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马钰传》的艺术构思和思想价值

2017-02-14 18:54牟民
昆嵛 2017年1期
关键词:传记诗词作家

牟民

在纸质阅读审美疲劳的当下,作为传记文学更难吸引读者的眼球。因为传记难写,你既要忠实于历史人物的性格和生活逻辑,在资料匮乏的艰难中,又要写出人物的鲜活特征,没有独特敏锐的眼光,挖掘出传记人物具有契合现实的精神财富,不能够成一家之言,给读者一个陌生化的阅读,这很可能是一次出力不讨好的辛苦写作。

牟平作协主席焦红军的《马钰传》自问世以来,广受好评,获得过“山东省文化艺术科学优秀成果奖”“烟台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先后在《今晨6点》和《联合日报》等媒体连载,影响深远。最近,手捧着借阅而来的北京线装书局出版的《马钰传》,一股墨香扑鼻而来,不知不觉喜欢上了。翻开一边读,一边做记录。我急切地想看看书中的马钰为何样人士,值得作家花费了两年多时间,七百多个日日夜夜,怀揣着打印的马钰及全真弟子两千多页诗文,一有空闲就阅读思考记录,潜心进去,然后用了二十几天,一气呵成了近十万字的《马钰传》。

开篇,作家没有按照传记的老套路去写,而是独树一帜,别具一格。用第一人称入笔,以洗练的文字,夹叙夹议,引领读者进入了一个生动鲜活的全真教意境,你不得不读下去。“好多年了,有一个人的名字,一直镌刻在我的脑海里,在我的灵魂深处飞翔。眯上眼,他那一袭白衣、头戴三髻、身材微胖、赤脚前行的形象便会浮现在我的眼前。他的名字叫马钰,八百多年前的马钰。”先声夺人,让马钰站在读者面前,然后再一层层展开。

仔细阅读作品,便有了新的发现。

在传记后记里,作家深有感触地写道:“一部好的人物传记作品首先要感动自己,只有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别人。其次,你要具有和传记的主人公在历史深处对话的能力,即你的精神要无限地接近于他。”作家抱着一种挖掘继承历史文化,应用于当世的责任感,查阅了大量资料,阅读研究了大量的佛教道教之类的书籍,对全真教的大弟子马钰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然后,从反复阅读王重阳、马钰、孙不二的诗集中,充满了对马钰的敬仰和爱戴。正是从诗文中,启发了作家的灵感,从诗中摸到了和主人公对话的一条秘密线索,那就是心灵的感应,越过八百年的时空,直接和主人公对话。物质的东西会随风而逝,精神心灵上的共振,是可以永存的,那就看作家有没有挖掘的本事,或者说有没有超现实的感悟力。庆幸的是,作家找到了开启这座宝藏的钥匙。

整个传记,一共十三章,前后引用的王重阳马钰的谈道论教的诗词,除去零星的引用,共有二十六首。这些诗篇,既是马钰和师父师兄以及师徒之间交流悟道的经验体会,也是他们乐在教中的感情抒发。马钰等人出家前,均为社会贤达,满腹经纶,饱学之士,写诗论道信手拈来,这也正是全真教有别于其他教会,以诗词唱和启迪心灵、传经布道的特点。原来作家抓住了这个特点,以诗词唱和为线索,不拘泥于人物的整个人生叙述,而只写了马钰出家前,出家后两大人生版块。这两个版块,前一个版块又以出家前的徘徊犹豫为重;后面以王重阳的教化引领和马钰与师兄师弟相和相谐,共创全真教辉煌为主,诗词唱和贯穿其中,加之作家精炼娴熟的诗意化语言,如一条缓缓流淌的小河,温润着主人公和他周围的人,更牵动着读者的心。如马钰出家回家化缘一章,马钰怕碰上自己的儿女,更怕碰上亲家。这对于一向过着优裕仆从相随生活的他来说,不异于一场刮骨敲髓样的考验。有一次,马钰化缘归途,实在困乏忍受不了了。他将化缘得来的美酒偷偷喝个精光,酩酊大醉。师父远在昆嵛山,立即遣人送一首诗给马钰,诗中写道:道成尚吃酒,岂惜千年寿。访饮若依前,不过四十九。马钰看后,顿惊。回山后在师父的调教下,马钰病好如初。他向道之心弥而愈坚。他随之赋诗一首,与师父和之。师父见马钰回头,再次赋诗赞誉:随我扶摇入洞天。每逢遇到大事,或者师弟徒弟们难解困惑,马钰都是继承师父的优良传统,咏诗表达,一来一往,如春风化雨,将困境润化无声之中。即便是王重阳和马钰的仙逝,也是以诗作结。尤其马钰的临终《琴操·归山操》读之如闻天籁,妙不可言。弥留时的吟咏更让人感慨万端:长年六十一,在世无人识。烈雷吼一声,浩浩随风逸。那种心静如水,达观飘逸的形象跃然纸上。

这就是《马钰传》以诗贯穿全文,诗词唱和,贴着人物走,诗词的吟咏是人物心理变化成长的晴雨表,又使文章浑然一体,结构严谨,得一石二鸟之妙。

在每一首诗词吟咏之后,会有作家精美恰当的点赞,这诗意化的点赞,恰如黏合剂,将文章环环紧扣得天衣无缝,内容与形式达完美的结合。

仔细阅读《马钰传》,可看出作家的深厚的语言功底,在构思这部传记过程中,作家在语言艺术上狠下了一番功夫,形成了专属于自己的传记语言特点。整部作品采用半文半白的表述,句式精炼,四字句为多,整散搭配。短句明显有着诗经和辞赋的影子,很少渲染,铺陈其事,读起来节奏明快,具有音乐感。这正体现了传记文学讲究真实的特点,为读者再现了一个主人公生活的社会环境。因为八百年前的宋金对立的语言表达,绝不是今天的大白话。何况全真教有影响的弟子基本都是出身于簪缨之族、诗书礼仪之家,言语举止透着一股文人的气息,半文半白是最好的语言选择。要用半文言去表述,最忌一面艰涩,一面空乏,弄得不伦不类。《马钰传》的语言叙述,既不生硬,又文采斐然,每读一句甘之如饴,余音袅袅。往往三两句简洁的白描,形象如在眼前,如:“老先生今见马钰,神情飘逸,儒雅具礼,颇有好感。”其中两句八个字,便把马钰的俊逸的儒士风度表现了出来。作家深知,要把人物写活,光用简练的语言不能达到人物描写的高峰,那就是典型细节描写必不可少。书中有许多感人的细节,让人阅后不忘。如写孙不二西行祭祖前的毁容:“狠下心志,烧起一锅热油,以水沥之,然后将面容覆于油锅之上,油水不容,顿时,孙不二的脸上已经千疮百孔,油泡尽起。”寥寥几笔动作描写,把孙不二的忠诚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第九章写马钰在昆嵛山中坐环练功,未达小任仙之境前,一段精彩的整散句的记叙,可谓神来之笔:“马钰看到眼前天地交泰,奇异变化一景,不禁心神激荡,正是天人合一,天人感应之际,神示之下,马钰恍然顿悟。”紧接着,作家写马钰顿悟的刹那:“先前马钰还觉上身气血郁结,运行停滞,顷刻间,上下交融,全身通泰,一股热流,经身体任督二脉,缓缓而行,所经之处,但觉四体百骸,无不通透,有若鹤唳秋空,月照寒潭。”读此,恍若不是马钰在练功,而是读者被诗意般的语言引领于昆嵛山中,闭目打坐,跟着吐故纳新,体验着这一豁然开朗的美妙。

说到家,文学艺术是语言的艺术,精湛熟练的语言表达,它如一辆实实在在的车马,载着作家通往艺术的顶点。不管车马快慢,重要的是衔接,有张有弛,抑扬顿挫,美感尽显其中。小说诗歌散文如是,传记文学也不例外。从《马钰传》的语言功夫中,可以看出作家深谙这一明理。

书写人物传记的意义,在于汲取历史人物身上的精神财富,激励当代。作为研究全真教的作家焦红军,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研究视野。全真教经王重阳的开创,到马钰的光大,从神秘虚幻中走出来,更贴近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它有海纳百川的胸怀,融合儒、释、道,形成三教合一,三教同源,三教平等。追求全真而仙,精神上超越与皈依,回归心灵,而不是肉体的长生不老。明心见性,功行双全,济世救人,救死扶伤,劝人行善等教规理念,这些理念在今天仍然有引领作用。

主人公马钰的人格魅力更让人敬仰。他出身名门望族,被人们号称“马半州”,过着锦衣玉食的富足生活,但他却能够乐善好施,视金钱为粪土,多次助危难之人渡过难关。作家是把马钰当做一个活生生的人来写的,既写了他的善行,也写了他的耽于豪饮,作为一个衣食无忧之士,要出家步入全真教,是需要反复开化的。其中的“十梨分化”“环堵教诲”,真实地写出了出家的不易,丢弃泼天富贵的不舍,在如此难以决断中,最终走出一个全真道弟子;而出家后,回家乡化缘,他又几经磨难,度过心灵的泥淖,渐入全真教佳境,他誓死赤脚、夏不向水、冬不向火、遮草为茅;日食一钵稀饭,十年手不把一文钱,苦修苦行,惊醒众人,这才是令人敬佩有血有肉的马钰。后来马钰妻子孙富春出家,训名“孙不二”,号“清静散人”,也是在马钰人格魅力的感召下,才步入教会的,她创立了清静派,为了西行祭祖,孙不二自毁娇美容颜,感人至深。没有对人物的真实揣摩把握,是很难写出如此立体化的人物形象的。

马钰所推崇的“不用符箓,不炼外丹”“不贵内身的长生不死,而专注心灵超时空的相互感通”“勿向外求,要在自身修炼”的生存价值,相比于当下的物欲横流,追求金钱,对大自然的巧取豪夺,马钰的追求,不是我们应该学习的榜样吗?马钰亲自制定的《丹阳真人十劝》,每一条都渗透着全真教弟子们的自我净化与修炼,如人人达到此境界,这才是对生命的终极关爱。相比于今天,处在追名逐利环境里的人,是不是应该向马钰学习做人的道理呢?他的苦修苦行,让更多的沉湎于享乐至上,而不思付出的现代人羞赧汗颜。

当然还有许多,比如马钰的虚心好学,不妄自尊大,度人之上,循循善诱;比如他的严于律己,恪尽职守等等。

一部十万字的传记,给我们提供了太多的信息,值得认真研读,深深思考。

猜你喜欢
传记诗词作家
作家谈写作
别把八卦当传记
诗词书法作品
【诗词篇】
作家阿丙和他的灵感
年轻的时候要少听八卦
背诗词的烦恼(下)
背诗词的烦恼(上)
读失败者的传记
我和我的“作家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