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补“媒介素养课”的不止孩子

2017-02-19 07:55张东锋
少先队研究 2017年2期
关键词:成年人媒介素养

该补“媒介素养课”的不止孩子

日前有媒体报道称,六成“00后”拥有手机,部分孩子沉迷手机令家长担忧,呼吁给这些孩子“补上媒介素养课”。

不过,较真起“媒介素养”,需要“补课”的显然不应该仅仅是“00后”。说到“媒介素养”,概括起来大抵集中在两个层面,即“媒介认知”和“媒介使用”。就前者而言,我们需要追问的是:“00后”与手机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梳理报道中提到的手机对“00后”的重要性,一部分难逃“制造性嫌疑”,比如老师发通知是不是一定需要班级同学群,究竟有哪些通知不能随堂布置?还有说法是担心孩子不会使用电子产品而被边缘化或被排斥,但这样的环境又是如何形成的?至于“媒介使用”,让人感到矛盾的是:如果说“信息技术在课程中所占的比重增加,网络教学平台、网络搜索被普遍使用,加剧了少年儿童对网络的依赖”,那么是否应该反思一下,为何这些课程只教会了孩子上网,而不是更好地利用手机和网络?我们需要意识到,在一个由学校、家庭和孩子构成的多方教育体系里,“媒介素养课”从来都不能只面向孩子,重要的是成年人如何把他们引入虚拟世界,呈现给他们什么样的世界。

关注“00后”沉迷手机现象,除了“孩子与手机”的直接关系,深层次的是“孩子与家长”的关系。翻阅过往报道,不独中国,现代社会里用手机、iPad“哄孩子”的家长大有人在。更有甚者,居然还出现了“父母沉迷玩手机,四岁孩子不会叫爸爸”的“奇闻”。一方面,正如有专家建议的,家长应主动提供更加多元化的媒介组合,以此扩大孩子获取知识、拓宽视野的渠道;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成年人特别是家长首先应该将自己从被手机“奴役”的沉迷中解脱出来,用更多时间去陪伴孩子的成长、关注孩子的需求。换句话说,家长不仅要学会通过互动交流引导孩子更好使用各种媒介,更应该以自己的存在来替代手机等互联网工具以满足孩子的需求,从而避免“孩子朋友圈拉黑家长”的尴尬。

没有人会否认智能手机等高科技带给我们生活的便利,然而当我们对其产生过度依赖性时,原本的工具却讽刺地变成了主宰,这才是最值得警惕之处。“孩子与手机”的关系,根本上是“人与手机”乃至“人与人”的关系。希望孩子不要沉迷手机,关键是成年人先把自己从手机中解放出来,正确对待自己与媒介的关系

(《南方日报》2016年12月1日 张东锋/文)

猜你喜欢
成年人媒介素养
成年人是如何渐渐失去朋友的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成年人爆笑日常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成年人的辛苦
书,最优雅的媒介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