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因素理论在高职学生党建活动激励作用中的应用与思考

2017-02-21 19:44卢超
文教资料 2016年24期
关键词:双因素理论激励

卢超

摘    要: 高职学生党建活动具有树立学生坚定政治信仰,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键作用,也是学生党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高职院校必须坚守的思想政治教育阵地。文章通过探讨学生党建活动的现状与成效,分析高职院校学生党建活动存在的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采用合理策略,提升党建活动对高职学生的吸引力,发挥党建活动在学生健康成长中的思想引领作用。

关键词: 学生党建活动    激励    双因素理论

国内外许多研究数据表明,大学期间的教育将对一个人今后的人生轨迹产生难以磨灭的印记。历届党和国家领导人都非常重视高校的党建工作,高校党建直接关系到党的长期执政和“后继有人”的问题。高职院校学生党建活动包含的教育、引导意味更重,与管理监督等硬性手段不同,更注重“软”的方法。在现代管理学中,美国的行为科学家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提出来的双因素理论(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原本应用于企业管理,但就其研究价值而言,以学生满意度衡量高职学生党建活动的成效性可以为高校党建工作者和一线思政教师提供更多的研究角度和思路。

1.学生党建活动双因素分析的意义

学生活动是一项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组织众多人参与的具有广泛凝聚力的活动[1]。与一般的学生活动不同的是,高职院校的学生党建活动带有鲜明的政治性,其参与主体可以包括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和众多自觉向党组织靠拢的高职学生,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党员教育活动,提高高职学生的党性意识、责任意识和宗旨意识,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管理学角度分析,如果将学生群体看成一个组织,该组织的目标就是全面提升学生党员的综合素质,培养组织需要的优秀党员,而优秀的学生党建活动可以促使学生更好地实现目标,发挥第二课堂的教育作用。引入双因素理论的成果,可以帮助高职院校建立与时俱进,符合学生需求的,以学生满意度为导向的学生党建活动体系。

1.1学生党建活动的保健因素分析。

在管理学中,保健因素是指造成员工不满的因素。就保健因素来说:“不满意”的对立面应该是“没有不满意”[2]。就保健因素看,学生党建活动顺利与否,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消除学生的不满,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党建活动真正满足高职学生的内在需要,而不是少数学生党员的“精英交流”,使学生对学校组织的各项党建活动表示认同,“没有不满意”,“我主动要参加”,真正发挥学生党建活动的第二课堂作用,使之成为培养合格党员的重要方式。

1.2学生党建活动的激励因素分析。

赫茨伯格双因素理论中的激励因素是指能使员工感到满意的因素。就激励因素来说,“满意”的对立面应该是“没有满意”[2]。组织学生党建活动不是简单填补学生课余生活的时间空白,其目的应该是帮助学生学习和成长,促进学生从幼稚走向成熟,树立坚定的政治信仰,争做优秀的共产党员。高职院校的学生党建活动不能用单纯的说教取代党建活动,而应突出学生活动主体的参与性与创新性,从“很热闹、好玩”变为“我很有收获、得到了锻炼”,甚至主动参与组织和设计党建活动。因此,学生党建活动的激励因素分析就是如何让高职学生通过党建活动得到锻炼,有效解决党员人才培养的问题。

2.双因素分析学生党建活动成效

2.1学生党建活动的保健因素问题。

在实际工作中笔者经常发现这样的问题,第一年学生积极参加各式各样的党建活动,第二年少数学生参加学校或二级学院党组织的学生党建活动,第三年基本没人参加学生党建活动。学生作为党建活动的主体却丧失主体积极性,这正是学生党建活动管理中出现的保健因素问题。从满意度指标看,这时的学生对党建活动处于“不满意”状态[3]。

2.2学生党建活动的激励因素问题。

激励因素问题主要是让学生感受到党建活动的魅力,感到“满意”并解决所需解决的问题。开展学生党建活动除了要使学生积极参与外,还要注意应该让学生党建活动成为培育人才的一种有效途径,让学生受益而感到“满意”。首先要注意创新性的问题。“90后”高职学生观念新,不受传统习惯束缚,容易接受新生事物,因此学生党建活动的设计应符合时代的发展和学生的身心特点[4]。然而部分党建活动复制率高,思考得少,党建活动走老路子,缺乏创新,活动的影响力不高。

学生党建活动应让参与的学生明确参与的目的,找准发展方向。学生参与党建活动如缺乏明确的目标,就难以取得预期的活动效果。之所以鼓勵学生参与党建活动,主要目的为充实大学生的业余生活,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达到育人的效果。在党建活动的创办与组织中,如果将过多精力与活动目标放在对党建活动的布置与安排上,就会削弱学生的参与热情,增加参与学生的局限性。高职院校学生党建活动的参与者通常将入党考核条件作为活动目标,却未能静心认真思考参与党建活动的真正意义,思考参与活动的正确方式。由于某些学生参与党建活动缺乏明确目标,导致党建活动的效果较差,达不到预期目的。

3.引入学生满意度评价,激励学生党建活动成效

3.1保健策略——统筹学生党建活动规划,关注学生成长成才。

学生党建活动的保健策略在于夯实党建活动参与基础。首先,高职院校党建辅导员应结合学生的成长特点、学生不同阶段的需求特点、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构建整体性矩阵模式的学生党建活动形式。在学期开学前讨论、制订本学期学生党建活动计划时,让学生干部和学生党员代表充分参与进来,听取学生的各种建议,参考学生对过去活动的反馈评价,综合统筹学校各级别学生党建活动情况,在活动筹划上注意时间的合理安排,类型上合理归整,做到活动宜精、量宜适当。结合学生入学后学习阶段性的特点,开展服务类、文体类及与专业相关的党建兴趣活动。

其次,在活动实施过程中,重视学生的健康成长。党建活动的组织与举办应重视活动形式,指导教师在组织活动过程中,应全面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努力强化活动的举办意义,有效提升活动的参与度。例如,在学生入学时,为他们举办党员风采展示、大学入党规划活动,观摩党建教育影片;针对二年级学生可以组织优秀党员事迹宣讲、党员发展座谈、新老党员交流活动;针对大三毕业生可以组织党员创业活动,党员职场的模范作用宣讲,老党员回校交流,等等。应掌握学生的真实需求,了解其关心的话题,站在学生的角度对热点话题展开讨论与交流。这样不仅能够有效解答学生的内心疑问,进行针对性指导,而且通过对热点问题的探讨与梳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提升活动价值。

3.2激励策略——优化学生党建活动指导,激励师生共同参与。

学生党建活动激励策略在于提高满意度,强化活动育人功能。首先,党建活动要提升价值,获得良好的效果,必须充分考虑以下几点工作:第一,树立明确的活动目标,为活动的有效举办指引方向,避免活动方向出现偏移。第二,在党建活动的创办中坚持创新原则,通过回顾以往的党建活动,积累活动经验,了解学生的真实需求,在学生的心理接受范围内融入新思想,提升其对新事物的接受程度。值得注意的是,创新并不意味着对以往活动的全盘否定,要在以往活动经验的基础之上,创新活动形式与内容,提升活动效果。第三,在党建活动的创办中需要专门的指导教师进行适当引导。高职院校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学制较短导致学生干部缺乏锻炼机会,因此将学生干部的锻炼完全放在党建活动的组织上,为了锻炼而锻炼,容易导致活动目标单一,活动效果差,且对学生缺乏吸引力。教师的有效指导不仅能增强学生与教师的沟通,强化交流,拉近师生距离,增进师生感情,而且通过对党建活动环节的进一步优化,提升活动的有效性,对学生形成较强的吸引力,构建优秀的党员培育平台。

其次,师生考评有机结合,鼓励师生共同参与。学生作为党建活动的主体,在教师的指导下实现活动目标。要进一步增强活动效果,学生与教师必须共同发挥作用,并建立健全师生考评制度。以往的党建活动,指导教师作为活动的唯一评判主体,对党建活动进行评判,而学生仅仅是参与活动的主体,教师与学生分离,两者未形成统一,所以师生关系相对疏远。如实现师生考评的有机结合,鼓励师生共同参与,能够有效打破这一僵局。例如,学生在参与活动时,由专门的教师进行指导;活动过后,由教师给予点评与鼓励;学生可以对指导教师进行评价,由学校予以表彰并以此为依据与教师的考核相结合,提高教师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黄明.高校学生活动的策划与实施[J].培训与研究——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4,21(6):76-77.

[2]谭立文,许珊,李燕萍.管理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

[3]王兰文.项目化管理在高校学生活动中的应用[J].前沿,2012(6):96-97.

[4]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

猜你喜欢
双因素理论激励
细细品味课堂语言 轻松享受教学过程
浅谈小学语文个性化习作的教学策略
真诚激励,关爱相随
建构民办高校青年教师激励的“中庸之道”
建构民办高校青年教师激励的“中庸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