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陆龟蒙咏莲诗特点及影响

2017-02-12 07:51蒋正悦
文学教育 2017年25期
关键词:咏物诗莲花境界

蒋正悦

论陆龟蒙咏莲诗特点及影响

蒋正悦

在陆龟蒙写过的五首咏莲诗中,莲花形象多带有谪居或隐逸之味。作者在塑造莲花形象时,往往就其清高避世的特点着重刻画,通过对莲花的情态描写巧妙地布景融情,使得诗歌的境界清新别致,后世不少诗人都受陆龟蒙的影响。

陆龟蒙 咏莲诗 形象 特点 影响

陆龟蒙,字鲁望,号天随子,后人将他和皮日休合称“皮陆”。陆龟蒙早年科举未中,后游历于江南一带,其诗歌创作呈现出两个高峰,分别是咸通年间和卧病笠泽时,这五首咏莲诗也创作于这阶段。作为晚唐高产诗人,他写了不少咏物诗。学者们对其咏物诗数量统计的结果都不相同,187首、151首、153首等说法都有。《略论陆龟蒙的咏物诗》一文提到陆龟蒙咏物诗的数量有150首[1]。在陆龟蒙16首咏花诗歌中,有5首皆为吟莲诗,数量上为咏花诗之最,足见陆龟蒙对莲花的欣赏。陆龟蒙在创作咏莲诗时受个人经历和社会环境影响,诗歌呈现出冷清,幽怨之感。然而这非但没有破坏诗歌给人的感受,反而使诗中莲花形象更加别致,以一种清新的面貌和情境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

一.莲花的形象

1.莲花的第一重形象:谪仙人

早在《诗经·郑风·山有扶苏》中有:山有扶苏,隰有荷华,不见子都,乃见狂且。这里荷花作比兴,为了引出“子都”,即品德高尚的美男子。屈原的《离骚》中写: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可见那时莲花就被视作正直高洁的象征。盛唐诗人笔下的莲花,多呈现出明艳美好之态,不论是李白笔下“花朝日艳且鲜”(《古风》)的明丽,还是王昌龄笔下“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采莲曲》)的甜美,情感基调轻快,画面颜色亮丽,莲花主体形象仍是洁净与美好的。

而在陆龟蒙的笔下,莲花经作者情感的渗入,表现出别样的美。以《和袭美木兰后池三咏·白莲》为例:

素蘤多蒙别艳欺,此花端合在瑶池。

无情有恨何人觉?月晓风清欲堕时。

这是陆龟蒙最为人称道的一首诗,整首诗简炼但营造的画面感却十足。这株瑶池的花既具有十足的仙气,又饱含忧郁情感。“端合”一词直接反映出荷花的那种亭亭玉立,庄重美好的姿态。第三句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但情感的收放却是很有节制的。陆龟蒙的表达一方面符合仙物给人的高雅矜持之感,另一方面情感的表现也契合中国古代的“哀而不伤”的文论,使莲花的形象真实可感,仙境的花宛在眼前。最后一句是全文的点睛之笔:越完美的花越接近凋零,仙境的花也不例外,她最美的时刻也是“欲堕时”。这里的莲花就是以一种谪仙的形象出现,给人耳目一新的感受。另一首诗《白芙蓉》:似说玉皇亲谪堕,至今犹着水霜袍,直接把莲花塑造成一个孤傲的谪仙;“水国烟乡足芰荷,就中芳瑞此难过。风情为与吴王近,红萼常教一倍多。”(《和袭美木兰后池三咏·重台莲花》)中虽没有仙人的身份,但是委曲求全的意味也比较明显:为了取得当权者的垂青只好强掩难过投其所好。作者在这些诗中都透露出不受赏识的苦闷心情,一方面与作者的身世有关:陆龟蒙出身官僚世家,其父陆宾虞曾任御史之职,其曾祖父、五世祖和七世祖也曾身居高位,建功耀祖的心情和才能无处施展的惆怅交错在一起,使得诗中难免流露他的不平之意。

另一方面,晚唐社会现实也影响仕人心态。晚唐社会环境并不安定,积压的社会问题开始爆发:藩镇割据现象愈发严重,甚至同中央朝廷发生冲突,各藩镇之间也攻伐不断。以陆龟蒙的经历为例,咸通十年,庞勋叛乱,朝廷取消了科举考试,这使精心准备打算入仕的陆龟蒙大受打击,他在诗中写“其时心力愤,益使气息惙。永夜更呻吟,空床但皮骨”。亲历社会乱象的晚唐诗人心态上不如盛唐中唐时期的诗人积极,诗歌的情感基调低沉较为普遍。以与陆龟蒙同时期,且与他交好的皮日休咏莲诗为例:“荷露倾衣袖,松风入髻根。潇疏今若此,争不尽馀尊”(《赤门堰白莲花》)诗中对身世慨叹直白地流露。从他们的诗歌中,都能看出环境对其心态的影响。

2.莲花的第二重形象:隐逸者

这是陆龟蒙咏莲诗中的莲花所展现的另一形象,较“谪仙”相比,这一形象更为隐晦。以《秋荷》诗为例:

蒲茸承露有佳色,茭叶束烟如效颦。

盈盈一水不得渡,冷翠凝香愁向人。

莲花成为了企图以病容来隐匿自己的居士。分明有着上好容颜,却偏偏茭叶束烟故作效颦之态。水的阻隔也成为她推脱众人要求见面的借口,她唯一做的就是香远益清。这一形象给人隐士的印象。诗中的“愁”字用的极好:莲花愁于见人,看似是水的阻隔不得与人相见,但实际上“效颦”却是她有意为之,这就将莲花那种借口推脱的情态巧妙展现出来。就此看来,莲花在陆龟蒙笔下着实呈现出了不同的风情与形象。“似说玉皇亲谪堕,至今犹着水霜袍”(《白芙蓉》)究竟是怨恨玉皇还是它自己赌气不见人也未尝得知。结合陆龟蒙的其他作品,隐逸者的踪迹不难寻觅,如“世所重巾冠,何妨野夫丱”(《孤雁》)表明了他不愿意为“巾冠”奔走钻营,更愿意做一个野夫;“天问复招魂,无因彻帝阍。岂知千丽句,不敌一谗言”(《屈原》)以屈原的事迹作诗,一方面暗含他渴望像屈子一样远离混沌的世俗,另一方面也表明他虽有意隐匿,但是心中也如屈子一样怀着对天下的隐忧,这是一种仕与隐的矛盾。鲁迅先生曾指出陆龟蒙作为隐士诗人的典型代表特点“自认为是隐士而别人也称之为隐士”,却“并没有忘记天下”[2]。由于社会现实不堪,加之自身的闲散,寄心山水成为陆龟蒙之后生活的乐趣。自称“江湖散人”的陆龟蒙还作了一首《江湖散人歌》:“官家未议活苍生,拜赐江湖散人号。”这句诗直接揭示他不愿入世,流于山水的真正原因。由于科举无望,社会现实黑暗,深感无力的陆龟蒙隐逸思想更加浓重,然而这些对现实的强烈讽刺也表露出陆龟蒙仕与隐的矛盾心态。

二.技法

1.略貌取神

世人一般更欣赏陆龟蒙的散文,对其歌的重视度远不及散文,苏轼对陆龟蒙的诗作传播起了较大作用,他对陆龟蒙毫不吝啬的表达赞赏。陆龟蒙最出名的诗《白莲》成功采用了略貌取神的手法,苏轼对这首诗评价很高:白莲诗云“无情有恨何人觉,月晓风清欲堕时。”决非红莲诗。此乃写物之功。(《东坡诗话补遗》)[3]。五首咏莲诗在手法上都采用将物人化。在陆诗中,莲花可以是一位难耐秋寒的人“莫起西风动,红衣不耐秋”(《芙蓉》);也可以是心怀怨念不向权贵低头的人“似说玉皇亲谪堕,至今犹着水霜袍”(《白芙蓉》);还可以是千般费心为讨上位者开心的歌女“风情为与吴王近,红萼常教一倍多”(《和袭美木兰后池三咏·重台莲花》);再可以是掩面避人的隐士“盈盈一水不得渡,冷翠凝香愁向人”(《秋荷》)。每首诗所达到的效果也相近:一方面使得作者自身情感和莲花形象融合在一起,诗人不受赏识亦或是不愿流于世俗渴望隐逸的情感透过莲花形象得到含蓄的表达;另一方面情与景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即使不点明季节,秋韵也可以透过莲花不同的形象流露出来,因为只有在凄凉的秋季,莲花柔弱惹人怜的样子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表现,作者期望表达的情感才不受阻。诗歌对花的形态没有进行细节描写,而是攫取莲花所具有的某一特点来展开,将这种神韵描摹得十分精巧。这一手法在陆龟蒙的其他咏物诗中也有体现。“不用临池更相笑,最无根蒂是浮名。”(《和袭美木兰后池三咏·浮萍》)利用浮萍无根的特点,表达自己对浮世虚名的淡薄;“心期盛夏同过此,脱却荷衣石上眠。”(《忆山泉》)则抓住了山泉清凉替人消暑这个特点。这些诗歌均采用略貌取神的手法,着重的表现事物的某一特点,既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又保留较大的想象空间,诗歌内容在作者的勾勒和读者的添姿增色中变得饱满生动。

2.造境

诗歌注重的一个方面便是境界,王昌龄的《诗格》写道:“诗有三境,物境、情境、意境”。陆龟蒙在诗歌的意境塑造上也颇有造诣。前面提到苏轼对《白莲》的赞赏,这足见陆龟蒙在境界塑造上的造诣。清人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一个重要的观点便是关于“境界”。“词以境界为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4]关于境界这一观点,同样适用于唐代诗歌作品。王国维追求真情与真境融合后鲜明表达。以王国维的境界说来看,陆诗在这几点上做得很到位:五首诗均运用移情手法,将我之情感与物的情态结合,既真实动人,又能表现莲花的不同形象。陆龟蒙的咏莲诗都达到了情景相融的境界。但依照王国维的境界说,却只算得上是“有我之境”,离“无我之境”终是差了一层。“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要达到无我之境,需要保持冷静客观的态度,与审美对象保持距离来刻画。陆龟蒙的咏莲诗,都隐约感受到诗人情感被外化,在境界上更接近无我之境的当属《白莲》,然而也还是差了一截。当然,这种情况和晚唐时期仕人心态以及陆龟蒙自身境遇是分不开的,故在他不少诗作中,渴望得到赏识或是失意的情感会表现出来。

诗歌境界的塑造与提升带来的另一直观感受是创新,陆龟蒙为求境界不同于他人,在形象塑造的上下足功夫。白莲诗以“素蘤多蒙别艳欺”开头,但既没有粘滞于色彩的描写,又不着眼于形状的刻画,而是写出了花的精神。《芙蓉》诗在开篇写“闲吟鲍照赋,更起屈平愁”却未沿着这一话题展开,而以“莫引西风动,红衣不耐秋”作结,将心绪全部融入景中,达到言有尽而情不止的效果。五首咏莲诗形象有相似却各有侧重,姿态各异:幽怨的堕仙,桀骜的谪仙,心酸的歌女,避世的隐士。造境这一特点在他的其他诗文中也多有表现。以他的诗《蔷薇》为例“外布芳菲虽笑日,中含芒刺欲伤人。”此诗将花的美好和有刺都写出来,但境界却是极美的“遇有客来堪玩处,一端晴绮照烟新”,这种写法较其他人有所不同。杜牧对蔷薇的吟咏侧重美“朵朵精神叶叶柔,雨晴香拂醉人头”(《蔷薇花》);储光羲的咏蔷薇诗虽有提及刺,不过意韵与陆诗相异“高处红须欲就手,低边绿刺已牵衣”(《蔷薇》),用刺来彰显蔷薇的妩媚。陆龟蒙对境界和创新的追求,究其根源,是受了李贺这类诗人的影响。陆龟蒙曾袭李贺的《金铜仙人辞汉歌》作《汉宫词》,“一身三十六宫夜,露滴玉盘青桂秋”,从这句诗中不难看到李贺的身影。

三.影响

一方面,陆龟蒙诗作风格影响后人,另一方面,其人格魅力也对后世产生一定的影响。苏轼对陆龟蒙的笔力赞赏有嘉,不但对《白莲》这首诗大加称赞,而且还模仿陆龟蒙的《枸菊赋》作了《后枸菊赋》。苏轼《后枸菊赋》序的首句“天随生自言常食杞菊”就表明他对陆龟蒙研习。南宋姜夔后期受陆龟蒙的影响较大,“三生定自陆天随,又向顺松作客归”(《除放自石湖贵苕溪》)是姜夔的自白,他的文风也在有意识地向陆龟蒙贴近,追求一种闲适之感。“第四桥边,拟共天随住”(《点绛唇·丁未东过吴松作》)直接说明他对陆诗风格追随。因为姜夔和陆龟蒙有着相似经历,且同样寄心山水,所以他将陆龟蒙视为效仿的榜样。杨万里因姜夔“于文无所不工,甚似陆天随”,所以“为忘年友”,这也反映了杨万里对陆龟蒙的赏识以及对姜夔的赞赏。杨万里在《读〈笠泽丛书〉》中写道“笠泽诗名千载香,一回一读断人肠”,透露了自己对他的钦慕。宋朝叶茵汇《笠泽丛书》《松陵集》及陆龟蒙逸诗百余首,编成了《甫里文集》二十卷。宋朝陈振孙在《直斋书录题解》中收录《笠泽丛书》两种版本的题解,即十七卷蜀本和四卷补遗本。诗人陆游的名号放翁的由来与陆龟蒙也有关系,《幽居》一诗写道:“松陵甫里旧家风,晚节何妨号放翁”。在元代,陆龟蒙的影响依然不减:黄公绍在《莺啼序·吴江长桥》中写道“阑干拍遍,除东曹掾,与天随子是我辈,仅胸中、著得乾坤大。”将陆龟蒙放在一个很高的位置。元好问在他的《论诗绝句三十首》中这样写道“万古幽人在涧阿,百年孤愤竟如何?无人说与天随子,春草输赢较几多。”不仅如此,元好问校正了《笠泽丛书》,在他编撰的《唐诗鼓吹》中还选了35首陆龟蒙的七律,这些诗歌大多清绝,在陆龟蒙的诗歌中颇具典型性。陆龟蒙对后世的影响可见一斑。

四.总结

在咏物诗比较成熟的晚唐,陆龟蒙的咏莲诗在吸收咏物诗精华的同时力求自身特色,并且寻求创新。他的五首咏莲诗在莲花形象上做了突破,在意境上自成一体,做到了情景无痕融合,使读者能够明确的感受到作者的内心感受。陆龟蒙在写物上开创的新境界,对后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随着后世诗人对于陆诗的解读,陆龟蒙的影响也传播到更远的地方,他的咏莲诗无疑为后代的咏物诗提供了一个经典的范例,对后代咏物诗的形象刻画和意境的塑造起到了一定的启发作用。

注释

[1]李梦璐《陆龟蒙咏物诗研究》,11页

[2]《小品文的危机》,《鲁迅全集第二卷》,新疆人民出版社,354页

[3]阮阅:《诗话总龟》前集,人民文学出版社,77页

[4]王国维《人间词话》,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18页

[1]王国维《人间词话》[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八月第1版

[2]《唐代古诗词鉴赏》[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版

[3](宋)计有功撰 王仲镛校笺《唐诗纪事校笺》[M],巴蜀出版社.1989版

[4]王锡九《皮陆诗歌研究》[M],安徽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5]李福标《皮陆研究》[M],岳麓书社,2007年版

[6]李梦璐《陆龟蒙咏物诗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5年

[7]熊艳娥《陆龟蒙及其诗歌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8年

(作者单位:湖北大学)

猜你喜欢
咏物诗莲花境界
三重“境界” 让宣讲回味无穷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经典咏物诗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经典咏物诗
云莲花灯
莲花湖『变身』
品“境界”
体物尽其妙,品之有寄托——杜甫咏物诗《房兵曹胡马》赏析
莲花灯盛开“致富花”
咏物诗的一种写法
莲花岛:清净与欢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