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技术下徽派建筑文化的传承保护研究
——以宏村民居为例

2017-02-14 13:19邢萍
国画家 2017年2期
关键词:徽派遗存建筑

邢萍

新媒体技术下徽派建筑文化的传承保护研究
——以宏村民居为例

邢萍

徽派建筑是人类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个性鲜明、特殊价值的文化遗产,是人类历史文化的浓缩。徽派建筑的保护已经引起了我国的高度重视,并成为世界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非遗保护因国情原因起步较晚,直至20世纪70年代末,文化部才开始对民族文化遗产进行抢救和保护。徽派建筑主要分布于古徽州地区(黄山市,绩溪县,婺源县),是汉族传统民居建筑的一个重要流派。它的工艺特征和造型风格主要体现在民居、祠庙、牌坊和园林等建筑实物中。在建筑的形成过程中,深受地域文化与人文观念的影响,彰显出鲜明的地域美学特征,飞扬跋扈的马头墙、灰白相间的斑驳的墙壁,依山傍水,静静伫立,犹如一幅静止的历史画卷。宏村,古取宏广发达之意,是位居黄山市黟县桃花源里一座奇特的牛形古村落,是徽派建筑的典型代表。因地处偏僻群山的一角,幸运地躲避了战火的侵袭,完整地保留了下来。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理念而言,科学与艺术、现实与虚拟、理性与感性存在着不可逾越的鸿沟。新媒体技术的出现和发展,在数字科技的支撑下,使二者建立了密不可分的新的艺术种类,其技术的运用深化了人们对非遗的生态存在与保护观念。数字化技术对徽派建筑的保护不仅仅只是一种模拟、展示、宣传和教育的外在手段,更是非遗自身存在和发展的方式。新媒体艺术是科学与技术在新时代的融合与交叉,就其特征可归纳为虚拟性、交互性、体验性等基本特征。利用多媒体技术与徽派建筑文化再度融合,通过科学的手法和表达媒介,彰显独特的对非遗人文关怀与保护手段。利用多媒体这种非物质形态的数据与信息,以文字、语音、图像等形式,跨域地域、语域、时域,展现非遗的历史文化意义。将静态的徽派建筑文化以动态的表达方式传达,使得传统历史文化与现代融合。所以在文化产业迅猛发展的今天,徽派建筑的保护理应从静态的生态保护提升为动态的传承的新高度。

一、新媒体技术对徽派建筑遗存保护的实现方式

1.利用新媒体技术展现徽派建筑遗存的面貌

徽派建筑是民族文化的根源,是历史遗留的瑰宝,同时必须依赖一定的物质环境与生态环境而存在。现代化的进步转化了人类的生存方式,反映文化深意与内涵的原生态的历史文化遗产慢慢退出人类的生活。徽派建筑是历史留在固定地域上的静止画面,凝聚着历史上人们生活的意识形态和精神追求,反映出质朴与安宁的生活环境追求下的一种折中的心理需求。

运用新媒体三维技术,将现存的徽派建筑遗存数字化再现,以动态的形式展现出来,实现永久的保存和动态的展现。通过数字技术,运用文字、影像、画面、声音等元素,如电子书、动画片、电视、电影等大众媒介形式的多种手段、多种形式展现徽派建筑的遗存现状。

2.利用多媒体技术追溯徽派建筑当时的状况

经济的迅猛发展改变了人类生存方式,同时反映人类生活印记的无形文化也大量销声匿迹。徽派建筑也是如此,被誉为“徽州古建三绝”的民居、祠堂、牌坊,很多因为岁月、战争等原因被摧毁。主要徽派建筑代表地区的徽州六县(歙县、黟县、祁门、休宁、绩溪、婺源)徽派建筑损坏较为严重,而泛徽州地区,徽派建筑在现代文明的建设中,几乎消失殆尽。

运用新媒体数字技术,致力于填补信息的鸿沟,将遗失在历史文化长河中的徽派建筑数字化动态的再现。将民族徽派建筑与现代传播技术有机融合起来,这既可以挽救民族艺术渐行渐远的步伐,也可以达到运用新媒体技术将徽派建筑艺术重塑和挖掘。作品的内涵将徽派建筑艺术传播数字化的同时,也会赋予新媒体艺术新的时代内涵。这将深化徽派建筑的保护和研究,加大徽派建筑的保护力度和深度。

3.结合新媒体技术塑造徽派建筑遗存未来的形象

新媒体技术与徽派建筑相结合体现出的文化特征:现实性与虚拟得以互为兼容,全球化与民族本体相互统一。在开放的平台中展现实现了资源跨地域、时域、语域的共享,文化消费与生产具有共时性、超越地域性、超越语域性。

运用新媒体数字技术,融合艺术、人文、科学等多种手段,以视频、图片为媒介,以多媒体技术、徽派建筑为依托,将对徽派建筑未来或理想的形象实时性、交互性、体验性的全新形式展现出来。一方面,此种手段便于我们对遗失的徽派建筑进行虚拟重建;另一方面,对现存的徽派建筑的未来发展方向有了清晰的了解,这样更有力于我们现在将实施的保护措施。彰显了新媒体技术在实体保护的科学力量,是科学、徽派建筑、艺术三者的深度融合。

二、新媒体技术下徽派建筑遗存保护模型的构建

1.构建徽派建筑遗存档案数据库

数字化数据库的建设使得非遗的信息化日益成熟,非遗的数字化保护手段也得到飞速发展。我国非遗的保护已经从最初的民间静态的物质保护,转为全方位的动态保护。2008年,由我国文化部、中国艺术研究院等已经奠定了我国非遗数据库建设的高起点,中国非遗数据库的结构建设与规划已初步完成。

构建徽派建筑遗存数据库将有力促进对现存徽派建筑的保护,也是徽派建筑信息化建设现状的重要窗口之一。新媒体技术的运用,利用三维数字技术,将徽派建筑的场景进行视频的再现。运用视频动态的展现将更加有助于读者更直观地理解徽派建筑,其跨语域、时域、地域的展现形式,可以更加有效地将徽派建筑的艺术魅力推向全球。

2.构建徽派建筑遗存的保护平台

构建公益性徽派建筑保护网站,旨在利用现代化网络平台推广传播徽派建筑艺术。现阶段,对徽派建筑的保护仍处于画地为牢、各守一处、相对分布零散的局面。没有形成统一的,既兼顾区域性、地方性的特征,又能实现统一管理的模式,这是当前徽派建筑保护的重点和难点。利用构建统一的徽派建筑的平台,综合运用影像、数字、网络等新媒体手段,将现阶段徽派建筑保护信息分散、利用率低等现象,通过虚拟的网络实现徽派建筑统一、系统、有序的安全管理。

三、新媒体与徽派建筑保护的实现保障

1.法律保障

有效地保护现存的徽派建筑遗存,首先必须借助立法的手段,建立强有力的法律条文并且有效地贯彻执行。加强我国地方对徽派建筑的地方性法规的建设与完善,同时改变不重视地方法规的思想观念,要更好地发挥地方立法的作用。为了保护徽派建筑,在另一方面,为了保护徽派建筑,组织打击对徽派建筑的破坏、买卖。另一方面我们要借鉴一些成功的国际条约与区域性国际条约的制定,建立适合我国地方性的侵害徽派建筑的法律救济机制。一定程度上而言,民间社团、地方组织对徽派建筑的保护一般是通过社会呼吁等方式进行保护,所以最终还是靠政府制定的法律与有效措施,才能真正意义上保护徽派建筑的切实利益。

2.资金保障

对徽派建筑长期有效的保护必然需要资金保障,政府公共财政的投入是徽派建筑保护资金的主体。当然在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文化投资多元化的格局已经日益形成,非盈利性社会公益事业、社会融资、社会民间财力等多元化的资金也是保护徽派建筑的有力保障。无论是哪种形式的资金,都必须做到资金及时到位并有效运用,并做到定期检查、跟踪督察,切实做好保护资金流向徽派建筑的保护工作。

3.传承保障

此处的传承是指直接参与徽派建筑艺术的传承,使徽派建筑艺术能够沿袭的个人或团体。在我国一般分为家族传承人和行业传承人两种模式。拓宽徽派建筑艺术的传承渠道,如社会传承、地域性社会传承、教育传承等。尤其教育传承是首要的渠道,与传统的家族传承和师徒相袭相比,学校教育对徽派建筑的传承表现出目的性、组织性与计划性。

四、总结

徽派建筑的保护如今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如何保护也是学术界的研究热点。高速经济和科学发展的今天,其保护措施可以大胆地创新与探索。新媒体技术既是一种文化产业,更是一种文化传播的媒介。运用新媒体技术与徽派建筑的保护相结合,运用与人们生产、生活紧密关联的视频影像工具,传达徽派建筑的艺术并同时提升人们对徽派建筑的保护意识。这样既可以扩充我们的文化市场,也能促进徽派建筑的传承与传播,最终达到对徽派建筑文化遗产的保护目的。

1.刘先觉,《阿尔瓦·阿尔托》,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年12月第1版

2.叶南客,创新文化产业政策[N],新华日报,2002.08.22,09

3.谌强,推动文化发展新引擎——谈正确认识发展文化与运用科技的关系[N].光明日报,2010.06.22,05

4.韩冬青,皖南村落环境结构研究,东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991

5.MURRAY J. From game- story to cyberdrama[M]//WARDRIP -FRUIN N, HARRIGAN P, ed. First person:New media as story, performance and game.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MIT Press, 2002: 2- 10.

猜你喜欢
徽派遗存建筑
从佛教文化遗存看天水在丝绸之路上的重要性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徽派传统建筑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运用
建筑的“芯”
多元期新徽派版画的传承与革新
山水画般的徽派建筑
浅谈徽派“马头墙”在现代建筑中的运用与演变
辽代契丹贵族墓地守冢人居住遗存和祭祀遗存初探
贵州有的唐代遗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