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文化建构主义下的师范生人文素养提升途径探析

2017-02-16 16:22罗娜黄杰明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17年1期
关键词:符号化教育者师范生

罗娜+黄杰明

梅州地属客家文化聚集地,发扬客家文化,传递客家精神,地区有着义不容辞的文化关怀意识,乃至责任与义务。而在发扬的主体中,有着高知识水平且负载着教育使命的莘莘学子是其主力军。经过调查发现,深处梅州地区的高校,尤其是高职师范生在对客家文化的习得中,知识储备甚少。根据此背景,笔者从建构主义出发,结合客家文化、教育者、高职师范生三者要素,提出以下途径:客家文化本身的符号建构;教育者的建构模式;师范学习者的学习建构。建构主义是一种关于知识和学习的理论,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性,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基于原有的知识经验生成意义、建构理解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常常是在社会文化互动中完成的。客家文化的传递与传承本身具有传播的性质,在传播的过程中,输出者和接受者在各种外在环境中理应各自建构,使其客家文化内化成典型环境下典型对象的素养。

一、客家文化本身的符号建构

众所周知,客家文化拥有丰富的资源,在人群的接受中,它并非呈现出空白的显现状态,只是零碎化、片段化。针对文化的传递特性,应让文化具有整体特性,尤其是强烈的仪式性、象征性、符号性,凸显文化的庄重感,也建构文化的核心体系。

客家文化中的仪式感。仪式感于一种文化而言,不仅是一种形式,更是代表一种庄严的情感。仪式感强调集体性、重复性、参与感、紧张感等诸多情感或者心理要素。当然,从负面来讲,只强调仪式不重文化内涵不免陷入形式主义之嫌。因此,加强仪式感和文化内容的衔接实为重要。在对客家文化输出之时,繁杂的客家文化内容若是如一系列知识强行灌输给学习者,难免枯燥乏味。结合当代语境,在时代的仪式感中突出仪式的趣味,有利于加强对文化的认知和认同。例如:在对客家节日的了解上,简单地熟悉客家节日的日期和风俗是其基础,进一步理解客家节日的由来甚至认同客家节日的风俗才是提升素养的重中之重。而作为客家文化本身来讲,理应根据时代变化调整自己的仪式节奏,增强节日表现的娱乐性和公共性。娱乐性方式之一可以是公共的比赛,让节日不一定是在传统家庭里举行,把仪式搬到公共空间中间,共同感受一种节日的气氛。节日中的传统仪式(如包粽子、拜祠堂、挂灯笼等)完全可以通过舞台化的方式来展现,所有人以参加城市活动的形式加入进来。通过忘记仪式感而重新走入另一种仪式感,文化的传递始终处于润物细无声的境界,才会真正达到细水长流。

客家文化中的象征性。客家文化中最深刻的象征是处处饱含客家人民朴实勤劳和谐平等的良好精神特质。如何让这种精神特质集中性地表达出来?第一,通过集中发展客家视觉文化,蕴含客家文化精神。例如,客家影视文化,客家山歌与客家汉剧的集中舞台化、影像化,旅游景区的客家风俗小镇,客家文化的都市时尚区等,这类客家文化的发展符合当代文化的视觉特性,也在展示方式上凸显其新颖和创新。在视觉文化的展示中,客家精神的普及更为形象与感性。基于此作用,在客家视觉文化的模式发展中,必须加大力度,转变形式观念,培养人才,与时代靠近。第二,客家语言的普及与发展。客家方言无论是从历史发展还是从语言学角度来看,都具有相当重要的价值。以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客家山歌为例,它既继承了《诗经》中的传统风格,又有唐诗律绝和竹枝词的遗风,更博采了南方各地民歌的优秀成分,但它只能用客家方言来吟唱。而现今,随着外在环境的改变,客家方言遭受巨大危机,因此,客家方言的普及与发展势在必行。当然,值得提出的是普及与发展并不是一味地讲客家方言崇高无上的地位且摈弃其它语言,而是说在地域文化的发展理念里,语言是文化的活化石,普及与发展的是人情人心人脉。普及与发展的最终目的是让我们的客家语言“活”起来。在地域范围类,举办语言类方言类的竞猜节目,专拍有客家方言的影视节目等,都能极大活跃客家语言的新内涵。

客家文化中的符号化。相比于象征化,客家文化的符号化的概念更多是基于文化的展示面,即让象征化的文化通过某个具体符号化的实体展示出来。客家文化的符号化,我们不妨定义为三个层面:物质形态上的符号化、精神形态上的符号化、文化形态上的符号化。物质形态上的符号集中在客家文化中的吃穿住行乃至使用的工具等等,和日常起居相关联。个人在家里的吃穿住行和一个文化方式上的吃穿住行的形态概念完全不同,由此,物质形态的符号化所需要打造的是把一种个人或者集中地域的较为封闭的简单吃穿住行浓缩为一种文化生产形式甚至是绿色的文化生态模式,例如客家美食节,客家小吃的类型化打造等。延伸开来,精神形态上、文化形态上的符号化,是让典型的客家精神如何变成一种符号化的文化标志或者文化形式继而充满新的象征性、创意性和典型性。

二、教育者的建构模式

在高职院校中,教育者是主要的文化传授者。根据客家文化的符号特性,建构教学中的输出模式更为重要。教育者的建构模式体现在两个层面:一个是显性课程设置中客家文化与各科教学的实际关联探索,一个是隐性课程中有意识有规划地系统地对客家文化的氛围培养。

显性课程的设置和模式建构。首先要优化课程设置。优化课程的目标并不是在于特意开设一门有关客家文化的课,而是在所有人文课程中,加大客家文化的教学内容,在教材章节中提高客家文化与相关内容的融合度。这极大考验教育者的编排和备课中的拓展思维。比如,在对课题的探究中,我们课题组的老师对自身所属学科的课程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在《美学》的审美感知、审美对象等内容的教学中,大量增加了客家文化中的建筑、客家山歌、客家美食等相关内容,让学生在客家文化中深刻明白审美的含义乃至美学的含义。从美学的角度来看,所谓的美和美的概念,本来就来自各种文化与艺术资源的总结,通过再次回归到本源而认识美的本体,对于学生而言,既新鲜又充满期待。其次,在具体的客家文化教学培养中,适当地可以采取横向拓展、主题单元、替换等多种教学模式。所谓横向拓展是指在指在课程目标的引导下通过补充教材内容、适当增加举例、引进影像资料等各种手段,将客家文化内容和教材内容有机衔接,凸显教材的文化内涵。主题单元更多是倾向课程的整合,由某个主题核心出发,以专题式的研究为主,对客家文化的层层渗透。在对师范生的教学中,提高人文素养最直接的考核方式应该是对其认知能力和信息整合能力的评价。因此,在教学中,作为教育者,我们应尽可能地提供宏观思维,提供主题式的报告或者拓展开放实践题目,让学生在核心的范围内搜寻资料。這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主观能动性的资格以及平台,并且学生在实践中、在主观搜索中提升了对知识的把握乃至沉淀成核心的知识体系。比如,在课题组某教师的《大学语文》课堂上,针对“语言”这一专题,组织学生对客家语言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及比较,甚至在课堂汇报课上让学生自行组织及编排有关客家语言的节目表演出来。这一形式横穿整个学期,提供给学生的大概方向为:一是客家语言中的美感,在语言形式上和我们熟知的古典文学中的语言有何不同。二是客家语言中的音乐感觉,比如可能常出现的语气词,或者押韵的规律等等,甚至考察客家山歌。三是客家语言中的文化内涵。通过这些大方向,让学生从具体的某个专题出发寻求知识解答,而这些大方向也并非属于客家文化特有,在讲解语言大概念中都已提到,客家文化只是作为大概念中的论证环节甚至是拓展比较环节。最后在教学互动中,教育者要深入参与互动。一方面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互动,比如在知识搜寻课程中的监督、指导与评价,另一方面则是在当今信息社会中必不可少的一种互动模式,通过对多媒体、数字平台、或者相关网络平台实现的全体全范围互动。比如公众号的开放,微课堂的开设,教育者不断进行客家文化小课题的探究与讲授后在公众平台予以播放或者相关文字资料,给予浏览者评价与学习,实现课堂课下的互动。

隐形课程的系统氛围培养。一是校园文化建设中彰显客家氛围。硬件设施中,校园的建筑、绿化地的建设、食堂等各角落都适当地予以客家文化相关元素的植入。精神培育中,定期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突出客家文化特色和表现形式。比如定期的客家美术展览,客家文化研究的专题汇报,客家文化主题的演讲和朗诵等等,而在教育者的个体层面,除课堂之外应在广泛的校园活动中提供更多的文化素养讲座。二是班级环境氛围的塑造。比如师范生教育中重视师范生的教学基本功训练,这样可以要求各班设置三笔字专栏和简笔画专栏。为此,在积极引导学生写三笔字时,多写跟客家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内容。比如:勤劳俭朴、爱国爱家、尊师重教、开拓进取等。简笔画练习时,多画一些客家地区常见的动物、植物、家庭器物、衣服穿戴、家具农事和景物山水等。三是社会实践方式的多样化。比如定期让师范学生参加客家地区的各种有关客家主题的活动,学生作为志愿者,全程参与和服务,体验和接受,教育效果明顯。积极采用“走出去”办法,组织学生到周边县乡镇,开展文化下乡活动。利用学校的社团活动,支持学生到周边客家地区开展文学、诗歌及美术创作采风活动,参与各种环保和服务活动,促进学生对客家文化的认识。

三、师范学习者的学习建构

学习者面对客家文化对象与教育者的建构模式,在自我沉淀的过程中也应具备一定的建构能力与建构方式,具体体现为:

保持对客家文化的尊重与信仰。尽管我们可以提出无数个行动上建构的方案,而价值观上的神圣与高雅,以及保持对文化的信任与兴趣始终是第一位的。在课题组各位成员和学习者的接触中,感受最深的不是对客家文化知识的缺乏,而是面对一种文化的来龙去脉,学习者在心态上的漠视与轻视。这不仅是今天客家文化遭遇的问题,也是中国众多的古老的优秀传统文化在传承中面临接受者学习者时共有的尴尬。因此,如何让一种文化顺其自然,恰如其分地成为学习者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不仅仅是让客家文化体系本身日常化,诸如以上所论述的,更重要的是,摆正心态,从接受日常的客家文化开始。承认客家文化的仪式,承认客家文化中有益的成分,承认接受客家文化是人生修养的一部分,逐渐在日常中领会其精华。客家语言博大精深,在习得语言中,学习语言的文化内涵与文化价值,对于自身的知识系统的扩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对客家山歌的欣赏中,学习客家山歌的小情调,让这种情调蔓延在日常生活的交往中也不失为一种生活的味道;客家建筑的灵魂融化在学习者的日常视觉体验中,提升审美高度等。总之,提倡文化多样性,保护文化,在学习者的心中建构起对文化的包容、信仰与自由精神。

多思考、多行动、多实践。客家文化本身的建构符号体系与教育者的建构模式倾向于理论甚至是宏观的方向,而于学习者而言,在对客家文化的习得中,如何真正让客家文化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与素养,一方面是理论的掌握,另一方面是让理论运用到自身实践中,并以此指导自己的世界观与价值观。比如,如何建构起自身与客家山歌、客家汉剧、客家语言的紧密联系呢?这样的建构看似很深奥,但回归到本体,其实无非就是自身与一种娱乐方式或者是生活中一种无比日常的审美的联系。客家山歌可以和流行音乐等同放在学习者的学习库里,欣赏汉剧就等同于欣赏今天流行的舞台剧(学习者淡定从容地对剧中的装扮,舞台效果,唱词,乃至演员予以自己的评价),客家语言像任何方言一样,它可以和任何语言比较与运用,等等。以上的建构本意是让客家文化成为极为本土的朴实的审美的文化学习。

学习师范生专业技能,自身在口才、书法、音乐、美术、舞蹈、文学等实践环节中建构系统的客家文化教育核心资源。拥有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且有丰富的本土资源文化,除开日常的习得外,立志在专业技能上有所突破和重构,这才是体现师范生人文素养的根本。比如在口语表达(讲故事、演讲等)时,客家文化中的资源被整合后完全可以建构为自己的一套口才来源。再如舞蹈,师范生投身于民间,在各文化聚集区搜集大量的属于文化地域的专属姿态,或者以客家文化为主题,编一套适合自己且拥有客家文化特色的舞蹈动作。这一类建构的核心在于,客家文化成为师范生专业中核心资源的渠道之一,甚至在专业技能模块上带有强烈的符号化乃至成为标志。当然,这需要大量的搜集信息的能力乃至创作的能力,让客家文化真正形成结构层面的建构。

本文系广东省高职教育教师教育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2013年度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客家文化在高职师范生人文素养内化建构中的应用”(项目编号:2013G14)。

参考文献:

[1]李尚宁.客家地域文化引入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3,(2).

[2]麦剑芬.关于挽救客家方言式微的几点思考[J].现代语文,2015,(9).

[3]罗娜.客家节日与城市文化空间符号的融合[J].文化学刊,2016,(6).

[4]罗娜.客家地域文化在高职院校美育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语文,2015,(10).

(罗娜 黄杰明 广东嘉应学院梅州师范分院 514721)

猜你喜欢
符号化教育者师范生
张慧萍:做有情怀、有温度的教育者
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符号化”思想的实践研究
现代流行服饰文化视阈下的符号化消费
师范生MPCK发展的策略
与两位美国音乐教育者的对话——记于“2015中国音乐教育大会”
浅析师范生PCK知识的构建
进一步完善免费师范生政策
道德教育者专长性的失落与重构
从艺术区到艺术节:“蓝顶”的符号化进程
教育者应当不断充实提高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