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美术社团沿革

2017-02-04 19:25郑倍倍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16年11期
关键词:中西结合变革多元化

郑倍倍

摘 要: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后,中国处于政治社会的变革期,随着旧制度的灭亡,而新的社会秩序尚未建立,社会陷入混乱。1919年新文化运动的爆发,民主与科学文化思潮深入各个阶层。徐州的美术社团脱离了稳定的传统环境,而进入了中西思想的融合时期。

关键词:变革;中西结合;多元化

一、20世纪20年代初变革脉系

(一)社团主旨的转变

辛亥革命后,社会思想的变革引发社会各方面的变化,有的画家通过自己所学召集各方人士保存国粹,同时做出改变使社团具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不再是提倡风雅的文人集会。有的画家与志同道合之士接纳西方文化教育,研究中西艺术不同,在徐州大兴艺术教育,拯救文化的衰败。

(二)社团主体的变革

科举制度在1906年被彻底废除,儒家经典出现继承问题,传统的文人士大夫阶层消失,文人的身份出现了新的变化,也促使徐州传统美术社团的主体成员由原先的绘画名士为主,转为专业的画家居多。新文化运动的到来带动了徐州美术的发展及教育的兴起,晚清时期徐州美术社团的文人逐渐转变为教师的身份,连同接受新式教育的徐州学子,通过社会的发展他们逐渐成为新的文化主体。

(三)西化社团的出现——欧亚艺术研究会(1920年)

1919年夏天,王继述和其长兄王寿仁、邻居兼画友王琴舫,省立徐州第七师范的校友王之云,画友张金石、阎咏伯等青年画家经常聚集在快哉亭,研讨西洋美术与中国绘画之异同,交流艺术创作心得、互相观摩作品。于民国九年(1920年)成立“欧亚艺术研究会”,旨在徐州开展艺术活动,发展地方的艺术事业。其会员有王继述、阎咏伯、王琴舫、萧龙士、王子云、王寿仁、张金石、何晓村、刘峰青、司香谷、李兰阶、章亚古、周鸿业、秦席之、汪东迁、陈兰圃、何振东诸等,有一部分成员是传统书画会集益书画社的成员。这些画家,看到许多爱好艺术的青年学画心切,而又苦于求师无门,遂有创办徐州艺专之宏志,发展美术教育事业为社团主旨的新方向。

二、20世纪20年代后的发展脉系

(一)美术社团对推动徐州私立艺术专科学校(1924-1938年)成立的积极作用

20年代是徐州教育发展的年代,教育思想、办学理念都受到国外教育的影响①及新学的影响。在“欧亚艺术研究会”的一些热心美术教育之士的继续努力和积极筹备之下,办学工作有了进展,徐州私立艺术专科学校于1925年8月27日正式开学,上课时已有学生9人,不久又增至14人。初办规模虽很小,之后有所发展,逐渐成为一所有规模的艺专学校②。

艺专的教师也主要来自“欧亚艺术研究会”的成员,山水画教师阎咏佰、司香谷、周鸿业,花鸟画教师王琴舫、王继述、陈云程、萧龙士,水彩画教师张金石、梁倜生,铅笔画教师王祥甫、袁文明,木炭画教师李可染,美术史教师王子云。另有音乐教师、公民课教师、篆刻教师。在教学上采取课堂教学和社会现实相结合的方法③,学校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办学理念。学校每年举办一次师生联展,向社会传播新文化、新思潮,邀请美术界同道来校教授。徐州艺专是当时中国建立最早的四所艺专之一,颇具影响④。

敢于直面社会的教育观下推动了新的艺术团体在徐州艺专的产生,1932年王肇民、汪占非在徐州艺术专科学校传授了木刻技法,促使李可染创建“黑白画会”以社团为组织,抗日救国。

(二)社团种类增多

1.金石阁印社(1925年)

此社是书法家褚敬熙于民国十四年(1925年)创办的。他精蓄汉魏工力,善各种字体,书法篆刻十分有名。民国二十年(1931年),江苏省在南京举办书法、绘画、篆刻作品展,褚敬熙以大型方砖镌“风花雪月”阳文印一方和“寒山积雪”阴文印一方参展。因两方印文疏密得度,气势豪雄,而获得特等奖。褚敬熙将“金石阁印社”作为会友的沙龙场所,常来印社交流技艺的朋友主要有书法家高铁岭、沙石生、潘奇逸、孙鸿啸,画家阎咏佰、王琴舫、萧龙士、张南冥,金石家黄龙、谈小五、陈琢之等。这是一个探讨艺术作品的美术社团,没有固定成员,均为艺友,就是这些艺友成为解放后徐州雕刻、印学事业的中坚⑤。

2.东方画会(1930年)

东方画会是萧县欧阳南荪和画友于民国19年(1930年)组建的专业沙龙。会员有毛羽毛、吴迪、冯雨村、段庆成、刘新华、艺荣祖、白菊如、刘先知、郑衍俊、王世荣等十余人,定期进行作品观摩,交流画艺活动。他们曾多次举办画展和书画讲习班,交流艺术,传授画技,造就新人,促进了油画、国画、书法艺术的普及与发展。1931年,曾在实验小学展出欧阳南荪在杭州艺院学习期间的作品油画40余幅,普及油画教育;1932年,民众教育馆欧阳南荪、侯子安、冯雨村、白菊如等人举办山水、花鸟、书法、篆印展60余幅,观者甚众。东方画会用展览、讲学的方式向大众传播艺术。

三、20世纪三四十年代求存脉系

(一)抗战救国的爱国主义表现

从1931年九·一八东北三省沦陷,到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日本侵略者对中国国土野蛮践踏,激起了全国人民共御外辱的爱国豪情,“唤起民众,共赴国难”成为文化艺术界的共识。徐州的美术家们把创作转向了抗战中的激情,压迫下的愤怒,以及对民族义士的歌颂。李可染、刘开渠、王子云、王寄舟等当年都有用画笔、刻刀作武器的抗战经历。李可染在民教馆(现第三医院)里创办了抗战宣传室;同时创办了黑、绿两色石印的抗战画报,把抗战宣传室的活动内容演化为更活泼、更通俗的形式,向广大观者群散播开去,在人们的心田里撒下拯救民族危亡的意识。直到1942年前后,他才重新开始中国画的创作、研究。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进步学生王肇民(徐州人)带汪占非来徐避难留宿徐州艺专,他们在住宿艺专期间,向艺专的学生传授木刻技法,发起组织了徐州的“一八艺社⑥”,促进了徐州版画艺术的发展⑦。 作为早年“一八”成员的李可染得林风眠先生暗中保护,也从杭州回到故乡徐州艺专任教。1932年联合王肇民、汪占非在徐州艺专成立徐州第一个木刻组织“黑白画会”,徐州的许多爱好者纷纷报名参加学习,颇具影响。王寄舟16岁时就参加了此会,踏上了木刻版画的创作之路。他的版画作品《上工》《雪地行军》,曾在上海《文学》杂志上发表。抗战期间,他画的《女战士》《看准了敌人》《卖报童》《八百壮士》等作品,均受到好评。

(二)美术社团在战争中艰难前行,组织形式逐渐完善

抗日战争胜利以后,历经八年战乱的徐州城,经济败落,民生凋敝,在文化上,更是死寂一片。为了团结更多的文艺工作者,开辟徐州文化阵地,迎接徐州解放。1946年夏,孙岳军、丁志刚(地下党,解放后为徐州市文联筹委会副主任)在佟苏丹(地下党,解放后为徐州市文联筹委会副主任)家商议组织文艺社团一事,命名为“中原艺社”,他们分头联络人员。一时间,在外地参加抗日工作的文化界、教育界的人士纷纷返回徐州。是年秋,终于促成中原艺社的建立,并在丁志刚、佟苏丹任教的铜山师范学校召开了成立大会,选举产生了理事会⑧:

理事:丁志刚、佟苏丹、郑培心、李可染、刘乐夫、曾亚夫、王寄舟、姚展、孙岳军

理事长:郑培心

成员中还有郭缉光、张之仁、张芳树、李畹、萧龙士、潘玉嶙、胡季英、范景文,卓启俊、王学仲、范乐天等120余人。

下设四个组,文艺组由佟苏丹、孙岳军负责;美术组由刘乐夫负责;音乐组由曾亚夫负责;戏剧组由姚展、潘玉嶙负责。分头开展工作后,一时间,徐州的文化艺术工作,开展得轰轰烈烈。

中原艺社是个综合类的艺术组织,各种艺术的活动层出不穷,但其组织内艺术门类较多,与以往美术社团艺术的单一纯粹有所区别,更像是现代艺术协会的形式。

美术组先后在中原艺社办公楼、中山堂会议室多次举办了李可染的水墨画展,王寄舟的木刻画展,刘乐夫的工笔画展,卓启俊的山水画展,深受美术爱好者的欢迎,吸引众多人前来参观和购买。除了知名画家的画展外艺社还积极筹钱赈灾,教师张南冥参加中原艺社国画组后与同仁朝夕切磋琢磨,绘事日进。在徐州三年共举办美展三次,其中一次是赈济家乡难民和同学合办的赈灾画展。

文艺组1946年冬天创办了文学月刊《文艺》,月刊仅出一期,因经费问题而停刊。《文艺》停刊后,孙岳军借主编《中报》副刊“中原文化”版面之便,刊发了不少艺社成员针砭时弊的文章。后因政府当局的干预,改而介绍中外进步作家、文艺动态,发表进步青年文艺作品,团结一大批文艺青年,很受读者欢迎。1947年春夏之交,刊行20余期后停刊。

音乐组,经常排练演出节目,并在快哉亭公园、中山堂举行多次中乐、西乐、声乐、器乐等大型音乐会,轰动一时。郭缉光还在中原艺社办公楼内组织古筝培训,举办古筝演凑会,并由郭缉光发起成立了熏风筝社。

中原艺社是区别于徐州以往任何美术社团的艺术团体,成员多样化,章程更具体化,涉及的社团活动内容更综合,恢复合并了徐州已有的文艺社团的艺术形式,而且还衍生出其他文艺社团,是一个兼容并包的大艺术社团组织。1947年底,中原艺社因中共徐州地下党负责人丁志刚被捕而被迫停止活动。艺社的发起人佟苏丹与孙岳军转而接办“前路文艺社”⑨ 。中原艺社团结了各界艺术家,很多艺术家在1949年后参与文联的筹备工作,为徐州解放和新中国文艺建设做出了贡献。

注释:

①民国十年(1921年)在曾经留学日本和美国、时任省立徐州第七师范学校校长刘平江的邀请下,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博士亲临徐州宣传实用主义思想。他的实用主义教育论宣扬的是民主主义教育,反对传统教育;提倡尊重学生个性和独立性,认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这种教育思想符合当时徐州传统教育变革的需要,对徐州的近代教育事业产生重大影响。在其思想的影响下,20世纪30年代徐州由此掀起声势浩大的平民教育运动,徐州向先进资本主义国家的学习由日本转向欧美。与清末赴日留学人士不同的是,民国时期赴美留学的人士在变革徐州传统教育中体现更多的是对徐州教育制度的深层次思考,而非简单地克隆外国教育制度。

②校址设在当时徐州城东南角的浙江会馆,原市政府南楼机关事务管理局。

③艺术要面对社会现象,是徐州美术的传统,在艺专办学理念上就可以体现出来,在研究当代徐州前卫社团时发现,虽然传统的彭城画派不强调标新立异,但直面现实的精神一直坚持、未曾改变。这也是新彭城画派对徐州美术传统的继承。

④1932年徐州艺专七周年纪念展览及校庆时,还邀请了杭州的林风眠、王子云,上海的汪亚尘、王远勃、王济速、徐悲鸿,南京的张书旗、陈之佛、唐陀,当时在北京的张伯英以及天津的华世奎前来共庆。这些中国当时美术界的名流来徐,可见徐州艺专的影响。

⑤如,谈小五在20世纪50年代创办“谈小五印社”,后该社并入徐州市工艺雕刻厂。

⑥黄龙,20世纪50年代以后,寓居徐州,先后供职于乐器厂、博物院,对徐地印学事业颇多贡献。

⑦一八艺社即春地美术研究所,是我国进步的美术团体。

“一八艺社”1930年5月21日成立于杭州。它是杭州艺专一批进步学生组成的。1931年夏,又发展组建了上海的“一八艺社”,使杭州和上海的活动连成一起。“一八艺社”是在左冀革命文艺思想影响下成立的,继而又在党团直接领导下成为“美联”的一个公开活动团体。他们一边学习革命的文艺理论,一边进行革命美术的创作,举办展览会扩大革命美术的宣传作用。中国的新兴木刻运动就是最早从这个团体中发展起来的。

⑧徐州艺专好客兼容,在当时有“美术之家”的称誉,许多路过徐州的知名艺术名流都会在艺专停留指导,为徐州美术事业的发展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⑨理事会名单及人员情况来自:哲人的博客:哲人.徐州解放前夕的《中原艺社》.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45493a010005sh.html,2006-11-03 23:53:13 此文根据孙岳军的讲述和回忆录整理而成

参考文献:

[1]王伯敏.中国绘画史[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2.

[2]李泽厚.华夏美学[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

[3]李可染画论[M].广东: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4]刘开渠.刘开渠美术论文集[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1984.

[5]王肇民.画语拾零[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83.

作者单位:

徐州工程学院

猜你喜欢
中西结合变革多元化
探讨构成因素在当代雕塑语言中的多元化体现
巧用“多元化”,赋能“双减”作业
卷首语
变革领导力的三个层面
儒家思想与明治维新后日企的管理理念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分析
肱骨外科颈陈旧性骨折临床诊疗
“致敬变革者”颁奖盛典
专业化PK多元化
变革中的转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