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大课堂baby初体验

2017-02-06 00:30冯桃
亲子 2016年12期
关键词:小伙伴学会家长

冯桃

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说:“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生活、社会构成了孩子们学习的课堂。”如今,孩子所面对的社会生活空间日益扩大,社会生活环境日益复杂,而有效地利用社会和生活的大环境作为孩子们学习的课堂,使他们能较好地适应社会生活的发展已成为必然。作为家长,我们如何让社会成为孩子学习的最佳课堂呢?

社会交往篇

常有家长抱怨说:“自家的孩子在家里生龙活虎,称王称霸,在外面胆小怯懦,和小朋友在一起时表现退缩、不主动、见到生人不肯打招呼。”究其原因,孩子多是长期被“圈养”在家中,在家长的呵护下成长,缺乏交往机会,很难融入社会的大环境中。那么,如何利用大社会培养孩子的交往能力呢?

让孩子学会和同伴交往。家长应为幼儿创造良好的交往环境,循序渐进地带孩子去接触外面的世界。如家长可以多带孩子在小区或公园里玩,放手让孩子交往,还可以让孩子自己邀请其他的小伙伴到家中来做客,也可以到别的小伙伴家中去玩耍,通过这样的方式培养孩子的交往能力。切记,当孩子在交往过程中发生矛盾时,家长不必急于介入,如果孩子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就让他自己去解决,以此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

让孩子学会和其他人交往。家长可以经常带孩子出去散步、旅游,在感受大自然的美的同时,引导幼儿观察周围人的生活,鼓励幼儿与他人交往。如看到路上有需要帮助的老人,鼓励孩子主动去询问并给予帮助;假如不认识路,可以让孩子去向陌生人打听,学会问路;去买东西时,可以让孩子自己去购买想要的东西,并向营业员阿姨询问想买的东西在哪里,买好东西后会主动道谢并说再见等礼貌用语……这样既培养孩子的独立性,也在无形中锻炼了他与人交往的能力。作为家长要善于抓住生活中时时能看见,时时会发生的事情,让置身其中的孩子不时进行交往活动,他的交往能力自然就会逐渐提高。

社会准则篇

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接触社会的范围越来越广,各种社会舆论、风俗习惯、道德规范的影响可能给他们的一生打上烙印。在这个阶段,他们一方面和社会的关系进一步密切,另一方面对社会各种积极和消极因素又缺乏鉴别的能力,而在社会交往社会中,孩子能从中了解、学习一些基本的社会规范及交往的一般规则,这些基本的准则有利于孩子在社会、生活中潜移默化地习得并内化为良好的品质,让其终生受益。

家长可以常带孩子去邻居或亲戚家玩耍,到户外找别的孩子一起做游戏。在潜移默化中,孩子会学会礼貌地和别人打招呼,如在小区里见到爷爷奶奶、叔叔阿姨的时候,要知道说“爷爷好、奶奶好、叔叔好、阿姨好”;在与小伙伴们分别的时候要知道向他们挥挥手说“再见”;当请求别人帮助时应该温和有礼貌,当别人帮助自己之后,应该说“谢谢”;做了错事应学会主动道歉;在同伴玩耍过程中,要交孩子乐于分享,鼓励孩子将自己的玩具、食物与他人分享;只有在与同伴的交往过程中,学会友好相处,学会谦让,这样才能交到更多的朋友,和伙伴建立了和谐亲密的关系,习得良好的行为规范。

社会环境篇

孩子求知欲望强烈,什么都想问个为什么,家长应充分利用幼儿的好奇心理,积极引导他们学习,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望,而大自然、大社会却是学习的最佳场所。把孩了带到大自然丰富的环境里去,天然环境里丰富多彩、千姿百态的形、声、色等自然景观将为孩子的教育提供真实的、鲜明的、丰富的物质条件。

当秋天树叶纷纷扬扬飘落下来时,孩子会好奇地问:“为什么秋天树叶会变黄、变红?”当月亮悄悄攀上夜空时,孩子会仰着脑袋问:“为什么月亮老是跟着我走?”当大雪铺满大地时,孩子会呵着白气问:“为什么冬天会下雪?”……这些都可以成为教育孩子的好素材,因为这些现象是身边发生的,是孩子亲历并且感兴趣的,这个时候开展教育最容易被孩子理解和接受。再如春天、夏天是多姿多彩、美丽的季节,这时候家长可以带领孩子在大自然中散步、观察各种花、各种草,知道它们的名字和特点;观察有趣的昆虫,如西瓜虫、蚱蜢、蝴蝶、麻雀、螳螂等等,孩子在对自然的广泛接触和不断观察与探索中,获得最直接的、具体的经验和体会,激发起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调动他们自主学习、探索、思考的积极性,在他们的心里及早播下科学的种子。

社会是一个大课堂,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家长应该充分利用社会这个大资源平台,让它真正成为孩子们学习的课堂,成长的乐园,让孩子在这个大课堂中汲取营养,促进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猜你喜欢
小伙伴学会家长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我心中的好家长
我和我的小伙伴
我的小伙伴
“小伙伴”等十七则
家长请吃药Ⅱ
学会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