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之“象”意涵及其与“言”、“意”关系

2017-02-22 12:11章珊珊
青年文学家 2017年2期
关键词:重印卦象系辞

章珊珊

项目基金;安徽师范大学2016年研究生科研创新与实践项目,项目名称:《诗》之"兴"与《易》之"象"辨析。项目编号:2016yks014

摘 要:“象”为中国美学中的重要范畴,也是构成《易》的本质和灵魂。“象”在《易》中具有多层面的复杂而微妙的内涵,易道无论多广大深邃,都有一个得以生成的始源,这个始源就是象,或者说,易之道,始于象、源于象,没有象,就没有易。本文试图通过对《易》之“象”提出的背景和多重内涵的揭示,在明晰“象”的多层面内涵的基础上,着重对其所体现的理论建构分析一二。

关键词:《易》之“象”;理论内涵;言意关系;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2--01

“易之象”中的《易》是指冠居“群经”之首的《周易》,它是我国古代现存最早的一部哲学专著,作为五经之首,它又被包括中国古代文论家在内的知识分子研读探求,并且深深地影响了后代学者思维方式的形成。《周易》由《易经》和《易传》两部分组成,其产生于不同的年代、分属不同性质:《易经》大抵成书于在殷周之际,古人依以卜筮吉凶;《易传》七种十篇[1]大概陆续创作于春秋战国,是对《周易》“经”文(《易经》)大义的阐释、发挥,也蕴含着深邃的哲学意义。

一、“观物取象”与“立象尽意”

《周易》是以象来表达意思的。当然,我们也注意到尽管《易》中有种类多样的“象”,但毕竟《易》中能列出的是有限的“象”,不可能穷尽天下万物之象,之所以《系辞》称“以类万物之情”,是因为它还具有“类”的特性。卦象用意深远,却不直言;“其事肆而隐”,即所载之事,其辞虽放肆显露,而所义却深而隐。易象在“观物取象”方式上的简要论述:“象”引申出的“像”意正是古人在观察天地万物规律的基础上适宜地、分类地理析出来的,而这些“象”蕴含的哲理。

《系辞传》提出了关于“象”的“立象以尽意”的重要命题,这种思维的表达方式的选择并不是偶然的或者无意识的,《周易》以语言的形式创造的“象”更是一种自觉的建构。“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变而通之以尽利,鼓之舞之以尽神。”借孔子之言提出了当言不尽意时,须利用“象”来传达。“言”即概念化的、有逻辑思维的语言,“意”指圣人内在隐含的幽深之意,当“言不尽意”即用抽象的概念不能充分表达出内心的所思、所想之时,我们就需要借助于“象”。这反映了“象”对于“言与意”之间传达的重要性,是二者通达的桥梁。

二、言、象、意之关系

“言”即卦爻辞,生于象,是作为象的解释而产生的,与象是互为表里的对应关系;“象”即是卦象,其表现形式是具体的、可观的(六十四卦),是模仿自然物象及其规律而创造出来的,其所蕴含的内容和意义是无法洞悉的。谈及言、象、意之关系,王弼在《明象》开篇便提出:“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2]这里所谓的“象”即是卦象,可表示一定的意义。所谓“言”即卦爻辞,用以阐明卦象,三者的关系:“言”以明“象”,“象”以出“意”,而“言”起初生于“象”,“意”是最终的目的和归宿,是由“象”表达出来的。然而,《易》之“言”与王弼所阐述的“言”是存在区别的,它并非一般意义上的依靠概念和逻辑来表达的“言”,而是以语言的形式创造出的新的形象,与卦象彼此融合、互为表里,一同揭示所隐含的“意”:

正如乾卦卦象,六阳爻(—)叠立,系辞者明白此为重天,天性刚健,而其却不直说卦象是剛健之意,只是给出“龙”与“君子”两个形象,这种形象的表达其卦象所蕴含的涵义。

《周易》关于言、象、意三者的关系中,需要注意的是“言”,它不是以单独的一个范畴形式而存在,也不是属于“意”的范畴,而是与卦象一同来暗示易理易义,这种特殊的思维表示方式,也正是《周易》“立象尽意”的思维模式。

小结:

《易》之“象”是中国哲学的重要范畴,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更是历代学者热衷探讨的,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本文首先通过对《易》之“象”产生的背景进行探索和梳理,立足于背景之下,对符号系统的“象”及《周易》中所涉及的“象”的概念进行逐层阐述,有利于热衷于其的研究者加深和明晰其丰富的内涵。

注释:

[1]《易传》七种十篇,又称《十翼》,即:《文言》、《彖传》上下、《象传》上下、《系辞传》上下、《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七种,十篇。

[2](魏)王弼著,楼宇烈校释,王弼集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0.8(2012,2重印)第609页。

参考文献:

专著类:

[1]陈鼓应著,庄子今注今译(中)[M].北京:中华书局,1983.4(2015.5重印).

[2]陈鼓应著,老子注释及评价[M].北京:中华书局,1984.5(2012.2重印).

[3]黄寿祺、张善文撰,周易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2015.7重印).

[4]侯敏著,意象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5](宋)普济著,苏渊雷点校,五灯会元[M].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

[6]钱钟书.管锥编[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书店,2008。

[7]王振复.中国美学史新著[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

[8]王弼著,楼宇烈译注,周易注(附周易略例)[M].北京:中华书局,第1版,2011.6.

[9]许慎撰,(宋)徐铉校定,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12(2010.8重印)

[10]杨伯俊译注,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58.6(2014.5重印).

[11]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

期刊类:

[1]王晓敏.《易》之“象”与《诗》之“比兴”[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2007. [2]刁生虎.《易》之“象”与《诗》之“兴”[J].兰州学刊,2006(12).

猜你喜欢
重印卦象系辞
《域外小说集》重印与文学再生产机理研究
丰碑与基座——重印《〈民族音乐〉参考资料》序
马王堆《易传·系辞》篇的形成与抄写
周敦颐《太极图说》哲学思想研究
《易经》象数模型在股市行情预测中的应用探析
“人品诉诸”在《系辞》中的应用研究
图书重印与再版选择形式的探讨分析
八卦可能源于竹卦
读点经典
作家不要随风转