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创新理念推动农村经济转型发展
——基于平凉市农业农村发展状况的思考

2017-02-03 19:22郭虹
甘肃农业 2017年1期
关键词:农民农业农村

郭虹

(甘肃省平凉职业技术学院,甘肃 平凉 744000)

以创新理念推动农村经济转型发展
——基于平凉市农业农村发展状况的思考

郭虹

(甘肃省平凉职业技术学院,甘肃 平凉 744000)

针对平凉市农业农村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研究提出了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必须把创新作为引领平凉农村经济转型发展的第一动力,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加速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确保如期与全国全省一道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对策措施。

农村经济;创新发展;思路对策

平凉市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属传统农业区。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加速发展,主要农产品实现了稳定自给有余,农业加快进入了由改造传统农业向建设现代农业转变的新阶段,农村整体实现了由解决温饱向脱贫攻坚、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历史性跨越。但是,农业生产基本条件较差,靠天吃饭的局面没有彻底改观;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历史欠帐大,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高的问题没有有效解决;农业产业化和生产组织化程度不高,小生产与大市场不相适应的格局没有明显改善;农业对政策性投入的依赖性大,农业作为弱质产业的现状没有根本转变;农村公共服务能力不强,缺位和不到位的问题没有显著改进;城乡关系、工农关系还不协调,农业效益低且与其他产业利益分配不合理的矛盾没有很好化解;农村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脱贫成本高,加快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任务十分艰巨。全市农业仍然处于发展现代农业的起步阶段,农村仍然处于农业经济时代。按照到2018年实现整市脱贫,2020年与全国全省一道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要求,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农村发展的关键是牢固树立创新发展理念,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精准脱贫为重点,加大创新驱动力度,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大力推进平凉特色现代农业建设,切实改善农村基础条件,着力提升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全面激发农村经济发展活力,努力让农业更强、农民更富、农村更美。

一、坚持扩量提质创牌增效,着力促进优势特色产业转型升级发展

平凉市属六盘山特困片区市份,加快培育农民增收的支撑产业,是贫困乡村脱贫致富的必然选择。要针对牛果菜产业规模均已达到百万级的阶段特征,用创新发展的理念和现代农业的标准,重新审视和谋划产业升级,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加快推进“四化”进程,接通全产业链,促进“龙型经济”发展,最大限度地提高农业整体效益,不断增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实力和竞争力。

(一)加快推进生产基地规模化

以政府引导、部门协作、企业带动、农户参与、市场拉动等为方式,加快聚集政策、技术、资金、人力等各类生产要素,促进优势产业、优质产品向优势区域集中,先进技术、项目投资、科技人才向优势产业集聚,尽快建成全国优质果品生产基地、全国农区绿色畜牧基地、国家级标准化绿色蔬菜基地。

(二)加快推进农业经营产业化

借鉴工业生产模式和管理经验,按照农业生产规律、经济发展规律和市场运行规律,对农业从资源建设、产品生产、加工转化、贮藏运销的全过程,实行专业化生产、企业化管理、社会化服务和一体化经营,走以农业产业化推动农业工业化、农业三产融合发展路子,加快农业农村经济工业化。现阶段,要按照区别对待、分类指导的原则,促使不同区域、不同产业从各自起点上加速发展。在区域上,经济基础较好、发展水平较高的地方,在健全产业链条、完善经营机制、加速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农业工业化的问题;经济基础相对较差、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地方,加快农产品商品化步伐,把着力点放在突破产业化经营上。在产业上,首先加快已初步形成了种、养、加、贸产业链条,产业化程度相对较高的草畜、果产业发展;其次加快具有开发潜力和基础条件较好的蔬菜等产业的发展;再则尽快改变地方特色产品分散经营状态,实行适度规模经营。

(三)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

健全农业标准体系、质量监测体系、安全监管体系,构建农产品从田头到餐桌的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实行标准化生产和管理。

(四)加快推进农业品牌化

积极开展原产地标识、商标注册及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认证,培育名牌产品,发展精品农业,着力打造“平凉金果”、“平凉红牛”全国顶级农产品消费品牌。同时,推行农超对接、冷链物流、仓储配送、连锁分销等现代营销流通方式,推进电商与实体流通相结合,创新流通方式和流通业态。着力支持以农兴业,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乡村旅游,促进农业功能由以农产品生产为主向生产、生活、生态功能并重转变,打造新的农民收入增长极。

二、突出改善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条件,着力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基础工程,也是改善农民生活环境、建设农村全面小康社会的民生工程。

(一)针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欠账较多的状况,加快弥补短板

集中实施建制村通畅、“千村美丽”示范村道路建设、农村路网改善工程,大力实施骨干水源调节、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五小”水利工程,加快实施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农村危房改造和易地搬迁工程,切实解决农村行路难、吃水难、用电难、住房难问题。

(二)针对农村公共服务亟待改善的现实,加快提升弱项

全力改善乡村办学条件,健全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体系,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推进优质社会事业资源进农村,不断提升完善农村综合功能。

(三)针对城镇化建设滞后的实际,加快破解难题

坚持无规划不建设、无设计不施工,统筹抓好新型城镇化及村庄建设规划编制,突出地域自然风貌、文化特色、建筑风格,建设精品小城镇,辐射带动周边乡镇和中心村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

(四)针对耕地资源利用和保护方面存在的矛盾,加快挖掘潜力

加强耕地质量建设,改造中低产田,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综合开发利用梯田,努力提高土地产出率。

三、适应市场经济发展新要求,着力培育农村新型经营主体

发展适应新常态要求的农村新型经营主体,加快构建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共同发展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推动农村生产关系不断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夯实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新农村的微观组织基础。

(一)着力培育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

加快家庭农场和股份制农场的建设与发展,积极培育大批规模适度的种养业大户,并积极推动其在条件符合的情况下向家庭农场转变。

(二)着力培育多种类型的农民合作社

鼓励和支持发展以优势特色产品为纽带的产销合作社、以土地经营权入股的土地股份合作社、以集体资产折股量化的社区股份合作社,以及农机、劳务、物业等多类型的农民合作组织,引导进行再组合,形成产、加、销、服一体化的联合社。建立规范的合作制产权关系、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完备的财务管理制度、完善的分配和监督机制,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同享的利益共同体。

(三)着力培育龙头企业

扶持发展产业关联度大、市场竞争力强、辐射带动力好的龙头企业,鼓励其通过兼并、重组、参股、收购等方式,组建大型企业集团,支持有条件的龙头企业上市融资,打造引领农业农村发展的“航母”。鼓励龙头企业向前延伸建设标准化原料基地,向后延伸建设物流配送和市场营销体系,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公司+基地+农户”等方式,构建农户、合作社、企业之间互利共赢的合作机制,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

四、依靠科技进步支撑,着力转变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方式

始终把推进科技进步作为重要任务,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改造农业、装备农业,依靠科技加快农业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一)大力开展农业科技创新

健全农业科技创新激励机制,把科技人员组织到产业化经营体系中去,激发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的积极性。推动农业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建设,鼓励以企业为主体、院校和科研机构共同承担或通过并购、参股等方式参与重大农业技术创新项目,加快农业关键领域、关键环节的技术创新突破。实施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设施、新机具“五新”工程,提高技术集成创新能力和再创新能力,构建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紧密衔接、环环相扣的现代农业技术体系。开展“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发展数字农业、精准农业、智能农业,推动种养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和流通全过程信息化。

(二)积极发展生态循环农业

突出农业节水、秸秆综合利用、废旧农膜回收利用、农村生活环境治理等重点环节,探索推广“秸秆养畜—畜粪还田—有机生产”等生态循环农业模式,走农牧结合、种养循环的发展路子,推进农业资源利用节约化、生产过程清洁化、产业链条生态化、废弃物利用资源化。

(三)健全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加强基层农技推广、农业灾害应急预警、农业资源生态保护、农业综合执法等公益性服务体系建设,引导支持农民合作社、涉农企业等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农业生产全程服务,创新运行机制,提升服务能力,创建主体多元、形式多样、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服务体系。构建以农业科技示范户为主要对象的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国家级、省级、市级农业示范园区和示范基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利用,提高农业科技入户率、到位率和贡献率。

五、强化宣传教育培训,着力提高农民综合素质

农民是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新农村的主体,无论是从“扩大分子”的角度来讲,还是从“缩小分母”的要求来看,不断提高农民整体素质都是必然要求和根本大计。

(一)强化宣传教育

加强农民主体地位意识的培育,彻底改变等、靠、要观念,确立新农村建设是从根本上改变农村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思想,充分调动农民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创新培训机制

整合和优化农民教育培训资源,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和集团化办学,建立公益性农民培养培训制度和基地,加强农民教育培训体系条件能力建设,构建政府组织、农业部门主导、各部门协作、社会广泛参与、资源合理配置、开放型、多元化的农民教育培训机制。

(三)坚持分类培训

瞄准内转外输需求,及时更新培训内容,创新改进培训方式,全面提高农民基本文化素质、精神文化素质和体能素质;加强发展现代农业能力培养,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培育一代新型农民;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在非农产业的就业竞争能力和城市生活能力、市场经营能力,改善就业结构,促进农民向新型市民、现代产业工人角色转化。

六、促进“三农”投入多元化,着力构建支农长效机制

资金筹措难、投入匮乏是发展农业农村经济、加快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制约瓶颈。破解这个难题,必须找准其症结,对症下药。

(一)对于普遍存在的资金缺乏问题

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力度,加快建立财政支农稳定增长机制。改进扶持方式,对部分公益性项目以先建后补、以奖代补、民办公助等方式扶持,加大生产经营性项目贷款贴息、担保、保险和风险补偿比例,撬动社会资本跟进投入。

(二)对于国省投资没有得到有效整合利用的问题

着力解决“撒胡椒面”、多部门重复投资、使用效益不好,甚至浪费的现象,建立涉农投资统筹整合使用机制,发挥有限资金的最大效益。

(三)对于融资渠道不畅的问题

加快农村金融制度创新,完善金融服务体系,推行村级资金互助合作等模式,加强村镇银行、县级融资担保机构建设,建成覆盖县乡村三级的金融服务网络;健全金融支农机制,探索农业产业基金、股权、信托等新型投融资模式,开发适应农时和不同产业发展需求的涉农金融产品;完善农业保险制度,探索建立重大自然灾害风险保险和农业大灾风险保险分散机制;支持工商资本进入现代种养业、农产品加工流通业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业,实现“多赢”。通过运用市场经济手段,加强资本运作,扩大投资来源,建立起政府引导、企业运作、社会参与、国际合作的多元长效投入和管理运营机制,为“三农”发展汇聚充足的建设资金。

七、打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攻坚战,着力夯实新农村建设和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基础

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建设新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前提和基础。要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与新农村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一体考虑、统筹推进。

(一)加快贫困村脱贫步伐

对照贫困村脱贫13项指标和贫困户脱贫7项指标,按照补短板、强弱项的原则,认真落实省市“1+17”、“2+19”精准扶贫政策方案,因村制宜、分类指导,缺什么、补什么,探索走出适合贫困村实际的发展产业脱贫、易地搬迁脱贫、生态保护脱贫、“互联网+”脱贫、开发旅游脱贫等兴村富村脱贫模式,尽快实现脱贫退出。

(二)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坚持因村而宜、分类规划、量力而行、逐步推进,促使不同的村从各自起点上加速发展。产业发育程度较高、经济基础较好、具备条件的村,率先建成新农村,示范带动全市;产业发育相对滞后、经济基础相对较差、近期可达到条件的村,加快把薄弱环节、薄弱方面补起来,尽早建成新农村;建档立卡的贫困村,大力培育多元富民增收产业,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能力建设,早脱贫、快致富,逐步向新农村迈进。新农村建设要突出农村和地方特色,健全完善乡村治理机制,不断提升农民文明素质和农村社会文明程度,促进农村社会和谐进步。

八、深化农村重点领域改革,着力激发农村发展内生动力

解决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根本要靠深化改革。

(一)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稳妥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积极推进农村集体资产确权到户和股份合作制改革,加快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有序推进养殖暖棚、日光温室、小型农田水利等农业设施登记确权。对非经营性资产,重点探索有利于提高公共服务能力的集体统一运营管理有效机制;对经营性资产,重点将资产折股量化到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赋予农民对集体资产更多权能,发展多种形式的股份合作。

(二)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创新适度规模经营载体,引导农民把土地经营权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规范有序流转,加快构建以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优化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管理等要素配置,推动农业发展从分散粗放经营转向集约经营,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培育新产业、发展新业态。

(三)加快水利和林业综合改革

探索水权流转实现形式,建立有利于节水的农业水价形成机制、农业用水精准补贴制度和节水激励机制,加快农村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继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创新驱动林权流转、林权抵押贷款、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建设和林下经济发展。

(四)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

探索建立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互联互通、共建共享机制,细化完善和实施差别化落户政策,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

总之,加快农业农村发展必须把创新作为第一动力,全力推进农业现代化,积极探索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互促共进机制,加速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走符合平凉实际、具有特色的发展路子,确保如期与全国全省一道建成全面小康社会。

(编辑:魏翔)

F832

A

1673-9019(2017)01-0024-03

2016-11-24

郭虹(1968-),女,甘肃灵台人,高级讲师,主要从事现代农业技术教学与研究工作。

猜你喜欢
农民农业农村
国内农业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