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词汇教学初探

2017-02-12 07:51于淼
文学教育 2017年25期
关键词:词类动用宾语

于淼

高中文言词汇教学初探

于淼

文言词汇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异乎寻常,作为教师,应该多探取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的方法来教学,结合语法、文化进行多元化讲授。掌握好文言实词对文言文的理解和继承起关键作用。

文言词汇 字形 活用 成语

语文学科归根结底还是一门语言和文化的综合科,而字词又是语言中的基本单位。因此,在学习语言的时候,一旦脱离词汇,那无异于倒行逆施,舍本逐末。

在高中语文的教学中,文言文的占比非常高,然而不少学生和家长都对此不以为然。“学文言文有什么用?”“我们现在又不使用文言文,谁会满口之乎者也?”…… 这样的疑问不一而足。这恰是学习文言文的误区,是对古典文化的漠视。北宋张载有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①或许天地之心、生民之命、天下太平与众人相去甚远,但若不能继承绝学,怕是辱没先人了。若是以实用主义者的眼光来看,2014年、2015年、2016年、2017年江苏高考直接涉及古文古诗古代文化的题目分别为35分、32分、38分、35分。看完这些,或许可以打消某些人的质疑了。

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文言词句应作为教学主体来呈现,首先也应该从词句入手,探究一些让学生更感兴趣,学起来更轻松的方法来学习文言文。笔者将从中探索一些值得深思的教学方法。

一.字形分析

汉字是当今世界上仅存并延续至今的象形文字,通过象形、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假借等方式的发展,逐渐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体系。若能在教学过程中授之以渔,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基本的构字方法,便可以更好地推断其不熟悉的词的意义。

如“氐”字,大部分的学生不了解其意义,但是应该都见过“低”、“底”,由构字法可看出这两个词为形声字,其中“氐”为声旁。而“低”本义下,与“高”相对;《说文解字》中“底,一曰下也”,如此看来,“氐”与“下”有关。那么请看例句:“虽有诋讦之民,无所依矣。——《墨子·修身》”其中“诋”字从“言”,可推断其意思为言语中的下品,可联系的词意有诋毁、污蔑、诽谤、贬低等。这样就比较容易看出“诋”字在这里是诋毁、诽谤之意。

再如“挚”字,词性变化较多,词义也较为丰富。此字为会意字,从手,从执。《说文解字》中“挚,握持也”,其实就是把“手”和“执”连起来解释,通俗一点就是“手里拿着”之意。“挚”的本意为名词,初次求见人时所送的礼物,即见面礼,如“执挚以相见。——《礼记·郊特牲》”中“挚”。根据其“执”之意,又变化出逮、捕、捉、搏击、攫取等动词的意思;根据其“见面礼”之意,见面礼手用来表达诚恳之情,因此又引申出诚恳、恳切、亲密之意。

在教学过程中,尤其需要对会意和形声这两种构字法构成的汉字进行字形分析,学生方能更好地掌握字意。

二.词类活用

所谓词类活用,即某些词语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原来的语法功能和意思的灵活用法。无论是在中学的文言文教学还是在学生的练习考试中,这都是一项较难攻克的学术问题,在理论界也一直存在这不同的标准。我国第一部语法著作《马氏文通》中开始把词类活用这种现象作为语法中的专门术语,后来陈恩泽先生在《国文法草创》中将其列为语法系统中的组成部分。王力先生编写的《古代汉语》中,把词类活用分为五类,而郭锡良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中则分为四类,众口不一。

词类活用主要是针对名词、动词、形容词和数量词来进行变化的,通过笔者的观察分析,绝大部分的词类活用都与词的本义有密切的关联,因此在教学中我时刻向学生们强调要记住本义,根据该词在句子中充当的语法成分来进行变化分析。

在我的教学中,针对初高中课本及常见案例,我把词类活用分为两大类,十四小类。两大类为基本活用和特殊活用,基本活用包括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作状语、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动词活用为名词、数量词活用为动词;特殊活用包括名词的使动用法、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的为动用法、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形容词的为动用法、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的为动用法。

基本活用的六种情况均较常见,以名词活用作动词为例,顾名思义,名词活用作动词即名词处在动词的语法位置上,或作谓语,或构成动词结构。比如:

①今王鼓乐于此。——《孟子》

②籍吏民,封府库。——《鸿门宴》

③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

这三句话中都涉及到名词活用作动词,但用法不尽相同,讲解时也应当作适当的区分。①句中“于此”作为介词短语用来修饰谓语,并且发生状语后置,因此“鼓乐”在句中应作为谓语成分,活用为动词意思“击鼓奏乐”。②句中主语被省略,“吏民”为宾语,故“籍”本义虽为名词,也应该活用作动词,否则句子不能成立。户籍时需要登记在册的,所以“籍”活用为动词“登记”。③句中“罾”本义为“渔网”,而我们注意到这吏出现了“所”字结构,“所”字结构时为乐将动词变成名词短语,故“所”后面应该加动词,因此“罾”在这里译为“用网捕”。从这几个例句中可以看出,词类活用的变化虽多,但是与其本义的联系是非常密切的。

特殊活用指的是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和为动用法,值得强调的是这三种活用都属于特殊的动宾关系。使动用法即主语不施行某动作,而是使宾语施行这个动作,可译为“使宾语怎么样、让宾语怎么样”;意动用法即主观上认为宾语怎么样或具有某种性质或状态,可译为“认为宾语怎么样、把宾语当作什么、对宾语感到怎么样”;为动用法即替宾语施行某动作,为了某目的或原因施行某动作,可译为“替/给什么怎么样、为了什么怎么样”。比如:

①匠人斫而小之。——《孟子·梁惠王下》

②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尽心上》

③父曰:“履我!”——《史记·留侯世家》

这三句话都是典型的特殊活用。①②句中“小”本是形容词,但是后面分别接了“之”、“天下”。这两个词在句中作为宾语成分,而形容词是不能接宾语的,因此这两句中的“小”需要活用。而①句中木头变小是客观事实,②句中鲁国变小、天下变小是主观想法,所以①句中的“小”是使动用法,而②句中的“小”是意动用法。③句中“履”是名词,“我”是代词,充当宾语,名词也是不能接宾语的,因此“履”需要活用,译为“替/给我穿鞋”,是为动用法。

万变不离其本源是词类活用的特点,引导学生抓住字词的本义,结合语法分析,是解决这类问题的根本。

三.善用成语

成语是中华民族文化结晶之一,“成语”这个词在汉代被称为“成言”,直至唐宋时期,才真正有了“成语”的称呼及意义②。由于成语的形成时间的特殊性,成语保留乐很多文言词义、活用,甚至句式特征。

文言文教学相对枯燥,在讲解重点文言词汇时,如果能够适当穿插相关常见成语的讲解,即能帮助学生快速掌握文言词义,又能提高课堂的趣味性。

如:①终日危坐一室,左右简编。——《横渠先生行状》

②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答司马谏议书》

③鸡鸣而驾,塞井夷灶,唯余马首是瞻。——《左传·襄公十四年》

①句中“危”字有“端正的,正直的”之意,很多学生并不了解,甚至难以接受,因为此意和平常对“危”的理解相去甚远。我用“正襟危坐”这个成语来帮助学生理解,很容易就能接受并记住,同时,我还顺带引出“危言危行”这个很容易望文生义的成语来让学生举一反三,透彻理解。②句中的“事”涉及到词类活用,学生也比较难理解,我用“无所事事”这个成语来帮助学生理解,并且讲解“所”字结构的特点以及名字活用作动词的情况,丰富学生的知识面。③句中“是”涉及到一个非常特殊的用法——宾语前置的标志,这也是一个令学生头痛不已的知识点。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理解“唯才是举”、“唯利是图”、“唯命是从”的意思和句式特点,再转换到例句中,就非常容易看出③句是宾语前置的句式,理解为“唯瞻余马首”。

多了解成语,不仅对文言文的教学有帮助,也能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作文中语言运用能力。

教学文言文,并不能止步于背诵默写,更应该强调方法和过程,让学生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感受文化魅力,打消对文言文“无用论”的偏见,在得高分的同时,真正成为文化的继承者。

①张载:《张子语录·语录中》,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第53页。

②高岩:《“成语”的起源与来源》,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6年6月,第23页。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木渎金山高级中学)

猜你喜欢
词类动用宾语
连词that引导的宾语从句
直接宾语和间接宾语用法精练
用词类活用法扩充词汇量
从成语中学习词类活用
宾语从句及练习
浅谈交互式电子白板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简析高中英语学习中名词动用的十种常见类型
从唐诗的对偶看汉语的词类和语法
漫谈高考考点对词类及句子成分的隐性考查
白龟山水库动用死库容应急供水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