必须以丰富的情感来弹它。罗莎小姐有一种娴静的仪态,举止温文尔雅,十分讨人喜欢”。可见,这个抒情乐章的音乐优美纤巧是按照她的性格,经过精雕细琢写出来的,每个主题再现都用变奏手法把旋律装饰得更美丽、更动人,把罗莎小姐的性格刻画得惟妙惟肖。

(二)陶冶情操,塑造完善的人格

列宁曾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人的艺术思维是无法脱离情感而独立存在的,没有情感便无从谈起艺术,情感是进行艺术创作的动力。音乐是蕴涵情感最丰富的艺术,因为“图画所不能描绘的,语言所不能传达的,音乐往往能曲尽其蕴……音乐不但最能表现心灵,也最能感动心灵。”③一首音乐作品,寄托了人类美好的理想、纯洁的情愫、丰富的审美情趣。艺术是审美情感的集中体现,追求美是艺术的永恒主题。音乐的艺术特质就是情感审美:以情感人,以美育人。它的这种特质可以帮助钢琴演奏者构建健康、丰富的情感世界。

古代《晋书·乐志》说:“是以闻其宫声,使人温良而宽大;闻其商声,使人方廉而好义;闻其角声,使人倾隐而仁爱;闻其徵声,使人乐养而好使;闻其羽声,恭俭而好礼。”音乐具有感化人、塑造人的作用。所谓教化,即是对美好心灵品质的培育与提升。“求真、求善、求美”是艺术思维的价值探索。这一点在我国的钢琴创作中非常的鲜明,将我国传统审美中的“美善合一”进行了很好的融入,呈现出了传统的美学追求。所以在诸多作品中都呈现出“诗情画意”美之意境,“高洁雅致”善之境界。比如王建中先生改编钢琴曲《梅花三弄》,蕴含着中国传统的美学精神——“高、洁、清、虚、淡”。旋律优美抒情,感情真挚细腻,曲调舒缓古朴。再如,在钢琴曲《双鹤听泉》的作品中,通过丰富的形象塑造,借助鹤的象征内涵,来抒发人的超然心态和远大志向,将儒家“修身养性”思想观念和理想追求展现了出来。在钢琴演奏时我们会格外揣摩体会“修身”这种意境,通过艺术的魅力,致力于自己的精神境界和道德心灵的提升。

三、如何在钢琴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艺术思维能力

艺术思维在钢琴演奏中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它就像一种催化剂,将作品进行升华,实现对作品的再现与二度创作;它更像一座桥梁,使音乐从表象通往形象。那么,如何引导学生的想象力,从而发展他们的艺术思维呢?

第一,启发思考,引导学习。用启发代替说教,借助理性分析走向情感认同。“每一首作品都是作曲家风格、特点的体现,是一种时代精神的体现,钢琴演奏者要体现作曲家的思想、个性,首先要正确理解和认识作品的情感内涵。”优秀的钢琴演奏家所演奏的作品充满生命力,这来源于他们对作曲家心境的理解,再加上自己的艺术思维,从而在再现作曲家意图的基础上,真实而准确的展现作曲家的意境。因此,在钢琴教学实施中不依靠推理,也不依靠说教,应以启发为基础,借助有血有肉、可感知的艺术形象,培养学生的想象力,籍以使学生亲身体验的艺术实践来完成,使得学生领悟演奏作品的形态以及情态,并通过理性分析作品的创作背景、社会思想、时代精神、创作意图等非音响因素,作为艺术思维的支撑,从而使学生在演奏中表达的情感具有理性沉淀。作为引导者,教师能成功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其结果比行之有效却枯燥乏味的说教指令更具创造性教育意义。

第二,深入生活,触类旁通。艺术是人在自然界的一切活动中,对自然现象进观察,思考,总结以及加工,并用艺术的形式去表现它的过程,它来源于生活,对于所有的艺术家来说,体验生活,走进大自然,走进或平凡或伟大的情感世界,都会发现到处都是艺术。在听觉上,我们听到惊涛拍岸,高山流水,鸟儿争鸣;视觉上,我们看到山河壮丽、春光秀美;生活中,体味酸甜苦辣;肢体上,感受冷热温凉,这些都是生活中最真切的体验,最本源的情感感悟,是艺术创作的灵感和素材。在演奏钢琴作品时,演奏本身并不是被动的音乐欣赏行为,而是主动的再创造过程,所以演奏者需要培育自己心灵上的体验,让自己在情感上与作曲家合为一体。我们应该教授学生从生活中提取有价值的有意义的内容,运用到艺术中去,反过来又充实人们的生活,给人们带来新的享受。

在纵向上我们要深入生活,横向上我们要触类旁通。自古《学记》就有“知类通达”的道理。按照马克思的学说——“相互教育的自由人联合体”。音乐与文学、绘画是相通的,都是表达人类最为复杂微妙而且丰富深刻的思想情感的一种“语言”。这些艺术形式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原始的音乐与原始诗歌几乎都结伴而生、不分彼此。诗是文学,歌是音乐,他们的关系天生就这么密切。绘画中的意境往往也能通过音乐体现出来,比如说绘画的构图,黑白层次与音乐的节奏;色彩与和声表达的情感,都是相互照应的。这些艺术形式相互影响、互相启发,学生应该从不同学科之间进行“过通”训练,建立在感觉移借的接触上,把文学的语言文字想象与艺术的视觉,听觉的想象沟通,如诗歌与绘画的互通,绘画与音乐的互通,把相邻的人文学科合在一起。还可以选择与电影、心理、宗教相关的联想,让学生站在宏观的视角,一定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他们的想象力,让他们形成更健全的审美,构成一种综合的形象思维训练。

第三,尊重个性,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艺术思维能力应根据主体个性差异区别对待。艺术不是复制,我们在培养学生艺术思维能力的时候要尊重学生的生活背景、性格特点、心理水平以及个性发展。那么教师该如何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来培养学生的艺术思维能力呢?本人认为,应从两个方面入手,首先是顺向思维逻辑的培养,即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及心理结构选择与其审美趣味、生活体验相似的作品,使其产生共鸣,进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然后,根据逆向思维逻辑特点,选择与其文化背景完全不同的作品来引导,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审美标准,从而激发其创造性思维,使其演奏作品不再受限。

钢琴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由始至终的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对其进行艺术思维的熏陶,用理性的方式引导学生了解作曲家的作曲意图,诱发学生再创造的兴趣,将想象、情感与技巧完美结合,把无声的乐谱变成美妙的音乐。

四、结语

音乐是人类表现审美情趣、寄托高尚情操、追求美好理想方式之一,艺术思维是孕育于人脑中的一种思维模式,是一定艺术思想内容和艺术思考方式。但思维训练是一项极其复杂的教育工作,不能指望一朝一夕就能奏效,艺术活动中思维的复杂性,是思维科学中至今仍有争议的问题。对钢琴学生的艺术思维训练,必须建立在遵循思维科学的基础上。■

注释:

① 孙周兴.海德格尔选集(下卷)[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6:955.

② 苏涛.别林斯基论文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111.

③ 朱光潜.文艺心理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207.

[1] 杨春霞.师范院校钢琴教育与学生艺术思维培养浅论[J].大舞台,2013,03.

[2] 孔庆茂.论艺术类大学生的思维训练[J].艺术教育,2008,07.

[3] 黄贤辉.艺术教育中的艺术思维培养[J].艺术教育,2014,12.

[4] 蒋小燕.论钢琴演奏中的“审美意象”[J].音乐创作,2012,04.

[5] 朱光潜.文艺心理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杨静(1982-),女,河南漯河人,肇庆学院音乐学院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钢琴教育及演奏专业教学。

猜你喜欢
钢琴演奏钢琴情感
钢琴演奏中的表现力分析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钢琴演奏技巧对于音乐表现的重要作用及训练方法研究
钢琴演奏者的心理因素与心理调控
情感
诗歌与情感的断想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布赫宾德的贝多芬阐释对钢琴演奏的启示
纸钢琴
钢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