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疆民族地区农村经济管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

2017-02-05 14:38郭颖梅陈霞陆俊文
关键词:创新创业人才边疆民族地区经济管理

郭颖梅+陈霞+陆俊文

摘 要:云南是多民族聚集的边疆地区,农业生产的基础条件薄弱,高素质的农村经济管理人才相对匮乏。文章从“确立农村区域发展与管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优化课程体系,增设‘双创课程模块;遴选本硕学生组建‘创业特训班;构建多渠道多层次立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组建创新创业教练团队;强化大学生创新创业平台”等方面积极探索。

关键词:边疆民族地区;农村;经济管理;创新创业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7)01-0078-0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指出,“高校要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把培养创新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作为学校评价的重要因素,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以人才培养体制改革为核心,改革人才培养模式”[1]。云南是西南边疆多民族农业大省,少数民族自治州、县面积占全省国土面积的70.2%,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80%。云南农业生产的基础条件薄弱,农民科技素质相对较差,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较低,高素质的农业科技人才、农业、农村管理人才相对匮乏。笔者所在学院紧密结合边疆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才需求,以农村区域发展与管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实验区建设为平台,积极探索与实践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机制。

一、农村经济管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实践

(一)确立农村区域发展与管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案

自2011年9月至今,学院以经济学、农林经济管理、农村区域发展、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电子商务5个本科专业为试点,确立“双创”型人才定位是“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深实践、求创新”,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培养扎根生产一线,在扎实掌握本专业学科理论的基础上,具有农业、农村发展的基本知识技能,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能够适应涉农领域富有创业开拓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满足社会需要的多样化人才。在此基础上,学院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凸显和贯彻创新创业素质与能力培养,进行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实践环节、教学运行和管理机制、教学组织形式相契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综合改革。

(二)优化课程体系,增设“双创”课程模块

学院把创新创业教育纳入教学主渠道,重视对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培养。优化课程体系,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类课程与专业类课程的有机结合,通过专业教育教学改革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在原有专业教育平台的基础上,设置“双创”课程模块[2],针对不同学生群体采取分层次培养原则,其由两个部分组成。

1.5个专业共同开设的“双创”课程。经济管理学院农村区域发展等5个专业共同开设 “创新思维”、“成功学”、“创业学”3门课程,重点培养创新创业理念和意识。

2.针对5个本科专业的差异性,增设“双创”选修课程模块。考虑到5个本科专业的差异性,增设“团队合作、现代礼仪、东盟农业概论、项目管理、云南边疆民族文化概论、农村社会危机管理、农村行政管理与实务、农村发展设计与规划、网络营销与策划、农村信息化”等双创选修课程。

(三)跨专业跨年级遴选本硕学生,组建“创业特训班”

实验区实施的农村管理“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学生受益面广。既有“面”的视角,学院 5个本科专业全体学生全面实施,受益学生具有群体性特征;又有“点”的视角,每年在全校范围内遴选了30名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硕士研究生、本科生进入“创业特训班”,其中少数民族学生约占特训班总人数的20%; 培养对象既包括本科层次,又涉及硕士研究生层面。创业特训班成员制订了年度培养计划,专门开设“商业计划书编制”、“中小企业营运管理”等工商管理系列培训课程和企业家论坛讲座,课程设置、训练内容更凸显“创业”素质与能力培养主线。组织“创业特训班”学生参加了“户外拓展团队训练”、“职业人格测评”等创业引导活动,对于激发引导学生的创业热情,收到了良好的成效。对特训班成员设立兼职班主任,全程阶段性考核,建立成员的“进入”与“退出”机制。简言之,培养对象体现了“点面”结合的效应。

(四)构建多渠道多层次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

实验区采用校企合作、校地合作模式,与10余家农业企业和乡镇政府共建实习基地,践行产学研培养路径。学院与市级职业技能培训站签订“大学生就业创业联合实习实训基地”,开展由国际劳工组织针对培养微小型企业经营者而开发的创业培训培训项目“START YOUR BUSINESS”(简称SYB创业培训),系统培训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同时,与多地州合作,实施高原特色产业规划,指导学生参与项目设计,把实践教学融入科学研究。

通过“校内实验室—内文科实验中心—校内实践基地—校外实习基地—校地(企)合作”等一系列实践平台建设,形成了校内培养与校外培养相结合的多渠道多层次立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3],有效地满足了学生实习、科研训练、就业及成果推广等多方面人才培养需要,不仅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还使学生深入农村,了解和体验多元民族文化,进一步拓展了创新、创业思维。

(五)聘请校内外“双创”导师,组建创新创业教练团队

为强化在校大学生的“双创”能力,实验区利用社会资源,甄选20名校内外企业家、专家、学者组成实验区教练团队,举行了聘任仪式。实验区教练团队中70%创业导师来自校外,校外导师的参与,不仅使在校大学生认知行业差异、了解生产经营一线对人才的需求动态,领略校外企业家、职业经理人的职场风采,还可以近距离分享校外导师的成功经历和励志人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业动机。从而与校内学术资源互补,形成教学合力,使学生享受更丰富的教学资源。

(六)以创新素质、创业能力为主线,强化大学生

创新创业平台

学院依托“云南农村政策研究中心”、“云南农村发展智库”等5个集教学、科研、实践为一体化的科研平台。以科研项目为载体,大学生深入田野、深入基层,了解基层农村工作方法与技巧,训练农村调查研究方法,能及时发现和处理农村社会存在的各种问题;培养对“三农”问题的敏锐洞察力和思辨能力以及友农、爱农的观念和意识。同时,组织大学生参加沙盘模拟大赛、“挑战杯”等竞赛,以创新创业大赛为抓手,支持鼓励申请创新创业项目,体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4],培养大学生自我探究、主动学习、团队合作的能力。打造学生创业典型,发挥在学生中的示范效应和标杆榜样作用。

二、农村经济管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成效

(一)形成“123”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边疆民族地区农村区域发展与管理“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立足云南边疆民族地区,集创新创业教育为一体,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业实践能力。实验区全面推进各项改革,取得了丰硕成果,形成了特色鲜明的“1个中心,2条主线,3个结合”的“123”培养模式创新。

“1个中心”——以云南省高校质量工程项目“边疆民族地区农村区域发展与管理‘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为中心;“2条主线”——以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双重能力与素质为主线;“3个结合”—“受益学生点面结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结合”、“校内培养与校外培养结合”。通过“123”模式的探索与实践,逐步形成了多层次的立体化的人才培养创新模式。

(二)成果的创新点

经过教学实践,形成了3个方面的人才培养创新点。

1.在传统的专业教育平台课程体系中,设置“双创”课程模块,针对不同学生群体采取分层次培养原则,构建拓展 “双创”能力的递进式课程体系。

2.采用分类培养原则,整体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3.校外创新创业教练团队与校内学术资源互补,形成合力,延伸、丰富和发展了传统的实践教学体系,构筑了“实习—就业—创业”的培养路径。

三、反思

边疆民族地区农村经济管理人才的双创能力培养在实践过程中,有两个方面需要关注。

(一)校企(地)合作激励机制亟待创新

现行的校企(地)合作激励保障机制不够健全,成为实验区建设中最具挑战性的难题。原因有两个方面:第一,校企(地)共建大学生创业实训基地、预就业基地建设都需要投入较多的时间、精力及费用,只有积极探索激励机制的创新[5],才能保障合作的稳定性与可持续性。第二,由于企业和政府相关部门决策层的人员更迭、地区规划或企业战略的调整、领导工作负荷重等原因,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往往面临众多变数,真正融入与参与教学实践存在现实困难,制约合作的连续性和常态性。

(二)经费是实验区可持续建设的“短板”

随着人才培养方案的推进以及实施过程中的持续反思和总结,实验区建设经费只有持续投入和保障机制健全,其示范效应才能逐渐显现和提升,在不同学院之间、校际之间会发挥更多垂先示范的功能等。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Z].(2010— 2020)[Z].

[2]廖允成,韩娟,海江波.高等农业院校本科创新型人才培 养的思考和举措[J].中国大学教学,2011,(4).

[3]刘月秀.构建农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策略探讨[J]. 中国高校科技,2012,(5).

[4]陈晶晶,何云峰,马瑞燕.农科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培养的实践与反思[J].中国成人教育,2014,(9).

[5]张蓓,万俊毅,文晓巍.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院校创新 人才培养研究[J].中国农业教育,2011,(4).

猜你喜欢
创新创业人才边疆民族地区经济管理
边疆民族地区农村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
漫谈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中学英语教学实施难及整改措施
对云南边疆民族地区小学有效课堂教学现状的调查
云南边疆民族地区小学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