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创新视域下研究生导师与辅导员工作联动机制研究*

2017-01-30 07:32王静萍
山西青年 2017年4期
关键词:导师研究生辅导员

王静萍

西南石油大学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四川 成都 610500

协同创新视域下研究生导师与辅导员工作联动机制研究*

王静萍**

西南石油大学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四川 成都 610500

研究生教育处于高校人才培养最高层次,同时也是国家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渠道。研究生导师和辅导员作为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最重要的两支力量。协同创新作为当今创新理论最重要的核心理念,已经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客观分析当前研究生导师与辅导员工作联动的困境,提出协调创新视域下开展研究生人才培养,探索构建研究生导师与辅导员工作的联动运行机制。

协调创新;导师;辅导员;联动机制

研究生教育处于高校人才培养最高层次,不管是学生本人,还是研究生导师和辅导员,都肩负着这个时代赋予的使命。如何构建多维度的协同创新,最大限度利用教育资源,有效提升研究生导师和辅导员的创新能力,有效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是当前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关注点。

一、问题分析:研究生导师与辅导员工作联动的困境根源

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研究生导师、辅导员是两支最重要的力量,两支队伍的工作性质和范畴既有交集、又有区别,还没有完全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联动格局。出现这种困境的背后既有现实的管理机制原因,也有深刻的文化影响因素。

(一)管理机制的困境

教思政[2010]11号文件(《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强调:“建立起以研究生导师和辅导员为主体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1]尽管明确了工作的责任主体,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导师的主要精力还是放在了科研指导和专业教育,辅导员主要忙于日常事务和校园活动。两支队伍的协作度不高,究其原因在于各项工作的评价标准不衔接、教育管理不整合、联动协作无机制等,从而影响了研究生培养的聚能效应。

(二)文化影响的困境

研究生导师的工作与辅导员的工作一体化程度不够高,存在一定程度的“两张皮”现象。研究生新生一旦选定导师后,很快就会加入到导师所在的实验室,实验室的文化氛围对研究生的学术、思想、行为都有较大的影响。研究生辅导员代表学院组织开展思想教育、日常管理、奖助学金评定等学生工作,研究生完成了本科学习,比较熟悉高校的学习方式和生活环境,也有了较为稳定的自我判断和价值取舍,因此辅导员在研究生中的影响力会大大弱化。

二、协同创新:研究生导师与辅导员工作联动的必然选择

协同创新理论是协同学理论与创新理论交叉产生的。早在1971年的时候,德国学者Haken在其著作《系统论》中率先提出了“协同”这一概念。从1978年以来,协同理论得到迅速发展和成熟。1996年左右,教育领域开始关注和运用协同理论,一般都认为:“协同创新本质是一种管理创新,是一种竞争和优化配置的过程。”[2]要解决研究生导师与辅导员工作联动的困境,需要从教育理念、管理体制等方面入手,按照新时期研究生培养质量的要求去改革高等教育,整合高校内外资源,建立协调创新的人才培养机制。从我国高等学校的管理实践而言,在学校内部体制中,各个部门、各个学科、各个专业之间,以及教学和科研之间都存在明显的界限,管理条块化明显,协作联动化弱化,资源利用性贫乏,还没有形成一整套相互支撑有力、渗透融合的人才培养机制。研究生培养是高校人才培养中的重要环节,也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各方力量的协同才能形成积极的聚能效应。通过协同创新,为学生提供周到全面的实践服务,让学生享有最大化的教育资源,从而提高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

三、途径策略:研究生导师与辅导员工作联动的模式构建

(一)协同创新的理念意识:成长共同体

研究生人才培养要明确培养目标,突出其质量,“研究生导师和辅导员合力育人的中心任务就是把研究生培养成符合国家和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3]不管是研究生导师,还是研究生辅导员,以及研究生本人,都是这个人才培养体系中不可忽略的主体。高校应该重塑新时期的教育价值理念,将研究生人才培养工程视为“成长共同体”,这个共同体的内部成员主要包括研究生、研究生辅导员和研究生导师,以及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共同体的每个成员都是主角,师生在思想、生活、学业等方面进行互动交流和深度合作,共同制定发展规划和目标,深入探讨和分析问题,从而实现教师的发展引领学生成长,学生的成长促进教师发展。

(二)协同创新的规则系统:平台构建

研究生人才培养涉及学校上下方方面面,具体事务往往落脚到研究生导师和辅导员。要从学校与学院的纵向协同、导师与辅导员的横向协同、学生个人与学生团队的内在协同三个维度进行探索,搭建协同创新的联动平台,形成协同创新的规则系统。一是建立学校党委统一协调、研工部和培养学院职责明确的纵向协同平台。学校要把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并纳入学校整体工作进行统筹考虑,既要有部署,也要有检查评估。成立党委领导下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立在研究生工作部,代表学校党委和行政进行研究生工作的安排和部署,定期听取各党委的汇报。通过一系列的制度建立和完善,形成学校有规划、部门有方案、学院有行动的纵向协同平台。二是建立学院担任主体责任、导师和辅导员发挥各自优势的横向协同平台。学院学生工作领导小组要肩负起统筹协调、安排部署、组织实施好本单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定期组织召开研究生专项工作联席会。三是建立研究生党团组织、实验室团队、课题组等学生团队的内在协同平台。研究生党团组织、班级作为正式组织,是学校对研究生教育管理的基层单位,要充分发挥其自我教育功能。实验室、课题组在一定程度上是非正式组织,导师的权威、学长的示范都会对低年级的研究生产生极大的影响,因此要发挥好实验室、课题组的传帮带作用,鼓励研究生在自己感兴趣的研究领域钻研,积极为研究生开展自我教育创造条件。

(三)协同创新的方法工具:评价体系

研究生导师与辅导员之间的工作联动不应该只是停留在口头层面,要通过建立相应的评价机制,有效测量联动工作的实际成效。考核结果要作为研究生辅导员和导师年终考核的重要依据,也应该成为导师聘任、晋级的重要参考。一是研究生导师的考核。在导师选任时,除了职称、学历、科研能力等方面的要求外,还应该考虑导师教育育人的能力,综合考虑导师的个人成果与指导学生质量确定指导研究生的指标。二是研究生辅导员的考核。研究生辅导员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具体组织实施者,责任最为直接,任务最为艰巨,既要做好日常事务,也要做好配合协调。辅导员的考核体系要全面覆盖工作内容,从德、能、勤、绩等反面充分体现。三是研究生综合评价。研究生的综合测评是对研究生德、智、体等各个方面的综合评价,是评优评奖以及中期分流的重要依据。在评价体系中,既要有客观的学习成绩、学术水平等显示度业绩,也要有研究生思想道德、日常行为的综合评判。

综上所述,研究生人才培养既需要研究生导师注重研究生理论学习、学术研究等方面的指导和培养,也需要研究生导师重视和关注研究生的思想引导和行为规范要求。辅导员在管理日常事务的同时,也要注重学生思想引领和能力培养。研究生自身要发挥好“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导师、辅导员与研究生加强沟通交流、构建立体教育体系,形成协同创新的合力育人机制。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意见,2010.

[2]梅士伟,丁洪浩.协同创新视角下的创新型人才培养[J].现代教育科学,2013(5).

[3]焦艳.研究生导师和辅导员合力育人机制研究[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5(8).

*西南石油大学人文专项基金资助(2016RW026)研究成果。

G

A

**作者简介:王静萍(1981-),女,西南石油大学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辅导员,研究方向: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及管理。

猜你喜欢
导师研究生辅导员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V eraW an g
蔡智及其研究生作品选登
以人为本做好辅导员工作
爱情导师
36位导师的创业建议
校外辅导员的一天
数年如一日的义务辅导员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