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中自我效能感的培育

2017-02-13 16:37杨勇
山东青年 2016年10期
关键词:潜势自我效能感书评

杨勇

摘要:本文拟对2016年由伦敦Palgrave MacMillan(帕尔格雷夫—麦克米伦)出版社最新出版的《高等教育中自我效能感的培育》一书进行评论。主要由四大部分组成:简介之后,概述本著作各章节的要旨,然后指出其不足,最后在总结的基础上对本书的潜在读者提出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书评;自我效能感;模态;潜势;例示

一、引言

高等教育教授与学习策略的探讨中,心理学的作用及其重要性常为之忽略或重视不足。本书突显了与学生主体交际互动中心理因素的关键性,尤其对“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概念泼以重墨。所谓“自我效能感”,广义上指“我们对自身能够完成任务并实现目标的信念强度”(Bandura, 1977),杨勇(2016; 2017)拓展了该定义内涵,提出了“多模态自我效能感”(multimodal self efficacy)。

二、各章概述

Laura Ritchie通过多项关键问题引领读者深入阅读。第一章阐述了当前英国高等教育情形及教学实践中应保持与学生主体不断变更的需求一致的重要性。特别强调指出,对如今的学习者而言,高等教育中的技术应用并非一种“附加红利”(added bonus),而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因此在学习情景中是不可或缺的。教师对于这种社会现实(social reality)应予承认并接受。作为学术论文或著作的写作规约,第一章通常被视为“引论”(introduction)部分,本书并无例外。

第二章 重点回顾了自我效能感的理论构建,其中多次提及了该研究领域的核心人物,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者Albert Bandura(阿尔伯特—班杜拉)。第三章评论了高等教育情景语境中可及的各种交际模式(mode),并对如何应用这些交际模式来培育自我效能感提出了多种策略。模式“mode”是“模态”(modality)的“系统潜势”(systemic potential),而模态是模式的“例示”(instantiation),二者处于人类表意同一层面的“连续统”(continuum)里,分列两极。对于如何改变教授话语来帮助学生主体强化自我效能感,本书列举了诸多简单却又实用的个例,如避免措辞“dont”的应用,因其暗含学生可能要做错的观念,相反,对于学生主体需要完成的任务或需要解决的问题,要给予清晰的指导,而不是仅仅指出学生应避免什么。第四章对日常教与学的互动中,教师如何以其自我效能感来提升与学生主体的人际交互质量,通过具体的案例作以思考。以此为基础,第五章探讨了教师掌控经验的功能,并就如何鼓励学生主体拓展自身学习技能勇于担责进行了考量。第六章叙述了培育自我效能感对于学生学习成就及参加工作坊意愿的重要性。最后,第七章鼓励读者培养其自我效能感的信念,并对如何应用持续性专业发展来确保终身个体发展展开了讨论。

三、 本书不足

尽管本书可能成为所有高等教育者的重要读物,毋庸置疑,仍有多处核心教育领域未曾涉及或深刻探讨。通过列举学生主体需要取得的成果,如听力、学习、思索及反思等,多少有些重复之嫌,并且对于导师如何培养自我效能感以助学生主体实现学习目标,多局限于一些具体的个例之中,而缺乏较深入的理论探讨,换言之,感性经验多于理论升华。尤为重要的是,纵览全书,作者对于自我效能感的定义似乎摇摆不定。有些地方需要用概念的形式对具体任务需要细化解释的,得承认作者告知了具体的概念;但与之相对,另外一些地方对于自我效能感如何引发人们,如教师与学生,一系列积极或正面的特质,则作以一般性描写。另外,对于自我效能感的一些观点缺乏全面的关注也令人遗憾。当Bandura的著作理论通篇提及时,假设重复的目的是为了反思,其他一些重要研究者的著作,如Kolb(1984)提出的著名“反思性学习周期”理论(reflective learning cycle),均未做深入研究。最后,本书的论述偶尔有些“旧瓶装新酒”,对于在高等教育界教学研究历时多年的一些核心概念,本书却呈现新异甚至兴奋之感;同时,“自我肯定理论”(self-affirmation)在学生学习成果中的应用 、授课或讲座中的互动、积极聆听并对学生做出回应等方面,个例则过于匮乏。

四、 总结暨期望

如果读者有兴趣期待跨多学科,特别是音乐,倾听一些新颖且创新性的教学案例,本书可谓不二之选。作者展示了众多有趣而又富有启迪意义的案例,如为建筑专业的学生重新设计学习空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哲学讲座;探讨如何理解正在学习演奏大提琴的学生等。上述案例均体现了教学过程的跨学科性。然而,设若读者意在深入理解自我效能感及其在教学、学习及个体行为改变中的重要功能,笔者建议相关读者应寻求Bandura的原著,或查阅含有致力于行为改变理论的自我效能感的教材、研究论文及报告等。

[参考文献]

[1] Bandura, A. Self-efficacy: Towards a Unifying Theory of Behavioral Change[J]. Psychological Review, 1977(84):191-215.

[2] Kolb, D. A. Experiential Learning: Experience as the Source of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M].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1984.

[3] 杨勇. “耦合”观照之一:多媒体外语教学[J]. 现代交际, 2016, 待出.

[4] 杨勇. 英文电影字幕多模态效能实证研究[J]. 宁波大学学报, 2017, 待出.

[5] 杨勇. 功能语境视阈下高校教师多模态自我效能感构建考量[J]. 东北亚外语研究, 2017, 待出.

[6] 崔刚. 《心理语言学导论》导读[M]. 北京: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07.

基金项目: 吉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多模态视域下的英语教学设计的研究”(GH12170);广东省教育研究院课题“应用型大学多模态外语教学探索”(GDJY-2014-C-b077);广东白云学院课题“大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多模态构建研究”(BYKY201537)

猜你喜欢
潜势自我效能感书评
书评
贺兰山沿山地区强对流潜势预报方法研究
临涣选煤厂浮选效果评价与尾煤再选潜势分析
氨对甲苯二次有机气溶胶生成潜势影响的实验研究
书评
书评
探究自我效能感理论下的高职英语自主学习策略
自我效能感对高校大学生英语口语能力的影响
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