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现实,感悟乡村百态生活

2017-02-10 15:57江尚谕
北方文学·中旬 2016年10期
关键词:思考

江尚谕

摘要:《带灯》是贾平凹继《秦腔》之后带给观众的又一部乡村题材的力作。在这部作品中,贾平凹扮演了农民代言人的角色,把目光和焦点投向了农村。小说描写了当前农村不同阶层人民复杂的生活百态,同时也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气息。《带灯》淋漓尽致的表现出了贾平凹对农村执拗的情感和其犀利的写作风格。

关键词:乡村大地;《带灯》;思考

《带灯》的作者贾平凹出生于陕西丹凤县,他有着深厚的乡土感情。近几十年来,贾平凹的小说作品主要以描写乡土文化和乡村生活为主线,如《高兴》、《秦腔》等作品都展示了中国农村政治文化的时代变迁。《带灯》更是以犀利尖锐的写作风格揭示了当前农村改革中乡村治理和乡村观念等问题。用贾平凹自己的话说,这部小说是他的又一次转身,标志着他的文学创作水平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一、以乡村热点问题展现乡土全貌

《带灯》这部小说以乡镇女干部“带灯”为主线,故事发生在山野清新、樱花遍地的樱镇。贾平凹之所以以带灯为名,其实隐含着萤火虫自身发出微光,给黑暗带来些许光明的意思。带灯的原名就叫做萤,她像萤火虫那样在乡村杂乱无序的生活中纠缠、行走。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樱镇不可避免的进入了一个经济开发的时代,樱镇人民平静的生活也面临着冲击和挑战,冲突、矛盾接连不断。当前社会上的种种矛盾和问题,在樱镇得到了尽情的展现。小说一开始松云寺的消失预示着农村旧伦理时代、旧农业文明的结束,随之而来的是经济大潮带来的种种社会问题和生活乱象。在小说中出现了两次聚众斗殴事件:第一次发生在大开发之前,由村长元老海组织的村民为了保护风水阻止开路;第二次是在樱镇经济大开发大工厂落户时,村民们为了争夺各自的利益而进行的相互砍杀。

随着城市化和市场化时代的到来,中国农村生活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生活水平逐渐提高,现代化也点燃了人们对物质的强烈欲望。经济发展改变了过去的乡土气息和人民的生活轨迹。物质欲望与人们一直信守的情感、伦理发生了碰撞,从而引发了一系列尖锐而复杂的社会问题。农民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不被侵害,与损害自己利益的乡村干部发生激烈冲突。而一些官员为了一己私利,欺上瞒下、使尽手段,对上讨好谄媚,对下强硬粗暴。樱镇书记在那一亩三分地横行霸道自称“政治家”,经常的“请客吃饭”、“跑动上边”。村干部也是多吃多占、贿选敛财,对村民蛮横无理。美丽的樱镇在这些劣质干部的带领下,问题矛盾层出不穷。人们甚至会因为一棵桃树的归属而引起家族大战、血腥互殴。大矿区的开发虽然使一部分人富了起来,但生态环境却遭到了严重破坏。打工者染上了矽肺病,同时也滋生了赌博等一系列恶习,这些都使樱镇陷入了混乱之中。综治办的带灯虽然满腔热血,但自己的力量有限,对纷乱的农村问题有时也很无奈。但是他如同山石下涌出的涓涓溪流,滋润和抚慰着村民那在艰难中挣扎的心,他像萤火虫一样的光亮让在乡土旷野中生存的人们看到了一线光明。

二、多角度构建出真实的乡村世界

过去的农民是没有历史记录的。因为没有人去书写农民、关注农民。直到二十世纪开始,占全国绝大多数人口的农民才有了被书写的资格和机会。农民、乡土、乡村成为了新文学重点描写和关注的对象,鲁迅、沈从文、赵树理等一批乡土文学家应运而生。贾平凹早期的乡土文学受到沈从文的影响,而后又慢慢偏向了鲁迅的写作风格。有人说贾平凹在写《古炉》时对话风格已经不再像孙犁和汪曾祺,而是继承了鲁迅对国民性探索的写作风格。《带灯》是贾平凹努力通过多角度构建的一个真实的乡村世界。

贾平凹说他在城市生活了许多年,却发现他的本性依然是农民,还存在着严重的农民意识。他在《古炉》之前的乡土文学中,主要是以知识分子的立场和角度参与到乡村风俗、风情的文学构思中。那时期的乡土小说呈现出的是奇幻性和一定的野性。《带灯》是贾平凹的转身之作,用贾平凹的话讲,虽然只是轻微的转身,但“常常能听到转身时关关节节都在响动”。他第一次不再站在知识分子的角度去取舍农村的现实,而是把自己的情感向乡村大地敞开,让自己的思想在乡村大地上行走。

《带灯》带着他对乡村大地的问题意识,贾平凹通过带灯这个人物的视角,把农村的一些突出问题全方位、多角度的进行了展示。作者从带灯这个艺术化了的人物身上呈现出了中国大的社会变革给乡土生活带来的巨大影响。这也引起了我们的反思。贾平凹的这部《带灯》褪去了婉约华丽,多了些厚重。作者下笔肯定、用意直准、尖锐犀利。《带灯》舍去了技巧的过度运用,而是用感官的愉悦把写作技巧和想象都融入到了生活的真实和逻辑发展中,以现实生活为重要核心。《带灯》更多的关注了文学之外的世界变化,对社会困境和人类困境进行了深刻的感悟,而这些深刻的思考和感悟让这部作品具有了史诗般的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1]陈理慧.敞向乡村大地的写作——评贾平凹的新作《带灯》[J].小说评论,2013(4):100–104.

[2]王光东,毕会雪.乡土旷野上的行走——贾平凹《带灯》带来的思考[J].当代作家评论,2013(6):73–77.

猜你喜欢
思考
小学经典诗文诵读与积累的实践与思考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