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州现代枣产业发展战略分析

2017-02-02 19:08李俊英
现代农村科技 2017年3期
关键词:枣农沧州红枣

李俊英

(沧州职业技术学院 河北 沧州 060061)

沧州现代枣产业发展战略分析

李俊英

(沧州职业技术学院 河北 沧州 060061)

本文对沧州市现代枣产业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调查分析,对枣产品相关的生产模式和市场数据进行采集、分析、论证,再结合相关行业协会的统计数据,初步弄清了金丝小枣市场的各项经济运行规律,包括:总体市场规模、战略格局、主要竞争现状等,对沧州市现代枣产业面临的挑战和应对策略进行了分析。

枣;产业;战略;沧州

红枣是河北省地方特色和发展优势的果树和经济林树种,河北省是我国传统的枣主产省份,是枣的原产中心、生产中心和优势栽培中心,拥有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优良的品种资源和雄厚的产业发展基础。枣树分布于全省大部分县市,面积约300多万亩,总产量达60万吨以上,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初是全省100多万农民的主要经济收入来源。沧州地区是河北省乃至全国最大的集中连片的枣生产区域,以金丝小枣为主要栽培品种,面积约180余万亩,占全省的50%以上,年产量约1.5亿公斤,约占全省的60%。沧州地区红枣主要分布在沧县、献县、泊头、黄骅市和河间市等县域的50多个乡镇,其中沧县、献县为最大的集中连片区,种植面积在90余万亩,管理的枣农达20多万人,红枣种植覆盖20多个乡镇,400多个自然村,枣产业收入曾经占地区农业总产值的近一半,农民70%的收入来自于红枣产业。上世纪末国家林业局中国经济林协会曾授予沧县“中国名特优经济林红枣之乡”称号,沧州地区也有“枣都”的美誉。沧县的崔尔庄镇是全国闻名的红枣贸易集散地,影响力辐射全国各地,也是全国有名的红枣产业和旅游结合的示范景区。沧州红枣的悠久历史和现实产业基础奠定了在河北省枣业中的主导地位。可以说,红枣产业是沧州地区广大枣农的“民生产业”。红枣产业也应该是沧州地区市政府“精准扶贫”目标,实现革命老区百姓奔小康的重要产业之一。

1 枣产业发展现状

长期以来,河北省红枣“一干独大”(干制品种),沧州地区枣产业在这点上的表现尤为突出,沧州地区枣产品主要以干制枣、低档蜜饯和冬枣占领市场,曾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地长期拥有稳定的销售渠道,也有“沛然”等全国知名的品牌。但近年来,随着新疆红枣的巨大市场冲击和“一裂三病一虫”等自然灾害、病虫害的严重危害,造成沧州市传统市场的急剧萎缩,产品滞销贱卖,枣业效益急剧下滑,严重制约了沧州市枣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近年来,沧州地区红枣受多雨、病虫害等影响大幅减产甚至绝收,直接经济损失动辄数亿元甚至数十亿元;即使是红枣丰收,但严重滞销,枣贱伤农。由于沧州地区枣产业的风险加大和效益滑坡,造成枣园良种嫁接改造和枣园标准管理等措施推广受阻,枣农改行和枣园荒芜等现象频现。2013年以来沧州地区枣产业(主要指干制枣)进入有史以来的溃败,仅以金丝小枣为例,产量销量急速下滑,市场无人问津,出现红枣满街无人收购,枣卖不出去,卖枣的钱还不够工钱,日常枣园管理费用和辛苦付诸东流,近两年普遍出现枣园弃管,大面积砍树的现象。

2 沧州地区红枣产业面临的挑战

2.1 应对自然灾害能力差,品种结构不合理,管理粗放,是沧州地区红枣种植业的困局。多年来,沧州地区红枣种植发展迅猛,但主栽品种结构单一,退化分化现象严重,优良品种比例很低,形成了重产量,轻品质,缺乏精品意识,老龄化枣园面积过大,红枣优果率低,效益不高的局面。以“裂果烂果”为突出问题的自然灾害在沧州地区枣区普遍出现,受害范围广,至今没有行之有效的防控手段。防灾和防虫的成本投入加大,而沧州地区红枣行业效益在下滑,严重挫伤了枣从业者的积极性。防控灾害方面要抓出成效,周期又较长,这是沧州地区红枣产业在较长时间内需要面对和解决的挑战。

2.2 新兴枣产区的兴起,打破了沧州地区红枣靠干枣制品行销天下的市场定位。近年来以新疆为主,甘肃、宁夏等西部红枣产区,枣树面积和产量发展迅猛,已赶超晋、冀、鲁、豫、陕等传统主产区。新疆全区红枣面积(含兵团、地方)已达700万亩以上,占全国的四分之一,雄居各省区第一位,年产量近70万吨,年产值约75亿元。新疆具有发展枣树得天独厚的气候、土壤和农业要素条件,境内尤其是南疆地区的气候高温干燥,昼夜温差大,光照充足,而且降雨量少,但又具有良好的灌溉条件。因此新疆的灰枣和骏枣等干枣制品的口感甘甜醇香,而且个大色艳,肉厚饱满,商品卖相好,市场火爆。以新疆为代表的西部新兴枣区的崛起,让以往靠干制枣行销天下的沧州地区金丝小枣,市场认可度和消费人群迅速下降,市场占有率连年大幅萎缩。

2.3 消费者品质消费意愿的提升和改变,致使沧州地区红枣初级加工产业链短的弊端凸显。果品加工业是决定产业链长短和产业附加值高低的关键环节,与市场联系最为紧密,是种植业信息市场反馈的重要来源。沧州地区干制红枣,在新疆等地红枣的挤压下,市场份额下滑严重,甚至有几乎退出市场的危险。沧州地区红枣的加工业基本上以青枣蜜饯、枣脯、枣片类产品进入市场,且呈现规模小、质量差、产品标准缺失、技术含量低、营养价值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的特点。青枣蜜饯、枣脯、枣片等高糖类低附加值初级加工枣品是目前沧州地区枣区上百家中小红枣加工企业的主打产品,而随着消费者趋向于“低糖低脂”的现代生活消费意愿的提升,沧州地区初级枣加工品的市场行情萎缩是必然趋势。沧州地区枣区在加工结构上的弊端凸显。近年沧州地区枣区也有一些枣饮、枣香精、枣提取物深加工产品出现,但大多数因为市场营销能力不足,产品影响力低,尚未形成规模;极个别深加工产品项目本身只有加工技术的可行度,没有市场需求的认可度,先天不足,基本上处于生产线建完就停产或者是“半拉子”工程的现状。真正符合市场需求,附加值较高,红枣营养保全好的精深加工产品的缺失,是沧州地区红枣产业调整加工结构、综合开发利用和提质增效首要应对的挑战和难题。

3 沧州地区红枣产业发展中必须面对的问题

3.1 受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影响,消费者非生活必需品的购买意愿下降,红枣消费市场整体缩水的大环境。

3.2 沧州地区红枣产业中组织化程度低,服务体系不健全。沧州地区红枣专业合作社不少,但规模都不大,优势不突出,生产和流通的组织化程度偏低,行业协会对枣农的影响力不强,枣农科学管理枣园的水平不高。普遍存在对枣农和加工业技术扶持、信贷发放、销售指导等关键环节服务支持力度不强,社会和商业服务体系不完善,使枣产业全链条形不成良性循环,而红枣加工季节性较强,一些枣加工企业因资金、技术等原因,周转不灵,开发新产品的信心不足,也制约着行业的发展。

3.3 沧州地区红枣区域性的整体宣传滞后,有影响的品牌不多,在“互联网+”思维下的互联网技术对红枣产业生产要素配置的优化和集成作用还没有发挥出来,营销上还是以传统方式为主,呼唤更多的互联网等“农村电商”的出现,扭转红枣滞销、通道不畅的局面。

透过现象分析本质,沧州地区红枣产业发展的停滞和下滑,折射出的是品种结构不合理、产业创新开发不足等老问题以及市场需重新定位和互联网时代营销推广手段落后等诸多新难题的多重叠加。需要我们用科学理性的态度和勇于担当的责任感,依靠科技创新,围绕市场新需求定位品种和产品,在精深加工和差异化供给上下真功夫,形成产业升级和效益提升的双赢格局。

4 枣产业发展对策

笔者认为要使红枣产业成为兴县富民的产业,就必须彻底转变传统,大刀阔斧进行品种改良,走集约化经营道路,再次要在深加工上下功夫,完善基础实施建设等,具体策略如下:

4.1 加强红枣技术人员与枣农培训。红枣产业的发展和壮大,关键在人,政府要牢固树立科学人才观,不断壮大红枣人才队伍,提高人才素质,发挥人才作用,出资培养和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枣农。特别要重点培养造就一批红枣专业科技领军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

4.2 积极引进优良品种。红枣品种老化、退化是枣业发展中最为突出的问题之一。优良品种在现代农业建设中具有关键地位,调整和优化红枣的品种结构,在吴堡红枣产区,通过引进优良枣品种进行筛选对比,选择出适宜当地山地栽培的抗旱、耐瘠薄、丰产优质的红枣品种乃当务之急。比如最近我们选育出的优质大果型金丝小枣“曙光5号”、“曙光6号”,鲜食、制干兼用优良品种普遍被看好。按时进行修剪、施肥、喷药、浇水等科学管理,当年全部挂果,取得了预期效果,深受枣农和各级政府的称赞。

4.3 组织枣农进行集约化经营。通过大面积的品种改良从而达到集约化经营,建立优质示范园,进行新品种新技术的示范推广。建立品种改良基地,联合红枣协会、红枣商会、红枣种植大户及红枣加工龙头企业等,给枣农实惠,引导他们走现代科学的规划型、集约化经营型管理模式道路。

4.4 大力扶持红枣龙头加工企业。以红枣产业园区为平台,以红枣加工与流通企业为主体,以专业技术人员和科研单位为依托,组建红枣技术研究中心。技术研究中心在保证红枣基地建设的前提下,着力研究红枣贮藏保鲜技术和红枣精深加工技术的研究,为鲜枣保鲜和枣精深加工提供技术支持与保障,打造沧州能扛鼎的红枣品牌、龙头企业。

4.5 建立红枣贸易基地和交易网络。以龙头型专业流通组织为主体构建批发市场,以批发市场为中心构建市场体系,以市场体系为中心构建农产品流通体制;创新红枣市场流通模式,建立枣批发市场、完善市场体系,拓宽销售渠道。逐步建成以龙头企业为主导、个体商贩为补充、全国各大中城市营销网点为窗口的营销网络。促进红枣安全、便捷、高效流通,带动沧州市现代枣业发展。

4.6 加强枣业协会和农民合作组织建设。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加强领导,大胆实践,认真总结、学习各地成功经验,引导、扶持办好枣业协会,充分发挥其在红枣产业化经营中的示范带头作用,自上而下、循序渐进,引导枣业协会逐步向多模式、网络化、区域化的方向发展。同时大力发展农民合作组织。通过枣业协会和枣业合作社,一头连接加工企业,一头连接市场,形成“企业+枣业协会(枣产业合作社)+农户”产加销一体化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克服无序竞争,减少内耗,推动优势产业的发展壮大,不断增强行业的国内国际竞争力,使更多的农民从中获利受益。枣业协会和枣业合作社具有市场主体资格,实行对内服务、对外经营,组织形式规范化、指导管理法制化、经营机制国际化,形成枣业协会与农业龙头企业相互联结、共同发展的格局,促进红枣产业化经营,实现红枣产品竞争力增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1]康升云,刘晶晶,胡川.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成因探析 [J].农业与技术,2008,28(1):5~9.

[2]我国枣业发展现状前景与对策 [J].山西农业 (致富科技),2007(02):21.

[3]吴国林,杜忠东.山西省红枣生产优势、存在问题及发展建议 [J].山西果树,2005(6):27~28.

[4]郇树峰.探析我国鲜枣出口的制约因素及其对策[J].适用技术市场,2001(3):48~49.

猜你喜欢
枣农沧州红枣
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沧州分行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沧州分行
一颗大红枣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沧州分行
莆田巾帼架起枣农“连心桥”
“圪蹴起”的红枣,富起来的枣农
沧州鸿发包装技术研究所
我爱家乡的红枣
红枣期货价格大涨之后怎么走
分红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