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芭芭拉·波拉克教授当代艺术课程管窥中美艺术教育教学方式的差异

2017-02-14 10:16付媚生FuMeisheng
天津美术学院学报 2017年12期
关键词:视觉艺术当代艺术纽约

付媚生/Fu Meisheng

芭芭拉•波拉克(Barbara Pollack)教授在山东大学品牌与传播研究所的当代艺术短期学习交流课程虽已结束,但是对于“生于斯,长于斯”的学员们的影响却不仅仅停留在听课时对美国当代艺术来自视觉和心理的震撼,也不止于芭芭拉教授特立独行的性格魅力、国际化的艺术视野、深厚的艺术理论素养,以及成功的艺术策展案例。关键是芭芭拉教授的课程让笔者对于美国式的艺术教育方式有了直接的课程体验和感受,并以此展开针对中美艺术教育教学方式的差异性理解和探究。

一、芭芭拉和纽约视觉艺术学院

芭芭拉是美国研究中国当代艺术的代表学者之一。她是纽约视觉艺术学院的资深教授、著名的艺术评论家,《狂野的东方:一位美国艺术评论家在中国的探险式经历》(The Wild, Wild East: An American Art Critic’s Adventures in China)一书的作者。她对中国当代艺术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在《艺术与拍卖》(Art Auction)发表的关于中国艺术市场的文章。2014年,她策划的二十七位中国年青艺术家群展“我这一代:中国青年艺术家”(A New Generation of Chinese Artists)在美国四个美术馆巡展一年,意图使美国了解中国的年轻艺术家创作的真实景况,持续关注中国当代艺术和艺术市场。她的艺术批评文章《美国观念中的中国当代艺术》《艺术中的美国内战》转载于国内各大艺术门户,作为美国评论家撰写的中国当代艺术家的重要文章,影响深远。

芭芭拉教授执教的纽约视觉艺术学院(School of Visual Arts,简称SVA)是美国纽约一所私立高等学校,是享誉全球的艺术教育领域公认创新者与领导者。纽约视觉艺术学院最核心的教育理念是推进文化多元性,这种多元性一般是向所有美国各个社会经济阶层的少数民族学生开放入学申请,其中许多来自纽约巨大的公立学校系统之外,其次则是积极进取的海外学生项目。启动国际学生计划的关键革新是把学院的艺术课程和强化英文训练教学结合。由于艺术评论是艺术教育中的重要一环,强化语言课程促进了学生讨论艺术的能力并且导致探讨学生的国际化思想与理念。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也联动了纽约的艺术社区。纽约视觉艺术学院的学生被带到艺术事件现场、艺术机构之中,特别是带到博物馆成了惯例,在那里学生们面对美国的博物馆进行实践与传统学习。这也铸造了纽约视觉艺术学院以多元文化为核心的教育教学特色。

在过去的十年间,纽约视觉艺术学院见证了自己的国际学生数量长足增加。这种增加在校园中创造了一种拥抱多元性的文化以及促进对差异性的理解。“多元文化主义”的校园文化给予学生的影响超出了学生在课堂与工作室里的学习,因此,多元成为视觉艺术学院的教育目标里的核心价值,而且纽约视觉艺术学院积极推动本文中叙述的多元也证明是一个智慧的决策,不仅在促进纽约视觉艺术学院入学指标上,更重要的是把纽约视觉艺术学院的品牌推广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二、来自芭芭拉课程的差异启示

1.重视批评性思考的教学形式

芭芭拉教授的课程前半部分侧重当代摄影史的讲授,重点讲授1960年以来的重要的当代摄影艺术及摄影家,主要从批判性艺术理论学习和艺术传播、艺术市场角度出发。一般是在一节课上,老师会提前布置这个星期的题目,然后拿到课上进行批判性探讨。然而,百分之八九十的时间是同学之间就各自的准备和思考互相批判,老师只做总结。大学二年级的批评类课程是纽约视觉艺术学院的王牌课程之一。

在这门课中,我们探讨过美国摄影史上有着重要影响的摄影家,比如沃克•埃文斯的直接摄影,罗伯特•弗兰克的《美国人》。简•克鲁沃尔的形式主义,弗里德瑞克•埃文斯的灯光构成元素、李•弗瑞兰德的新纪实摄影、辛迪•舍曼的自拍摄影等等。但是在这过程中不是只有摄影作品的批评与学习,凡是有关艺术,比如装置、雕塑、电影等其他艺术形式都会有所拓展。课程讲授完成以后,会进入作品评论环节。首先让作者陈述个人作品创作得失,随后老师根据学生作品给予有针对性的、建设性的总结和评论,并给出建议。课程鼓励每个学生分享个人在创作中遇到的困难并介绍如何克服困难,以及如何完成表达和制作,如何完善并观看作品。通过幻灯片、书籍、电影和参观博物馆的方式学习那些已成型的作品以及新兴摄影师的作品并发挥相应的才能。与习惯了知识的罗列铺陈,没有任何咀嚼和消化,更没有批判性的认识和思考体验的国内僵化的灌输式的教学模式相比,芭芭拉教授的当代艺术课程会给人全新的教育体验。

2.重视作业的主体性表达与过程性体验。

在美国高校,课程作业的命题注重主体性表达和过程性体验,最终形成的成果也非常完整。芭芭拉教授给我们展示了几个策展案例,并布置了策展写作任务。“如果说讲座是辅料,那么主餐就是作业。每一次作业教授会提出新颖的题目,一个教授的艺术修养往往在布置作业的水平上会有所体现。”①芭芭拉教授强调教师布置作业不要试图控制学生思维,而要激发学生的想法,让学生有更大的空间进行自我表述。

3.强调教学内容和形式的灵活性

芭芭拉教授的课程前半部分侧重当代摄影史的讲授,后半部分则是当代艺术,尤其是她一直关注的中国当代艺术。重新定义了对当代艺术的理解,并且对中国现阶段的当代艺术有了准确定位,更重要的是从国际化的角度了解了中国当代艺术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发展趋势,由基础的理论学习转入更广阔的应用实践领域。课程期间曾数次到博物馆、美术馆及地市进行专题考察学习,知识和思考的传递并不局限在课堂上。

纽约视觉艺术学院教授会不定期地带学生进入VICE、GQ、VOGUE、LIFE、TIMES、MoMa、美国大都会博物馆、佩斯画廊、美联社等专业机构进行参观,并邀请其内部的专业人士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讲解。其中包括一些自由艺术家、画廊相关人员、策展人、媒介技术人员、艺术总监等等。讲授的内容包括如何策划一个展览、艺术作品的传播、艺术作品的定价、艺术杂志的策划与编辑、艺术家如何进行个人推广传播、艺术家需要怎么样的技术与媒介支持,甚至包括艺术家工作室的软硬件需求。在纽约视觉艺术学院,大学三年级会侧重艺术批评与数字影像技术的持续学习与思考。

4.注重国际化的艺术视野

芭芭拉教授课程始终贯穿着广阔的国际化艺术视野。首先体现在其授课的整体内容上,不再停留在对某些基础技术上的深究,而是用大视野、大方向来整体把握国际当代艺术的发展,了解世界前沿的当代艺术家的艺术思想和发展轨迹,从而启发学生对自己的艺术发展之路的规划和创新思维。尤其针对当代艺术的准确定义和理解,从艺术发展史的发展规律的角度,来理解中国的当代艺术的现实问题。

芭芭拉教授广博的综合素养对教学起着决定性作用。她对于摄影史论以及艺术史拥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持续关注中国当代艺术实践,立足自己的科研课题,并要求将最新的来自国内、国际的艺术实践、策展经验研究成果融入教学,还会经常邀请业界的专业人士担任辅助授课工作,注重与艺术机构、画廊、博物馆的合作。小型的专题研讨会持续不断,这对学生开拓思路和扩展视野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再加之美国原本的科学技术水平和国民的整体受教育程度,使得他们拥有更广阔的眼界,更平和的心态,学生们在进行创新时不仅可以得到不同技术上的支持,也会引发他们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和对社会责任的思考,这也是美国学生在看问题时更具国际视野的重要原因。相比之下,国内教育延展的广度和先锋性显得不足,再加之大环境的影响,师生观念的开放程度和思考问题的深度还不够。

三、结语

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文化差异,造就了中美两国艺术发展的不同步的历史现实。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中国的艺术教育正在大步地跨向国际化,同时又逐渐显现出了自己的特色。但相较于发达国家完善的艺术教育体系和成熟的艺术教育理念,我们还存在不小的差距,要想提升本国的艺术教育,只有立足我国的具体国情和历史文化差异,创造性地探索出一条既符合“以人为本”的教育规律,又能兼顾艺术教育理论与现实规律的艺术教育教学方法。

芭芭拉教授课程短期的交流学习之旅,让笔者领略了不一样的风景,感受了不一样的教育理念,更重要的是让笔者学会并体验到不一样的思考方式,批判性的思考和开放式、多元化的教育理念。

注释:

①李小耶:《我在纽约视觉艺术学院学摄》,《走向世界•山东摄影》2014年第6期。

猜你喜欢
视觉艺术当代艺术纽约
不只是拼贴的视觉艺术
当代艺术的珍奇橱柜
——评《全球视野下的当代艺术》
李阳 让品茶成为视觉艺术
我把纽约搬走了
日本当代艺术的“三剑客” 上
手机UI界面设计中视觉艺术元素的构成
正确审视“纽约假期”条款
纽约往事
电视综艺节目宣传中视觉艺术的创新思考
从苏绣能否成为当代艺术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