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京津冀美术教育互动交流浅析

2017-02-15 03:25孟雷
国画家 2017年6期
关键词:京津学堂中国画

孟雷

20世纪京津冀美术教育互动交流浅析

孟雷

20世纪京津冀由于特殊的地缘关系,以及特殊的政治、文化背景,美术交流活动频繁而密切,美术社团、新式学校的成立以及政治要人的雅集活动更加促进了三地画家的密切交流。本文主要以美术社团及美术教育为例谈一谈京津冀美术的互动与交流。

北京

20世纪的北京曾是晚清帝都、民国中央政府所在地,亦是新中国成立后的首都,它经历了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清帝逊位、新中国成立等风云变幻,同时这里也掀起了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等文化新思潮。北京作为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吸引着五湖四海的画家、学者及有志之士云聚于此,对全国美术教育事业的繁荣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美术社团

1915年由余绍宋发起组织的北京较早的绘画团体“宣南画社”成立,聚集了一大批活跃且富有实力的画家,如梁启超、陈师曾、贺良朴、林纾、萧俊贤、王梦白等,其中多数人成为后来如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中国画学研究会、湖社画会等团体的发起者和支持者。

1916年12月,蔡元培被任命为北京大学校长,北京大学成为传播新思想、新文化的重要阵地。蔡元培支持新文化运动,主张新旧思想“兼容并包”。他在北大倡导美育,发表《以美育代宗教》《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等文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蔡元培在《文化运动不要忘记了美育》一文中提出:“文化进步的国民,既然实施科学教育,尤其要普及美术教育。”11918年2月,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成立。学习内容上坚持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精神。李毅士、陈师曾、贺履之、汤定之、徐悲鸿等,都为画学会成员。并由胡佩衡主编,出版了专业杂志《绘学杂志》。

1920年5月,中国画学研究会成立,发起人为金城、周肇祥、陈师曾等人,研究会以“精研古法,博采新知”为宗旨,除教授学员、推动中国画创作外,还积极组织中日两国绘画联展。研究会得到了当时大总统徐世昌的大力支持。徐世昌号称“文治派”总统,在位期间鼓吹“偃武修文”,站在国粹派的立场,虽然不支持新文化运动,但是他在任期间文化政策上比较宽松,为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社会环境。他批准将日本退还的庚子赔款的一部分作为中国画学研究会的专用经费,给予过大力支持。1926年由中日双方成立的东方绘画协会,徐世昌被推为中方会长。1920年11月,中国画学研究会第一次中日联合画展在北京东城南池子欧美同学会举行。北京展览结束后,随即移到天津公园商业会议所继续展出。

1926年9月6日,金城病逝于上海,其子金开藩于同年12月在北京创立“湖社”画会。金城别号“藕湖渔隐”,湖社取以“湖”字为画会之名,以资纪念。画会成员多以“湖”字为号。由胡佩衡、惠孝同等编辑出版《湖社半月刊》,后改为《湖社月刊》。中国画学研究会仍由周肇祥任会长,主编《艺林旬刊》,后改为《艺林月刊》。其中金城的《画学讲义》、陈师曾的《文人画之价值》等文章都对当时画坛流行的粗莽简寂之风不满,他们针砭时弊,提出弘扬传统文人画的精神,成为传统派的中坚,对后世影响深远。中国画学研究会与湖社画会的主要活动是招收学员、传授画艺、定期举办展览,发表活动信息、宣传中外艺术等。两个画会为社会培养了大量人才,是为京津地区极具活力的画家群体。湖社画会中有不少天津会员,湖社画会在北平举办的画展,按例是在天津续展。1931年在天津成立湖社天津分会,加深了京津两地的美术交流。2

湖社画会内外的画界精英,他们大多在美术院校如国立北平艺专、辅仁大学美术系等任教,画会与学校的美术教学,互为表里,相互增益,为北方尤其是京津地区中国画人才的成长奠定了良好的环境。他们培养出来的中国画人才,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成为美术院校中国画教学及新成立的画院领导和创作骨干。

二、学校教育

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学制”),是中国近代第一个施行了的学制,它进一步规定的学校大多需要开设图画课的学制,奠定了中国普通学校美术教育的基础。

1918年4月15日,北京美术学校(中央美术学院前身)成立。这是我国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成长起来的第一所国立艺术学校,此校先为私立北平美术学校,次年,改为国立高等美术学校,留日归国的郑锦为校长。1928年10月,国立北平艺专编入国立北京大学,称艺术学院,徐悲鸿任院长,12月即辞职南返。1929年,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更名为北平艺术专科学校。1938年,国立杭州、北平两艺专,在湖南沅陵合并,定名国立艺术专科学校。1950年4月1日,中央美术学院正式成立,毛泽东为学院题写校名,徐悲鸿任院长。徐悲鸿(1895-1953),江苏宜兴人,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中国现代美术的奠基者,曾留学法国,主张写实主义,借鉴西方学院教育模式来改造传统的中国画——“融合派”,经过与“传统派”的长期论争,有力地推动了现代美术教育的发展及时风的变革。曾发表《中国画改良论》《对艺术教育之意见》等卓有见地的文章。1947年徐悲鸿提出“素描为一切造型艺术之基础”,并强调“直接师法造化”。当时这种以西画改造中国画的方式,遭到了秦仲文、李智超、陈缘督三位教授的极力反对,并提出罢教。北平美术协会决议支援罢教的教授,并且散发传单《反对徐悲鸿摧残国画》。10月15日,徐悲鸿举行记者招待会,发表《新国画建立之步骤》和《当前中国之艺术问题》书面发言,批驳北平美术协会。后来李智超等教师调入天津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及其前身国立艺专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的优秀人才并成为新中国美术教育事业的中坚,如蒋兆和、李可染、李苦禅、赵无极、吴冠中、孙其峰、黄永玉、叶浅予等等。

1956年5月21日,国务院批准正式成立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为全国培育了大批人才。

天津

20世纪的天津开辟了中国近代化之路,是中西文化交汇的中心之一,并且形成南北兼容、五方杂处、中西交汇、雅俗荟萃的文化景观。天津绘画受到京派绘画的影响,同时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面貌。20世纪初天津的美术教育经历了两次大的冲击和影响,一次是八国联军侵华,天津开辟了英、法、美租界,西方文化对天津本土文化造成冲击。另一个冲击是清帝被迫退位后,移居天津。还有一些大军阀如徐世昌、曹锟、吴佩孚等也在天津租借隐居。他们闲居之时,常常以书画自娱,也邀请北京的画家来天津作画、卖画,促进了京津两地画家的交流,同时也有助于京津两地美术教育的交流与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天津作为北方的大城市之一,高校分布密集,美术教育亦是十分繁荣。

一、美术社团

天津早在二三十年代就陆续组织了一些绘画社团,1923年陆文郁开设“蘧庐画社”。1929年,天津广智馆组织“城西画会”,亦由陆文郁主持。

1928年夏由苏吉亨、赵人麐、李捷克、李少轩等7人共同组织创办“绿蕖画会”(后更名为“绿蕖美术会”)。绿蕖画会创办十年,切磋技艺,举办画展,培养了大量美术人才。同时还有《绿蕖美术会画集》《绿蕖画刊》《绿蕖》等出版物。

湖社天津分会:

1930年,湖社在天津举办画展,取得意外成功,不少津籍文化人如严智开、王良生、孙润宇等呼吁成立天津分会。1931年湖社天津分会正式挂牌,由刘子久、惠孝同、陈少梅共同主持。分会内兼设湖社画会天津国画传习所,成员有李鹤筹、张其翼等。

二、学校教育

天津是开办近代新式教育的典范,早在1895年天津就正式成立“天津北洋西学学堂”,该学堂为北洋大学(今天津大学)前身。后来严修、张伯苓等创办新式学堂,后来又创办了南开大学。且南开大学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有着密切的联系。抗战期间三所院校曾组成西南联合大学。1988年南开大学东方艺术系由著名画家范曾创立,范曾早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此外于复千、陈聿东等人都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并任教于南开大学。

1903年2月,北洋工艺学堂成立,后改为直隶高等工业学堂,其中设有与艺术设计相关的绘图专业。

1906年6月,北洋女子师范学堂成立,由中国近代著名教育家傅增湘创办,是中国最早的公立高等学府之一,其中设有图绘专业。后来学校几次易名为河北省立女子师范学院、河北师范学院、河北艺术学院,到1980年才正式定名为“天津美术学院”。曾经担任过天津美术学院副院长的著名画家孙其峰对促进京津两地的美术交流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孙其峰毕业于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师从徐悲鸿、胡佩衡、金禹民等。1952年调入天津河北师范学院美术系(今天津美术学院)任教。在学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孙其峰曾奔走于京津之间,邀请当时的知名画家来学校作定期或不定期的讲学,并且请他们指导学校的年轻教师。同时聘请老画家到学校任教,形成了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教学的中坚力量。当时从北京调到天津的有:李鹤筹、张其翼、秦仲文、李智超、萧朗、凌成竹等。当时请北京来校教课的画家有:溥松窗、蒋兆和、叶浅予、吴光宇、刘凌沧、黄均、李苦禅等。京津两地美术教育的互动交流,为京津冀乃至全国培养了大批人才,成绩突出者有白庚延、杨德树、陈冬至、吕云所、贾宝珉、霍春阳、杨沛璋、何家英、李孝萱、李津、贾广健、刘泉义、吴守明、陈永锵、方楚雄等一大批知名画家。

河北

河北省幅员辽阔,地大物博,文化博大精深,自古有“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之称,是英雄辈出的地方。清代直隶省就包含了京津冀地区,由于内环京津,无论是政经、经济、文化,都与京津有着密切的联系。河北的美术教育受京津影响较大。美术社团多出现在京津地区,在现今河北省管辖的范围内出现的有较大影响的美术社团较少。在学校教育方面,河北的美术院校与京津的美术院校有不同程度的渊源关系,也做出了突出的成绩。

1902年5月,直隶总督袁世凯聘请美国人丁家立为总教习,在保定办起了直隶高等学堂。校址在保定城北金线胡同,是直隶最早的师范学堂。1903年,保定创办了直隶师范学堂,学生从秀才、举人中挑选,开了全省师范教育的先河。3辛亥革命后,直隶师范学堂更名为直隶高等师范学校,该校设有手工图画科,培养了如王雪涛、王森然等全国著名的画家。

河北师范大学最早起源于1902年创建于北京的顺天府学堂和1906年创建于天津的北洋女师范学堂(今天津美术学院)。河北大学1921年始建于天津的天津工商大学。河北工业大学前身是1903年在天津成立的北洋工艺学堂,至今其校址仍设在天津市。以上几所院校都设有美术专业。京津的美术院校为河北培养了大量的美术骨干力量,其中河北许多高校的教师大都毕业于京津的美术院校,如老画家吴绍人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宁大明、丁伯奎等都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河北师范大学培养的高才生如今也已经成为国家美术教育事业的骨干力量,如现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的唐勇力、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刘进安、河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的白云乡等。

纵观20世纪京津冀美术教育的互动交流,我们可以1949年新中国成立为界限,划分为两个阶段:前半期的交流主要是拜师和结社办学,传习画艺和培养人才;后半期的交流以新式的学校教育教学交流活动为主。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大背景对京津冀美术教育起着决定性的影响。三地的特殊地缘关系,也加速了三地经济、文化以及美术教育的交流与发展,并且在互动交流的前提下,形成了各自不同的艺术特色。如今中央提倡“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的共赢战略,对于20世纪京津冀美术教育方面的回顾与研究将有利于更好地发挥各地优势,促进祖国的繁荣与发展,实现祖国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注释:

1.北京《晨报副刊》[J],1919年12月1日。

2.李松:《20世纪前期湖社于京津地区画家》,《京津画派:中国近代画派画集》[M],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年,第1-11页。

3.李萌:《晚清重臣袁世凯:直隶新政全国瞩目》[J](下),见《保定晚报》,2014年6月11日。

(孟雷,现为天津财经大学艺术学院讲师。本文系天津财经大学“青年教师自主选题”项目资助)

猜你喜欢
京津学堂中国画
中国画
中国画之美表现在哪些方面?
《远方》中国画
地方政府赶超行为对消除贫困的阻碍分析
地方政府赶超行为对消除贫困的阻碍分析
《岁有长又长》(中国画)
京津城际ATP光电隔离盒的国产化研究
京津城际MSTT元素封锁故障攻关
森林学堂
宝宝国学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