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针对农民群体角色转换的认同研究综述

2017-02-15 18:11甄洁
现代交际 2016年20期
关键词:社会认同自我认同角色转换

甄洁

[摘要]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的进展和人群流动性的加剧,农民群体这一本应与土地密切相连的群体正面临其自身最具时代性的阶层变迁和角色转换。随之而生的是一系列的以农民群体作为核心而辐射开来的群体社会行动的变革乃至更大层面上社会结构的变迁。这一现状引起了国内各学界的重视并展开相应的分析和研究。其中,针对农民群体角色转化这个中心问题,不同学界的众多学者选择了“认同”这个较具社会心理学意涵的切入点进行了深入剖析。本文基于此,将近年来各界学者针对农民群体在城市化进程中所面临的不可避免的角色转换期所展开的认同研究进行一个对比分类的研究综述。

[关键词]农民群体 角色转换 社会认同 自我认同

[中图分类号][F3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20-0132-02

中国,自古为农业大国;国民,上数三代皆为农民。但随着改革开放和城市化的快速进程,“农民”这一曾充满脉脉温情的称谓正悄悄地改变了它原有的意涵,慢慢作为一个弱势的群体代名词并成为社会变迁过程中一个无法被忽视的问题性因素。不同学科领域的中国学者将农民群体,特别是农民群体在城市化进程中发生和必须应对的各种客观性转变(身份地位、社会角色、社会行动等)作为研究对象,并借此对整个社会的变迁做一个深入的研究。在研究过程中,许多学者将“认同”作为研究的切入点,并试图去解释面对各种转变的农民群体在心理层面和行为层面的相互关联和影响。围绕这一主题,本文将国内学者此系列的众多研究就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与综述,以期在前辈分析的基础上找到可应用于本研究的理论与实证的基础。①

一、研究的现实背景

(一)加剧的城市化进程

自改革开放以来,商品经济迅速发展和城市的迅速扩张引出社会宏观层面的一系列变革,并由此衍生出多样化城市发展。在这样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农民群体首当其冲地受到了多重的冲击,原有的生活模式和行为模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所以,国内众多将农民群体作为研究对象的学者,都是基于这样的现实背景,去探讨农民群体从心理认知到行为模式的各种变化,尝试交互地探寻一条适合中国本土的社会治理之路。在划分具体的城市化模式时,不同学者又各有关注。如,关注由于商业化改革和商品房扩张过程中,村落变社区、农民土地被用或高或低的价格所购买;农民与土地的关系断裂,农民群体的社会角色或主动或被动地发生了转变。(李倩,2014;杜丽霞,2012;郭玲霞,2012;刘晖,2011;吴康明,2011)另有学者关注在“城中村”改造中,农民群体所发生的角色转变;并以此为中心研究农民群体的行为和认知。(徐斌 孙轶群,2011;杨艳斌,2011;贺建平 刘娟,2008;黄志强,2008)还有学者更加关注在政府政策性建设的背景下,在修路、建桥、礦区重工业区水治理区由于大量迁移而引出的农民身份的转变其相关的认同研究。(陈砚国等,2008;刘志伟,2007;周孝等,2006;吴来云,2005;唐利平,2005)

(二)加快的社会流动

社会的发展、交通的便利、户籍约束的减弱也大大增加了横向社会流动的可能;新生代农民对知识的重视和独有技术的增强,也促成了一大批农民的纵向社会流动。在这样的背景下,农民群体也悄然地进行着自身群体的转变。关注这一方面的深入研究也日益取得了更大的话语权。(黄建新,2012;李培林,2011;许传新,2007;胡玉萍,2007;彭远春,2006;王毅杰 倪云鸽,2005;王春光,2001;唐斌,2002)

二、研究的对象群体

在进行具体的研究对象选择时,“失地农民”和“农民工”成为高频出现词汇。但这样的称谓并不十分确切,理论界将由于与土地的联系减弱或丧失而发生角色转变的农民群体区分性的界定为“主动城市化群体”和“被动城市化群体”。“流动农民的城市化行为选择可以称之为‘主动城市化。失地农民的城市化行为选择则是‘被动城市化;从个体的角度而言,前者的城市化是个人的自愿选择,后者的城市化是政府的安排而不论其是否愿意。前者符合市场自由选择的逻辑,可谓‘主动城市化群体,而后者遵循政府行政主导的逻辑则可视之为‘被动城市化群体”。②

(一)关于主动城市化群体的认同研究

1.从宏观的制度层面入手,讨论“农民工”“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制度合法性困境和来自于制度层面的认同障碍。(贺雪峰,2006;李超海 唐斌,2006;陈映芳,2005)

2.从农民群体自身入手,探讨其在主动城市化过程中,在完成横向或纵向的社会流动时主观认同和认同行为的产生。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农民群体在完成从“村民”到“市民”角色转换过程中的主动性转变,尤其是从各种选择行为(择业、择偶、继续教育、消费、子女教育等)的认同调整。(许传新,2007;彭远春,2006;方英,2006;张向东,2006;王毅杰 倪云鸽,2005;郭星华、储卉娟,2004)

3.从社会其他群体与农民群体的关系入手,探讨在社会交往和互动行为中,其他群体对于农民群体角色转化的影响和社会认同的建构。(刘洋,2013;李向刚,2011;成华威 崔永军,2006;唐利平,2005;唐斌,2002)

(二)关于被动城市化农民群体的认同研究

由于被动城市化的农民群体与土地的分离和断裂更多是突然性或被迫性的。故,相较于主动城市化的农民群体,其在身份转换过程中确立相应的认同机制的困难性要大得多。以失地农民为例,失地农民群体因与土地断裂而发生的角色转换往往具有突然性和不可抗拒性。身份上从“农民”变为“市民”;居住环境从“乡村”到“社区”;但群体固有的行为模式和认知模式却无法做到一个即时性的适应,并因此出现认知失调进而产生群体行为层面的各种问题。在对待此类问题时,关注“被动城市化群体”,以群体角色转换作为研究的背景前提,将群体的自我认同作为一个切入点,成为近年来国内众多学者的研究选择。(卢永彪 吴文峰,2012;胡晓红,2008;孟祥斐 华学成,2008;张海波 童星,2006;郁晓晖 张海波,2006)

还有学者专注于被动城市化群体的自我认同缺失,并将这个问题放在社会人际交往互动中去深入观察和研究。以期探讨是否可以通过辅助被动城市化农民群体重新确立健康的自我认同机制进而完善群体必然和必要的角色转换,并在此基础上促进社会的宏观整合和城市化进展。(谭日辉,2014;韩丹,2012;杨海龙,2009张海波,2006;浙江省人民政府课题组,2003)

三、研究的理论支撑

在将认同作为切入点对城市化背景下的农民群体角色转换进行深入研究时,国内的众多研究者选取不同流派的认同理论作为各自研究的理论基础。若对此作一个学科划分的话,那就是社会学视野下的社会认同理論和社会心理学视野下的社会认同理论。在这里制作一个简单分类归纳,不作具体介绍。

第一个方面,以社会学的认同理论为理论基础的研究中,更加关注宏观层面和群体互动层面对农民群体角色转换过程的影响。理论借鉴更多集中于符号互动和群体认同、集体记忆与群体认同;角色扮演和角色认同;文化震颤和认同重建等。(胡晓红,2008;魏晨,2006;郭景萍,2006;王春光,2001)

另一方面,以社会心理学的认同理论为理论基础的研究中,则更加侧重农民群体中独特个体的内心世界,更加侧重于对自我认同理论的深入分析。认为群体行动的展开以外在世界朝向认知世界的投射为基础的。也就是说农民群体在角色转换过程中一列类社会行动和选择行为是以个体行动者对自己的定位和归属为基础的。如果在角色转换中,无法完成确定性的自我界定和归属,也就是在自我认同的过程中出现偏差,将直接影响其外在的行为选择,令其社会角色转换出现困境,最终可能导致整个群体的适应偏差和边缘化最终影响社会的整合。依托于这样的研究路径,此一方面的认同研究借鉴更多集中于社会心理学的理论范式:刻板印象、贴标签、心理防御机制、自我归类与落差、社会比较、分类与自我认同等。(谢春燕,2008;张海波,童星,2006)

四、研究的具体方法

在具体的研究方法上,传统的社会学分析方法仍受到充分的肯定,大样本的抽样调查和数据分析仍具有难以被挑战的理论权威性。(胡晓红,2008;王春光,2001)

随着“被动城市化农民群体”这一称谓被广泛认同及社会心理学认同理论的解释力日益被认可,个案研究和访谈调查也日益成为农民群体角色转换的认同研究的重要方法。深入访谈、结构化和半开放访谈,推进式访谈研究逐渐成为开启转型期农民认知世界的钥匙,使得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有一个更具有个性化特殊化和深入化的契合点。(谢春燕,2008;张海波,童星,2006)

同时,也有将两种方法有效的结合。在大样本抽样分析的基础上,补充以个案深入访谈或者推进式访谈的方式进行深入研究和针对性分析。这样的综合性研究方法一般被应用于大型科研项目或者团体性的科研群或者博士论文中,一般以论文集或者团体性著作的方式出现。

五、研究的结论性分析

在关于农民群体角色转换的过程中认同研究的相应结论上,有一个共性:就是分析要明显强于结论。此方面的结论大多集中于三类:1.在农民群体角色转换期面临问题的解决上,落足于宏观政策性的引导。也就是在分析农民群体转换和认同困境后,将农民群体整合和引导的主动方定位于政府的支撑和政策的倾斜。寄希望于政府在物质补偿和政策照顾等方面对转型期的农民群体进行救助。2.从“认同”这一心理行为本身找到问题的关键并尝试解决。根据西方学者的划分,将认同划分为合法性认同、抗拒性认同和规划性认同。③在此基础上,寻找一种办法,令转型期的农民群体对自己的新身份、将面临的新问题、可以展开的新行动作一个可介入性的计划。也就是从整合农民群体认同机制入手,完善角色转换,进而达成整合社会转型期的各种农民问题。3.单纯的农民群体当作一种面临角色转换或文化震颤的群体,单纯从理论分析的角度来论证或探寻对这一群体行为的分析和群体心理的剖释。

注释:

①本论文是吉林省教育厅125科研项目的前期研究,此研究综述将作为本课题的研究理论奠基之一。

②张海波,童星.被动城市化群体城市适应性与现代性获得中的自我认同——基于南京市561位失地农民的实证研究[J].社会学研究,2006(02).

③(美)曼纽尔·卡斯特(著),曹荣湘(译).认同的力量[J].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参考文献】

[1]郁晓晖,张海波.失地农民的社会认同与社会建构[J].中国农村观察,2006(01).

[2]叶继红.生存与适应——南京城郊失地农民生活考察[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

[3]杜洪梅.城郊失地农民的社会认同困境与社会政策的完善[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07(04).

[4]张海波,童星.被动城市化群体城市适应性与现代性获得中的自我认同——基于南京市561位失地农民的实证研究[J].社会学研究,2006(02).

[5]杨艳斌.城中村失地农民的城市融合[J].河南工程学院学报,2011(12).

[6]葛忠明.新社区楼宇里的“农民”:一个关于社会排斥的个案研究[I].香港理工大学,2005.

[7]霞,白中,等.平朔露天矿区土地征用对搬迁农民生活水平的影响分析[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06,26(02).

[8]陈砚国,牟守国等.徐州东部矿区失地农民生活水平变动分析[J].中国土地科学,2008(08).

[9]刘志伟.宏论我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的动因及经济影响[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7(10).

[10]王春光.新生代农村流动人口的社会认同与城乡融合关系[J].社会学研究,2001(03).

[11]朱力.论农民工阶层的城市适应[J].江海学刊,2002

(06).

[12]魏晨.新生代农民工的身份认同问题研究——以徐州地区为例[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6(12).

[13]陈映芳.“农民工”:制度安排与身份认同[J].社会学研究,2005(03).

[14]王毅杰,倪云鸽.流动农民社会认同现状探析[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2).

[15]王毅杰,倪云鸽.流动农民社会认同现状探析[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2).

[16]方英.“农民工”的职业认同与和谐社会的构建[J].农业考古,2006(03).

责任编辑:张丽

猜你喜欢
社会认同自我认同角色转换
强制个体化的风险:女性自我认同危机与生活困境
学校场域中的教师标定
中西传统节日的文化差异与社会认同探究
经济新常态下社会认同的变化及其影响
当代大学生自我认同问题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民族传统体育仪式的文化解读
炫耀性消费对中学生自我认同的影响研究
《彩虹艳尽半边天》对黑人女性的社会认同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初探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的角色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