氰氟虫腙与醚菊酯复配对稻飞虱的控制效果及其安全性评价

2017-02-05 19:08于居龙缪康赵来成束兆林
江苏农业科学 2016年10期
关键词:稻飞虱天敌防治效果

于居龙++缪康++赵来成++束兆林+++姚克兵+++杨红福+++庄义庆

doi:10.15889/j.issn.1002-1302.2016.10.047

摘要:研究26%氰氟·醚菊酯悬浮剂对稻飞虱田间控制效果,同时评价其对水稻植株和田间天敌的安全性。田间防治试验结果表明,26%氰氟·醚菊酯悬浮剂600~750 mL/hm2对稻飞虱具有一定控制效果,药后1~21 d对稻飞虱的防效为45.99%~68.57%,明显好于24%氰氟虫腙悬浮剂375 mL/hm2(-31.01%~43.23%),与10%醚菊酯悬浮剂1 200 mL/hm2(50.39%~72.14%)相当,低于25%吡蚜酮悬浮剂300 mL/hm2处理对稻飞虱的控制效果(6889%~95.18%);室内狼蛛毒力测定结果表明,26%氰氟·醚菊酯悬浮剂对稻田狼蛛的致死中浓度LC50为 37.84 mg/L,介于24%氰氟虫腙悬浮剂与10%醚菊酯悬浮剂单剂之间,且安全系数为1.51,对稻田狼蛛属于中等风险农药,风险类别与氰氟虫腙、醚菊酯单剂相当;田间蜘蛛调查结果显示,26%氰氟·醚菊酯悬浮剂 600~750 mL/hm2 药后1~21 d对稻田蜘蛛有一定的杀伤率(14.33%~62.21%),其中对狼蛛的杀伤率为12.19%~5162%,对稻田微蛛的杀伤率较高,为30.95%~62.96%。因此,26%氰氟·醚菊酯悬浮剂田间推荐用量为600~750 mL/hm2,其不能完全控制稻飞虱种群增长,仅具有兼治效果,且在水稻生长后期使用为佳,以充分发挥稻田捕食性天敌的作用。

关键词:氰氟·醚菊酯;稻飞虱;防治效果;天敌;安全性

中图分类号: S435.112+.3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2-1302(2016)10-0181-04

收稿日期:2015-08-25

基金项目:江苏省科技基础建设项目(编号:BM2013462);江苏省镇江市国际科技合作项目(编号:GJ2013009);江苏省镇江市科技基础设施项目(编号:SS2014006)。

作者简介:于居龙(1988―),男,江苏仪征人,硕士,研究实习员,主要从事农业病虫害防控技术研究。E-mail:yujulong@126.com。

通信作者:束兆林,研究员,主要从事农业害虫和农药应用研究。Tel:(0511)80978079;E-mail:shuzl2005@163.com。氰氟虫腙(metaflumizone)是德国巴斯夫公司和日本农药公司联合开发的一种全新的化合物,属于缩氨基脲类杀虫剂[1-2],与现有多种杀虫剂无交互抗性[3],主要用于防治农作物鳞翅目害虫,尤其对稻纵卷叶螟具有突出防治效果[4]。醚菊酯(ethofenprox)是一种分子中无酯结构的醚类拟除虫菊酯杀虫剂,该制剂属神经毒剂,具有触杀、胃毒作用,对鳞翅目、半翅目、鞘翅目、双翅目等多种害虫有效[5-6],具有杀虫活性高、击倒速度快的特点,但持效期短,且不同剂量醚菊酯对狼蛛、微蛛均有一定杀伤作用,其中对狼蛛影响最大,对球腹蛛较安全[7]。为减少单一农药的用量,降低农药使用次数,针对水稻“两迁”害虫并发、频发、防治困难、施药频繁和农田环境污染严重等特点,江苏省绿盾植保农药实验有限公司研制开发26%氰氟·醚菊酯悬浮剂(有效成分:氰氟虫腙16%、醚菊酯10%),用于总体防治水稻害虫,该复配剂是长效、速效一体化的低毒、环保型药剂,对水稻稻纵卷叶螟具有较好控制效果,2014年将26%氰氟·醚菊酯悬浮剂用于水稻上防治稻飞虱,同时评价该复配药剂对天敌的安全性。

1材料与方法

1.1供试药剂

26%氰氟·醚菊酯悬浮剂(江苏省绿盾植保农药实验有限公司)、24%氰氟虫腙悬浮剂(德国巴斯夫公司)、10%醚菊酯悬浮剂(潍坊万胜生物农药有限公司)、25%吡蚜酮悬浮剂(江苏克胜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1.2供试蜘蛛

2014年7至9月,于江苏丘陵地区镇江农业科学研究所农业科技创新中心不用药稻田内采集狼蛛。狼蛛主要种类为黑腹狼蛛、拟环狼蛛、拟水狼蛛。采集的蜘蛛单头饲养于指形管内,分别挑选大小一致的狼蛛分组待用。

1.3试验方法

1.3.1杀虫剂对蜘蛛室内毒力测定用梅特勒AB135-S电子天平分别称量24%氰氟虫腙悬浮剂 8 g,用水稀释定容至 1 200 mL,配成1 600 mg/L的氰氟虫腙溶液,再用水稀释至800、400、200、100 mg/L;称取10%醚菊酯悬浮剂 2 g,用水稀释定容至1 000 mL,配成200 mg/L醚菊酯溶液,再用水稀释至100、50、25、12.5 mg/L;称取26%氰氟·醚菊酯悬浮剂 4 g,用水稀释定容至2 600 mL,配成400 mg/L的氰氟·醚菊酯溶液,再用水稀释至200、100、50、25 mg/L;称取25%吡蚜酮悬浮剂 8 g,用水稀释定容至1 250 mL,配成1 600 mg/L吡蚜酮溶液,再用水稀释至800、400、200、100 mg/L;同时设立清水对照,采用定量喷雾法进行测定[8]。将蜘蛛分别放入塑料盒中,利用喷壶均匀喷洒10 mL药剂,利用吸水纸吸取多余药液,单头蜘蛛放置于玻璃培养皿中,每个处理重复3次,每个重复设20头蜘蛛,于药后12 h检查蜘蛛存活情况,计算死亡率、毒力回归方程、致死中浓度LC50。

1.3.2田间试验试验在江苏丘陵地区镇江农业科学研究所农业科技创新中心试验田进行,沙质壤土、肥力中等。供试水稻品种为镇稻18,5月22日旱育秧,6月25日插秧,密度为30万穴/hm2,栽培条件均匀一致。设置26%氰氟·醚菊酯悬浮剂 450、600、750 mL/hm2(以下又分别称为低浓度、中浓度、高浓度),24%氰氟虫腙悬浮剂 375 mL/hm2,10%醚菊酯悬浮剂 1 200 mL/hm2,25%吡蚜酮悬浮剂 300 mL/hm2和对照共7个处理,随机排列,每个处理重复3次,小区面积50 m2,处理间用泥埂相隔,防止田水串流。于8月29日稻飞虱低龄若虫高峰期喷药,采用长江-10型喷雾器细喷雾,按试验设计处理由低浓度向高浓度依次施药,药液量为750 kg/hm2。喷药前和喷药后1、3、7、14、21 d,对每小区进行平行跳跃法取样,每点调查2穴,共调查20穴稻飞虱虫口基数,同时调查水稻主要捕食性天敌蜘蛛数量,包括狼蛛科(主要有黑腹狼蛛、拟环狼蛛、拟水狼蛛等)、微蛛科(主要有草间小黑蛛、驼背额角蛛、食虫瘤胸蛛等)、肖鞘科(主要有前齿肖鞘、卵腹肖鞘、锥腹肖鞘等)、球腹蛛科(主要有人点球蛛、叉斑巨齿蛛等)、圆蛛科(主要有黄褐新圆蛛、叶斑圆蛛等)和其他蜘蛛,加上无法辨别种类的若蛛统称为稻田总蜘蛛),以对照区稻飞虱自然虫口增减率计算杀虫效果,同时目测试验药剂对水稻是否有药害,并记载药害的类型和危害程度。

1.4数据处理与安全性评价

田间试验计算稻飞虱、蜘蛛减退率和防治效果(或杀伤率)分别评价药剂对害虫的防治作用及对天敌的杀伤力:

减退率=(药前虫数-药后虫数)/药前虫口数×100%;

防治效果(杀伤率)=(防治区虫口减退率-对照区虫口减退率)/(100-对照区虫口减退率)×100%。

室内测定几种杀虫剂对蜘蛛安全性评价主要参考农业部农药登记环境试验中对天敌赤眼蜂毒性试验的评价标准,采用安全系数法对杀虫剂进行安全性评价:

安全系数(RQ)=药剂的LC50值/室内试验低浓度。

RQ≤0.05为极高风险性农药;0.055.00为低风险性农药[9-10]。

采用Excel 2007进行数据统计处理,多重比较采用DPS 7.05,运用Duncans 新复极差法进行差异显著性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不同药剂对水稻稻飞虱的控制效果

因水稻品种镇稻18生育期长、栽插偏迟等原因,试验田稻飞虱低龄若虫高峰期在8月29日前后,主要以白背飞虱 2~3龄若虫为主(占84.42%)。按试验设计依次喷药,试验结果(表1)表明,药后1 d,26%氰氟·醚菊酯悬浮剂 450、600、750 mL/hm2用量对稻飞虱的防治效果分别为46.60%、55.13%、68.57%,3种浓度之间无显著性差异,且均与氰氟虫腙、醚菊酯及吡蚜酮单剂无显著性差异;药后 3 d,26%氰氟·醚菊酯悬浮剂 450、600、750 mL/hm2 对稻飞虱的防治效果分别为57.64%、58.56%、62.58%,3种浓度之间无显著性差异,防效均显著高于氰氟虫腙单剂(P<0.05),高浓度处理与醚菊酯和吡蚜酮单剂的防效均无显著差异;药后7 d,对照药剂氰氟虫腙对稻飞虱基本无效,各处理对稻飞虱的控制效果与药后3 d趋势基本一致;药后14 d,26%氰氟·醚菊酯悬浮剂 450、600、750 mL/hm2对稻飞虱的防治效果分别为4098%、5199%、59.04%,3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防效均高于氰氟虫腙单剂,差异极显著(P<0.01),与醚菊酯相比均无显著差异,但3种浓度下的防治效果均显著低于吡蚜酮(P<005);药后21 d,26%氰氟·醚菊酯悬浮剂 450、600、750 mL/hm2 对稻飞虱的防治效果分别为33.82%、4599%、50.36%,3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防效均极显著高于氰氟虫腙单剂(P<0.01),中、高浓度与醚菊酯单剂的防效均无显著差异,但均极显著低于吡蚜酮单剂防效(P<0.01)。因此认为,氰氟虫腙对水稻稻飞虱基本沒有防治效果,26%氰氟·醚菊酯悬浮剂 600、750 mL/hm2 对稻飞虱均有一定的控制效果(45.99%~6857%),但不能完全控制稻飞虱种群的增长。

2.2不同药剂对稻田捕食性天敌(蜘蛛)的影响及安全性评价

2.2.1狼蛛室内毒力测定结果与安全性评价利用定量喷雾法测定氰氟虫腙、醚菊酯、氰氟·醚菊酯和吡蚜酮4种杀虫剂对狼蛛的室内毒力。从表2可以看出,通过定量喷雾法测定4种杀虫剂对狼蛛的毒力相关系数均在0.93以上,说明测定的相关性较高。不同杀虫剂对狼蛛的毒性差异明显,4种杀虫剂对狼蛛毒力由高到低为醚菊酯、氰氟·醚菊酯、氰氟虫腙、吡蚜酮,其LC50分别为19.86、37.84、23654、563.69 mg/L。

以致死中浓度LC50来衡量杀虫剂对捕食性天敌的毒性存在着不确切性,因此本研究采用安全系数来评价杀虫剂对天敌的安全性。由表2可以看出,吡蚜酮的安全系数为564,为低风险农药;氰氟虫腙、醚菊酯和氰氟·醚菊酯对狼蛛的安全系数分别为2.36、1.59、1.51,均>0.50且≤500,为中等风险农药。

2.2.2不同药剂对稻田捕食性天敌(蜘蛛)的影响

2.2.2.1不同药剂对田间狼蛛的杀伤力杀虫剂在控制害虫的同时也对田间天敌种群产生影响,狼蛛是田间重要的捕食性天敌,在8月29日稻飞虱若虫盛期喷药,同时调查田间蜘蛛种群数量。表3结果表明,24%氰氟虫腙悬浮剂单剂对稻田狼蛛影响最小,药后1~21 d,种群数量均呈现增长状态;10%醚菊酯悬浮剂单剂对狼蛛杀伤率较大,药后1~21 d杀伤率在31.39%~71.74%。药后1 d,26%氰氟·醚菊酯悬浮剂低、中、高浓度对狼蛛的杀伤率分别为18.36%、2055%、4018%,3者之间无显著差异,3种浓度对狼蛛的杀伤率与醚菊酯相比无显著性差异,但均高于氰氟虫腙和吡蚜酮处理,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药后3 d,26%氰氟·醚菊酯悬浮剂低、中、高浓度对狼蛛的杀伤率依次为3559%、41.05%、42.28%,3者之间无显著差异,但极显著高于氰氟虫腙单剂(P<0.01),与醚菊酯和吡蚜酮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药后7 d,以醚菊酯处理对狼蛛的杀伤率最大(71.74%),26%氰氟·醚菊酯悬浮剂低、中、高浓度处理对狼蛛的杀伤率分别为41.02%、4630%、45.19%,3者之间无显著差异,均极显著高于氰氟虫腙和吡蚜酮处理(P<0.01);药后14 d,26%氰氟·醚菊酯悬浮剂低、中、高浓度处理对狼蛛的杀伤率分别为 -1.21%、28.95%、35.87%,中、高浓度处理对狼蛛的杀伤率显著高于低浓度和氰氟虫腙处理(P<0.05),与醚菊酯、吡蚜酮处理无显著性差异;药后21 d,26%氰氟·醚菊酯悬浮剂低、中、高浓度处理对狼蛛的杀伤率分别为381%、12.19%、51.62%,其中,低浓度处理与氰氟虫腙、吡蚜酮对狼蛛的杀伤率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中浓度处理与吡蚜酮之间无显著性差异,高浓度处理与醚菊酯之间无显著性差异。

2.2.2.2不同药剂对田间微蛛的杀伤力微蛛和狼蛛为水稻田间蜘蛛的优势种群,表4结果表明,对微蛛影响最大的是氰氟虫腙和吡蚜酮处理,药后14 d杀伤率最高达到75.00%。药后1 d,26%氰氟·醚菊酯悬浮剂低、中、高浓度对微蛛的杀伤率分别为33.33%、41.18%、62.96%,低、中浓度处理对微蛛的杀伤率无显著性差异,但中、高浓度对微蛛的影响均显著大于氰氟虫腙、醚菊酯、吡蚜酮单剂处理(P<005);药后 3 d,26%氰氟·醚菊酯悬浮剂低、中、高浓度对微蛛的杀伤率分别为-43.81%、30.95%、40.42%,中、高浓度处理间无显著性差异;药后7 d,26%氰氟·醚菊酯悬浮剂低、中、高浓度对微蛛的杀伤率分别为 -26.92%、32.35%、5000%,中、高浓度处理对微蛛的杀伤率与氰氟虫腙单剂无显著性差异,但高浓度处理显著高于醚菊酯和吡蚜酮处理(P<0.05);药后14 d,26%氰氟·醚菊酯悬浮剂低、中、高浓度对微蛛的杀伤率分别为4231%、60.29%、62.96%,中、高浓度处理与氰氟虫腙、醚菊酯和吡蚜酮处理间均无显著性差异;药后21 d,26%氰氟·醚菊酯悬浮剂低、中、高浓度对微蛛的杀伤率分别为41.03%、41.18%、62.96%,其中低、中浓度处理对微蛛的杀伤率显著低于高浓度处理(P<005),与醚菊酯和吡蚜酮处理均无显著性差异。

2.2.2.3不同药剂对稻田总蜘蛛的杀伤力稻田捕食性天敌的种类很多,从数量上和功能上看,蜘蛛为稻田重要的天敌资源,天敌的自然控制作用和协调杀虫剂使用是害虫持续控制的重要手段,药剂对天敌杀伤力大小与杀虫剂的作用特性有关。从田间试验结果看,施药后不同药剂对稻田总蜘蛛的数量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以醚菊酯对稻田总蜘蛛影响最大(表5)。药后1 d,26%氰氟·醚菊酯低、中、高浓度处理对稻田总蜘蛛的杀伤率分别为15.71%、14.33%、36.02%,其中低、中浓度处理极显著低于高浓度处理(P<0.01),3种浓度处理对总蜘蛛的杀伤率均极显著高于氰氟虫腙和吡蚜酮处理(P<001);药后3 d,26%氰氟·醚菊酯低、中、高浓度处理对总蜘蛛的杀伤率分别为15.40%、17.54%、14.18%,3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同时与醚菊酯和吡蚜酮处理无显著性差异;药后7 d,26%氰氟·醚菊酯低、中、高浓度处理对总蜘蛛的杀伤率分别为31.40%、52.61%、5444%,3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中、高浓度处理对总蜘蛛的杀伤率与醚菊酯处理之间无显著性差异,但极显著高于氰氟虫腙和吡蚜酮处理(P<0.01);药后14 d,26%氰氟·醚菊酯低、中、高浓度处理对总蜘蛛的杀伤率分别为19.18%、3816%、44.79%,3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与氰氟虫腙和吡蚜酮处理均无显著性差异,其中低、中浓度处理对总蜘蛛的杀伤率显著低于醚菊酯处理(P<005);药后21 d, 26%氰氟·醚菊酯低、中、高浓度处理对总蜘蛛的杀伤率分别为25.61%、29.64%、62.21%,低、中浓度处理显著低于高浓度处理(P<0.05),而与氰氟虫腙、醚菊酯和吡蚜酮单剂处理无显著性差异。

2.3不同药剂对水稻植株的影响

不同药剂施药后,经观察和调查,各药剂试验浓度对水稻生长沒有不良影响。

3讨论

稻飞虱是水稻生长期重要的迁飞性害虫之一,它的危害不仅表现为能以成虫和若虫群集刺吸水稻韧皮部筛管汁液,影响水稻生长发育[11],同时也是多种病毒病害传播的媒介昆虫[12-13]。化学药剂仍然是防治飞虱的重要手段[14],但长期使用化学农药、不合理用药等导致飞虱抗药性增强是生物灾害加重的重要原因[15-16]。目前利用无交互抗性的农药进行合理复配是延缓害虫抗药性的重要途径[17-18],氰氟虫腙与醚菊酯属于不同类型、不同杀虫机理的2种农药,前者对鳞翅目害虫持效期长、防治效果突出,后者对半翅目害虫飞虱速效,氰氟虫腙与醚菊酯混配集长效、速效于一体化,该农药品种可主治纵卷叶螟,兼治稻飞虱。

田间试验表明,26%氰氟·醚菊酯悬浮剂 600~750 mL/hm2 对稻飞虱具有一定控制效果,药后 1~3 d 对稻飞虱的防效为55.13%~68.57%,明显好于24%氰氟虫腙悬浮剂 375 mL/hm2(24.96%~43.23%),与10%醚菊酯悬浮剂 1 200 mL/hm2(70.01%~72.14%)相当,低于25%吡蚜酮悬浮剂 300 mL/hm2处理对稻飞虱的控制效果(68.89%~83.97%);药后7~21 d,26%氰氟·醚菊酯悬浮剂 600~750 mL/hm2 对稻飞虱的控制效果(45.99%~6816%)与药后1~3 d 趋势基本一致,但吡蚜酮处理对稻飞虱的控制效果明显上升(94.53%~9518%),因此认为,26%氰氟·醚菊酯悬浮剂不能完全控制稻飞虱种群的增长,仅具有兼治效果;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26%氰氟·醚菊酯悬浮剂对稻田狼蛛的LC50为37.84 mg/L,介于24%氰氟虫腙悬浮剂与10%醚菊酯悬浮剂单剂之间,且其安全系数为151,对稻田狼蛛属于中等风险农药,风险类别与氰氟虫腙、醚菊酯单剂相当;不同药剂对田间蜘蛛药效调查结果显示,26%氰氟·醚菊酯悬浮剂 600~750 mL/hm2药后1~21 d 对狼蛛有一定的杀伤率(12.19%~51.62%),对稻田微蛛的杀伤率稍大(30.95%~62.96%),对稻田总蜘蛛的杀伤率为1433%~62.21%,除微蛛外,26%氰氟·醚菊酯悬浮剂对狼蛛、稻田总蜘蛛的杀伤率均与醚菊酯相当,高于吡蚜酮和氰氟虫腙处理,其中醚菊酯对稻田害虫主要天敌狼蛛、微蛛都有一定杀伤率,氰氟虫腙对狼蛛基本没有影响,这与前人研究结果基本一致[7,19-20]。

目前,吡蚜酮已经成为防治水稻稻飞虱的主要农药品种之一,在水稻生产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由于连年多次大面积使用,稻飞虱对吡蚜酮的敏感度也逐渐下降,抗药性上升,用药量不断增大。据浙江省植物保护检疫局对褐飞虱抗药性系统监测,2011年,金华、嘉兴、温州等地的褐飞虱对吡蚜酮的抗性倍数分别为20.70、30.12、27.00,均已达到中抗水平[21],长期单一使用吡蚜酮必将步吡虫啉使用后尘,农药品种的选择必须交替使用,可延缓稻飞虱产生抗药性,虽然26%氰氟·醚菊酯悬浮剂对稻飞虱的防治效果低于吡蚜酮,在稻飞虱大暴发时不能作为应急药剂使用,但其在防治稻纵卷叶螟的同时,可兼治稻飞虱,起到“一喷两防”的作用,降低稻飞虱的种群基数,尤其在水稻病虫害总体防治中,可以减少农药的使用量和使用次数,减轻对田间天敌的杀伤率。因此建议26%氰氟·醚菊酯悬浮剂田间推荐使用剂量为600~750 mL/hm2,且在水稻生长后期使用为佳,以充分发挥稻田捕食性天敌的作用,至于该农药品种对其他害虫如二化螟、大螟、小菜蛾、菜青虫等鳞翅目害虫的控制效果和捕食性天敌的影响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李鑫. 新型杀虫剂氰氟虫腙[J]. 农药,2007,46(11):774-776.

[2]刘广雷,韩文素,姚志刚,等. 新型杀虫剂氰氟虫腙作用机理及应用现状[J]. 河北农业科学,2010,14(8):61-63.

[3]单炜力,姜宜飞,王国联,等. 氰氟虫腙原药高效液相色谱分析[J]. 农药,2009,48(7):500-501.

[4]肖满开,唐学友,柏玉明. 24%氰氟虫腙SC防治稻纵卷叶螟试验[J]. 农药,2008,47(8):604-606.

[5]杨春龙,龚国玑. 醚菊酯对几种农业害虫的毒力测定及药效试验[J]. 农药,1990,29(6):9-11.

[6]夏子余,倪合兵. 醚菊酯防治蔬菜小菜蛾的田间药效[J]. 安徽农学通报,2004,10(3):39.

[7]束兆林,方继朝,缪康,等. 醚菊酯对水稻褐飞虱的控制效果及对稻田蜘蛛的安全性研究[J]. 江苏农业科学,2007(6):81-82.

[8]韩丽娟,顾中言,王强,等. 农药复配与复配农药[M]. 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33-40.

[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化学农药环境安全评价试验准则[S]. 1990.

[10]王玺,贾京京,张一帆,等. 8种水稻田常用杀虫剂对2种天敌蜘蛛的室内安全性评价[J].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13,36(3):53-58.

[11]姜辉,林荣华,刘亮,等. 稻飞虱的危害及再猖獗机制[J]. 昆虫知识,2005,42(6):612-615.

[12]刘玉彬,包绍永,林莉,等. 灰飞虱传毒特性研究初报[J]. 植物保护,1990,16(1):6-7.

[13]周国辉,温锦君,蔡德江,等. 呼肠孤病毒科斐济病毒属一新种: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J]. 科学通报,2009,53(20):2500-2508.

[14]王彦华,李永平,陈进,等. 褐飞虱对吡虫啉敏感性的时空变化及现实遗传力[J]. 中国水稻科学,2008,22(4):421-426.

[15]王彦华,王鸣华. 褐飞虱抗药性及再猖獗研究进展[J]. 农药,2006,45(4):227-230.

[16]王彦华,王强,沈晋良,等. 褐飞虱抗药性研究现状[J]. 昆虫知识,2009,46(4):518-524.

[17]何秀玲. 害虫抗药性研究与治理状况概述[J]. 世界农药,2013,35(5):34-38.

[18]王彦华,陈进,沈晋良,等. 防治褐飞虱的高毒农药替代药剂的室内筛选及交互抗性研究[J]. 中国水稻科学,2008,22(5):519-526.

[19]黄贤夫,冯永斌,陈海波,等. 10%醚菊酯SC对稻飞虱的防效及其安全性评价[J]. 上海农业科技,2013(5):115-116.

[20]袁永达,王冬生,王梅玉,等. 新药剂氰氟虫腙对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效果[J].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7):8047-8048.

[21]刘刚. 浙江省植物保护检疫局通报2011年水稻主要害虫抗药性监测结果[J]. 农药市场信息,2012(1):51.陈然,方祖凯,李黎,等. N-苄氧羰基-氨基酸-霉灵的合成及杀菌活性[J]. 江苏农业科学,2016,44(10):185-188.

猜你喜欢
稻飞虱天敌防治效果
用料不当致牛病 如何防治效果好
分析稻飞虱发生特点及防治技术分析
麝香 急性尿潴留的天敌
20%啶虫脒可溶液剂对苹果绣线菊蚜防治效果
天敌昆虫
——管氏肿腿蜂的应用技术
几种药剂防治稻飞虱效果分析
天敌昆虫在林木病虫害防治中的重要作用探讨
西南和长江流域水稻生产品种对稻飞虱的抗性
缩宫素联合米索前列醇用于引产后出血的防治效果观察
不同杀菌剂对梨树腐烂病的防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