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语境和情境之共鸣开展语文阅读教学

2017-02-05 13:32黎季君
学周刊·中旬刊 2017年1期
关键词:语境阅读教学情境

黎季君

摘 要:语文是一门语言理论性和应用性相结合的基础性工具学科,也是中华文化得以传承的有效途径。这就决定了其不仅包含着深厚的语言学内容和特点,还包含着丰富的情感,即语境与情境的交汇融合。因此,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要深挖文本内的语境与情境,促使学生体会字里行间所展现的语言和情感之美。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语境;情境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2-0174-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02.110

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借助于语言文字把自己内心的心理活动和情感进行抒发表达的一种形式。无论是作者进行文本创作,还是读者进行文本研读,都要围绕着语言来展开,可见,语言条件是语言活动持续进行的前提和条件,需要语言活动者基于一定的语境而拓展活动。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活动中要引导学生认真研读文本,把语境展示在学生面前,让学生通过语境走进文本深处、走进作者心中,从而通过语言的解释、渲染、调解、强调和说明等功能,把语言的深厚内涵和深远意义挖掘出来。学生通过对字里行间语言与语言的链接把握和理解,可以走进作者的内心深处,与作者在情感上形成一种共鸣,从而抓住文本中的主旨和中心思想,最终学习文化和提升价值观。

一、再现文本图画,还原语境与情境

小学生对图画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因此,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文本与图画相互映射的教学法,是一种通用的而有效的教学策略。阅读活动对于小学生来说还处于探索和求知阶段,而文本多以抽象性和形象性为主,小学生的认知和思维结构还未建构,这需要采用直观性和可操作性强的教学方法,把本文中的语境和情境进行还原,以便于学生能够根据两个境况对文本有通彻性的把握。图画教学方法不仅符合小学生的认知和思维特点,而且图画本身的形象性和可比性比较强,学生易于通过图画解读文本及其内在语境和情境。这样,小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一边朗读一边根据文本的描述把文字在脑海里进行图像化勾勒,然后文字与图画再形成重叠,文本就显得不那么抽象,语境和作者的情感伏笔在学生的脑海里越发明白和清晰起来。

例如,在进行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静夜思》阅读教学活动时,由于这首诗包含着深刻的语言意蕴和作者的丰富感情,一年级的小学生还处于语言的认知和思维探索阶段,如果单纯让他们记忆这首诗,小学生都比较容易地记诵下来。但是一旦脱离了记诵模式,以其他模式对小学生进行考察和评估,我们就会发现小学生对这首诗的词语细节和背后思想意义一无所知,这与小学语文教学的宗旨和目的是不相符合的。这就需要教师以小学生感兴趣的图画来建构这首诗的语境和情境,以便于把语言知识和情感主线展示在学生面前,让他们能够深刻地把握这首诗。笔者对这首诗进行了全面的剖析,根据课文内容绘制了床前明月、地上霜、故乡的明月、卧床上的作者四幅图画。首先,让学生对这首诗进行朗读,当他们朗读“床前明月疑是地上霜”时,让学生观察床前月和地上霜的图画,问学生看到了什么,学生会回答“它们都是白色的,而且一大片一大片”,这样就促使学生明白了床前月与地上霜之间,是一种比喻的语言关系,用地上霜比喻床前月,同时又反映出作者当时的心情很低落,明明是皎洁的月光却看成了秋冬的霜。而后在学生读到“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时,再让他们停下来看剩下的两幅图画“故乡的月”和“卧床的作者”,对比性的语言特点立刻就在小学生的头脑中闪现,故乡的月和床前的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再加上作者月夜一个人独卧在床上看月光,表露了浓浓的思乡之情,这样学生就能够站在作者的角度来理解这首诗了。

二、深入文本,感受语境和情境

随着教学活动的逐步深入,小学语文的文本内容由简单意思逐渐向深刻内涵转化,篇幅由短小逐渐转向为长篇,原有的图像教学已经不能够完全诠释文本的内容了,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文本之中,让学生通过朗读去感受字里行间的语境和情境。从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来说,学生对文本的深刻把握和全面性思索就在于把握字里行间所包含言外之意、言内的深厚情感。从语境的角度来说,学生对文本的把握就是根据字词的表现手法,通过文本背景能够把静态的语言转化为动态性的语言,能够从神情向心理独白进行刻画,从而精准地把语言的多样性转换、修饰和铺设等表现形式展现出来。从情境的角度来说,让学生把握文本就是让他们通过文本的时间、地点及人物之间的勾勒和精细描述,从小处着手仔细揣摩作者的内心感受和处境,在无形之中与作者站在同一思想主线上,进而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例如,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一株紫丁香》这篇诗歌,讲了学生通过栽种一株紫丁香在教师的的窗户下这一活动,来表达学生对教师的敬爱和关注之情,同时也展现了教师的默默奉献和背后的辛苦。如何让学生体会到这首诗歌中学生对教师深深的敬爱之情,以及教师这一行业的辛苦和默默奉献呢?笔者设计了让学生一边大声地朗读,一边停下来接受提问和思考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去仔细品味字句之间的关联性和语言的表现方式,思索“语言这样描述意在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以及作者的写作目的是什么?”等问题 。具体举措是,学生每朗读完一小自然段,就让他们讲一下哪些字句用得生动和形象,朗读的语气要如何展开,以及自然段的主要思想是什么。每一个自然段中都有“教师——”,语气上需要学生激情饱满地朗读出来,这样的语境设置,能够准确地表达出学生对教师的浓情深意。“作伴、消除疲倦、我们的笑脸、花香飘进梦里”以拟人和比喻的语言表现手法,把一株紫丁香的作用充分地展示出来,惟妙惟肖,构设这样的一个语境,让学生自然而然地把对教师的关注之情细腻地刻画出来。然后引导学生“从这些词语中看出了教师有哪些辛苦之处,作者要告诉大家的是什么?”,学生们抓住关键词进行了回答,大部分学生认为“教师比较孤独、累和繁忙”“作者要让我们从这些描述出感受教师的辛苦和不易,让我们树立尊重教师的劳动成功,认真学习的思想”。由此可见,学生从语境中根据字里行间的描述,与作者形成了一个思想上的沟通和交流,并认识到了教师这个职业是一份神圣而光荣的工作,并从内心深处愿意同教师进行教学配合,这就使情境通过语境自然而然地凸显出来。

三、寻找语境和情境的线索,体会语境与情境

语境和情境总是隐藏在文本的字里行间,单靠一个词语或者一个句子难以挖掘出语境和情境,然而文本中的字句综合在一起总是展现出一定的语境和情境,如果能抓住文本语言文本背后的线索,那么语境和情境就立刻显示出来。这就需要语文教师综合性地对文本进行分析,并采用层层推进的朗读方式,把抽象的词语和句子转化为学生熟悉的知识,那么熟悉的语言环境就能够构建出来,学生也就能够对艰涩难懂的字词进行把握了。另外,教师要善于利用作者的心理独白和语言中的情感主线,了解作者的思想和情感,这样就与作者从深层形成一种情感认知度,那么文本情境就建立起来,就不难深化文本背后的主旨情感了。

四、结语

随着教育教学方法和教材的成熟和完善,越来越多的语文教育工作者认识到以语境和情境为突破口而开展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性,通过语境教学法使学生能够感受到中华语言文化的博大精深,通过情境教学学使学生能够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寄托,从而升华文本内涵。毋庸置疑,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创建语境和情境,能够全面培育小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有利于他们的成长和发展。

猜你喜欢
语境阅读教学情境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护患情境会话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语言学习中语境化的输入与输出
跟踪导练(三)2
论幽默语境中的预设触发语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
话“径”说“园”——来自现象学语境中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